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章以诺|比5·12大地震更持久的灾是什么?(多图)

2017-05-12 章以诺 章以诺的声响

《四川人民感谢你》摄影:李里老师(长衫先生)


注:逢川震纪念日,本篇的文字较长,会搅动一些读者对待国学的态度,大约需要十到二十分钟阅读,我只是凭着爱心说诚实话,欢迎留言各抒己见,在爱里彼此造就。

文化误读与自义是比5·12更持久的灾


                 

从5·12川震救灾谈起


《贺新郎·逆流赴悲蜀》


逆流赴悲蜀。九月余,心力憔悴,拓荒无能。几番筹算应声寡,弱肩怎担天下愁?道不同,是非论断。南来北往逍遥子,尽徘徊,愁苦人谁救?一言堂、呻吟语。


流星过空黑夜长。路漫漫、人力何微,多数沉默。我自击水任沉浮,不怨苍生麻木。常自勉,天必助我。待到白发谢幕时,能有一二熟果足慰。果结果、不止息。


自解:世人都在应付金融危机,我虽然很大的压力,仍然逆流而行,来到悲伤的蜀地继续找寻赈灾之路。回想起初来四川,已经过去了九个多月,心力憔悴啊,开创一条合适的新路缺乏力量的支持。做了很多的计划筹算,到头来回应的声音何其稀少,如此弱小的我,肩头怎能担起普天之下的忧愁,安慰到这么多的人?各人有各人的道路,救灾方式也不例外,不帮助也就罢了,然而总在论断是非。从前的我是南来北往何其逍遥的人,现在不得不徘徊不前,想一想这些遭受灾难的愁苦人,谁可以单纯的救助他们呢?一个人在屋堂中说话,自言自语的呻吟罢了……


救灾的事项仿佛流星一样划过长空,又归于黑暗。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个人的力量何其微小啊,然而大多数的人总是沉默不语,不见行动。我作为一个大使命者,甘愿奋力击水游到最需要的事工上去拼搏,无怨无悔的面对沉浮而不随波逐流,不埋怨同伴与众多受援助对象的麻木不仁。常常祷告自勉,上帝必然会帮助我胜过这一切的困苦。等到年老离世的日子,能够影响一两个成熟的生命就感到非常的欣慰。果子还会继续的结果子,麦粒还会继续的结麦粒,生生不息的将这大好的福音延续下去。(2009年2月28日于绵竹)


2009年1月12日(拍于成都某公园,记不清了)


今天是512大地震六周年的纪念日,这是我五年多前的一首词。作为当年的百万志愿者之一,每当回忆起当年的点点滴滴,一张张稚气的娃娃 29 51062 29 15231 0 0 2859 0 0:00:17 0:00:05 0:00:12 3036孔就会浮现在眼前,有帐篷学校的学生也有遇难的孩子恐惧的遗容。成都有一个好人谭作人为了弄清其中的真相,身陷囹圄达五年,刚刚出来。我也遇见个几个想弄清真相的记者(志愿者),虽然没有像谭好人那样被判,但手中的资料都被收去,拘留数日,恐吓一番,藏起来的备份也招出来而毁掉。我很无奈,神奇的土地上似乎只有“闭嘴”才能求得暂时的安全。


每年这个时候都会想起探访过的那些家长的泪水,想起家长带我们去看学校现场,看孩子的坟墓。六年都过去了,想起那年大嘴影帝说:“没有一个孩子死于豆腐渣工程!”香港有位朋友听到就忧郁成疾,不相信人起码的良知竟然堕落到如此地步。我实在是弱小无能,彻底绝望,只能望天哀叹,人做事,天在看,天上的神终有伸冤的时日,如同《传道书》12:14:“因为人所作的事,连一切隐藏的事,无论是善是恶,上帝都必审问。”


2009年1月(工作站的志愿者同工)


人群中文化误解不可避免是现实


耶稣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天国的,正是这样的人。”——《马太福音》19:14


200812月,我参与创建绵竹志愿者工作站,并出任首任站长。在那里,我认识了一位本地的年画家李先生,他与我年纪相仿,曾在成都正规学过西画,因此在年画注入了写实风,我借着找他订做一批印有“512我有爱”的T恤衫与他日渐熟悉,谈起512当时绵竹的惨景,李先生常常抹泪,地震的伤害是一代人挥之不去的记忆。虽然家园被毁,一家三口身体都没有受伤,实乃幸运,他的女儿很可爱,我以基督徒对孩子最祝福的一句话说:“耶稣最喜欢小孩子,耶稣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天国的,正是这样的人。’”来表达我的祝福,结果李先生差点跟我翻脸。幸好李先生毕竟是画家有些修为,要是遇见屠夫一定挨刀了。他还是有点生气地说:“章老师,你怎么能这么说话呢?死人才进天国,地震都没有打死,你在咒我女儿吗?”


2008年5月底(极重灾区某幼儿园废墟前)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为什么会发生义和团事件,无风不起浪,当年的人之所以会相信反教的人挑拨说:“洋教圣餐是吃孩子、喝人血,”就是特殊情境中比李先生对我的误解更深罢了。过去传教士带着爱来中国被误读,在基督徒看来是祝福的话,不了解基督教的人却认为是咒诅。


经过我耐心的解释,从普世价值的角度多方面解释基督教对今日世界的贡献才消除了这个误会。李先生的太太,还跟我讲起他的外公才20岁就在土改中被拉去打靶了,一个年轻人苦心经营祖上传下来的十几亩薄地,自己种不完就租给邻居种,能犯了多大的法呢?就被杀头,太没有人权了。我就跟他们讲述那个时代基督徒的遭遇,他们也同情起基督教来,大家都认同自由信仰的重要性,答应好好阅读我所送的基督教读物,多了解基督教。我离开绵竹的时候,他们一家还特意设宴饯行,破费不少。


我相信,我们之间文化的误解已经和解。耶稣说:“不敌挡我们的,就是帮助我们的。”(可9:40)我相信,这样花时间去解释文化差异的努力是值得的。


《论语》是毒草吗?


2008521号天还没有亮,我随深圳爱之家福音赈灾小队初到成都,住在陈姊妹的家里。她说大名鼎鼎的王怡弟兄的家也在这个小区,王怡弟兄忙里忙外,仍然下午来跟我们握手欢迎,算是见了个面。我那时对公共事务漠不关心,也真不知道王怡弟兄在公共知识分子中的影响,更不知道他是基督教里已经是响当当的人物。直到陈姊妹送我一本王怡弟兄的文集《与神亲嘴》,我才感受到他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爱主爱得是那样深沉。后来每月12号的灾区事工联席会上跟他也有些接触,真人倒是没有文章中那么犀利,可能是环境的影响吧,总有点提防“熊猫”的感觉。


陈姊妹的书法很棒,我听说她常将作品义卖所得用来支持宣教,她家虽然不大但是非常温馨,菜也烧得好,真是圣经里面描述的那种贤德的姊妹。我在灾区的一年多里只要到了成都就会跟陈姊妹联系见见面,她也数次带我们小队的人去秋雨之福教会聚会,无论在家在外她总是热情招呼我们一家饭食,真是很感恩。


我与陈姊妹熟悉之后,她和她读大学的儿子都喜欢听我给他们讲见证,说到感动处她常抹眼泪。有一次回成都,我忘记了什么原因,忽然问她:“陈姐,你怎样看待《论语》?”她不假思索就顺口而出:“《论语》是中国的最大的毒草!”


我对她说:“换位思考,国人说《圣经》是最大的毒草,你会怎么想?”她说:“当然会很生气,《圣经》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一本书,是上帝默示的话语!”


我说:“对了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将心比心,我们既然不喜欢别人论断《圣经》,也不要如此去论断《论语》,因为我们要向国人传福音,《论语》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它已经影响了我们的文化两千多年,即便文革也没能消除它的影响,现在国学在喊要复兴,都是从《论语》开始的,我们要不要给那些国学传承者传福音呢?若是要,不了解《论语》是不行的啊!你作为一位书法家说《论语》是毒草,真不应该啊!”


陈姊妹静静地听着,我相信她在思索。我接着给她讲了一段我在极重灾区青川的经历,怎样认识了四川名人长衫先生李里老师,怎样成为朋友,又是怎样文化对话的故事。如果我一开始就认为《论语》是毒草,根本没有沟通的机会,更不要说听福音了。陈姊妹听后很兴奋,说:“哈利路亚!我也要读《论语》,基督徒不能自以为义,没有好好读过《论语》就说《论语》是毒草,真是欠妥,好像那些没有认真读过《圣经》就批判《圣经》的人是一样的,我再也不说《论语》是毒草了!”


2008年7月(我的一家五口自拍)

我与长衫先生李里的君子之交


20086月初,很多队员离队返回家乡后,留下来的推举我为队长,我们调整策略,分成了几个组,我带着一部分人加入青川官庄“心灵花园心理辅导站”。杨站长很爱惜人才,鼓励我策划了“让爱点燃希望”抗震救灾文艺汇演,演出中有电视台的记者来录像,四川卫视等媒体都有报道,后来团中央卢书记一行还到我们辅导站慰问。当地的政府领导知道我们大多数人是基督徒,说我们是上帝派来给灾民带来微笑的天使,感谢我们让两个多月没有微笑的灾民恢复了笑容。


杨站长带着我这个宣传部长跟当时驻地的负责清理堰塞湖的武警水电部队以及某军区猛虎师的官兵都有很多的接触,我们所唱的《云上太阳》、《生命的河》、《爱是我们相聚一起》部队文职干事直接用这个为题目写过报道刊发在部队报纸上。有位战士私下跟我说:“我知道你们辅导站是基督徒办的。”我说:“你怎么知道的?”他说:“因为我也是基督徒,我家就是接待家庭。”我还记得有一次部队的首长对杨站长说:“我们来灾区是任务,你们来灾区是大爱,是上帝的差遣,比我们难能可贵,你们是新时期最可爱的人!”


我是带着妻子和两岁半的大儿子一家三口住在帐篷里,(六年后已经是一家五口了)有一天我去很远的村子探访回来,妻子对我说:“以诺,我今天遇见一个人,就是以前我们在电视上看见过王志对他采访的那个人,他也很想认识你啊,我带你去找他!”


原来,上午我们工作站来了一位不平凡的志愿者就是长衫先生李里老师。几年前在央视名人面对面栏目王志采访他的电视节目刚好有看,真为他的好古超脱所折服,一个人爱好祖先传下来的文化,一年四季穿着传统衣裳,古代君子的要求都竭力在做,这绝不是作秀,有点像旧约里正面的文士和法利赛人,那种面面俱到的身体力行的精神实在令人敬重。


我们行抱拳礼,自报家门,还真是地道巴渝老乡,他是重庆渝中区人,长我一岁。他的第一本著述是为当代中国十大高僧竺霞法师立传,《竺霞法师传》就是写的我老家垫江普顺人俗名徐裕亮淡泊名利、虚怀若谷的人生故事。


李里老师对垫江的人文地理比我这个垫江人还了解,真是佩服。我们小小帐篷里秉烛夜谈,我很想藉着这个机会给他传福音,本以为他这么爱国学必然拒绝,没想到他相当的有兴趣,并且第二天晚上他没预备任何资料就在工作站的办公室(官庄小学的教室)给我们大家说文解字起来,这是一堂国学与上帝的课程,我真希望神学院也能教一教。具体细节当时没有录像,但我记忆深刻的是他称呼我们基督徒为“同道”,称我们都是在走通天的路,汉字就是天启的文化,“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他详细讲解了:天、神、祖等大量与神有关的汉字,这些字要是离开上帝作无神论解读都是空泛的,中国的古文化与上帝启示密不可分。


2008年7月29日晚(李里老师给志愿者讲座,印象深刻的是在那一晚交流中,包括我在内,没有一个基督徒能够出来正面对话,汗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陌生。)


听他这么一说,知道了汉字的来龙去脉,在座的基督徒大多熟悉《圣经》但对于中国文化的知识却是稀缺的,大家都很汗颜,我们对传统文化了解多少呢?我们之中谁能跟新儒学的代表人物如李里老师去对话呢?


 李里老师倒是让我想起一个谦卑的人——利玛窦。


2015年12月(澳门大三巴利玛窦塑像合影)


早在西学东渐的十六世纪中后期,西方传教士也蜂拥而至中国,其中以利玛窦为代表。他谦卑的学习中国文化,极快地熟悉了中国,向国人解释尚未知道的事物,使中国的官员和文人很容易地相信他是一个善良和有学问的人。利玛窦在向中国人传递西方文明的同时,也对中国固有的文化成就表示极大的尊敬,他因爱上帝而爱中国,作为第一个真正掌握中国语文的传教士,他对中国的古典文明进行过相当深入的钻研,对孔子的哲学表示极为钦佩。中国固有文明的精华在于早期儒学,孔子所开创的道德哲学是世界上其他民族无以伦比的。据统计,自利玛窦1583年在肇庆开始招收第一个信徒,到1610年利玛窦逝世的二十七年时间里,仅经利玛窦受洗的信徒就多达二千五百人。全国的信徒更是不计其数。其中受洗入教的著名知识分子有徐光启、李之藻、杨廷筠、李天经、冯应京、王徵等。


利玛窦从四书五经中取了奥妙,为主赢得了灵魂,也改变了当时的文化,要不是清军入关,不知会产生怎样的交流成果?我们今日的基督徒有几个在这方面努力过呢?


2008年8月4日(李里老师、踪贤小友、章以诺去青川县城面包车上)


李里老师带着他的弟子踪贤(川师大学生)与我同行在青川的山水间,偶遇一和尚他都听过李里老师在成都图书馆的讲座,立刻行礼、还礼如同古装戏一样,我再次叹服中国文脉还在民间传承着,平心而论在灾区融入血脉的国学比福音更受欢迎。


暑假里李里老师两次来青川,共计十余日,我与李里老师多次论道,他心态很开放,给我在中国传福音的建议,希望我了解国学更多一些,借着国学而引向上帝更能引起知识分子的回应,文化交流中才能传播真理。


后来我去成都拜访他,他虽然很忙仍然抽了一个下午的时间跟我谈传统文化,当他知道我家族男性三代早逝,立刻为我仔细号脉提出了很多养生建议。在他居住的老房子里,跟我讲述与季羡林、张岱年等老人的生前交往以及关心我怎样能够留在四川生活下去等等。有一件事不得不说一说,当我在灾区创业遇见困难的时候,向上帝祷告,第一个帮助我的竟然是李里老师,他从学生那里知道我的情况后,委托学生邮寄来五百元,还将我在灾区写的一些诗文发表到《国学求是》刊物上,热情地邀请我去他主持的讲座上讲《圣经》。我很惭愧,对于国学知之甚少,对国学与《圣经》都没能有系统的了解,当然不敢去滥竽充数。


李里老师倒是很热心肠,常有通讯,他的博客上我偶尔评论后他的母亲都会转告他,他会主动联络问候。去年来广东一著名企业讲座,我们在机场匆匆会面,互赠书籍,他还将别人接机的大束鲜花转赠我家夫人,希望我潜心在中国文化与基督教上再下功夫,邀请我去成都的传薪书院,一面学国学经典,一面可以给别的同学讲《圣经》之道,时机成熟再引荐我到更大的圈子传播福音。因我面临很大的生存压力,并没有成行,但从与李里老师的交往中,我能感受到一种投桃报李的真诚,这是何等的胸襟啊!


我相信现在仍然处在文革后的一个信仰迷失后需要归正的时期,谁都不能独统国人的心灵。各种学说,各路英雄都上台,你方唱罢,我方登场,正是需要兼听而明。当代儒学或者说传统国学正处在转型期的前夜,我感觉像李里老师这样致力于国学复兴的人倒是敢于尝试接纳《圣经》,因此国学不是守旧而是更新,这已经走在了基督徒的前面。


2009年1月(工作站胸牌设计)


你是基督徒吗?


200912月底,鉴于极重灾区绵竹事工因故停滞,我们很想对一个龙门山脉深处伤亡很严重的乡村建立联系。那个村长幽默而机警,我去找他的时候,他很警惕,说:“地震都过去了半年多了,很多志愿者都走了,我接到上面指示,一律不准接待了,莫非你们是基督徒?”


我拿出《国学求是》给他看我与李里老师的合影,给他讲起了青川心灵花园的往事,将我写的《青川赋》给他看,我说:“我们团队的志愿者来自各地,信仰背景相信是五花八门,我们是来帮助灾区,你说我是谁?”


他很惊讶:“章老师,欢迎你来我们村啊!我这有一篇灾后感想要交到市里评比,你能帮我看看吗?”他从抽屉里掏出一份手写的报告,我逐字润色,他眉开眼笑,就这样我们团队就能留下来,刚好是圣诞节,我填了一首词:2008圣诞,寄悲词一首:


《水龙吟·蜀仍满目疮痍》


蜀仍满目疮痍,石路颠车千山寒。龙门拥挤,一震惊胆,殃民千万。数九寒归,忧鸿悲亲,空村死寂。仙女洞深埋,四十余客,为眼目,命丧此。


今有甘霖四子,顶北风,行诸般义。时逢圣诞,废墟石丛,步十六里,寻民问棚,勉励共悲。闹市贺节,谁怜弱命?借我东风十万,以工代赈,破地狱景!

 

2009年1月(灾区还是一片废墟,忧心)


相处久了,我再告诉村长我是基督徒,他并不赶我走了。他说:“章老师,在你来之前我都赶走了四批基督徒了,一来是执行政策,二来是那些人太讨厌了,一天到晚总是跟灾民说,这是偶像,那个也是偶像,这里遭灾就是拜偶像带来的,这不是雪上加霜吗?灾民告状来了,我能不过问吗?你们比他们强多了,目前还没有投诉你们的。”


我告诉村长,过冬的物资来自外面基督徒的捐赠,他们那个村属于被遗忘的村落,能拿到棉被和羽绒服,村长握着我的手直掉泪,即便没有明明的传福音,我想他是感恩的吧!我所知道那里有很多人都信了主,到我离开灾区为止,已经建立了小组团契。能留在那个村子靠神的保守,我穿了“国学”爱好者的马甲,做了基督徒该做的事情。


《汶川地震与金融海啸》

汶川地震惨,山崩地裂天。

吾身居岭南,怎可独享欢?

只身赴西蜀,抗震在一线。

帐篷权作房,山泉成浴场。

夜雾湿褥裳,余震惊肝肠。

正午虽骄阳,搭棚成课堂。

聚来师生众,赞歌复脸庞。

四月辛勤累,行爱在山岗。

乡亲似我亲,同感圣天恩。

赴川行色匆,家中乱成粥。

幼子需牛奶,供楼按揭款。

从前有债务,彻头一三奴。

与妻齐心祷,返粤卖草庐。

理事再入蜀,共灾民喜哭。

谁料美国变,五洲不能免。

昔日炒楼众,今无一人购。

价低亦无市,泥沼难抽身。

守望已月余,涩囊更羞涩。

临窗空望北,坐卧不得宁。

眼下行义难,思虑几茫然。

虎门数千厂,一夜倒小半。

站台多愁客,全是返乡人。

我虽存爱怜,我贫谁来怜?

较我更贫者,怎耐今岁寒?

犬儿寄父母,与妻吞声叹。

父母退休粮,养活三代人。

海啸胜地震,何以迎新年?

都云天地宽,独我处世难?

日头照万民,独我不逢光?

放眼看世界,哀民一片片。

上帝既生我,怎忍我愁然?

良驹不逢时,拉磨空虚幻。

日日记用度,月月经挑战。

债台补债台,长夜常辗转。

上帝应知晓,历难生忍耐。

汶川地震惨,金融海啸寒。

历灾忧人世,诗文空长叹。

大鹏无双翅,井蛙望高天

——注:首发《国学求是》


《论语》能与《圣经》对比阅读吗?


我后来离开纯公益的救助机构,是希望如我前面诗词中期望的那样“以工代赈,破地狱景!”因此,我向某机构申请了小额贷款在灾区搞“鱼禾年画”项目。


可惜资金太少,运作困难到2009年夏天,实在经营不下去了,不得已回到广东卖掉按揭房,只因不愿作假又遇挫折,收了几封律师函,差点就对薄公堂。


个中原因这里不想多谈。总之是既然回不了四川就要考虑生存问题。这时又发现妻子早在灾区时已经怀孕,又要按时按月分期偿还灾区贷款,经济压力非常大。


酷爱买书的我,真有点“秦琼卖马”的无可奈何,买书都成了奢侈。当我在逛书店的时候看到一本《东风破——“论语”之另类解读》,一见如故,爱不释手,还是买了,连夜拜读,真有种孔夫子“三月不知肉味”的感觉。(《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大意:孔子在齐国听《韶乐》,好长时间吃肉不觉滋味。他说:“没想到好音乐这样迷人。” )


读《东风破》时想起文脉的传承。《楚辞·天问》:“女娲有体,孰制匠之?”女娲有着自己的形体,这是谁制造的呢?屈原在追问人类的来历,中国人代代口传人类是女娲仿造自己的形体用泥土捏成,那么,女娲自己又是怎么而来的?中国文化能追溯到女娲泥土捏人的源头和更远的近东文化中圣经记载上帝用尘土造人又有什么渊源呢?我想需要比较其中的异同,才能找到一个脉络,谁先谁后,谁又影响了谁,谁又传给了谁?


中学时语文老师要求要背的韩愈的《师说》,我还记得几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我理解这几句记忆深刻的话语,饱含了一种传承精神,不断谦卑学习中的长进。韩愈转述《论语》:“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我相信是影响中国文化最深远的句子之一,这与《圣经》:“只要存心谦卑,各人看别人比自己强。”(腓2:3)有着某种人类共通的普遍价值。


后来,我在网上见到一些报道,石衡潭老师风风火火的搞起了《圣经》与《论语》的对比阅读活动,并在20144月推出新书《论语遇上圣经》,细分出学习篇、孝道篇、礼仪篇、教育篇、修养篇、处事篇、交友篇、言语篇、贫富篇、仁爱篇、智慧篇、志向篇、人性篇、君子篇、诚信篇、天道篇。


越是推广,越是遭遇腹背受敌,反对声最大的不是新儒家,倒是基督徒内部的一些名人。我赶紧网购了一本认认真真地看了,才敢斗胆也说两句。《论语》部分我不太懂,都是原著原句相信没有什么歧义,我并没有发现该书引用圣经之处有违背《圣经》原意和厚此薄彼的现象。我倒是非常欣慰石博士的鸿篇巨著能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能够合法出了这本书,进入公共领域,搅动池子,百家争鸣。


我始终相信,中国文脉几千年不断,必有上帝的美意。我相信,早在孔子时代儒家经典中的“天”与基督教中的“上帝”有着某种共性,那是唯一的至高无上的创造者和主宰者,是全知全能全在的,是无始无终的,是善恶的审判者与赏罚者。当然基督教的“上帝”观直接启示则更加清晰、准确。但并不能一棍子将上帝在万国万民中的普遍启示完全否定。


我相信,中国从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以来圣圣相传的“尊天、畏天、事天、敬天之学”和基督教的基本精神是不想违背的良心应正,都是人类精神的最高升华。应验了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就是到天地都废去了,律法的一点一画也不能废去,都要成全。”(太5:18)


当然,中国先秦时期的文化如同旧约时代的犹太文化一样都因为那时耶稣还没有道成肉身而来,人因罪性而无法完成自我救赎,需要承认耶稣在十字架上成就的救赎来完成最后的功课,这就是文化基督化的更新。


人如同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一样,不能选择自己种族的文化。我们既然生在中国,又活在当下,那么古老的中国文化在现代化过程中对儒学的阐释与重建是绕不过去的。中国人做了基督徒,所信上帝并不是西人发明而是回归归正,认识耶稣基督是主。“他(上帝)从一本造出万族的人(“本”有古卷作“血脉”),住在全地上,并且预先定准他们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徒17:26)因此,最终我们还是要达到“超儒更新”以建立中国文明的新体系,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人向来以一事不知而为耻的传统,我自己都常以:“吾知耻而后勇”来自勉。这样我们要熟读文化之根——经典中的经典《论语》。《论语》虽然记载的是孔子的言行,孔夫子却是先秦历史的浓缩文化人物,影响了中国人的性格值得深挖。同时,更要谦卑研读上帝所默示的《圣经》,不懂《圣经》就不明白怎样有个今日世界的一体化和普世价值。


两典对比阅读的过程中一定很多惊叹,在惊叹之余便是努力地了解它、掌握它,从而最终贯通。如同当年利玛窦等传教士所提出的合儒、益儒、补儒和超儒等观念一样,对读是一种正常的文化交流心态,结果是回归真道,硕果累累。


“对比阅读”是基督徒对国学热的回应


石衡潭博士的新书《论语遇上圣经》,我相信这是由基督徒带领的本土文化与普世文化的对话。因为对读、对话中才容易在知识分子阶层引起共鸣而传播开去。


你说基督教传的是福音真理,那么圣灵必然动工来推动在中国文化与基督教的正面交汇中,真理越变越明,最后“分别为圣”


很多基督徒的视野很狭窄,除了《圣经》一无所知,甚至《圣经》也是学个“字句”,却忘了他(耶稣)叫我们能承当这新约的执事,不是凭着字句,乃是凭着精意。因为那字句是叫人死,精意是叫人活(“精意”或作“圣灵”)。(林后3:6)(当然有人完全否认这样的对比阅读的意义,起码的常识是彼此尊重吧。)


请思想一下上帝为什么要造三万多种蝴蝶呢?生物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样性都是在见证神的丰盛!我们既然明白神的真道,就更要持一种多元开放的文化心态。关键是救人灵魂,不是争论中药西医谁的手段厉害的问题。


五四运动之后,我们需要的是重建中国文化的新体系,通过对比阅读将能产生一批学贯中西的文化大师,为古老的中华文明注入了勃勃生机。我又想起一个人——“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写今古文章”的林语堂。


林语堂先生原本生在牧师家庭,自称:“在摇篮里的时候”便已经找到上帝。少年时代纯基督教教育下基本上和中国文化绝缘。他的传记里谈起,长大之后才发现中国文化的花花世界。


他很生气,有种上当的感觉。因此愤慨,转身用人生最宝贵的时光一心投入到用英文弘扬中国文化之中,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著述,然而晚年他又完成了《从异教徒到基督徒》的信仰之旅,归正了自己的信仰。


世上没有假如,但是假如林语堂先生从小时能够同时对比阅读双典,同受东西方文化影响,就没有那么长的叛逆期。凭上帝给他的智慧,一定能在年轻时就写出更有影响力的兼顾中西的作品出来。当然这只是假设,我是希望无论站在哪种立场,都需要文化的自信来打开经典,开卷有益。


还想多说两句是单单针对一部分基督徒的,终身副教授谌洪果在一篇《你的信,你的立》文章也谈起了《圣经》《论语》对读班的争议问题。谌弟兄希望:“作为基督徒,不要自高自大,因为我们所得的是出乎神的恩典,况且,我们从前也是与他们一样,都是远离神的人,我们要成为《论语》与《圣经》之间的纽带,成为儒家与基督徒之间的桥梁,让饱读《论语》的人能够去阅读《圣经》,认识《圣经》是最全备的真理;让熟悉《圣经》的人也能够读读《论语》,了解其中也有合乎《圣经》的宝贵教导。”


我赞同谌弟兄的看见,还要啰嗦两句。据我观察,拥有“道路、真理和生命”的部分基督徒反而拒绝文化交流,某些基督徒名人针对石博士的批评有些过分,找不到实例就江湖似的去揣测石衡潭博士的动机不纯,动机纯粹出于人的心灵,我们人都看不见,属于神来判断的领域,人就不要越位了。


如果说一般平信徒受某些神学思想的狭隘而偏激,情有可原,但对于那些拿着棒子将中国文化全盘否定的往往是基督徒名人。用对个人的偏见私意来阻碍中国福音化传播的进程,我感到很痛心。我只想给这样的人一个建议,请先交出哪怕一本作品能够海内外公认影响力的著述,再来批评对比阅读这方面的努力不迟,若是写不出就谦卑一点狠啃双典,说不定灵感一来,下一个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或许就是中国基督徒哟。


 主藉着使徒保罗早就阐明:“务要传道,无论得时不得时”(提后4:2);“有的传基督是出于嫉妒纷争,也有的是出于好意,这一等是出于爱心,知道我是为辩明福音设立的。那一等传基督是出于结党,并不诚实,意思要加增我捆锁的苦楚。这有何妨呢?或是假意,或是真心,无论怎样,基督究竟被传开了。为此,我就欢喜,并且还要欢喜。因为我知道,这事藉着你们的祈祷和耶稣基督之灵的帮助,终必叫我得救。照着我所切慕、所盼望的,没有一事叫我羞愧。只要凡事放胆,无论是生是死,总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显大。”(腓1:15-20谆谆教诲,不拘泥于一种方式这不应该视为耳边风,要深刻反思。


2014年8月


结束语


我是一名基督徒,同时也是一名中国人。我认同已故赵天恩牧师指出:中国的希望在“中国福音化”,中国的奠基在“教会国度化”,中国的未来在“文化基督化”。我是怎样认识的就要怎样去竭力行出来。


5·12大地震改变了我生活的轨迹,六年来上帝曾带我避过泥石流而奇妙复生、两次被车撞而险象环生,我知道我当跑的路还没有跑尽。祂又再赐我两个孩子,成为“箭袋充满的人便为有福”(诗127:5)的父亲,又呼召我在福音报万邦的大使命有份。


2008年7月(长子经纬在灾区,心灵花园最小的志愿者,他的存在,当年安慰了不少灾民)

2017年2月(我的一家五口自拍)


 5·12大地震六周年之际,我从救灾谈起,从救灾中接触到的几位有关“国学”的人和事谈起,最后收于《论语遇上圣经》。寡言的“码字匠”,码出这万余字,感谢神。回想,起先写了四千字很犀利的辩论言语毁于电脑没有保存,如果我放弃,就没有这些文字记录我的心思意念,我相信这样反复思考是有上帝的美意,我需要不断的悔改,不断的归正。


上帝造人,最宝贵的预备了救恩,其次是自由意志。正因为有了自由意志这把双刃剑,原本是宝贵的,滥用时会是毒药。5·12震毁的家园可以短期重建,我而文化误读与自义产生的影响是比5·12更持久的灾


在西方既产生了被人误解的“黑暗的中世纪”和“十字架东征”看似出于自卫的行动却是以暴易暴的行动,至今“圣战”后患无穷;在中国也产生了梵蒂冈教廷与康熙皇帝的“礼仪之争”,错失良机;后来更产生了义和团教难和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人间浩劫。


孔子疾呼:“天下之无道也久矣!”直到如今。因此,我们才需要在彼此尊重的对话与对读中报佳音。如同使徒彼得就开口说:“我真看出神是不偏待人。原来各国中,那敬畏主、行义的人都为主所悦纳。”(徒10:34)“你们既称那不偏待人、按各人行为审判人的主为父,就当存敬畏的心,度你们在世寄居的日子。”(彼前1:17)阿们!(2014年5月12日初稿)


(当年章以诺工作室设计,是为纪念512)

2014年8月

2016年4月

2017年4月

……

【512川震近期记念】

512地震绝对是章以诺人生的岔道口(坦诚心路)

512地震重返现场之一:心连心国际救援组织出发

512地震重返现场之二:向眼盲心不盲的母亲致敬

512地震重返现场之三:横渡堰塞湖与圆梦学校开学

512地震重返现场之四:言说不尽的官庄“心灵花园


章以诺的声响+天天谈




⊙  作者 | 章以诺

⊙微信公众号:

    1、章以诺的声响 ID:zhangyinuo2014

    2、快手笔  ID:zhangyinuodekoubei

⊙文章配图:章以诺摄影(标注署名的除外)

⊙媒体转载请联络章以诺的微信:

       Z13592742869

⊙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来源公号,请勿擅自修改文章内容



原创福音文字写作不易,章以诺为此持续“天天谈”;请转发同工:凡我所行的,都是为福音的缘故,为要与人同得这福音的好处。(《哥林多前书》9:2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