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香港遇到上海深圳,这些问题你发现了吗?


过去四十年,中国内地飞速发展,北上广深几大超一线城市崛起,杭州、成都等新一线城市崭露头角,深圳GDP总量甚至已经超过香港,但香港是不是真的比内地弱了呢?
 
从市场来看,中国内地是一个封闭市场,北上广深的竞争力并没有经过国际市场的检验。
 
前些年中国太极被格斗武士打得满地找牙,这并不是说中国太极不行,是因为格斗的实力是经过擂台经验并一次次地打出来的,而太极是套路功夫,没有经过实战检验。
 
如果中国门户全面开放,货币可以自由兑换,资本、人才可以自由进出,汇率市场、利率市场自由波动,北上广深的资产由国际市场定价,中国城市及企业到国际市场未必能保持这种竞争力。
 
那么,香港、上海、深圳,作为中国南方最重要的三座城市,怎样做才会崛起?怎样做会导致衰落?则需要我们从国际化的视角去观察分析。



01

国际开放程度:上海 VS 香港



上海,是近代中国最早开放的城市。
 
在20世纪上半叶便是十里洋场,当时欧美电影与上海电影同步上映,成为远东重要的国际都市。今天,这座城市高端奢华、豪华洋气,依然是外国人、外资企业、跨国企业首选的内地城市。
 


北上广深几座城市中,只有上海常常被人诟病“不接地气”,因为它太小资了 ,也太高冷了,在陆家嘴走一趟,99%的人都是一副社会精英的样子,让初到者望而却步。
 
其实,上海能有这样的城市性格,也与它的角色定位密不可分。上海其实对标的是纽约,高端职业人才、跨国大企业都选择上海。这是一座逐步走向成熟,正在走向世界的中国大都市。
 
它是中国的金融中心,有着全中国最大的股票交易市场。它的任务就是为中国大地吸引更多的外资、外企,然后辐射到整个长三角经济圈,乃至更深远的内地市场,而不是自己从头到尾做全产业的建设。
 
有人会怀疑,这座只奉迎座上宾的城市,孤傲、高冷、缺乏创业的活力和激情,难道不会没落吗?
 
其实很简单,高端城市的竞争不是比人口,而是比人才;不是比跑腿,而是比脑力;不是比声音大,而是比智慧深。
 
当大型企业不断向上海集中,高端人才越发集中,优胜劣汰良性竞争时,这座城市一定还在持续升级。
 
我们谈到上海,同样是中国最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的香港,就一定会被用来做比较,它们之间又有什么不同?
 
对于两座城市的对比,世界银行顾问许小年指出:国际金融中心比的不是GDP,不是你的港口、机场,不是你的电脑系统有多发达,不是你的办公大楼有多少。造就国际金融中心的是什么?是软实力,是法律体系、是监管体系、是信用、国际化的信用,是和国际操作的接轨,是国际化的人才,是国际化的business process。


而香港的优势也正在于此,它是现代中国开放最完全的城市,也是一座“完全自由化”的国际城市。
 
在一国两制的基础下,香港实施的是不受政府调控的自由市场,香港楼市、金融资产、港币以及财富,都是国际市场说了算,由国际市场定价,这也导致了香港的国际化程度远比上海高。


同时,香港还是中国总量第一的外资引进城市。
 
从1978年9月,香港和东莞虎门第一次签订合作协议开始,就正式揭开了香港中小企业投资内地的序幕。期间41年,香港通过成熟的国际市场,带动全国城市,特别是珠三角地区走向了开放、富裕。
 
反之,与内地的“三来一补”合作多了,也令香港成为了外资进入中国重要的门户和桥梁,成为中国企业与国际接轨的桥头堡,更成就了今天高度繁荣的香港。香港一直以来发挥的贸易功能,与今天上海的“第一窗口”作用一致。
 
当我们对比这两座城市的发展进程,还可以发现上海正在走香港曾走过的路:对旧工业做出转型、割离,将工业下沉到附近的二线城市,而没有选择继续发展“大而全”的全产业链。
 
在70、80年代,香港曾发展过以轻工业为主的制造业,当时香港的劳动力价格相对美国不算太高,而且劳动人口较多。后来这座城市高度老龄化,工人稀缺,工资水平太高,不可能发展普通制造业。所以,香港将制造业转移到内地,专心做高端服务和金融。
 

现在,有不少论调指向上海是城市“空心化”,没有实业做支撑。其实这正是市场自然淘汰、产业梯度转移的竞争结果。
 
根据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每个地区只要集中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那么交易的双方均可节省劳动力,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上海和香港,无疑是走在了正确的发展道路上。
 
所以说,看待一座城市,千万不能有“大国思维”,全产业那是国家要做的事,城市只需要发展自己优势的产业,并将它做到最好,就会变得十分有竞争力。
 
在这一点上,香港其实做得很出色,金融、国际航运、商贸、高端知识服务以及生物医疗等非重工科研,这五大产业都是亚洲顶级。在亚洲,几乎很难找到一个城市具备五大顶级产业,能与之匹敌也就只有新加坡、东京。
 
如果中国内地有一座城市,或许是上海,亦或者是其他后起之秀,达到这一高度,每个人都会为之振奋。
 
然而,上海真正的对手,并不是香港,也不是深圳,而是以香港为首的粤港澳大湾区。
 
因为香港的国际化程度远比上海高,若香港强化与内地粤港澳大湾区的联系,那么或许会有更多资本、企业、人才从香港进入大湾区、中国内地,而不是上海。那么,上海在内地的第一国际窗口地位也会受到猛烈的挑战。
 
 

02

硬实力和软实力的比拼:深圳 VS 香港


今年,全国人的焦点都落在了这则新闻上《深圳GDP首次超越香港》,其中深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全年超过20000亿,高居全国各大城市首位。
 
过去四十年,深圳可以说是中国的一个奇迹。近年来增幅均超过7%,偶尔有夸张的年份如2011年,增幅可高达20.93%,被英国《经济学人》评定为全球最具经济竞争力城市之一。
 
深圳本是一张白纸,崛起的速度却令人叹为观止。经过20多年从0开始的发展,深圳诞生了华为、腾讯、中兴、比亚迪、华大基因、大疆等大型知名企业,这些企业的大量涌现,让深圳成为全国最耀眼的存在。
 
而它们都是从小人物,实实在在干出来的企业,并没有天生的大企业、跨国巨头光环,更彰显了这座城市富有生机的魅力。
 
在这座没有历史负担,也没有文化羁绊,更没有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的年轻城市,人们在这里,只谈创业,只谈生意,全国各地年轻人都愿意来此打拼,深圳已逐渐成为中国市场文化最发达的城市。
 
深圳的平均年龄只有33岁,每年有50万人涌入这里,是全国最年轻的大城市。包容性强、创造力强,都是它的标签,只不过,考验也正藏在其中。
 
 
今天来深圳的年轻人,只干活,只创造财富,但是极少给政府添麻烦,极少占用公共资源。但是,这批年轻人终将是会有孩子的,面对即将来临的“教育大考”,年轻的深圳需要给出及时应对的措施。
 
与北上广相比,深圳中小学及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十分紧张,教育水平无法与北上广相比,更无法和国际知名的香港作比,深圳只有一所国内知名的大学,而香港已有八大名校,其中5所还是世界百强。
 
除了教育,深圳的医疗资源也极为紧缺,全市医疗水平与北上广不在一个层次,更不如世界顶级的香港。随着幼儿人数的增加,不少年迈的父母也跟随子女来到深圳,如此幼儿和老人叠加,深圳的医疗资源更加紧缺。
 
在教育和医疗方面,深圳还有很久的路要走,不仅需要大量资金的持续投入,更需要时间的积累和沉淀。
 
当我们看待一座城市,讲求的是综合实力,光有硬实力是不够的。经济能吸引年轻人来这座城市,而只有与之相称的文化、教育、医疗、法律等软实力足够成熟,才能留住人才,在这里安心地培育下一代。
 
 
与此同时,深圳还面临着和香港同样严峻的住房问题。
 
香港的房地产是高度市场化的,内地资本、国际资本都可以进入香港买楼、炒楼。所以,香港的房价是随行就市的。港府的政策是,有钱人自己买房,没钱人政府提供公屋和居屋。
 
香港的公屋和居屋福利房,只要年满18周岁的无房者即可申请,不少公屋和居屋的位置和公共配套都不错。公屋平均等候时间为4.7年,长者为2.6年。换言之,香港市民正常情况下平均五年内即可获得政府公屋福利房。相信很多深圳人5年都还没排到公租房,更不要说安居房了。
 
香港这座城市就这么大,只能在这弹丸之地想办法解决居住问题。纵观全球经济发达体,经济水平达到这一高度、人地矛盾如此之大,还能配置如此完善的福利房的国家及城市也是极少的。
 
如今,深圳的楼房均价已经去到了香港1/2水平,相应的住房配套却远远跟不上来深建设者的需求,大量的年轻人住在密集的城中村里,不见蓝天。深圳亟需参考香港的公屋体系,新建更多的福利住房。
 
相比于成熟的香港社会,深圳就像是一个孩子刚出生的家庭,将来花钱的地方还很多,后续仍需加大教育医疗住房等公共投入,打造成一座高度城市化的城市。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见证了中国城市群的迅猛发展,每座城市各有特色,都有自己的定位、优势和角色。当我们去对比两座城市的时候,需要更全面地看待城市的优劣。
 
高端城市之间的竞争,不是比产业多,而是比产业精;不是比谁有钱,而是比谁成熟;不是比声音大,而是比格局高。
 
我们期待,以上海为首的长三角城市圈,和以香港为首的粤港澳大湾区,都能在稳定的经济大环境下,走向开放,走向国际,成为下一个国际城市圈的大赢家。
 
- END -



猜你还想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