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AD学术 | 响应学科发展新要求的大学校园空间规划探索——以康复大学校园规划为例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CA当代建筑 Author 刘玉龙 黄献明
响应学科发展新要求的大学校园空间规划探索——以康复大学校园规划为例
作者:刘玉龙 黄献明
©THAD
00
摘要
SUMMARY
建设高水平、综合性、突破型的学科平台,正成为大学建设全面走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研究型大学校园空间建设的核心目标。本文在系统总结“双一流”背景下综合性大学学科发展新要求和阐述校园空间潜在价值的基础上,以康复大学校园规划为例,从绿色、复合、开放三个层面,通过环境共生、全龄友好、集成通用、文脉传承、开放共享等五大策略,探讨以空间规划手段因应以国际化、整合化、开放性与多元化为特征的学科发展新趋势,并由此丰富和完善校园空间价值的可能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学科发展 空间价值 绿色 复合 开放
©THAD
01
"双一流”背景下学科发展的新要求
The new requiremen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class"
1)国际化特征。以信息化、可持续化为核心,学科对绿色、零碳、可持续发展、信息、人工智能等全球性话题,必须保持必要的敏感性和贴合度。
2)整合性特征。学科群、教研结合、产学互促等正成为越来越多高校发展战略中的“常见词”,这意味着传统的学科边界、产学研用边界正逐步被打破。
©THAD
4)多元化特征。学科交叉带动下的新学科、新方向层出不穷,使得学科方向、学科结构、学科组织、学科投入等方面均需根据学校自身特点和外部需求的变化,做出多样化的调整。
©THAD
02
校园空间价值的再认识
Re-understanding of the value of campus space
1)展现办学理想和价值观。校园往往是一所大学气质的最直观展现,服务社会、绿色环保、开拓创新、止于至善、人文日新等,这些在校训中反馈出来的特定大学的办学理念,如果能在校园的空间环境细节中自然传达出来,则更容易对校园的使用者——师生及周边居民、访客等所有参与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校园在建立、强化和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健康的社会道德价值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2)更有利于学习和创新。尽管信息技术为远程教学、线上教学增添了更加丰富的手段,学生由此可以更轻松、独立地获取知识,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以来,许多课程教学、师生互动、创新交流都从传统校园移至云端,校园虚拟化过程也在进一步加速,但越来越多研究表明,线下交流对于创新活动的促成仍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创新空间所应具有的多样性、集聚性、商业性、交融性等特征,都是线上空间目前还不具备的特性。
©THAD
4)带动区域发展。国内外经验均表明,高水平大学校园对于地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发挥着巨大的带动作用。从硅谷到波士顿“128号公路”科创走廊,从日本东京—横滨—筑波创新带到打造中的“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大学创新起到的带动作用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多样的文化活动和大学激情,为其周边社区提供了文化资源和相关活动,更是确保城市活力与健康发展的积极因素。
03
康复大学校园规划中的创新与尝试
Innovation and experimentation in the campus planning of Rehabilitation University
该项目位于青岛市城阳区,基地东侧、西侧、北侧为高新区CBD(中央商务区),南侧紧邻胶州湾,是一所在校生规模10 000人、以康复医学为主、相关学科交叉融合的国家级医学院校。新校区总用地面积约为1 360亩(约为906 667 ㎡),总建筑面积约为550 000 ㎡(图1)。
△1 校园选址分析与规划设计鸟瞰©THAD
3.1.1 与环境共生的绿色校园设计首先将被两侧水系包裹的“靴子形”场地给校园规划带来的挑战,转化为校园空间特色的来源,用贯穿场地的连续景观带来串联校园的不同空间(图2),同时通过建筑组团间的绿廊,建立中央景观带与两侧自然水体的多重联系,从而将校园环境与自然环境“编织”在一起。
△2 校园空间生成逻辑©THAD
△3 景观一体化的海绵校园系统©THAD
△4 康复科学与技术学部©THAD
△5 神经与心理科学学部©THAD
△6 公共教学与艺术学部©THAD
△7 绿色建筑等级分布(绿色建筑满足三星级标准,其余建筑满足二星级标准)©THAD
1)将校园环境作为康复学科的室外实验场所,形成以“康复教学、康复研究、康复体验” 为主题的康复路径,设置康复花园、园艺操作、冥想空间、坡度爬升等健康疗愈设施,通过小型喷泉、风铃装置、不同材料触感的景观小品,明快色彩的校园家具,无毒芳香植物的配置等多种手法,营造包括听、触、视、嗅等多感观的校园空间环境,形成融合、包容的人性化环境和体现康复、疗愈功用的健康校园。
2)将“创新核”大坡道打造为校园康复景观路径的核心,同时将其作为功能场景单元的联系与转换枢纽。坡道标高与建筑楼层标高相结合,提升了“创新核”垂直层面无障碍通行和疏散的能力(图8)。
△8 以“创新核”为核心的畅行校园规划©THAD
4)针对图书馆、校史馆、学术会堂、体育中心等人员密集场所的人流特征,在无障碍的负荷容量及重大活动的应急与疏散等方面进行优化,提供临时活动与重大事件的无障碍解决策略(图9)。
△9 校园无障碍设施布局规划©THAD
3.2.1 集成化模式我们在校园几何中心构建了一个复合化的“创新核”综合体(图10),辅设串联校园西侧和北侧各教学、生活组团的连续坡道,使其形成具有多元性、集聚性、社会性特征的校园创新活动中心景观。同时,由于“创新核”位于整个校园的主入口,其也成为校园与社会进行信息交流的枢纽性建筑。
△10 作为校园形象与活动中心的“创新核”建筑形象©THAD
集成化模式还体现为以学部为基本单元的学科建筑群落。中医康复学部和公共教学与艺术学部、康复科学与技术学部组成西部学科群落,神经与心理科学学部和智能科技与装备学部、生命信息与书库科学学部组成北部学科群落——共同形成“创新核”的两翼。学科群落、学生宿舍、师生活动中心和食堂等沿中央景观带逐次展开的校园建筑,均在首层设置了咖啡厅、学习室、社团中心、自习空间等非正式学习空间,最大限度地将校园内不同类型建筑联结为一个紧凑的学习社区。
©THAD
3.3 尊重地方文脉的开放校园设计
3.3.1 基于自然与历史的地域性探索通过对青岛市老城区城市肌理进行分析,设计提取最具特色的非连续性街区路径及合院式建筑特征,作为康复大学校园空间组织的基本语言,遵循红岛经济区城市色彩总体要求,以浅色石材或仿石涂料为基础色,以透明玻璃和崂山红、木色为跳色,形成校园的主色调,从而让新校园从空间基因到色彩、材质全面继承地方文脉。结合场地土壤盐碱化严重的现实,设计选用滨海地被植物和抗盐碱植物,建设养护成本低、具有显著地域特色的校园景观环境。
©THAD
△11 与城市共享的校园设施©THAD
04
结语
EPILOGUE
①在土地利用方面,以生态学为基础的、尊重自然的空间利用方式,兼顾以人为本的要求和创新活动需要的适宜密度 ;
②在功能规划方面,与周边城市、社区共融共通的总体格局,适应学科交叉与持续发展需要的复合弹性结构——综合体结构、沟通廊建设等 ;
©THAD
④在交通系统方面,通过引入交通需求管理——以承载力而非需求为度的校园交通需求控制,降低校园机动车交通压力,鼓励参与和交流的校园步行系统规划等 ;
⑤在建筑风貌方面,营造自然气候响应的有机建筑形态,建设具有高效弹性、环境感知和精明分配特征的智慧教学研建筑,设置更为公共化的功能(如首层功能的开放化、宿舍等生活设施功能的复合化)等。
△12 学科发展目标指导下的校园空间规划逻辑©THAD
©THAD
05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1] 关少化.我国大学学科建设的发展趋势 [J].江苏高教,2011(5):36-38.
[2] 余新丽.研究型大学战略规划实施的影响因素及效果研究[D].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2014.
[3] 别敦荣.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形势与大学战略规划[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3 (1):76-82.
[4] 林建荣,王春,施文凯.“双一流”背景下高校新校区规划与建设研究——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8(4):68-80.
[5] 刘艳春.学科分类体系下一流学科建设的路径选择[J].江苏高教,2019(8):8-14.
[6] 张德祥,王晓玲.学科知识生产模式变革与“双一流”建设[J].江苏高教,2019(4):1-8.
[7] 王建华.“双一流”建设中一流学科建设政策检视[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8(2):41- 50.
[8] DOBER R P. Campus planning[M]. New York: Reinhold Pub. Corp., 1964.
[9] DOBER R P. Campus design[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2.
[10] DOBER R P. Campus landscape: functions, forms, features[M].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2000.
[11] KENNEY D R, DUMONT R, KENNEY G S. Mission and place: strengthening learning and community through campus design[M]. New York: Praeger Pub-lishers, 2005.
[12] HAVENS G, CHAPMAN P, IRWIN B. The role of sustainability in campus planning[J]. New England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 2008, 23(2): 28-29.
[13] ABER J, KELLY T, MALLORY B. The sustainable learning community: one university's journey to the future[M]. New Hampshire: University of New Hampshire Press, 2009.
[14] LOVINS A B, ODUM M, ROWE J W. Reinventing fire: bold business solutions for the new energy era[M]. Vermont: Chelsea Green Publishing, 2013.
[15] GODSCHALK D R, HOWES J B. The dynamic decade: creating the sustainable campus for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at Chapel Hill, 2001-2011[M]. NC: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at Chapel Hill, 2012.
[16] FILHO W 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t universities: new horizons[M]. New York: Peter Lang, 2012.
[17] BARLETT P F, GEOFFREY W. Sustainabi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stories and strategies for transformation[M]. Cambridge: MIT Press, 2013.[18] 周凤华,王真龙,黄献明,等.绿色校园正向设计路径及其应用研究[J].高校后勤研究,2022(1):29- 32.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06
作者简介
AUTHOR
刘玉龙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副总建筑师
黄献明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主任
*本文已刊登于《当代建筑》2022年第7期
欢迎关注THAD清华建筑设计院新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