杨韬:设计是生活需求的延伸
◆ 杨韬设计近作自选集
/ 2012-2016
① 板 栗 山 茶 寮 2016
为了让茶寮与周边的林子融合得自然些,我把小建筑原有的虚实关系做了对调,原本该有的榫卯结构主体墙被取消了,并在主体结构里植入了一个独立的钢结构BOX,BOX墙面被虚化处理,而原本该虚的门与窗等部分,用老旧的实木来代替。(杨韬)
② 熊 猫 精 酿 2016
③ 涩 品 S E - P 2013
杨韬搬到这个新工作室空间来最重要的原因,是他涉足产品设计这个新领域,需要一个独立的展示空间。他的“涩品”系列被放置在离他办公司最近的展厅中,那些融合了泥土与原乡气息的再造物,是他近年来有感于生活的作品。这几年,杨韬渐渐体会到生活本身之重要,于是在新的工作室空间里,他不再像过去那样为自己留出一个房间。对于如今的他而言,去理解自己,去感受生活,比年轻时候执着于设计本身,有着更深远的意义。(方锵锵)
④ 清 明 计 划 观 念 展 2013
“清明计划”不仅仅是带有返乡、祭奠之味,他们在搜物的过程中,一直在找寻可以与现代生活自然对接的传统之物。“近几年消费者的审美及生活方式正在慢慢调转,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那些乡土的质朴的原味的事物,一部分不适用于现代生活的只能进入博物馆,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可以通过功能上的适度再设计重新进入现代生活,我希望我能去发现或完成这种对接。”杨韬的“清明计划”从宁化当地的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入手,不只是单纯的搜物,同时选择适合当下人生活与市场的物品,进行设计包装,以“涩品”为名,让更多人去使用。(许灵怡)
⑤ 沙 嗲 大 叔 2014
在杨韬的理解中,地域特色元素点题式的出现只是形式,相比之下他更看重空间的氛围带给顾客的感受。“沙嗲大叔”来自一个有五十年传承的厨艺世家,为了呈现这样的家族记忆,杨韬在简洁的轻工业环境下导入花砖元素与古旧的陈设,希望唤醒代代相传的归侨怀旧。另一面,“植物香料”不仅是东南亚菜品的灵魂、“沙嗲大叔”的招牌主打,同时也被作为陈设元素的一部分穿插在餐厅空间中,使空间的氛围、餐厅的调性及餐品的特性在无形间自然串联。在“沙嗲大叔”就餐,很难有置身于东南亚的感受,更多的是一种品味老南洋的浪漫。(言玖)
⑥ 《 黟 县 百 工 》 2013
现在图书设计上存在的一个误区,即很多设计师或个人都认为要有好的条件、宽裕的预算才能做设计,但其实书籍设计本身的思维方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一本简单的平装书,我们也许更多关注的是他设计思想的付出。杨韬设计的《黟县百工》,该书采用了木活字印刷,且该书封面与内文纸的材质非常好,整本书对文字和图片分别使用了不同的纸张,并做了合理的分配,很好地再现了书的主题。但更有意思的是,《黟县百工》还同时在插图上烫金箔,这来源于中国民间的冥纸工艺,有祭奠传统手工艺消失的含义,对传统呈现了崭新的视觉表现。(吴勇,2014“中国最美的书”评委 //《黟县百工》荣获2014“中国最美的书”)
⑦ 老 族 谱 海 报 2012
2010年为鬼叔中导演的《老族谱》设计了一张海报,看着总觉不自在,或许是这些年已习惯了机械印刷的工整,朴实之气已失,心中一直有憾。2012年12月回宁化时,与老鬼来到邱师傅的木活字工作室,满地木活字与花板让我兴奋!随即与邱师傅要来玉扣纸摊地,拿木活字与花板随性在玉扣纸上拼版构图,当玉扣纸揭离木活字那一瞬间,字体所传递的朴实且鲜活气扑面而来!确实,这才是《老族谱》该有的海报。(杨韬)
⑧ K A F F E S P A 2014
杨 韬 —— 让 设 计 回 到 生 活
撰文 / 黄达隆
• 本文刊载于《海峡旅游》杂志2014年8月刊“厦门:腔调突围的城市”封面专题,页102-105。
杨韬的故乡在宁化,是闽赣交界的一个小县城,从厦门开车回宁化大约四五个小时。杨韬说会选择定居在厦门,最重要的原因是离家近。
十年前杨韬从中国美院毕业,他没有选择留在杭州或上海,而是来到了厦门。抛开家乡的因素,作为设计师,当时的厦门却不一定是最适合生存的土壤。但总结过去十年在厦门的生活,杨韬说得最多的是厦门的闲适。这样的闲适让他有更多的时间来审视“设计”这件事,也让他从浮躁中抽身,让设计能回归到真正的生活本身。
杨韬在对话中喜欢用节点来标记自己人生的各个阶段。对他来说,03年到厦门来就是一个重要的节点。03年之前,他是一个凭一己之力从小县城冲入名校的毛头小伙儿。03年之后来到厦门,他才开始慢慢在不断改变的生活中学会什么才是真正的“设计”。
初到厦门的那几年,杨韬主要从事的是平面设计的工作,当时福建的设计行业与国内的大城市还有较大的差距,当时的信息传递还不像今天这般方便快捷,许多前卫的理念很难被接受。特别是在以做生意闻名的闽南一带,每一个生意人都对自己的想法有着绝对的自信。当时的杨韬像每一个才华横溢又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一样,迫不及待地想把在学校接触到的自己认为最好的理念传达给客户,这样的举动让他碰了不少钉子。
在经历了前两年的阵痛期之后,杨韬的设计工作室慢慢稳定下来。到了第三年,他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工作进入了瓶颈期,因为平面设计在整个品牌系统中受到极大的限制,他开始探寻设计如何进行更好的实现。于是他将二维的展示拓展到三维空间,从平面到空间,杨韬实现了他在设计上的一个突破。
时间再往后推到2010年。在杨韬看来,这一年同样是一个关键的节点。那一年,杨韬的工作室在平面和空间设计上日趋成熟。但随着网络越来越普及,海量的信息让大众审美变得趋同,此时的他认为,无论平面亦或空间设计,在品牌中都只能做到外在的表象,品牌的内核是产品本身,而产品的美,自于设计者对产品使用功能的理解。设计到了当下,应脱出信息过度所带来的视觉表象,回到生活体验,于是进入产品设计领域的想法在他脑中萌生。他选择的是自己最熟悉的生活样本——故乡。
2012年冬天,杨韬把自己在厦门工作室的事情都安顿好,规划了一段长达四个月的返乡旅程。在这之前,他和几个老乡:纪录片导演鬼叔中,艺术家孔德林一起,规划了一个颇具实验性质的展览,他们将这个展览命名为“清明计划”。
杨韬“清明计划”的部分是从宁化当地的衣食住行四个方面入手,不只是单纯的搜物,同时选择适合当下人生活与市场的物品,进行设计包装,以“涩品”为名,让更多人去使用。除此之外,杨韬还利用宁化的木活字工艺在做一些产品包装,这种在大多数地方绝迹的工艺,其实是一部分人迫切的需求。杨韬还尝试利用玉扣纸的原生态性,来做茶叶或一些与食品有直接接触的包装。“在搜物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与各式各样的乡人沟通,这个过程很有意思,也让我明白该如何退回到物品本质处去思考传统与现代的对接。”在完成这个并不容易的展览的过程中,杨韬对未来自己的设计的走向越发明晰。
为了下一步产品设计的计划,杨韬特意在今年搬了工作室。新工作室更多地承载了产品展示的功能,杨韬的“涩品”系列成了工作室展厅的第一批展品,展厅用简单的水泥墙体搭配毛坯,营造出契合产品的乡土情感。在完成了初步对产品功能性的探寻之后,杨韬计划在今年更进一步,在产品的材料方面进行研究,让产品能在功能和材料上得到更好的搭配与衔接。
当所有人都一窝蜂地涌向厦门开店,做各式各样的创意空间,设计各种旅游纪念品的时候,杨韬从这个日益浮躁的城市氛围中脱身开来,完成了自己在设计之路上的另外一次革命。他关注的是可能只是一把饭勺、一个别针、一个普普通通的碗或盘子。这些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家常用品,成为了杨韬从艺术到商业、使传统对接现代、回归生活的一个着陆点。
虽然“清明计划”的举办地是在杨韬的老家,但厦门在某种层面上来说或许也为杨韬提供了不少养分。这里虽然没有海量的展览,没有大城市爆炸的资讯,也没有足够大的交际平台,但杨韬喜欢厦门的闲适,最初生活在厦门时,他可以随时钻到中山路穿花绕柳的小巷子里,可以随时到鼓浪屿住一晚,隔天再悠悠然晃回岛内。即便是十年后的今天,他依然可以选择避开汹涌的人潮去海边散步吹风。正是在厦门的闲适生活提供了杨韬更多思考的时间,让他在遇见瓶颈时,更多的会回溯自己的生活,在其中找到最熟悉的切入点。杨韬说,厦门对于自己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他可以保持着游离于这座城市之外的姿态探索着设计,但这座城市却依然能够包容自己的存在。这座城市的生活化,在十年前包容着默默无闻的杨韬,让他能够从容地平衡着,寻找自己的设计之道。十年后的厦门,依然在用这样的包容,接纳更多的年轻创意人来这里寻找生活。
毛 晨 雨 —— 对 杨 韬 的 评 介
杨韬接受美术体制训练后,定居厦门,厦门的闲适是北上广所远不可比的。杨韬的私人设计机构服务于一种城市品质需求,同时在设计事务中寻求一套超越客户需求模式的另外的模式。从设计领域的传统形象识别系统的设计/现代审美体制,渐进至进入现场实现设计初衷,并拓展至现代空间产品的设计。这些多是一些商业设计事务。我个人认为真正完成杨韬的现代设计体制化进阶的是产品设计。产品设计需要一个模态转换。杨韬认为他对现代器物的感知维度,在现代设计体制内部已很难实现大的跳跃,他需要重寻一个基础文脉。虽然关于传统的文脉早已首尾断裂,但有可能于它的纹理中寻迹一种“对话”。传统器物在现代“去神”秩序中找不到固着的识别体系,它的表征兴许可以通过一种功能性的转化来实现。在“清明计划”展览现场,杨韬尝试着在湮没朽陈的建筑残迹中完成一种对话。他将故乡的日常物品进行特殊安置——这种安置实际应视作装置艺术现场——让这些器物在特殊情境中完成一种现代转换。这个转换机制试图完成一套传统器物谱系学的现代新编码。从展览现场看,新编码并非器物功能性的转化,恰恰这些器物的功能性是它们的编码依据。宁化本地的特产,日常生活所需的器件食材,被转换为关于风土产品的现代文化功能产品“涩品”系列——“涩品”是杨韬私人的品牌。
创 作 自 述 —— 设 计 是 生 活 需 求 的 延 伸
设计是生活需求的延伸,从业十几年,不同阶段定会有不同的需求;设计只是设计本身,我们不要刻意地去做太细的专业划分来束缚自己,介入不同领域会变得自然而然。
当然这十几年的过程中也遇到过很多困惑,这些困惑成了我尝试延伸的基础动机。
特别是09年左右,有个优质的项目,过程顺利,执行得也充分。这个项目做了三年,但在第二年就遇到了麻烦,我开始无法说服自己认真的投入。在我们固有思维理解的品牌设计中,我们无论如何努力,能表现到的更多也只是品牌面上,也就是视觉层面上的东西,好像永远无法进入到品牌思维的核心。但一个品牌的核心是产品,或者说产品才是有更多承载力的媒介。我们作为外协作单位,很难感受到其内核。开始心生倦意,主动力下滑,所以有了后来的经营餐厅和“清明计划”“涩品”等念头。
△文图提供:杨韬
theCreator:杨韬
生于福建宁化;02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04年成立“杨韬设计事务所”,06年更名为:净一™设计事务所。十余年来一直致力于设计与艺术领域的研究探索,涉足平面视觉、商业空间、产品设计、观念策展等多维度跨界,并活跃于各类设计、艺术交流展览,力图打通艺术、设计与生活的界限。
近年来更致力于研究:在东、西方审美方式更迭大周期下,传统工艺、生活方式及其衍生产品在当下设计的方向,探寻新的设计语言在生活中的商业价值。
赞赏创作人,支持 TA !
◇ 如与杨韬合作,请联系「theCreator」
联系邮箱:thisishttp@foxmail.com
图文由杨韬授权刊登,theCreator编发。
theCreator 关键词回复——
张耕 尹小玮 邹平正 张剑 肖宽 凉二 侯云 http 杨健 904h 张君钢 简内 方余龙 象牙塔 绿李 徐静 司玮 卢彦鹏 张宗希 anusman 张羞 张鹏关晶晶 杨韬
| 近期发布 |
_
• 更像文化旗下「theCreator」
• 創作人,尤其是本土創作人的梳理和推介
• 主编:http | thisishttp@foxmail.com
更像文化上线——简内、张宗希、方余龙、侯云、张剑、邹平正、尹小玮的作品,点击『阅读原文』或扫描下图二维码进入微店——查阅、选购!
↙ 或 由 此 进 「 更 像 文 化 」 微 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