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家笔谈】柴彦威:大数据时代的行为地理与时间地理研究范式



作者简介

柴彦威,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智慧城市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主要从事行为地理学、时间地理学与城市社会地理学及其城市社会规划与智慧管理研究。曾获中国地理学会青年地理科技奖与优秀地理图书奖等及北大正大教学奖等。中国地理学会常务理事、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原主任。

数据、特别是始于个体的时空行为大数据,为行为地理学与时间地理学提供了新的数据源,催生了一些新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议题,特别是时间行为研究的时空观与时空尺度有了一些革命性的变化,有力地改变着城市研究的时空格局。但是,大数据是否带来了行为地理与时间地理学的范式创新呢?

为地理与时间地理学研究首先要建立在个体人的时空行为数据采集及分析之上,多样本、高质量的时空行为数据一直是时空行为研究的难点之一。因此,行为地理与时间地理学也是采用新技术手段、积极响应新数据环境的重要领域之一。行为地理学者关于盲人探路行为的听觉界面导航系统与声音景观研究、利用GPS技术、手机APP与活动日志网络平台的时空活动轨迹信息的采集以及使用GIS技术的可视化方法等,都是及时采用新技术手段收集并处理人类时空行为数据的前沿尝试。一定程度上讲,这些多维度、高时空精度的时空行为“厚数据”已经称得上是“大数据”了。

息化社会、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带来了基于个体的时空行为大数据的革命,因为每一个个体都是传感器、信息源,其时空定位信息等的背后隐藏着人类行为的模式与趋势,理所当然就成为行为地理与时间地理学研究的重要信息来源。并且,由于时空行为数据的大样本、高时空精度、多源化、易获取、易处理等特点,很快在可视化技术、人类行为模式提取及动态化演示等方面形成鲜明的视觉冲击,给时空行为研究与实践应用带来了无限想象。

遗憾的是,大数据尚未带来行为地理与时间地理学的范式革命,尽管对人的研究有了极大的关注,以人为本的思想广泛受到重视并开始走向实践。行为地理与时间地理学深受科学主义的影响,目前依然保持实证主义、计量分析为主的研究范式,重视数学和符号系统的表达,重视基于模型技术的解释与模拟。基于大数据的人类时空行为模式的挖掘与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时空行为研究宏观层面把握不足的弊端,但除了一些数据处理与可视化方面的技术上的炫耀之外,在理论创新与知识贡献上的突破仍然十分局限。甚至,有些基于大数据的分析牵强于套用或者再次证明一些传统的概念,失去了其理论创新的机会。

管如此,时空行为大数据还是为行为地理与时间地理学带来了很多机遇。手机信令数据给城市研究带来了很多可能性,特别是动态表达与预测城市模式的未来研究仍然十分看好。基于GPS技术的时空行为数据为社区生活圈的界定与规划带来了新方法。基于多源大数据的城市网格划分与诊断以及与AI、AR的结合也会给城市管理、社区治理及服务模式带来巨大创新。与此同时,以人为本的城市研究与规划管理逐渐进入关注的焦点。大数据更好地展示了城市有机体的行为动态过程,更有利于我们理解城市对于人的意义所在。空间行为互动视角的城市理论创新也有待于与大数据的结合。

数据时代的技术进步与其他相邻学科的范式革新将会对行为地理与时间地理学的研究范式产生重要影响,我们对此保持开放的态度。数据科学和物联网等的发展将有可能改变时空间行为数据的采集、处理及分析方式,并为时空行为的规律发掘和预测提供有力工具。大数据的涌现催生了数据驱动下的场景实证研究,通过机器学习等技术在海量数据中寻找事物隐形关联,在城市商业、旅游等运营实务中具有广泛前景。大数据驱动下的时空行为模式与可验证性、可预测性以及地理学可变空间单元、不确定地理背景等问题仍然是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外值得注意的是,行为地理与时间地理学的产生也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后期开始的数据革新密切相关,即从计量革命时期基于区域或汇总数据走向基于个体数据的行为革命。而这一轮从传统数据走向大数据的革新中,行为地理与时间地理学的积极响应也预示着理论创新与研究范式创新的极大可能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