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所有的工业传奇都来自教育 | 令人惊叹的德国双轨制教育
为什么工业4.0的两大主导政府部门,其中之一就是德国联邦教研部?如果不了解德国工业人才培训体系,是很难理解这样的领导架构。这个兼具教育部和科技部的教研部,缔造了了令人神往的职业教育体系。
德国人才培养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实现。一条是小学 →文理中学(Gymnasium)→ 大学(Universitaet),这是一条直接升学的道路,主要培养从事科学和基础理论研究的研究人员;另一条途径是小学 → 普通中学(Hauptschule,往往是学习成绩相对差一些的学生,包括了许多外来移民的孩子) 或实科中学(Realschule,通常学生的学习成绩间于文理中学和普通中学之间) → 职业学校,这是一条直接就业的道路。
人才培养路径
双轨制职业学校的教育,特点之一是对学生教育背景没有特殊要求;而文理中学的一大局限是学制互转上的问题,实科或主体中学几乎没有机会转学进入文理中学,并进一步接受大学教育。
而双轨制对学生教育背景的开放程度要高很多。最早的双轨制的学生主要来自主体中学(Hauptschule),而现在,无论接受哪类中等教育的学生,包括文理中学,都有机会选择双轨制职业学校。
使双轨制区分于其他教学体系的特征是企业能够直接参与国家职业教育概念的构思和执行:企业、职业学校、商会、政府机构及工会之间紧密合作是双轨制取得成功的核心所在。 双轨制致力于为人才市场提供技能娴熟的劳动力,教授青年学徒在面对未来职业生涯所需具备的相关技能。 正因为这些技能的最终用户是企业雇主,所以在构思和执行阶段能够让他们参与进来,就显得尤为重要。
学生实时参与在企业运营的第一线,倒逼从事理论教学的老师也必须做到与时俱进,教授最前沿最符合当下需求的相关知识。从而确保了双轨制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学生最后通过商会举办证照考试,考试内容中实务跟理论一样重要,学生在职业学校和企业学到的知识将被交叉验证,通过考试的学生大约有一半会成为公司的正式员工。
每年,联邦教科部和各州文教部要发布学校毕业生统计数和下年度预测数。需要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早在毕业前就向各有关部门及企业咨询。咨询过程既指导学生选择企业,又帮助企业选择学生。
部分获得“职业硕士”学位的学生常常会先加入企业工作,待积累了丰富经验之后,便会尝试自立门户,中小企业能够在德国蓬勃发展,便也不足为奇。
这才是德国中小企业独霸世界的看不见的秘诀。
德国企业一个约定俗成的看法是,对职业教育的投资,就是对企业的中长远投资。要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拥有大量在生产一线训练有素的员工。基于这点,各企业都乐于投资职业教育,负担学生在工厂培训期间的一切费用。
对于政府机构而言, 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受益于对招生对象学业背景的高度灵活,双轨制为所有学校的毕业生提供了接受职业培训的机会。财务方面,由于企业的慷慨解囊,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政府公共财政压力。有助于寻找共同发展有竞争力的国家培训标准的合作伙伴。
对学生而言, 就业是第一位要考虑的事情。通过双轨制实践结合理论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生对劳动力市场有较好的理解,并能够获得广泛认可的培训证书。 所学即所用,务实有效。 不仅如此,学生能在学习期间就开始有一份较为稳定的收入。
相比之下,那些只接受过学院教育的毕业生参加工作后却很难立刻进入“职业角色”,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转型期。
因此,在欧洲,凡是实行“双轨制”的、职业教育比较完善的国家,如德国、瑞士等,年轻人失业率就比较低。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德国的职业教育就此高枕无忧。近年来追求高学历的“世界病”也在侵染着德国的年轻人,2013年,德国选择大学学习的人数第一次超过选择职业培训的人数。这显然是一个具有重大历史影响的转折。一头是人口总量下降、老龄化严重,另一头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乐于上大学而非当“现代学徒”,专业技能人员的缺口已经出现。这也成为了德国提出工业4.0的重要原因之一,设法通过向员工提供更灵活更舒适的工作与工作环境,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入到传统制造业中来,以此应对制造业发展遇到的“透明天花板”。
德国技术型和应用型人才的 “双轨制”职业教育体系,比起工业4.0,甚至是一个更加诱人的话题。
相关阅读:
编审:林雪萍,北京联讯动力咨询公司
鸣谢中德工程学院陈明副院长给予的建议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