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疫情持续蔓延,世界期待疫苗 - 中美谁会领先?

陈兴利 南洋时评 2020-09-18

新冠疫情踏入6月后进一步扩大。6月11日,全球日增确诊病例创新高,达到13万7887例。截至6月13号零时(GMT),全球感染人数突破770万,死亡人数超过42万。



重灾区从4-5月份的西欧和美国转移到医疗条件相对薄弱的南美、印度、非洲等地,加上近日美国疫情出现反弹,许多人寄望的全球疫情在北半球夏天来临之际出现缓解,并没有发生(只局部出现在东亚和西欧),全球疫情的走向仍充满不确定性。


堪称“世纪传染病”


全球的冠病死亡率目前是5.5%,繁殖率(Reproduction rate)取决于疫情国家隔离措施的有效程度,最高的可达5.7。这些数据相对于SARS的死亡率10%和繁殖率2.5(季节性流感是0.1%和2.5-3),令冠病成为独树一帜的中等死亡率及高度传染性的流行病。


因此,称冠病是百年以来的“世纪传染病”,绝非夸大其辞。


东亚和西欧国家在疫情控制上取得的阶段性成功,显示传统的传染病控制原则“早确诊、早隔离、早治疗”,仍是控制这一新流行病的金科玉律。



随着核酸测试的全球普及,“早确诊”已逐渐在各地落实,同时为“早治疗”创造了条件。虽然全球确诊病例6月份屡创新高,但日均死亡人数趋向稳定,全球死亡率近日降到4%左右,各地重症ICU病房的需求有舒缓迹象,这都表明“早治疗”与“早诊断”正同步落实。


可惜在“早隔离”这个重要切断感染途径的关键点上,各国成绩参差不齐。东亚和西欧许多国家在执行封城措施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在经济重启时,仍有效执行以疫情等级分类的戴口罩和社交距离等防范措施。但某些国家在经济重启后,许多措施被忽略了。


多个国家出现反弹


数据显示,不少国家确实面临疫情反弹风险。以美国为例,4月疫情高峰时,每日新增感染人数超过3万人,5月经济重启之初降至2万左右,但近日已逐步回升到日增2万4千人,有一半的州出现反弹。


民调显示,有6-7成美国人支持安全社交距离和戴口罩等防护措施,但仍有3-4成人反对这些措施。许多美国人可悲地把ICU病房紧张程度舒缓和死亡人数下降,看成是冠病致命性的下降。联邦政府不作为,更变相引导百姓降低疫情蔓延下所必需的自我防护意识和群体纪律心态。



全球防疫水平参差不齐,迫使全球在经济重启时只能采取局部开放,以降低疫情反弹的风险。这对近年各国经济的主要推手——服务业,造成沉重的打击。


经历过4-5月全球普遍执行封城措施后,各国的财政资源大幅耗尽。美国财长就表示,国家经济不能再承受封城的冲击。在经济需要和疫情威胁两害中,经济分阶段逐步重启,已成为唯一选项。经济在疫情后全面复苏的希望只能在全面重启后,寄望于疫苗早日问世。


中美谁先做出疫苗?


截至6月10号,全球有140种新冠病毒疫苗在研发中。其中125种在临床前阶段,7种已进入第一期临床试验,7种进入第二期,另有一种由 Oxford University-Asia Zeneca 开发的疫苗,将进入2-3期合并临床试验阶段。


中美两国是全球新冠病毒疫苗开发中的领跑者。美国政府4月成立Operation Warp Speed方案,以130亿美元研究基金支援疫苗研究方案与加速疫苗开发、审批和生产。目标是8个月内完成疫苗研发和生产,2021年1月提供3亿剂量的疫苗供美国使用。



中国在新冠病毒研究上享有一定的时间优势。新冠病毒定名为SARS-COV-2,它跟SARS病毒有一定的基因吻合,而中国自2003年非典后就一直在研究SARS 病毒的生物特性。同时中国是第一个疫情爆发的国家,病毒样本的采集比其他国家早。


目前中国有6个疫苗在临床阶段,其中两个将在7月进入第三期临床大规模有效性试验。中国在北京、武汉加速增建两座年产1.8亿剂的疫苗生产基地。许多疫情严重的国家如印尼、巴西等,都愿意配合中国进行临床第三期实验。


钟南山院士表示,假如一切顺利,中国疫苗最快在秋冬季可以投入使用。


中国进入第二期临床实验的5种疫苗中,4种使用传统的灭活方法,这种方法相对保守,但制造工序成熟,只要安全性和有效性被确定,成功几率相对较高。



陈薇院士领导的病毒载体疫苗在7月会进入第三期临床大规模有效性试验。这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公开临床一期试验数据的疫苗,安全性不容质疑。这样的数据公开程度在中国应是首次,在世界疫苗史上也非常罕见。


过去人类疫苗开发最快的是4年。如今不到一年,从病毒分离、研究、开发到投产的速度,已打破了历史的记录。可以说是科学的胜利,也是科学家跨国合作的成功。当然,疫苗研发未来还会有一定科学挑战。


最终会多种疫苗共存


目前看,中国和美国都有机会成为第一个生产出有效疫苗的国家。


不过大多数专家认为,最终将是几种疫苗在市场上共存,上市时间也会差不多。美国应用新技术生产的疫苗,在有效性和安全性上会有一定优势,但疫苗在市场上的关键是能否跨过最低有效性和安全性门槛 ,假如中国疫苗满足这两项要求,两国疫苗最终会在市场上共存。


在人类历史上,传染病对经济、社会的短期冲击如此之大,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而科学对解决问题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充分无遗的展示。相信各国在疫情过后会更加重视科学研究,也会重新检讨科技卫生政策, 更好地结合科技与社会及经济发展的需要。



★ 作者:陈兴利博士 


新加坡国际政治及发展经济学者,长期观察各国的经济发展和国家治理。

相关阅读:

- End -




南洋时评——南洋视角、深度观察、时政分析、财经盘点、历史回眸、环球热点评述。


【敬请关注:南洋时评】




点击阅读原文可参与随笔南洋论坛的相关讨论。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