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卓巴合影
海拔四千七百米的甘宁村,这片异常寒冷的草原,被当地人称作“野牦牛也颤抖的地方”。住着一位僧人堪布昂江,他从小下半身患有残疾,走起路来非常辛苦。他不是大喇嘛,但他发誓传承游牧文化,保护祖先留下的土地。在他的感召下甘宁村成立了第一个游牧合作社,取名为 “帕卓巴”(ཕ་འབྲོག་པ།),意为游牧祖先的后人。
堪布昂江
艰难的开始和坚持
帕卓巴初期运转非常艰难,堪布拖着不便的身躯到处奔走。合作社以制作生产传统的黑帐篷,白帐篷起家,将保护传统游牧文化和生态环境视为最重要的使命。为部分单亲家庭的孩子、孤儿、残疾人士提供了工作机会。合作社最初共有17户牧民,80多人入股合作社,至今剩下12户坚守下来的牧人。他们一年中有将近5个月的时间同吃同住,共同参加手工培训和环保工作。牧人们凭借自己的双手接到了几个制作帐篷的订单,赚取了第一笔收入。此外,他们还制作了一顶500平米的黑帐篷,用于展示传统文化。
社区的主管设计师木木老师每年往返社区三次,连续坚持了两年。
2017年开始,三江源保护协会邀请了木木,邢振、五之、雨晴、王泽强、鲍婷婷等国内外专家到帕卓巴的社区产品做设计培训和商业培训。目前,合作社生产以牦牛绒、羊毛等环保原材料为主的系列手工艺产品,以及以牦牛奶与酥油为主要成分的手工香皂,社区还采摘收集高原土特产的野生人参果和黄蘑菇为自己创造收入。
合作社成员工作状态
这些大牌即视感的纯手工毛毡产品全部出自一群牧人们的双手。除了时尚的背包,他们还做出了前卫的灯具和家具用品。不止于“自力更生”,合作社也将关注点放于帮扶社区和邻村需要帮助的百姓。合作社会会用社区产品收入的一部分来帮扶残障人士,为他们送上大米、面粉、粮油和茶砖等生活用品,合作社的成员还会为社区需要诊病的百姓免费诊疗,为他们提供了来自邻里来自社区的支持。
在今年春节藏历新年伊始发生的那场雪灾中,帕卓巴社区作为雪灾中的重灾区,收到了来自社会各界捐赠的饲草,在得到救助后,当他们了解到周边村落也同样受灾,便决定把剩余的草料转赠给同样需要帮助的甘宁村和岗日村的受困牲畜。同时,社区大部分成员也参与到了为治多和杂多等雪灾中受难的牧人和野生动物发放饲草的队伍中。
帕卓巴的成员一年365天做环境日记,记录全球变化对草场的影响以及生态的变化。他们做了甘宁一百多个水源的调查,进行了十几个水源祭祀活动。他们也定期做野生动物的巡护,2018年救助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藏羚羊(后死亡)以及二级保护动物乌雕(伤愈后逃跑)。在过去4年,帕卓巴处于游牧合作社发展模式的摸索和尝试过程当中,取得了不少成绩,今年的产品订单不断,七八两个月全部卖空,供不应求。但无论是合作社手工艺生产,还是生态保护的模式,或是帕卓巴黑帐篷游牧文化传承和发展,协会希望帕卓巴社区的发展模式慢慢趋向于成熟,而实现这一目标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便是社区配套基建设施的完善。
帕卓巴的冬季长达8个月,海拔高达4800米,冬日气温可达零下25℃,生活环境极其恶劣。而现有的帕卓巴牛羊绒手工作坊工作环境差,房屋漏水漏风的情况严重,保暖能力差,水泥地湿寒,对工作人员的膝盖伤害大。若在现有的手工作坊的基础上加盖一层防雨木质阳光顶的手工作坊,在保证房间温度的情况下,一年内还可节约一大卡车牛粪,工作人员的健康也有了保障。
帕卓巴地处高寒地带,距当地老百姓收入低,购买蔬菜路途遥远,交通成本高,蔬菜价格贵,吃上新鲜蔬菜在这里成为了一种奢侈。若在帕卓巴合作社建设蔬菜大棚,就能解决合作社工作人员和附近牧民常年吃不到绿色蔬菜的问题,当地的社区百姓就能在一年9个月都吃上健康有机的蔬菜。此外,帕卓巴的蔬菜大棚建设理念还可作为绿色生活模式的典范推广出去,帮助其他生活贫困社区发展脱贫项目。
我们在公益人士书丹老师,千训爱心慈善会以及腾讯公益及众多志愿者的帮助下发起了为帕卓巴合作社募集工作室和蔬菜大棚的99众筹活动,敬请的您参与和推动。
འོད་ཆེམ་ཆེམ་དུ་བཞུར་བའི་དྭངས་གསལ་གྱི་ཆུ་མོ་ནི། མེས་པོའི་ཁྲག་རྒྱུན་ཡང་ཡིན།
小溪河川里波光粼粼的流水,
对我们而言,
不只是水,
那是祖先们的血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