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香港油麻地有个观光团,沿路参观12个凶案现场

银河君 香港直通车 2022-11-09


你忌讳谈论生死吗?戛然而止的生活轨迹,对你而言是什么?


在油麻地,这个全香港楼房最旧、人口密度最高、穷人最多的地方,人均公共空间仅1.5平方米,大小不过一间厕格。而这里有一间男厕,每一格都死过人。

 

油麻地的“暗黑属性”,也让陈可乐和陈玉峰决定在2016年发起一个“油麻地的两万种死法”观光团。

 


这个观光团,将死亡架上了舞台,让其在一千个观众面前,演绎一千个哈姆雷特。


人们习惯称死亡为繁华的阴暗面,其实,繁华并无罪,大城市的繁华也是人打拼出来的。站在罪恶的对立面的不是钱,而是人的欲望。



访探人间,访探死亡


观光现场没有血腥,没有暴力,甚至是所有人都知道的街角、公开场合。观光线路贯穿油麻地南北,全程1.5公里,用时2小时,沿路参观12个凶案现场。

 

命案的主角都是普通人,他们走出家门时,可能对即将到来的厄运一无所知,却还是在油麻地这个不幸的地方终结了生命。

 


“你走完这条线路就会发现,咦,这条街我整天都走过,咦,凶杀原来就在我工作地方的后面而已”,陈可乐说。


开团至今,已经是第3年。由于香港夏天太热,观光时间一般安排在夜晚和冬天,只做年末的两个月。从第一团开始,每年约20团,每个月做10团左右,累计约有500人参团。


观光团最开始是为了NGO组织筹钱,每人50元港币,目标人群是大学生。后来越来越受欢迎,就涨到150元港币。而参加者扩散到中年人、已婚夫妇,甚至有些全家人一起去。


一位急症室医生号召了整个科室的同事来参加。意想不到的参团者,让观光团更有深意。

 

参团者在现场


“案件主角和我们急症室常常遇到的病人很像——吸毒者、露宿者、国际难民。进了急症室的人,我们都必须救。但是他们的态度经常很差,大吵大闹,和他们打交道很麻烦。遇到这种病人,久而久之我们就会失去耐心。”


“参加导赏团,是希望我们重新提醒自己,要有耐心,不要那么冷漠。而且他们也不容易,是很惨的,没有身份证,也不可以工作,又挣不了钱,很挣扎求生存。”


可能大部分的人都不怕死,却怕没有尊严地活着。


了解死亡之后才能直面死亡。小时候家长也顶多告诉我们“生老病死是人生必须经过的过程,谁也逃不掉”,可是生命终止对这个人的重要性却少有人提及。向死而生,只有明白了,才能更好地生活,更珍惜生活,更无畏死亡。


不少参团者坦诚地说他是很喜欢看凶杀案,喜欢推理小说,也听一些恐怖在线的电台节目。


参团者通常对于案件的详情非常关注,很想知道那个人的生命是怎么样,会问他到底是怎么死,他生前是做着什么,或者那个空间有些什么特别。


但是在“油麻地的两万种死法”观光团,所见的,都不是为设置悬念或考验读者思维的桥段,它们平凡得惊人。



杀人有果没有因


并非每件事都能有因有果,死亡似乎也是这样。


有一个案件,弟弟在光天化日之下,就在人来人往的巷子里,用一把九寸长的鱼生刀(约23厘米),插穿了他哥哥的肺。


法官问,为什么你要带一把鱼生刀上街?你是否有预谋去杀你哥哥?那个弟弟竟然回答,“不是啊,那把刀是礼物,我本来想着送给哥哥的。”


九寸鱼生刀案



不是江洋大盗,也没有心思缜密


国外有一些凶案导赏团,导赏的都是一些策划非常缜密的命案,给别人体验福尔摩斯剧情的感觉,例如“英国开膛手杰克团”。


然而,在香港油麻地发生的案件,凶手似乎不是很懂得杀人。


“有杀完人还在凶案现场停留不走的,或者用自己身份证去定一个酒店来放尸体的。荃湾曾公布一个主妇杀夫案,凶手将死者蒸熟,密封冷冻,然后分几个月往外扔一件,这种心思细密的杀人犯,在油麻地基本不会有。”


案件诱因很多都是小事和冲动,然后,人就这么死了。


有一个少妇嫁到香港,因为跟丈夫生活不满意就去了尖沙咀的夜总会做公关。有一晚上她和男友到海边饮酒,争执中被男方敲晕了。那个男的以为她死了就将她推下海,想着就这样把尸体处理掉。但是那个少妇当时没有死,最后是淹死的。



社会生存、关怀与宽容


有人说,出生只有一种方式,而死亡却会有千千万万种可能。在任何人身上都平等的事,只有死亡。


曾有一位老伯跳楼自杀,结果尸体挂了在四楼的窗上,其实那里是大厦外墙,旁边就是街道,但是尸体挂了一整晚都没有人发现。直到第二天早上,他对面楼的住户打开窗才看见。

 


有一个案子,一对老夫妻在家死掉,老婆婆是饿死。原来老婆婆患有失智症,平时照顾她的是老伴,但她老公意外失足,在客厅里跌死了。失智症的婆婆平时生活不会离开那张床,她不知道自己的老公已经在外面跌死了,就在床上慢慢饿死了。


同在一个社会环境生存,独居老人只能自己面对死亡吗?


这是一个值得所有人关注的问题——人际关系的冰冷和疏离什么时候可以弥补?


曾有一位清洁工在地铁站的环保袋里发现了一个胎盘脐带都完整的婴儿,但送院不治。后来发现婴儿的妈妈是一个外佣。她怀孕了,害怕被雇主解雇,于是就自己落了这个孩子,然后将婴儿丢弃在港铁里面。她很快就被捕判刑。


为什么她的雇主不需要判刑呢?外佣吃住都在雇主家,怀孕大着肚子在房子里干活都没有被发现,是否可以猜测雇主一眼都没有正视过她?



这个案发生大概一年之后,出现了另个类似案例,另一个外佣因为怀孕被解雇,她坚持不服,上诉,最终用了两年时间胜诉。时间像是故意给前一位外佣“开了个玩笑”。



还有碧街711便利店杀人案,警方已经公布杀人者是一个持有加拿大护照的白人游客,但是偏偏还有流行一种说法是南亚难民杀了人,一个污名就一直粘在这个社群上面。案件虽已查明真相,但误解却得不到平反。

 

碧街711便利店杀人案当时舆论


司机醉驾撞死了一名正在搬运橙子的76岁苦力,但许多油麻地居民却哄抢“死人橙子”。


但其实那些居民并不知道这些橙子背后的故事。这里的居民拾荒习以为常,他们只当是果栏正常遗弃的橙子捡回家吃。


在这个流言满天飞的时代,即使“有图有真相”,很多时候,旁观者也无法从一张图片、一则报道中了解全部事实。


陈可乐希望这个观光团吸引一些本身已经对某些事情有偏见的人,让他们直面这些故事,了解到这些社会标签怎么样跟随一个人的一生——有些促成死者生命的结束,有些让无辜者被误解。


希望他们可以想多一重。



尾声


12个案件的主人翁,他们已经死了,没有了自己的声音,不能解释自己。我们这些活着的人,看到他们生命定格的地点,会有什么想法?


由生向死,每个人的结局早已被写定,可是每个人的过程却有所不同。听完这些故事你是觉得人生不过如此,或是变得更珍惜你现在的生活了呢?




- END -



猜你还想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