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江门开放大学40岁啦!她是侨乡第一所大学,这些故事值得你了解!

江门日报 2021-05-31



在江门,有这样一所大学——

她的学生中有车间劳作的产业工人

有田间奔走的新型农民

有心怀梦想的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员

甚至还有生活不便的残疾人;



她没有围墙

入学门槛低

不受年龄限时

哪里有需要就开在哪里;



她自带科技基因

跟随国家发展和时代脉搏一起跳动

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就能完成大部分学业;



她与改革开放同步

是侨乡第一所大学

被称为平民大学

也被看作教育公平的一道坚实防线

……



她,就是江门开放大学。

她的前身是江门市广播电视大学。



点击下图↓↓

带您走进江门开放大学



40年栉风沐雨,40年不折不挠。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号角,江门开放大学已经走过40个年头。

“从江门市广播电视大学更名为江门开放大学,这不是简单的换一块牌子,而是意味着办学方向、思路、对象的全新转型。我们将致力于打造一所面向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江门开放大学党委书记吴军这样介绍。


△江门开放大学教职工。


与改革开放同步
侨乡第一所大学诞生

    

40年前,改革开放的号角刚刚吹响,人才奇缺问题亟待解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受限,广播电视大学应运而生,并被寄予厚望。1979年2月,江门电大与中央电大(现为国家开放大学)同步开学,江门地区第一所大学宣告成立!


△建设落成初期江门电大全景图。


因为时间紧、任务急,江门电大被特许“先上马,后备案”。


“江门电大开办时,没有校舍,在紫沙小学租了两间房子上课,最开始招两个班共80人。”江门开放大学校长蓝斌介绍说,后来,几经周折,终于在象山南侧取得几亩荒地,建起了两间平房,这样,电大总算有了自己的“家”,结束了“寄人篱下”的日子。


△1979年江门电大创办借用紫沙小学课室时的校门。


建校之初,电大的全部家当就是4台彩电,师生们一起搞建设,自己动手架设天线,接收中央电大的教学节目。


△当年学生上课场景。


“那时候,学习条件很艰苦,很多时候靠放录音带学习,但收获却是巨大的。”曾任江门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的黄瑞剑是江门电大中文班的第一批学员,他说在电大的学习,改变了他的人生,“当年的电大管理非常严格,我们那一代老电大人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


△当年学生上课场景。


经过最初的艰苦创业,伴随科技的发展,江门电大一步一个脚印,由最初的电视教学为主发展到如今的“开放多元”,为江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终身学习体系构建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



如今的江门开放大学,已发展成为占地56亩、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的办学基地。职业技能实训室、语音室、多媒体(投影)教室、礼堂、图书馆、体育馆等场馆一应俱全,现代远程教育更是飞跃发展。在当年,任何人,无关年龄、不分阶层、莫论出处,都可以免试入学,接受高等教育。到如今,只要有高中(含中职)以上毕业证书就可以报读。


△江门开放大学毕业生在校园留影。

搭时代发展列车

战略转型不断升级


从电大到开大,从最初的以学历补偿教育为主,到“一体两翼”、“一主多元”,再到“开放多元”……因时而变、锐意进取,历经几代人的努力,江门开放大学一步一个脚印,十年一个台阶,办成了五邑侨乡人才的摇篮,成了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重要阵地。



建校之初的江门电大,主要培养国家亟需的应用型人才,同时让“文革”期间积累的生源有机会接受补偿性高等教育。到了20世纪90年代,江门电大随中央电大一起启动“开放教育试点项目”,转型远程开放教育,发展进入了“高速路”。


进入21世纪,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成了发展要务,电大把准时代脉搏,提早谋划,将发展战略转变为“开放多元”,再一次踏上了国家教育改革的列车。


“基层电大想走下去,走得好,必须适应时代发展,及时转型升级。”蓝斌说。

    

基于“开放多元”的战略定位,继2009年,江门电大复办中职,依托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建立附属职业技术学校江门分校起,江门开放大学实现了一次次的惊喜蜕变。


01

产教融合 铸造品牌


2012年,成立江门市工贸职业技术学校。


江门开放大学办的是一所大学,为什么还直接领导着一所职业中学,这也许是不少市民的困惑。


“江门开放大学创办工贸职业技术学校,不要说老百姓一时不明就里,就是我们自己当时也不免忐忑,甚至也不乏争论。但是从目前的实践看来,这条路走对了。”江门开放大学党委书记吴军向记者介绍,当年创办江门市工贸职业技术学校(以下简称“江门工贸学校”),既是为了完成市政府交办的任务,也是大学谋求融合发展的现实需要。



2012年,江门职业技术学院附属职业技术学校因为市里综合考虑需要剥离职院,当时的主管市领导找到了江门电大。尽管部分教职工对大学办职业学校也有不同的声音,但学校领导班子很快取得了共识,江门电大在学历教育生源遇到一定瓶颈的时候,创办一所职业学校,有利于拓展办学空间,同时为大学提供直接的生源支持,融合发展,一举两得,互为支撑。当时的省电大、周边兄弟市电大也提供了融合办学的较好经验。


就这样,经市政府批准,江门工贸学校在2012年宣告成立,作为集文科、理工科专业于一体的全日制中职学校,开始了不平凡的办学之路。


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学校成立之初就确定了三步走的建设和发展战略,第一步是用三至五年的时间完成搭架子、铺摊子、上规模的目标,2013年学校首次面向社会招生,此后,招生规模稳步增长。据统计,学校现有在校学生近2500人,80%以上来自蓬江、江海两区,学生毕业后,超过50%输送到本地企业。



自2018年来,江门工贸学校步入了第二步建设和发展战略的起步之年。而树品牌、创特色、深化教改则成为了学校“进阶”的首要任务。


打造品牌专业,深入探索建设“模块化课程”的选择机制、“工学交替”的教学机制和“做中学”的学习机制……教学改革不断得到深化。



“我们学校虽然很新,但是学生在技能竞赛方面进步迅速。”陈达伟介绍说,江门工贸学校师生在全国、省、市级各类比赛中累计获奖近500人次,其中获国家级奖项有4人次,获省级奖项有114人次,获市级奖项有370人次。竞赛的硕果也体现了学校教改的成效。



受益于在侨乡办学,学校也致力于回报社会,为社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该校与江门地区20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了较为密切的关系,更先后与江门海信电子有限公司、中车广东轨道交通车辆有限公司、江门传祺广告策划公司、江门盘子女坊、广州粤宁苏宁物流有限公司、蓓蕾幼儿园等近20家单位建立了校外教学实践基地。


此外,乘着社会对学历提升需求的东风,江门工贸学校创新性地搭建了中职升读大专、本科的学历提升“立交桥”,成功地实现了与江门开放大学开放教育专科的对接,首届毕业生升读大专的人数近600人,升读比例近80%,打破了中职学生学历提升的瓶颈,为我市中职学校走出了一条中高职衔接的特色路子据统计,自2013年起,该校累计向江门开放大学输送专科生源3330人。



在突破学历提升瓶颈的同时,江门工贸学校也确立了走“学历证书+职业证书”的双证培养模式路子。学校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参加汽车维修工、钳工、图形图像处理、计算机、英语、会计等20多种类别的技能考证,毕业生双证率达100%。


02

转型求变 筑梦社区


2014年10月,江门社区大学挂牌,江门电大迈进社区教育新纪元。


“国家开放大学社区教育实验基地”“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优秀分中心”“全国优秀成人继续教育院校”“第二批全国城乡特色社区教育学校”……多年来,一块块“国”字头的招牌彰显了江门社区教育的成功实践。作为一面镜子,它折射出教育资源惠及全民的和谐境界。不仅传承了江门侨乡润及草根的和谐文化积淀,更在平实工作中书写出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惠及全民的“宏大叙事”。



“这里是潮连民俗文化馆,里面许多物品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明清时期。”来自中港英文学校的郑受彬用英文与来自美国的小伙伴进行交流。这是7月13日在“潮连社区教育特色小镇”出现的一幕。当天,江门开放大学(江门社区大学)联合相关部门、机构在这里开展夏令营,百余名来自中美两国的师生一同感受潮连乡村文化的魅力。


△潮连社区教育特色小镇夏令营开营。


江门开放大学社区教育处主任彭欣介绍说,“潮连社区教育特色小镇”项目是该校开展的社区教育实验点创建项目之一,该项目依托蓬江区教育局以及潮连街道,打造独具特色的“文化传承学习基地”“乡风民俗游学基地”及“社区老年教育基地”三大主题特色体验点,塑造融教育、游学、文化为一体的社区教育特色小镇,融入江门“人才岛”建设。目前,实验点做得有声有色,声名远播,还被评为全国“终身学习品牌项目”。



而在2013年之前,江门的社区教育整体还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是江门开放大学校长蓝斌在工作调研中发现的。


知不足而奋起直追。基于这样的紧迫感,身为江门市政协委员的蓝斌提交了《关于组建江门社区大学,推进我市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的建议》,建议组建江门社区大学,统筹发展社区教育,推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设。


提案得到了江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2014年底,江门社区大学挂牌成立,并开通江门市终身教育学习网。此后,江门的社区教育进入了发展快车道。


该校充分利用电大原有的办学系统和先进的远程教育平台,形成“(市)社区大学—(区市)社区学院—镇街社区学校/社区教育实验点”社区教育网络体系,大力推进社区教育、老年教育。



江门开放大学(江门社区大学)充分借助地域文化优势,全面推进社区特色教育,成功打造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特色社区教育品牌,“潮连社区教育特色小镇”,天福社区“长者学苑”就是其中的出色代表。


从初期“一院一品”的10个实验点,到目前8大类30个实验点,江门社区教育涵盖社会治理、科普文化体验、非遗文化传承、党建、乡土文化与游学、侨乡名人等内容,并以实验点项目为抓手,推进各社区学院组建一支队伍、建设一批微课、组织一系列活动等,形成了一套常规性的社区教育模式。


每年开展50多场次活动,形成“60分钟社区教育”实战模式。如今,在蓬江区,已实现“送教进社区”活动常态化。近年来,社区大学在该区送教活动受惠居民已达3万人次。


社区大学还在全市开展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系列活动,以活动周为节点,打造学习热点、学习群体、学习品牌,引领群众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同时,积极联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切入政府工作重点和热点,主动融入社会治理,做强社区教育服务地方社会建设功能。


目前,社区大学已在45个社区居委开展实验点建设和“送教进社区”活动,并联合47家社会组织,共建社工培育基地,做好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师资库建设、社区教育专干和义工队伍建设。


如果说,教育的庞大体系,过去侧重聚焦于第一年龄,那么,今天的老年教育就开发出了具有独立意义、同样占据人生三分之一,并注满活力的“第三年龄”。


△江门开放大学(社区大学)荣获“全国城乡社区教育特色学校”称号。


面对提前全国进入老年社会的江门,社区大学积极打造老年教育精品,致力构建“学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和“1+N”老年教育模式。同时,深化与老干部大学的合作,共建江门老年教育示范基地和老年教育网络学院,打造国家级老年教育品牌。通过多种方式不断延伸老年教育服务到社区,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多元化学习需求,从而提高老年人生命生存质量和幸福感,变消极养老为积极养老。


教育现代化,不但表现为教育资源的全社会配置,更体现为教育发展的社会化和社会发展的教育化进程。社区教育不再是一个孤立的教育分支,而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以及核心指标。


除构建体系、打造品牌外,社区大学还着力打造具有侨乡特色的江门市终身教育学习网(邑学网),目前拥有6000个微课和12000小时视频课程的教学资源;充分挖掘地方优秀历史文化资源,自建侨乡本土社区教育资源,传承地方传统文化;探索农村社区教育资源建设,服务新农民培训、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基层干部教育资源,推动融入社区治理。以社会各方需求为导向,建设内容丰富、优质多元的社区教育资源,为侨乡经济文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


此外,江门社区大学还积极开展教育研究,梳理分析江门社区教育发展思路和总结成果与经验,为社区教育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形成“研究—应用—推广”的社区教育发展之路。


“开放多元”办学

40年繁花竞放硕果香


江门电大开办之初,仅有机械、电子2个专业,学生人数不足80人。在鼎盛时期,在校生人数达8000多人。40年来,该校先后开设本科专业16个、专科专业33个、中专专业20多个,已毕业学生达7万多人,为侨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好用、顶用、实用的专门人才,其中不乏社会精英。


△江门开放大学首届毕业生回校聚会。


在不少老电大人眼里,在电大求学的日子艰苦却收获很多。“母校自强不息、学无止境的精神激励我们活到老、学到老,使我们不掉队、不落伍。”黄瑞剑说。江门市老年学学会副会长杨玲也表示,“在开放大学的学习收获巨大,不仅是知识上的,更是精神上的。”


市肢残协会会长梁丽珠上世纪80年代初考上了中专,但却因身有残疾没被录取,最后是开放大学圆了她的“大学梦”,“在这所大学,残疾人也有机会参加学习、获得认可,是真正开放、包容的大学。”梁丽珠说。


不仅是老一辈学员,新一代学员也对开放大学充满感情,“70后”谭国铨、“80后”庄健华、尹永祥,“90后”王瑞莉、叶诗韵……每个年代,都有一批优秀学子,每位学子,都有对母校的浓浓深情。


源头活水,方能成就大河奔流。春风和畅,才会催开百花盛放。经过40年的发展,江门开放大学办学设施不断完善,办学业绩保持稳定,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加强,“开放多元”的格局逐步形成,在全省地市级同类院校中走在前列。


“全国优秀成人继续教育院校”、“国家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2017年度优秀分中心”、全国“地方传统文化传承特色学校”……一块块沉甸甸的“国”字头招牌彰显着她出色的办学成果。

“四位一体”发展

领跑全民学习终身教育


40年来,江门开放大学主动适应江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具有江门侨都特色、灵活开放的学习体系和办学模式。


一次次的及时调整和转型,让开放大学始终跟随时代脉搏一起跳动,为我市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贡献自己独特的力量。



为了未来发展得更好,该校多方调研论证,提出了江门开放大学建设方案。2019年6月,江门开放大学建设方案获市政府通过批准,对其发展理念、定位性质、建设目标和重点、体制机制等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和规划。


今后,该校将以全纳、终身、开放、共享为理念,创新体制机制,汇聚优质教育资源,重点建设江门市现代远程网络教育中心、继续教育服务中心、社区教育指导服务中心“三大中心”,继续面向基层、面向行业、面向社区、面向农村,围绕“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和各类技能培训”的“四位一体”办学目标,更好地满足百姓多样化、个性化的终身学习需求。江门开放大学将打造成为我市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核心平台和主要阵地,为江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城市品质提升和市民素质提高贡献自己的力量。



多元培训 造福侨乡


随着学习型社会的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成了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必不可少的一环。借着这股东风,除做好学历教育、职业教育、社区教育等之外,江门开放大为市民提供多元化的继续教育培训,以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学习型社会要求人们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而且要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变化,在不同时期内,针对某一个科目、某一个专业进行学习。”江门开放大学党委书记吴军说,该校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人才需求积极谋划,做活非学历培训,服务各行各业和地方经济发展。


近年来,面对激烈的培训市场,江门开放大学积极开展各类培训、管理咨询、技术服务、技能鉴定等,为市民提供多元化的继续教育,构建“学习超市”,累计培训人数达5万多人次。“每年大概有1万余人次。”江门开放大学招生培训处主任陈志强说。



“近些年,学历教育生源不断减少,以前是个人主动找过来,现在则更多的是‘团购’。”陈志强说,“团购”是指该校与中职学校、行业企业合作,一起进行人才培养。该校还积极开展非学历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精选艺术设计行业热门专业课程,培养市场紧缺型人才,开设包括室内装饰设计、商业平面设计、淘宝网店运营、网页网站设计、机械CAD绘图、三维机械设计等专业课程。


△江门开放大学为大长江集团会计人员提供继续教育。


同时,引入相关培训机构设立五邑地区设计研修基地,遵循先进的教学理念,注重“技能培训、质量至上”,坚持以培养专业技能人才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专业知识、实际操作能力。在科学合理编排教程的基础上对学员进行职业化、规范化、系统化教育,让学员毕业后能迅速适应实际工作环境,赢得了企事业单位的高度赞誉。


目前,该校包括平面设计、室内设计、网页设计等在内的计算机设计类培训已经成了市民公认的品牌培训。五邑地区设计研修基地更是为五邑地区设计行业培训了大量人才,成为五邑地区重要的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基地之一。



在服务于地方经济方面,江门开放大学也下了不少功夫。


开放大学作为江门成人高等教育及终身教育的主力军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阵地,一直积极探索服务市委、市政府,服务乡镇社区,服务行业企业的多元办学新路。从2013年起,该校开始承接江门“圆梦计划”招生,至今已帮助1327名新生代产业工人圆了大学梦。



此外,江门开放大学还积极把握党委政府工作重心,找准工作突破口,开展各类教育培训。2004年开始,建立国家开放大学残疾人教育学院江门教学点,与市残疾人联合会合作办学;与市财政局合作,开展会计继续教育;为在职幼儿园教师提供学历教育;主动承接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课培训;积极服务行业企业,服务乡镇社区。与此同时,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要,自主举办汽修工,钳工、数控工等技能考证培训,参培人数近2500人次,涵盖了12个工种考证。



为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提升学校毕业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素养和创业能力,实现创新、创业、就业三者联动,该校还开展了多期SYB创业培训。


SYB是“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系列培训教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有愿望开办自己中小企业的人量身定制的培训项目。陈志强介绍说,从2018年年初拿到资格证,至今已培训了326人,其中10多人已开始创业,6人已获得初步成功。



2017年8月,江门市广播电视大学正式更名为江门开放大学,实现了自身发展的华丽蜕变。从此,江门电大时代告一段落,江门开放大学新篇章华丽开启。


站在继往开来的时间节点,江门开放大学描绘了学校的发展愿景:办成一所扎根侨乡、惠及百姓的大学;一所提供多样性、个性化学习的大学;一所引领现代学习新模式的大学;一所服务侨乡人民终身学习的大学;一所特色鲜明、省内一流、侨乡人民满意的新型大学。


责任编辑:李芳菲

巨变!没买车的江门人恭喜了!已开始全面推行!

可怕!21岁男生深夜躺床上刷手机,突然心跳呼吸全没了!原因是…

最新规划!8所学校+2所医院!江门这地方未来的发展不得了!是你家乡吗?

扩散!江门这个小镇藏着两条“皇族村”!国庆假期又有大好事发生!


点亮下方小红花!
分享给朋友圈更多人!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