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合集
#献礼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专辑
11个
时光荏苒,四月韶华,清华大学迎来了110周年华诞。在校友们返校为母校庆生、徜徉校园之际,东南主校门外草坪上的校牌静静地恭候校友们的到来,如同往常一样,看着如织的人流车流从身旁流过,接受着无数人驻足拍照,给人们留下清华大学的第一印象。主校门校牌位于主楼轴线的最南端,是清华主楼前区校园空间的起点,也见证了90年代开始主楼前新教学区建设的历程,具有特殊的意义。伴随着新世纪两次重要的校庆活动,校牌经历过两次建造,背后有些鲜为人知的小故事。2001年清华大学90年校庆前,学校正在规划建设主楼前区以及新东门周边地区。那时我刚从日本工作交流回来,还处于两边工作的状态,当时负责主楼前区规划设计的胡绍学先生把正在进行的校牌设计落地任务交给了我。当时校牌做了很多种方案,自然石的、高举的、大体量的等等,胡先生提出一个在校门口草坪上立一块校徽的构想,石刻的校牌悬浮架于草坪之上,清新脱俗,与主楼前的空间融合渗透,经过多轮讨论比较,最终被学校选定为实施方案。校牌正面镌刻 “清华大学”四字毛主席题字,背面刻写“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校训,出于1914年11月5日,梁启超先生作《君子》演讲时所引“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为90年校庆,主楼前区成为建设的大工地。校牌与道路景观、广场绿化是整个工程最后落子收官的项目,也是讨论时间最久的一个项目。由于场地正对主楼,是交通节点,也是景观的视觉焦点,校牌设计需要结合外部空间整体处理。设计过程我们关注两个要点:一是校牌的尺度问题,校牌位置特殊,在中轴线最前面,不能隔绝校内校外空间,要协调好和主楼的视觉比例关系;二是校牌下面的草坪要养护很好、修剪平整,希望草很短,让校牌有悬浮感,能够让校牌与整体环境融合成一体。小小一块校牌吸引了很大的关注,王大中校长、贺美英书记,杨家庆、郑燕康两位副校长,以及关肇邺等多位老先生都多次亲临现场,实地讨论校牌的位置、尺度、做法,谨慎比较、慎重决策。关于校牌材质,最初的设计想法是做一个实体的整石。为此,我们和基建处研讨了很多的工艺做法。当时距离校庆时间很近,工期很紧,又赶上是冬天,选石、开料、加工、运输有一系列的不确定性。安装工艺也是难点,我们请来施工方的石工匠老师傅和基建处一起讨论,巨石悬起来在结构安全、固定、耐久、稳定等方面都没有完全的把握。最后迫于工期安排,不容继续讨论,不得已放弃了整石的想法,采用了用混凝土结构外挂石材的做法,留下了一个遗憾。关于校牌的刻字,正面是“清华大学”四个字,选用校体字,就是毛主席题写的字体;背面我们最初是想请书法家或名人校友来写,但是时间太紧张,确定人、字确实来不及,最后只能选择魏碑印刷字体,多少也算另一个遗憾。冬天天气寒冷,厂家提出为保证质量,需要在工厂里刻好石板再运到现场安装。我在电脑里用cad把校名和校训字描下来,在图纸里研究大小、位置。确定后,我打印好校名四个、校训八个大字的1:1图样,跟基建处孙广森科长俩人一起坐火车带到山东莱州的石材工厂。我们把带来的字按照设计位置贴在石板上,我用踏蓝纸一笔一划将字转印到石板上。然后请石匠刻字。刻好后,我们拿起笔,共同在阴刻的大字里涂好黑漆,全程参与了整个刻字过程,最终90年校庆时校牌上的大字就是这样在山东工厂里完成的。2001年校庆前,石材校牌和下面的圆形草坪如期亮相,跟主楼前广场环境融为一体,成了学校的一个标志和拍照打卡的热点。在使用过程当中出现一些问题,主要来自于草坪的维护。由于清华校门历来都是一个旅游景点,很多人在校牌前驻足拍照留念,所以很难避免草坪被踩踏并且完全没有养护时间。当时园林处为此大伤脑筋,我们讨论很多次,换了好几种草坪都无法解决踩踏问题。后来园林部门在草坪中间做了一些汀步石,还在外围做了围栏,很生硬地围了一圈来保护草坪。即便这样,草坪仍然养护不好,中间曾经换成种植花卉,但由于植物太高,原有校牌悬浮的感觉就削弱了,这里的景观维护一直是个难题。校牌立好后,关注校牌和字的老师很多,曾有一位老师给学校写信,质疑校牌上毛体字的出处和准确性。校办将信件转到了胡先生和我这里,我们又会同校史馆的老师开始研究校名的字体。研究发现, 50年代毛主席为学校题写的校名“清华大学”时一共写了六幅,分别有不同的字体。学校在使用毛主席字体时,曾出现过多种版本,其中最主要有两种版本:西校门字样和东校门字样。这些不同版本的“清华大学”字样,均出自上述毛泽东题写的校名。只是因为没有任何一个版本是主席当时题写的6个版本中原封不动的一种,都是挑选截取单字组合而成,所以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清华大学”字样版本,来信老师提出来的正是这个问题。之后校史馆对学校校名的字体重新做了梳理,对于字体的形状、大小组合进行了标准规范,事实上这个最终确定的版本跟我们之前刻在校牌上的是一致的,经过这样一轮考证,也将校名字体彻底正名了。2018年12月25日,冬日晚上,我回家不久就看到网上传出清华校牌被撞的消息。看到网上的照片,一辆社会车出校门不慎撞向校牌,校牌损坏严重。这一消息当天晚上很快成了网络热点。第二天早上八点不到,学校修缮处的邢毅处长(他是我读研究生时候隔壁宿舍水利系的同学,毕业以后留在学校基建处工作,也是20年前主楼前区、校牌工程建设的参与者)就给我电话,讲了校牌被撞的事情,并一起商议校牌修复的问题。我跟他交流希望这次校牌修复能够解决好四个问题:一是希望用整石头做校牌,了却一直以来的一个心病;二是落实校牌上面的字体,包括正面的主席题字和后面的校训题字,加入这个时代的清华人文要素;三是草坪及周边的景观处理需要提升;四是要增加灯光处理,照亮校牌,让校牌成为全天候的景致。我跟胡绍学先生一起讨论了这些想法,他也很支持,于是,我们将这些想法完善成设计方案。学校组织了专题会议进行讨论研究,由吉俊民副校长主持,胡先生、建筑学院的张利教授、王丽方教授、胡洁教授、美术学院的老师等,还有我和设计团队的田文艺等一起参加了会议。讨论过程当中,有老师也提出其他方案的想法,比如学校也正在做校门前广场的规划提升,是否把这个区域重新规划,重新做个校牌。讨论的结论,大家一致意见还是回归原样,尊重原貌进行设计提升,不做重大改变,修旧如旧。对我们关注的四个问题进行全面解决,争取第二块校牌弥补第一块遗留的遗憾。关于字体的问题,要求再详细征求各方意见,要深入研究思考如何让校牌体现清华校园文化的传承。校牌正面的“清华大学”校史馆已经统一了毛体字,直接调用最新的标准版本,保持了之前一样的效果。校牌后面校训的题字变成一个难题,能找到的书法题字就是校徽题字。我们把校徽上的字摘下来,发现因为校徽是圆形,为了适应圆形布局所有字上大下小,单个的字体比例失真,简单拉平字体变形很大。此字体在学校找不到任何出处资料,无法还原题字原貌。所以想到了修字,既要保持原来校徽字的味道,又要符合书法美感,能够经得起推敲。谁来题字或修字,也是一个难题。这时候,我们想到了一个人,何玉如何先生。何先生是清华校友,建筑大师,书法造诣很深,退休后更是潜心研究书法,尤其对隶书有独特研究。我联系了何先生,何先生非常支持,欣然答应下来。我们把原校徽的字拿去给何先生作为参考,何先生研究之后觉得原文书法结构上有一些问题。为此,他先后书写了四版校训,既保持原校徽字的味道,又成为一个完整的书法作品。最终呈现在校牌上字是以何先生第四幅作品为主提炼出来的。 我们与施工方、石材加工方沟通了石材的加工安装方法,石材选用与主楼前区铺地一致的山东莱州红整石,整个校牌条石重达20多吨。为选择一块质地均匀、没有瑕疵、尺寸合适的石料,修缮处用了很多心,直接去山东矿山精选了石料。校牌整石采用榫卯穿插的结构方式固定,通过石榫连接在下面敦厚的两个整石柱墩上,简洁有力。设计院结构工程师陈宇军验算了连接锚固以及基础承载,校牌整石用两个榫卯固定,整体是石榫工艺,里边穿了钢筋作为防侧翻构造。施工过程是在夜间,用两台巨型吊车将整个校牌整体吊起,再嵌入两个石柱墩,精准落位入榫固定。 石材安装就位后,何先生非常关注字体定位,他特意到设计院和我们一起工作,逐字斟酌比较,确定字的大小、排布。一同到现场先把打印好的字贴在整石上,观看比较,又对几个字的大小、位置做了精细微调,谨慎地定了位置。刻字的过程中,我们要求尽量深刻,侧边尽量直切,表达出入木三分的立体感。新校牌两面设计了带状埋地灯带,采用柔和的泛光照明,提升校牌的夜间效果,自下而上的灯光也将校牌原设计的悬浮感进一步表现出来,成为校门口24小时绽放的景观。校牌下的草坪换成了人工草坪,这还是讨论会上张利老师的提议,这样可以解决踩踏问题,人工草坪可以一年一换,每年校庆前都换一块崭新的绿草坪,像一块绿色的迎宾地毯,形成一种欢迎校友返校的仪式感,也许会成为学校的一种人文传统。第二块校牌在2019年校庆前如期修复完成,在今天110周年校庆之际,绽放出新的生机。校牌的几次建造过程,凝结了技术、人文、情怀,这些都会伴随着母校的建设成长,成为点点滴滴朴素而难忘的故事流,汇入学校校园文化长河。THAD献礼 | 清华园·清华院作品 2021校庆版
THAD中标项目 | 珠海市银坑半岛(珠海文化艺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