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金融坚定逐“绿”前行
记者:徐贝贝
来源:金融时报-中国金融新闻网
实现“双碳”目标,意味着中国要完成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此后,中央就实现“双碳”目标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有关部门围绕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绿色金融发展等多个方面出台完善政策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徐徐展开。
三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稳步推进,在这个过程中,绿色金融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伴随着我国绿色金融政策体系日益完善,以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为主、多种绿色金融工具蓬勃发展的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逐步形成,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向绿色低碳转型。截至今年二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27.05万亿元,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7.8个百分点。
绿色金融制度框架逐步完善
2021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当年10月,国务院发布《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各有关部门出台了12份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实施方案和11份支撑保障方案,31个省(区、市)制定本地区碳达峰实施方案。三年来,我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基本构建完成并持续落实。
其中,绿色金融政策体系逐步完善。2016年以来,人民银行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初步确立了绿色金融发展“五大支柱”,即绿色金融标准体系、环境信息披露、激励约束机制、产品与市场体系和国际合作以及发挥绿色金融资源配置、风险防范和价格发现“三大功能”。我国成为全球首个由政府部门制定系统性绿色金融政策框架的国家。
此后,人民银行相继发布《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环境权益融资工具》《碳金融产品》等,持续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2021年,人民银行创设推出两个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有效鼓励社会资金更多投向绿色低碳领域。
在日益健全的政策框架下,绿色信贷规模实现了快速增长。数据显示,2023年6月末,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达25万亿元,同比增长33%,规模居世界首位,资产质量整体良好。据测算,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支持项目建成后,每年可支持节约标准煤超过4亿吨,减排二氧化碳当量超过10亿吨。
多位专家提到,未来金融支持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的政策重点之一就是做好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的有效衔接。曾刚表示,探索建立健全转型金融政策体系,需要开发适合我国实际的碳核算方法,制定转型金融支持目录,以增加转型金融的可操作性与透明度;同时,建立完善监管政策体系,加强对转型金融指导,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高碳排放行业转型能力、风控体系建设等。
金融创新不断涌现
在“双碳”目标推动下,金融机构不断提升绿色贷款业务规模,创新各类绿色债券产品,稳步推出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多样化产品。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以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为主、多种绿色金融工具蓬勃发展的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
在绿色贷款方面,合同能源管理未来收益权质押贷款、生态修复贷、绿色建筑贷、风电行业可再生能源补贴确权贷款、碳排放权质押贷款等创新产品层出不穷。在绿色保险方面,碳配额质押融资保险、碳汇保险、碳汇指数保险等碳保险产品开展试点,首单可持续发展(ESG)保险保单落地湖州,绿色保险品类日益丰富。在绿色债券方面,蓝色债券和碳中和债券等创新债券应运而生,绿色债券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
金融监管总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6月末,绿色保险半年保费收入1159亿元;保险资金投向绿色发展相关产业余额1.67万亿元,同比增长36%;绿色信托资产余额2916亿元,金融租赁公司绿色融资余额8500亿元。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已覆盖20余个高环境风险行业,有力促进了企业降低环境污染风险。
多家银行开发上线碳账户服务也是一大亮点。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碳账户目前正逐步从传统狭义的碳配额或碳信用的存放账户,向广义的包含碳排放数据采集、碳核算、碳排放等级评价、场景应用等功能在内的“碳征信”体系转变。其未来将构成刻画“碳足迹”的基础,从而可能为有效应对国际碳关税提供基础。
谈及金融机构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创新方向,曾刚表示,在资产业务方面,可继续探索碳排放权质押贷款、国际碳保理融资、碳收益支持票据等;发行低碳主题信用卡,为个人客户提供新能源汽车贷款、绿色住房信贷。在负债业务方面,可发行碳中和主题投资债券、碳项目收益债,发行碳中和借记卡等。在中间业务方面,创新“二氧化碳挂钩型”的绿色理财产品,开展碳交易财务顾问等新型投行类产品创新;发挥金融机构在耗能行业和项目融资中的传统优势,拓展环境信息与环境风险管理咨询业务。
引导更多资源投向绿色低碳领域
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在绿色转型、绿色技术领域进行大量投资。据有关方面测算,中国2021年至2030年间实现碳达峰的资金需求约为14万亿元至22万亿元,而从2030年碳达峰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资金需求则在百万亿元级别。如此大规模的资金需求,需要广泛调动社会各方资金参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运用金融工具的价格发现、风险管理功能,实现约束条件下的最优增长路径。
为此,金融管理部门不断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投向绿色低碳领域。人民银行将符合条件的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纳入货币政策操作合格抵(质)押品,盘活金融机构绿色金融资产;在全国范围内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按季开展绿色金融评价,提升金融机构拓展绿色业务的动力;创设碳减排支持工具和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用于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碳减排技术等重点减碳领域以及煤炭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开采、煤炭清洁高效加工、煤电清洁高效利用等领域。
在金融管理部门指导下,银行保险机构大力支持传统行业降耗减碳和节能改造,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绿色建筑等领域获得了精准资金支持,新能源、新材料、节能装备、节能技术等绿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据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邹澜披露,截至今年6月末,碳减排支持工具余额为4530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433亿元;支持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超过7500亿元,带动年度碳减排量超过1.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谈及如何建立更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曾刚建议,在财政政策方面,可考虑增加预算支出,通过绿色产业基金、绿色贷款和债券贴息、担保费补贴、认证补贴、风险补偿、奖励补助等工具鼓励企业和金融机构低碳转型。还可以考虑通过优化资本计量规则,对转型金融类贷款的资本消耗设置折算权重,通过减少资本消耗,鼓励商业银行加大转型金融资产投放力度。
推荐阅读
声明:本文来源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仅供参考、交流,文中观点不代表协会观点。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和机构所有,文前已注明来源,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北京市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BJIFIA
北京市互联网金融机构投诉平台|gh_791ae21c3f8a
投诉电话
400-661-9609
投诉邮箱
tstjzx@bjifia.com.cn
投诉网址https://www.bjifi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