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微信号 huiyan_sh 功能介绍 汇演,借你一双洞察文艺的慧眼 汇演,洞察文艺的慧眼 截止到今天,电影《敦刻尔克》全球票房突破五亿美元,国内票房超过三亿元。传说“音乐是电影的灵魂”,很多电影配乐其实配不上这句话。但《敦刻尔克》配得上。 如果没有配乐,这部电影的艺术效果将大打折扣。季默和诺兰共同打造的《敦刻尔克》无疑是一部成功的先锋派影音艺术品,但它终究以怀旧的浪漫主义旋律收场。当你买回这部电影的原声大碟,或许会选择循环播放“第十五变奏”,因为,那里有温柔的故乡。 电影《敦刻尔克》剧照 全文约2200字,阅读大约需要5分钟 诺兰在操纵着音乐,季默也在主导着电影 作曲家汉斯·季默和导演诺兰之前合作过《蝙蝠侠》三部曲、《盗梦空间》和《星际穿越》,无论对于影片还是配乐,都是叫好又叫座,然而这次,国内许多观众有点不适应了。 《敦刻尔克》电影原声 对我来说,这也算不上是愉快的观影体验。虽然观看诺兰的影片向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但此次感觉尤其紧张且压抑。如果说诺兰让全场观众接近窒息,那么季默无疑是最大的同谋——他的音乐让一部结局毫无悬念的战争片生生变成了悬疑片!影片开始不绝于耳的钟表滴答声立即带来“既听感”——在《盗梦空间》里,我们就曾见识过这种“诺季”音效。 《盗梦空间》电影原声 当然,尽管《敦刻尔克》和《盗梦空间》一样是诺兰自编自导,尽管依旧是诺兰式的海陆空交错叙事,《敦刻尔克》终归和之前的盗梦神作有着本质差异。这里贯穿着纪录片式的镜头语言,不像有的纪实类战争片为了增强现实的苍白感而谨慎使用音乐,诺兰在这里完全将“悬疑”的任务交给了季默。 电影《敦刻尔克》剧照 长镜头下的漫长海岸线真美,然而,只要耳朵不聋的听众都会心神不宁——厚重的音响几乎塞满了每一帧画面,这是100年前默片时代的做法,如今似乎只有风景纪录片会这样做。哪怕在德军轰炸机消停时,“谢泼德音调”渐强渐高的音响错觉还是会让人如坐针毡。将轰炸场面拍到这份儿上,你已分不清轰炸的声音究竟来自飞机还是配乐。 《敦刻尔克》电影原声 当你打开季默的音色库,会发现里面的音源来自汽笛、引擎、螺旋桨等机械化战争世界,还有,导演诺兰的怀表滴答声。它们经过计算机的变形处理,扭曲为配乐的特色音响。此时,音乐不仅和音效融为一体,还和你紧绷的神经绞在一起。 电影《敦刻尔克》剧照 一个英国导演,一个德国作曲家,联合制作了一部名叫《敦刻尔克》的MV。诺兰在操纵着音乐,季默也在主导着电影。 传说“音乐是电影的灵魂”,《敦刻尔克》配得上这句话 传说“音乐是电影的灵魂”,很多电影配乐其实配不上这句话。但《敦刻尔克》配得上。如果没有配乐,这部电影的艺术效果将大打折扣。反之,假如哪个乐团想演一场《敦刻尔克》电影原声音乐会呢?也不成。以前开过季默的电影音乐专场音乐会,许多作品即便被重新配器,还是无法实现电影院中的震撼效果,因为他的配乐里有无处不在的电子音效,单单传统管弦乐队显然无法胜任。 这位非学院派出身的配乐大师摆脱了好莱坞传统的纯交响风格,将电影音乐真正带入了合成器的时代,他说:“很少有人真正理解,现在的计算机已经是一样你不得不学习并且善用的正统乐器了,跟钢琴是一样的。” 电影《敦刻尔克》剧照 当然,即便非要在音乐厅上演这部电影音乐,恐怕也没几个人能耐得住性子纯听这种重复至死的极简主义音乐,里面还夹杂着各类微分音、滑奏、序列以及噪音。季默为电影前一半所作的音乐其实非常先锋,就是给钱也没人愿意走进音乐厅聆听的那种,这种风格长期以来是惊悚片的最爱,如今也渐渐可以在其他类型的影片中听到。 在这部聚焦于弥漫在逃生人群恐惧心理的电影中,音乐以简短的动机代替了传统大片的主题旋律,很多地方甚至以低频振动代替了音高组织,季默刻意将速度从最初的每分钟48拍逐渐提高到每分钟60拍,观众的心跳速率也随之加快。所以,要想感受这种音乐的魔力,还非得在电影院听,此时,影院俨然成了音乐厅。 《敦刻尔克》电影原声 《敦刻尔克》没有“手撕鬼子”的镜头,甚至从头到尾压根没出现敌军正脸,却草木皆兵,不时袭来敌人的飞机、炮弹和冷枪,自家战舰来一个被炸一个,最后竟然是无数民用渔船完成了这场撤退。关键是,连一首让人燃起来的主题曲都没有!对于那些习惯在大片中听到主题曲的观众来说,《敦刻尔克》实在让人不爽。 实际上,高潮和主题曲都有,只是过于温柔绵长,没能触及到观众们最喜欢的那个点。当那架燃油耗尽的喷火战斗机沿着海岸线滑翔,许多观众泪目了,催泪弹正是背景音乐——“第十五变奏”。它实际上基于英国作曲家埃尔加的《谜语变奏曲》的第九变奏“Nimrod”,在英国是家喻户晓的思乡曲。 《谜语变奏曲》第九变奏“Nimrod” 诺兰在父亲的葬礼上听到“Nimrod”,情动之下打电话给季默,指明要将此曲作为《敦刻尔克》的音乐素材。“第十五变奏”并非季默亲自操刀,而是转交给英国作曲家沃尔费什。他将“Nimrod”的旋律拉长至难以辨识,绵延的音乐仅仅在哀叹那些不知所终的人们吗?不是。 镜头和音乐一道从飞机上俯瞰大地苍生,为即将展开的残酷历史而悲吟,最后的渐强却又为每次国破家亡的人们注满力量。电影末尾,返回故土的奥德赛们终于从噩梦中醒来,此时却一反常态不再有任何音乐,阳光显得如此宁静。 《敦刻尔克》电影原声“第十五变奏” 季默之所以会赞同使用埃尔加的音乐作为主题曲,大概是因为他也有深深的英国情结。他的母亲是犹太人,1939年从德国逃到英国才幸免于难。母亲的音乐修养深深影响了他,虽然他自幼丧父,也没有经过正规的钢琴训练,但在玩乐队的自娱自乐中逃避现实,掌握了音乐创作技能。他的音乐生涯始于伦敦,直至为电影《雨人》配乐后才转战好莱坞。 《雨人》电影原声 将季默的早期配乐与《敦刻尔克》相比,实在无法相信这些配乐出自同一人之手。与其说是季默的个人风格转变巨大,不如说是我们时代的声音进化太快。(如今的电影配乐功能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请点击阅读原文看小编的采访。) 二战后,西方作曲家在纯音乐领域的先锋实验中走进了无人区。如今,当一部电影想让你听到恐惧时,就会尽情调用先锋派前辈开发出的高冷音效,当年实验室里的成果终于进入了商业市场。季默和诺兰共同打造的《敦刻尔克》无疑是一部成功的先锋派影音艺术品,但它终究以怀旧的浪漫主义旋律收场。当你买回这部电影的原声大碟,或许会选择循环播放“第十五变奏”,因为,那里有温柔的故乡。 制作编辑:姜方 ·END· 往期热文 奥斯卡 格莱美 爱乐之城 最美音乐厅 贝多芬 肖邦 魔都节目册 小泽征尔 文艺精华 如您所期 小编选择循环播放那些“噪音” 赞赏 人赞赏 长按二维码向我转账 小编选择循环播放那些“噪音”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