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THAD缅怀 | 关肇邺院士 | 重要的是得体,不是豪华与新奇

清华建筑设计院 THAD清华建筑设计院
2024-09-07

关肇邺院士从1982年设计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开始,陆陆续续完成了多个图书馆设计,并于《建筑学报》刊载了重要的是得体,不是豪华与新奇》,以下为原文。(本文原载于《建筑学报》1992年1期。)

关肇邺先生


1985年7月的建筑学报上发表了拙作“ 尊重历史、尊重环境, 为今人服务, 为先贤增辉” 一文。此文对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的设计思想作了介绍, 概括说来, 即是该文题目所写的这四句话。也就是在保持清华园中心区建筑的传统特色的同时, 赋予新馆以时代的特征,力争减小新馆在构图上的分量以尊重大礼堂在建筑群的中心地位和图书馆老馆的历史价值。现在新馆已经建成, 总体看来大致达到了预期效果。特别是杨廷宝先生1931年精心设计完成的老馆, 不仅未因与其规模较自身大三倍的新馆的对比而显得处于次要地位, 相反却更开阔更壮观了。但是设计中的失误和不足之处仍是比比皆是, 值得进一步总结经验, 吸取教训。

△清华大学图书馆建筑历史分期©THAD△清华大学图书馆一期©THAD△清华大学图书馆二期©THAD△清华大学图书馆三期©THAD

国外一般把公共建筑划分为商业性建筑(Commercial Building)和政治文化性建筑(Institutional Building)两大类, 它们具有不同的建筑目的和艺术表现。前者是以赢利为目的的, 其艺术表现常着重于在短时间内给观赏者以强烈的印象甚至刺激, 要求标新立异, 自我突出, 因而特别注意追求时尚, 然而也正因此容易过早地失去其动人的光彩。有些商业性建筑为了长期保持其吸引力, 就需不断地改头换面, 重新装修。后者则是不以赢利为目的的, 其艺术特点应着重于总体的和谐, 在朴素的外貌中表现深层的思想内涵。好的设计应能做到时间愈久, 愈能显示其感人的力量, 永不过时。
当前我国社会正经历着商品化经济的冲击, 人们的意识不可避免地在随着商品化的浪潮奔流, 建筑形象的商业化趋向明显。许多文化教育机构也在着力于“ 创收” , 且常常在建筑上有所反映。正是这种思想的反映, 不同的建筑, 应有不同的形象和品格, 如果各类建筑向着商业化方向趋之若鹜, 当然对我们美好城市面貌的形成是不利的,甚至对人的精神面貌, 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 我们也有一些正相反的另外情况, 做为商业性建筑, 却具有一派明显的文化气氛,如阙里宾馆和香山饭店等。这些建筑之改变品性, 固然和它们的特殊地位有关, 也包含了设计者的个人素质和追求。它们得到某些阶层人的肯定和另外一些人的否定, 正好表明了不同文化层次群众对建筑的不同要求。

△清华大学图书馆三期室内©THAD

清华大学图书馆, 做为具有悠久历史的高等学校的学术文化象征,在设计之初, 即已明确了应着力追求的方向。但在设计的后期和施工过程中, 在考虑到群众的愿望和接受的实际情况后, 在原来过分素淡的设计中, 有节制地增加了一些带有装饰意味的处理。我一向认为,归根到底建筑设计是为使用者和群众服务的。建筑师不应强调个人风格或以个人的好恶强加于人, 而要努力以自己的设计满足群众的需要。当然群众的要求和鉴赏层次并不一样, 这就要求建筑师能判断何者是健康向前的, 经得起社会及历史考验的, 以及何者是只能取悦某些群众于一时, 缺乏永恒感染力的。在这过程中, 建筑师要虚心听取群众意见, 又能正确地起到向导作用。这是专家群众互为补充的辩证关系。

△清华大学图书馆三期入口©THAD△清华大学图书馆三期室内©THAD

当前世界建筑潮流的前沿之一是新理性主义。我们可以把新理性主义的代表人物阿尔多· 罗西和文丘里做一个比较。这两位同是现代主义受到普遍质疑后从传统中找答案的、兼顾理论和实践的建筑师。但无论从理论或作者来看, 他们都有明显的差异, 这和他们的文化背景不同有关。文丘里来自作为金元帝国的美国而罗西成长于具有悠久历史的意大利。
文丘里的主要兴趣是注重表层意义的表达。他的作品表现为一种商业化的, 世俗或大众的情趣。他称建筑为带有装饰的遮蔽物, 主张外表的装饰不必和建筑的功能及内部空间存在合逻辑的联系, 给建筑师的主观随意性大开绿灯。虽然他本人的作品, 有时由于颇具巧思而有较高的质量, 但其理论的影响所及, 与建筑本身无大相关的“ 意义“、“ 符号” 遂成泛滥之势。从格雷夫斯的波特兰大楼建成至今不过八、九年, 这套手法已遍及我华夏大地了。前两年我因故出门不多, 今年我曾去东南、华中、西南和东北各一次。看到我国城乡面貌变化之大,很令人鼓舞。同时也到处看到了文丘里等人理论和实践的影响。从四星五星级豪华酒店到乡镇企业的小商店和新民居甚至一些文化教育性建筑上, 无数大的、小的、实的、虚的、真的(很少) 、 假的、完整的、豁口的、各种材料的拱券、三角山花, 以及装饰用的檐口、女儿墙、柱式、栏杆等等比比皆是, 真是目不暇接。如果说北京国际展览中心的薄片拱形符号当时以其清新的面目出现而得到人们的喜爱的话,那么现在的这种到处滥用的状况和发展的势头, 实在已经有些令人腻味和害怕了。我想其所以发展得这样多、这样快, 正好从反面说明这种做法的商业的、世俗的、肤浅的、表演的性质。它们是太容易模仿了,几乎不需要假手建筑专业人员, 谁都能做的。古今中外一切健康的、成熟的建筑体系, 无论其为古典或现代, 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总是其基本特征之一。我想这种拼贴一些不相干的符号式的做法, 将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
罗西的主要理论贡献是他的“ 类型学” 和“ 类似性城市” 思想。罗西认为建筑的本质在于他的“ 类型”与大多数现代建筑师总是希望创造新的类型不同, 他对新类型没有兴趣, 而是在传统中去恢复和选择。他认为从古至今的建筑类型是有其延续性的, 选择和使用传统的建筑类型并不会束搏生活方式的发展更新。罗西的类型学并不指历史上已出现过的具体的形式和风格, 而是指还原到更为本质的原始形态, 是形成各种最具典型建筑的一种内在法则。他从不谈到文脉关系, 不重视建筑风格的连续性, 认为那是肤浅的, 枝节的问题。他更多的是着力于建筑更本质的、更内在品格的表达。这就形成了他作品中的那种“ 剥光了的古典主义” 而表现为一种过于严肃的、冷漠的和孤僻的品格, 因而他的作品不易为常人所接受。
“ 类型性城市” 的理论主要涉及生活场所、城市形象与居民心理之间的关系。罗西认为, 人们对于他所经历的城市(或环境)形象及生活均会有一定的心理沉淀。同一个社会组团的大多数人心理上的城市环境在具体形象上可能是不同的,但它们必能抽象或还原成共同的“ 原型” 。这就是所谓的集体记忆” ,也即集体的潜意识。它难以言传, 因为若以具体的图象来表达, 则只能是具体的, 一时一地的景象, 而不能是不同时期的群众所共有的。抓住了这个, 也就是掌握了规划、设计一个具有一定场所精神的城市环境的关键。它可以具有各种不同的形象, 但都能被这一社会团组的人所认同和接受。虽然他们可能从未见过这一具体形象, 但能辨别或承认它是属于某个他们所熟悉的城市或环境的。

△清华大学图书馆三期©THAD

对设计清华大学图书馆新馆来说, 我做为在清华园中生活了四十年以上的学生、教师和建筑师, 具有体验、发掘出清华人的“ 集体记忆” 、创造属于这一特定环境建筑的理想条件。因为我可能大体上了解清华人的生活模式、环境心理和感情爱僧。我追求的目标就是建造一个能为清华人, 包括离校多年的老校友所能认同和接受的建筑和环境,使人们能在不确知其为何地的情况下能判定它应该是清华园中的一部分。

△清华大学图书馆三期©THAD

接受这项设计任务, 是在1982年秋, 当时我刚由美访问回来, 对“ 后现代” 和文丘里略有所知, 但由于图书馆的文化学术性质和对环境的考虑等等, 我未接受文丘里的商业文化的设计倾向, 只是为了与老馆大量的拱窗取得呼应而在新馆的主要入口处做了一些略有“ 符号”意味的拱门。

△清华大学图书馆三期入口©THAD

就整体而言, 这个设计可能更接近于罗西和他的类型学, 虽然那时我尚不知道罗西其人其事。为了取得和整体环境的谐调, 在设计中我选择、提取了不少传统欧洲或美国建筑中常见的类型, 有些就是清华园旧建筑所具有的。例如围合的庭院(欧洲和美国古老校园中常见的), 平顶女儿墙和坡屋顶的连接、过街楼和八角形楼梯间的应用等。庭院入口则略似我国古代的“ 阙” ,其中竖立的灯柱则略似华表或威尼斯圣马可广场面海的一对石柱, 都是表示“ 入口” 的类型。门厅内正对一座直上楼梯, 引向顶部采光的中厅等, 均以对称的手法处理在一条轴线上, 更是传统建筑中所常见的。庭院正中有一方浅水池, 中置一个老式的青铜喷泉。这是清华大学1922级校友赠给母校的纪念品。它原立在老图书馆门前, 后经建筑变动和日寇占据等变故, 喷泉的位置几经周折。现在终于放在一个较为理想的位置上。水池和喷泉的形式, 了无新意, 只是为了能看到正门的倒影, 将水池拖了一个长尾巴,指向和旧馆相连的五间拱廊。这种构图虽来源于伊斯兰建筑常见的庭院中, 但符合这个特定的环境。总的说, 设计中从总体布局到细部设计, 没有追求一点新奇和与众不同。着力点只在于争取做到符合于这一特定建筑的性质、历史、环境和身份。我始终怀疑把“ 创新” 做为衡量一个建筑设计优劣的主要标志的观点。人类已有几千年的建筑活动,创造了无数的建筑类型, 现在还在每日成千成万栋地建造。若想不重复已有的类型而取得成功, 怕只有像悉尼歌剧院等极少数的凤毛麟角罢了, 而它还是由于处于特定的环境地位, 才是可取的。不顾各种条件, 只是为了不与人同而追求所谓“ 新” 的后果已在到处有所体现。那实在是并不很妙的。重要的是得体, 而不是豪华与新奇。只有有助于建筑的完美之“ 新” ,才是有意义的。

△清华大学图书馆前喷泉©THAD

我近年来才对罗西和他的理论及作品有些初步的了解。清华图书馆新馆的构思设计过程与他的“类似性城市”及“类型学”思想有许多相近之处。但是我较能接受罗西的理论而难以接受他的作品。罗西的作品过于刻板、孤僻和冷漠,对人没有一点温和与笑容,至少这不会为我国的群众所接受。而我们的工作若得不到群众的认可,那它还有多大意义,是很值得怀疑的。


来源 | 建筑学报
编辑 | 企划部
版权 | THAD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如需转载,请联系THAD企划部

欢迎关注THAD清华建筑设计院新媒体矩阵!







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


THAD档案馆 | 城镇蓝图 精心营造 | 城市规划及城市设计项目分享

THAD档案馆 | 弦歌不辍 芳华待灼 | 教育建筑分享

THAD档案馆 | 百废俱兴 万象更新 | 城市更新项目分享

THAD档案馆 | 万象更新 不忘初心 | 乡村振兴建筑分享

点击“在看”

分享THAD的项目及最新动态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THAD清华建筑设计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