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THAD冬奥倒计时 | 云顶滑雪公园

来源:建筑学报 THAD清华建筑设计院 2022-04-24



THAD

云顶滑雪公园

Genting Snow Park

▲东向鸟瞰(摄影:潘子豪)


设计单位 /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加拿大Ecosign山地景观规划公司建 筑 师 / 张利 王灏 陈荣钦 曹静娴地点 / 河北张家口设计 / 2018-2021年/ 竣工/ 2021年业主 / 密苑(张家口)旅游胜地有限公司设计团队张利、王灏、陈荣钦、曹静娴、于立方、杨宇滨、周盼、杨慧明、赵彬(建筑);刘培祥(结构);刘力红(电气);刘加根(暖通)运行设计及临建工程设计 /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赛道土方工程设计 / 加拿大Ecosign山地景观规划公司赛道照明设计 / 北京新时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场地护坡设计 /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基地面积 / 120 hm2建筑面积 / 2.6 万m2结构形式 / 箱式房、篷房等摄影 / 陈荣钦(除标注外)
▲东北向鸟瞰(摄影:潘子豪)
▲总平面图
▲场地综合用房与空中技巧赛道的空间及视线关系
▲体育综合用房
▲打蜡房
▲媒体和技术中心
▲临时建筑内景
▲平面图
▲墙身详图
▲西北向鸟瞰(摄影:潘子豪)
▲云顶赛道


云顶滑雪公园:衔接大型赛事与
长期运营的冬奥场馆设计
Genting Snow Park: OWG Venue Design in Linkage with
Mega-Sport Events and Long-Term Operation

陈荣钦¹ 曹婧娴²
1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2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01
场馆概况和可持续性关注


云顶滑雪公园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单板及自由式滑雪项目场馆,位于崇礼区密苑云顶乐园内,是7个雪上竞赛场馆中唯一利用现有滑雪场升级改造的场馆。场馆内设置障碍追逐、平行大回转、坡面障碍技巧、U型场地技巧、空中技巧和雪上技巧6条赛道,将承担冬奥会20个小项以及冬残奥会8个小项的比赛。赛后该场馆将恢复大众滑雪和旅游度假的长期运营功能,同时保留下来的奥运赛道将使其具备继续举办世界级滑雪赛事的能力。

云顶滑雪公园(以下简称云顶场馆)规划于狭长的山谷地带,分为入口区、运行保障区和竞赛区3个部分。海拔高度从入口区的1617m升至雪道顶端的2105m,整体落差达488m。竞赛区是云顶场馆的核心区域,包含占地14h㎡的赛道,A、B、C 3个结束区以及媒体和转播综合区。

云顶场馆区别于其他场馆的主要特点有二:一是在冬奥会筹办期和赛后,场馆均保持现有雪场的持续运营和各类赛事的举办;二是依照单板和自由式竞赛场馆的惯例,场地内不设置永久性体育场馆设施,而通过大量临建设施来满足功能需求。因而在考虑场馆规划设计的可持续性策略时,有必要着重关注冬奥会场馆与雪场长期运营的衔接,以及大量临建的可持续利用问题。


02
全尺度视角下衔接长期运营的场馆设计策略


在全尺度的可持续性关注上,云顶场馆的主要规划设计目标设定为在远、中及近3个尺度衔接冬奥大型事件与长期雪场运营(图1)。我们充分利用奥运体系下特有的场馆运行设计为主要设计程序,作为影响场馆规划和场地设计、指导临建施工图和采购安装的主导性依据,并在运行设计的不断迭代和优化中纳入长期运营使用者的诉求,在操作层面上减少建设投入,增加场馆应对变化的能力,提升大量临建的利用效率。

图1 云顶滑雪公园可持续相关性矩阵

2.1 远尺度设计策略

远尺度上更多考虑的是场馆总体层面的空间、场地以及资源的规划统筹,尽可能利用现有条件进行合理适度的升级改造;同时,不断对规划进行优化调整,强化赛事筹办与雪场运营的衔接。

1)考虑平赛转换的雪道规划
云顶场馆的6条赛道中,除了空中技巧和雪上技巧是在新的坡地上建设,其余4条均依托原有商业雪道建设(图2)。总长3.8km的赛道中约2.4km与原有雪道相吻合,而两条训练道则完全利用现有雪道设置。雪道规划在确保赛时运动员和工作人员的滑行流线以及雪车等交通工具的技术通道外,也将雪场非赛时运营因素考虑在内,预留了公众滑雪穿越竞赛区域的通道,一方面可令场地的平赛转换更为顺畅,另一方面也为结合测试赛和冬奥会日程更紧密地组织雪场运营提供了可能性。对于现有改造型场馆而言,考虑平赛转换的雪道规划有益于商业雪场在冬奥筹办期间的雪季运营,减少经营性损失。

图2 东北向鸟瞰

2)衔接长期运营的场馆规划
除赛道外,竞赛场馆的配套设施规划是对场馆规划建设阶段可持续性影响最大的环节。云顶场馆的规划在2018-2021年测试活动后,进行了6个奥运版本和超过3个测试赛版本的更新,以应对冬奥会以及前3个雪季的世界杯和世锦赛等重要赛事的要求。通过迭代的场馆规划设计,逐步将包括酒店、公寓、道路和停车场、山地运行系统在内的雪场原有及建设中的永久性设施纳入冬奥会场馆使用范围,早期奥运建设与雪场运营冲突矛盾的关系逐渐相互协调和衔接。同时,场馆规划的衔接作用使云顶场馆在冬奥会测试赛中使用的临建比原计划节省了10%,实际建成的约1.5万㎡临建中,至少80%直接沿用至冬奥会。而这些临建中的主要建筑还充分考虑了雪场运营的协同,可延续使用至赛后,服务于世界杯等赛事以及雪场运营,从而延长了临建在合理使用寿命内的有效利用时间,减少了拆装工程量和大量临建再利用的压力。

2.2 中尺度设计策略

中尺度上着重关注比赛场地、观赛区、临建场地综合区等各具特点的场地区域及其之间的关系。

1)支持形态调整的赛道设计
云顶场馆的赛道虽定位为永久性设施,但并无实质上的永久性建筑体。赛道基层的土方工程也会基于每个雪季的使用有所调整,而土方基层上的雪层甚至会在同一个雪季因赛事活动的需要进行二次塑形上的调整。例如,冬奥会测试活动中的平行大回转训练道,在该项目比赛结束后两日内,通过二次塑形调整转换为形态完全不同的残奥单板回转项目赛道(图3)。赛后,基于冬奥会奠定的迭代设计平台,保留的永久性赛道除了可以继续为国际性赛事提供高级别赛道外,还可以利用二次塑形设计的灵活性,指导山地运行调整赛道难度,为普通滑雪者提供可以使用的竞赛型雪道,增加永久性赛道的适用性。

图3 测试活动中的赛道转换

2)适应山地环境的临建场地
山地场馆的场地处理通常是可持续性挑战较大的课题。云顶场馆竞赛区域的临建场地集中在一片约200m×500m的山谷区域,高差超过50m,在场地设计时需要面对更多挑战。我们将运行设计迭代适应的特点应用在场地设计优化中,筹办期间的每年雪季运营均为下一年场地优化提供参考信息。例如在2020-2021雪季冬奥测试活动之后,我们根据实际运行中坡地融雪水冲刷和排水沟淤堵等情况,及时优化场地排水系统,增加了约1500延米的边坡处理,以减少雪道融化对场地水土流失的负面影响。另外,场地土方施工与赛道土方工程结合,挖方和填方平衡在40万m³上下,确保无土方外运;剥离的表土进行表层腐殖土收集,用于赛道、滑雪道及场地边坡的表土回覆和植被恢复,尽可能降低场馆建设对区域陆生环境的影响。

2.3 近尺度设计策略

在近尺度上我们主要关注临建单体的设计策略,包括临建的选型、空间和形态设计以及舒适性设计策略。

1)强调灵活装卸的临建选型
云顶场馆配套功能空间有87%通过临时设施提供,总临建面积达2.6万㎡。场馆内使用的绝大部分临建—包括箱式房、篷房、板房和集装箱改制房等—均为装配式临建,但装配率和装配性能不尽相同。往届冬奥会的雪上场馆,篷房的使用比例较大,云顶场馆考虑到延续使用的需求以及临建对特定场地和气候条件的适应,通过多次迭代设计优化,形成以灵活装卸的集装箱式房为主、帐篷和其他结构为辅的临建形式特点(图4、5)。早期规划中整合了9600㎡功能空间的重钢结构看台,经优化调整为脚手架看台和箱式房功能建筑的组合,满足使用需求的同时节省建设成本50%以上,且装配率和灵活性均大幅提升。强调灵活装卸的临建选型为场馆节省了永久性或重型结构的建设成本,同时为临时建筑的可持续利用奠定基础。

图4 凤凰滑雪公园和云顶滑雪公园功能空间类型占比比较
图5 雪车库篷房

2)装配式临建的个性化设计
仅考虑短期使用的临建设计在空间和形式方面往往尽可能简单且重复,便于施工和回收,这也是云顶场馆对约60%的临时建筑所采用的设计原则。但对于考虑在有效使用期限内尽可能延长使用时间的临时建筑,尤其在滑雪场的核心区域,则有必要将个性化因素纳入设计范围。

在云顶场馆的临建设计中,包括赛道起点用房、结束区体育综合用房、媒体用房和打蜡房在内的核心建筑均考虑了各自场地的特点、与赛道和景观的朝向和视线关系、赛时功能和赛后可能的功能等因素,在外观形态和使用体验上呈现出临时建筑并不常见的差异化和个性化状态(图6、7)。当然,实现这一状态的技术基础有赖于强调灵活装卸的临建选型,以及模块化设计策略。个性化设计强化了装配式临建在特定场地上的功能合理性和景观协调性,从而达到测试赛和冬奥会两次使用和赛后继续使用的要求,符合冬奥会组委会关于可“继续有效使用”的临时设施作为“场馆的常备设施”的可持续利用倡议。

图6 体育楼细部
图7 打蜡房细部

3)装配式临建的舒适性设计
在雪地环境中,装配式临建如要达到延续利用的目的,除了满足使用功能以及基本的防风、防雪和防滑要求之外,还需要对体感舒适性给予足够的重视。以临建外部材料和色彩的设计为例,为了避免常见的白色钢板饰面的强反光和冰冷感,设计选用了欧松板饰面和深色临建框架,材料反射率由70%以上降至50%以下,有助于降低整体环境亮度;同时平衡雪地的冷色调,使整体环境色温更接近赛事转播的理想色温5600K,从而舒缓视感。另一方面,外饰面的设计提升了雪地环境所需的视觉识别性,在临建利用率较低的非雪季,更易于融入以土地和树木为主的自然环境背景。通过舒适性设计,避免了临时建筑成为场地上“碍眼”的存在,与整体环境的联系更为紧密,从另一个角度增加了临时建筑延续利用的可行性和可能性。


03
结语


云顶滑雪公园的规划设计与大型赛事和持续运营共存的特点紧密关联。场馆的规划设计在远尺度上通过考虑平赛转换的雪道规划和长期运营的场馆规划衔接赛前、赛时和赛后;在中尺度上通过赛道和场地的适应性设计为长期运营的平赛转换创造条件;在近尺度上通过临建的选型、个性化和舒适化设计增强临建可持续利用的效果。全尺度策略组合在冬奥会雪上场馆的设计上积极回应了国家十四五规划和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如今,国际奥委会对利用现有场馆的倡议越发明确和具体,而建筑空间的临时性也在城市和建筑设计中越来越得到重视。云顶滑雪公园的规划设计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个机会,用于探究复杂场馆的长期运营和短期利用之间的高效互动关系,为可持续性设计提供新的注解。

注:本文已于2021年发表于《建筑学报》07+08月刊。


来源 | 建筑学报
稿 | 陈荣钦 曹婧娴
编辑 | 企划部
版权 | THAD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如需转载,请联系THAD企划部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开视频号啦!
欢迎关注THAD清华建筑设计院视频号!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


THAD献礼 | 清华园·清华院作品 2021校庆版

THAD新闻 |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新馆开馆
THAD中标项目 | 西安市雁塔区科技创新研究中心
THAD活动丨THAD与蓝天组邀您共同见证从解构主义到人工智能的“两日之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