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肖群忠: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传统孝道及其立德树人作用

是新朋友吗?记得先点中国伦理在线关注我哦~

在这里,与伦理学爱好者在一起~

2021年7月16号上午,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与道德建设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儒联理事、中国老年与老年医学学会孝文化专业委员会主任肖群忠教授应邀在“江南书院”举办的“传统文化与国学游学营”为来自国内60多所高校的近100名本、硕、博和社会人士营员举行公益专题讲座,主题是“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传统孝道及其立德树人作用”,弘孝传道,嘉惠学子。

讲座主要讲了六个问题:孝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孝的三种基本含义;孝的行为规范体系亦即如何行孝;传统孝道的现代命运;孝的当代价值;以孝的伦理精神实质看其立德树人作用。

肖教授首先强调了“孝”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精神价值基础,是中华传统文化最本源的一种价值理念,也是中国国民性和人格的首要品德。对于孝在传统中国文化与道德中的功能,总结起来就是四点:第一,它以伦理文化的巨大力量,充分保证并实现了家庭养老,真正实现了中国人的老有所养。在传统中国,主要依赖家庭养老,是一种代际反馈式的养老方式。家庭养老说到底就是子孙在父母亲祖年老体衰时奉养亲老,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孝道养活了中国人自己。第二,它以道德的力量维护了亲子家庭关系的和谐与家族的团结、兴旺发达。孝道的家庭道德狭义就是子孙对亲老的养敬伦理义务与规范,父慈子孝的家庭道德的伦理原则与规范,明确了父母亲子之间的伦理义务,各尽自己的伦理责任,互以对方为重,使亲子关系亲切和谐。明代吕坤说,“肯替别人着想是第一等学问”,它从家庭开始培养。家族的团结、兴旺发达则是光宗耀祖的大孝追求,也使子孙辈产生了深厚的对家族的责任感,鼓励他们努力奋斗,扬名显世,以显父母,从而推动了个人与家族事业的兴旺发达和人生幸福。第三,孝对建立传统中国的和谐社会也发挥了重要的政治治理功能。《论语·学而》:“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在家是一个孝顺听话的孩子,因此在族里乡里也会尊重长上,恭敬礼貌,更不会去主动惹是生非,更少有犯上作乱,违法犯罪之举,这样肯定有利于政治的稳定与社会的和谐。第四,提倡孝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孝经》有言:“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这是说孝是传统道德的根本,它确实以“爱、敬、忠、顺”的伦理精神实质成为传统伦理的精神根本。正因为它是道德的根本,从而也是教化与教育的根源与起点,人格的成长离不开父母早期的爱敬忠顺的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以德教为先,而德教则以教孝为起点。

接下来,肖教授分析了“孝”本身包含的三层含义,即善事父母,尊祖敬宗,生儿育女。从文字记载来看,商代甲骨文和商周之际的金文铭文里的孝都是地名,还不能确定已经具有了以后的伦理意义。因而,保守来说,孝兴起或者大兴于周代。善事父母的含义是从汉代《说文解字》中产生的,先师罗公曾认为,孝的这层含义是由于战争导致汉代家庭规模缩小而产生的。生儿育女、传宗接代也是孝,即延续祖先和家庭。《孟子·离娄上》“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宋人戴侗训释“孝”,曾在他的《六书故》中指出:孝字从“爻”(从“交”)暗示这跟男女交合有关,至于从“子”则表明“孝”也跟生育有关。总结孝的三重含义的关系,尊祖敬宗是对过去,善事父母是讲现在,生儿育女、延续后代是对未来的,如此看来,孝连接了过去、现在和未来。

第三个问题是孝道规范体系,肖教授认为它分为基本规范和衍伸规范。基本规范分为事生与事死;衍伸规范分为守身、忠君与尊老。事生又包括养亲与敬亲、居常与侍疾,顺亲与谏亲;事死包括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继志述事。具体而言,在事生层面,养亲就是在物质层面赡养父母,敬亲则是在精神、态度、情感上尊敬父母。居常与侍疾,《礼记·曲礼上》中就说:“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昏定而晨省”,“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施必有常,所习必有业。恒言不称老。”这就要求子女在日常生活中对父母尽心竭力地行孝,做好子女应该做的义务。顺亲就是遵从父母的教导并贯彻执行。然而,顺不是绝对的服从,也有民主的一面,即谏亲。在事死层面,丧亲与祭亲。《礼记》涉及丧葬中有很多的内容,父母安葬,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祭礼的文化,把人生终了与人去世的事搞稳妥了,及时怀念祖先的恩德。继志述事,也就是把家族事业继承传承下去。对于衍伸规范,第一,护身守身。“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开宗明义》)身体都是父母给予的,爱护自己的身体并且养护我们的精神,这是行孝的前提的基础。第二是忠君和群,就是移孝作忠作用的体现。最后是睦族尊老。尊老是代际伦理,不仅是对父母的尊敬,更可推扩为对老人的尊敬,这是中华传统美德。

第四个问题就是传统孝道的现代命运。在中国传统社会,孝是中国传统社会的精神价值基础。五四运动时期,孝却受到一些激进启蒙知识分子的激烈批判,认为孝是封建专制的精神基础,它极大地压抑和剥夺了子辈的个性自由和独立人格,具有残酷性、保守性和虚伪性。然而,五四时期对包括孝道在内的传统文化的批判既具有具体历史条件下的历史启蒙的进步性,也有某种情绪化的片面性。启蒙知识分子把近代中国落后的原因全部归结为是传统文化,这是不客观且不公允的。历史已经证明,亚洲四小龙的崛起不仅没有抛弃东亚儒学文化,而且儒学文化还在其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1919-1949的30年间,民众对孝道仍然有观念上的认同和实践上的践履。1949年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以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作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指导思想,儒学从此不再被“独尊”为治国平天下的神灵,历代儒宗、孔庙也不再被国家法定奉祀。儒学与传统道德仅被视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而加以研究、探讨,改造和利用。50年代到60之间,从总体上看,就是在批判继承文化遗产这一总的原则和方法指导下,批判了传统孝道为封建统治服务、压抑晚辈个性成长和阻碍社会进步的消极性,批判继承了作为人类自然亲情关系上的养敬父母的合理因素。一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儒学研究再度复兴,道德继承性问题又被学术界重提,传统孝道又重新被以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对待之。从民众实践与孝行的角度看,1949年后的中国也体现出继承弘扬与挫折失德的矛盾情形,总体来看,对孝道继承与弘扬占主导地位。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2019年成为新中国的官方弘孝元年。习近平在“在2019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让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关系社会和谐稳定。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尊敬老人、关爱老人、赡养老人,大力发展老龄事业,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 中共中央发布的《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自觉传承中华孝道,感念父母养育之恩、感念长辈关爱之情,养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良好品质。”这是中央文件首次对传统孝道的肯定和规范表达,既肯定了传统孝道的价值和基本要求,即它仅是子孙辈对父母长辈在感念基础上的养敬伦理责任,但仍然只是把它放在家庭道德、家教家风建设中讲的,这种价值取向无疑是正确的。

第五个问题,孝的当代价值主要有四点:第一,有利于改善家庭亲子关系,促进家庭关系和谐稳定。在现代家庭关系中,亲子关系仍然是家庭关系中最根本和最核心的关系。如何建立亲密和谐的亲子关系,做到孟子所言“父子有亲”,自然离不开父母亲祖的慈道,但也同样离不开子女晚辈的孝道。我国的孝道传统使绝大多数家庭亲子关系亲爱和谐,其乐融融,但某些儿女的不孝行为也令人震惊,需要我们在全社会大力加强孝道教育。第二,有利于促进以孝为基础的家庭养老。中国人在传统中国社会中以孝道为基础的家庭养老养模式下养活了自己。在现代社会,可能还有国家养老、机构养老等形式,但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和具有孝道文化传统的国家,以孝道为核心的家庭养老仍然是我国社会在相当长时期内最主要、最可靠的养老方式。我国是一个快速老龄化的国家。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公布最新数据,从2017年起到2030年,中国老年人口每年将增加1000万,老龄化将给中国人物质上和精神上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显然,在现代社会弘扬孝道有利于解决中国的养老问题。第三,孝道有利于增强当代中国社会基层社区的和谐稳定与发展。第四,孝道有利于立德树人,提升公民道德素质,也就是孝道的教化功能。

在最后一部分,肖教授又再一次重点讲解了孝的伦理实质对立德树人的作用。孝是培养人格和道德的起点和基础,道德人格的奠基和培育重在儿童时期的家庭教育,父母和家庭环境、家风家教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发挥着巨大的影响。爱心、敬意、忠德、顺行,必将增强孩子在社会上的协调性和亲和力,进而增强公民的道德责任感,提高民族整体道德素质。孝道的这种伦理精神本质:爱、敬、忠、顺也是一切道德的根本精神,这自然成为人立德之本,也是教育的起点和初心,爱心是人类所有善意的起点,敬意是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相互尊重的理性基础,忠是做人做事的根本,而顺从是和谐人际关系、良好社会秩序的基础,也是人的美德之一。人性最基本的美好情感就是爱,儒家一般认为爱源于孝亲的心理机制。敬是上下之伦理,是理性的精神。爱与敬是孝道最根本的伦理精神,是孝道之心德基础。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意义广泛的范畴。其最基本的含义是尽心竭力的做人做事。南宋理学家朱熹解忠为“尽己之谓忠”,可见忠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奉献精神。“顺”也是孝的伦理精神本质之一,顺从是一种力量,一个团队有尊必有卑,有主必有从,如此团队和人际才会合作和谐。如果说,忠是对爱的实践与确证,那么,顺则是对敬的贯彻与落实。这四种伦理精神都是孝道开显出来的,在当代要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和作用,必须从弘扬孝道做起。

互动环节

肖老师设定个案分析问题:一位父亲去开家长会后在学校教学楼当众打了自己的孩子,结果这个孩子立刻跳楼了,如何看待这种现象?

孔子显学长:第一,从父母的角度来看,这位父亲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我认为传统慈孝的伦理等差精神应与现代的平等精神相结合,追求一种基于平等基础上的差异性。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时候应该尊重其独立的人格与尊严,采取一种子女可接受的方式才能实现教育的目的。否则作用可能适得其反。第二,从子女的角度,孩子在面临与父母的矛盾时可以采取更灵活的方式。孔子说“小杖则受,大杖则走。”否则的话就会陷父亲于不义的罪名造成终生的遗憾。一旦看到父母大发雷霆,失去理智时可以秉持不冲突不对抗的原则,抓紧逃离父母身边,待其情绪消散冷静下来后再与其沟通。第三,从社会的角度。家庭的和谐还具有社会稳定的职能,所以社会应对于家庭的和谐增加外部力量。如在全社会的层面对父母进行培训与考核,举办亲子营对父母与孩子进行并行的家庭伦理教育等。

肖群忠老师点评:子显同学分析地很好,我简单评论一下:第一点就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太传统了,在公共场合打孩子损害了他的尊严。第二点就是孩子反应过度。小杖受之,大杖逃之,这是曾子的孝道智慧,不能陷父母于不义。第三点,对于父母进行培训,做一个合格的父母,这个建议挺好。

主持人问题:古代以“天地国亲师”为牌位,新时代倡导“天地圣亲师”如何看待?

肖群忠老师:作为制度化的建制不可能实现了,但每个人都是文化的主体,都应该自觉去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我国某些地方的家庭正堂中仍有这种牌位敬奉的风俗,余英时先生有一篇文章对其考辨疏理的很清楚,还是“天地国亲师”吧,不一定要改了。

问题三:自古有“久病床前无孝子”之说,在现代如何处理父母生病的情况,如何协调工作与学习的关系?

肖群忠老师: 这是个具体的孝道实践问题,需要人生智慧,要求每个人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境具体分析和处理,就是儒家所说的“权”。面对这样的价值冲突,主要依赖个人的价值选择,当然,我们倡导要多行孝道,有心必有迹,你如果有孝心,就会根据具体情况,做出正确判断和处理。

欢迎关注中国伦理在线

编辑 | 张冰玉

中国伦理在线编辑部

“在看”我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