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17年度教育部优秀奖 | 阜新万人坑遗址保护设施工程

2017-08-15 THAD清华建筑设计院

2017年度教育部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评选工作已圆满结束,本次评选我院有25个项目荣获不同等级的奖项,与历届获奖情况相比,获奖比例大幅提升。其中,优秀建筑工程设计共12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5项);优秀规划设计6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优秀建筑结构1项(一等奖);优秀建筑电气2项(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优秀水系统工程设计1项(二等奖);优秀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3项(一等奖1项,三等奖2项)。(点击查看

项目名称:阜新万人坑遗址保护设施工程(点击查看

建设地点:辽宁省阜新市

竣工时间:2015年12月

用地面积:8150㎡

建筑面积:3580㎡

获得奖项:2017年度教育部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建筑工程类一等奖

项目概况

本项目为万人坑遗址的保护与展示建筑,由于原有的馆舍年久失修,且面积不足,故拟在原址新建本项目,为遗骨遗址提供适宜的保护与展示条件。

1966 年文革时期阜新矿物局在阜新孙家湾南山万人坑遗址区域发掘了埋葬死难矿工的3个群葬大坑,并在遗址发掘现场修建死难矿工遗骨馆和抗暴青工遗骨馆,但因年代较久,馆舍设施设备较为陈旧,部分馆舍极为临时简陋。为更好地保护重要遗存,按法律程序报批文物部门后,重建了死难矿工遗骨馆和抗暴青工遗骨馆。其中死难矿工遗骨馆保留了原有20世纪50年代风格的大门。

死难矿工遗骨保护大棚为地上一层建筑,首层平面围绕东西两个遗骨坑布置,从保留的原有门楼(主入口)进入序厅,由序厅的纪念空间进入东、西侧遗骨展厅,或由门楼西侧的门进入西侧展厅,通过沉思走廊进入东侧展厅,随后回到入口处的序厅,完成参观历程。在东侧遗骨厅的东侧布置管理服务用房与设备空间。

抗暴青工遗骨保护大棚为地上一层建筑,平面布置从北到南依次为入口门厅(祭祀)、沉思甬道、遗骨厅和多媒体厅及设备用房。

技术特色

1) 创作理念

       针对原有馆舍存在的问题,本次设计首先需要解决的是遗址的保护问题,因此新的设计充分考虑了遗址对于空间及其它保护设备运行的要求,适当扩充面积,为遗址的日常保护与设备运行提供了充足的空间。

        其次,本次设计在保护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了展示的需要,在空间处理与流线布置上使保护空间与展示空间有机结合。

         最后,在建筑风格与色彩运用上,充分考虑了遗址所呈现出的庄重、肃穆的气氛,建筑采用简洁有力的形体、沉重压抑的深暗色调,以呼应遗址的氛围要求。

2) 死难矿工遗骨馆

i. 设计构思

       死难矿工遗骨馆室内原有两处群葬大坑,双坑尺度略有差异,与1968年保护棚门楼也未形成对称关系。重建建筑主要朝向尊重原有门楼与之平行,平面模数以25、24、9 的直角三角形为基础,将遗骨坑适当放大并调整,从而对称分布于保留门楼两侧。

       调整后的建筑表现为纯净的几何形体,在巍巍青山的映衬下对比出简洁的力量感。新建建筑将原有主入口门楼作为建筑入口的重要元素进行处理,形成内凹入口虚空间,继承之前的记忆并可作为祭祀场所。门厅兼设祭厅。参观空间按需求的最小尺度围合墓坑布置,尽可能减小建筑体量。

ii. 立面材料

       主要立面的建筑材料采用清水混凝土及不同规格的青石,在色彩上进一步强化肃穆庄重的性格。

       青石表面凹凸变化,使建筑在近人尺度有着细腻的表面肌理。主立面上六种尺度的青石上下叠压错动出大小不一的孔洞,孔隙率自上而下逐渐变大,表示光明会终会到来,同时给室内带来迷朦的光影效果,并逐渐融于整齐划一的背景中,象征着不同的个体,用铮铮铁骨组成一个强有力的整体。

3)抗暴青工遗骨馆

i. 设计构思

       建筑体量同样为长方体,延续和尊重了原有遗骨坑保护棚的外形比例,兼顾参观展示要求适当放大。

       建筑空间强化了中轴对称的纪念性,入口——甬道——墓坑的路线上体现亮——暗——微亮的变化,渲染矿坑及墓室幽暗深远的氛围,塑造强烈的祭祀空间。

ii. 立面材料

       建筑外部采用灰色干挂石材幕墙,犹如矿井环境,形成庄重肃穆的建筑外观。

4) 主要指标

抗暴青工馆,长65.3m,宽18m,高度6.3m,平面呈一字型布置,面积约1200平方米;

遇难矿工保护馆长约100m,宽约36m,高度6.3m,平面呈八字型布置,面积约2380平方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