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博机器人 | 连载】“自主创造”又面临人才困境:是什么造成了人才短缺?
近日,有权威渠道透露消息:为促进我国机器人产业健康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委将陆续出台一系列后续产业发展促进措施,目的是解决两大关键问题:一是推进机器人产业迈向中高端发展;二是规范市场秩序,防止机器人产业无序发展。
从两个问题的立足点来看,无论是寄希望于产业的转型升级,还是通过供需平衡达到市场出清,这其中都有一个基本和关键的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专精于机器人技术,以及熟稔于机器人市场的专业人才的短缺。
国产机器人愿景:从议价制造走向自主创造
事实上,不仅是机器人行业,“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供给不足”的现象在我国各个产业都普遍存在。医药行业,西方国家掌握有专利权,专利期内原研药的价格高出仿制药数倍;汽车行业,3月28日,国家发改委产业司组织召开了汽车投资项目管理工作会议,要求各地完善汽车投资项目管理,禁止核准新建传统燃油汽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等,这些举措无不为遏制“无效产能过剩,有效产能不足”现象。
人们这样形容国产汽车——“能用但不好用”,而这也是国产机器人行业的普遍现象,稳定性差、精度差——是业界对国产机器人诟病最多的。质量的差距,造成了众企业并不乐观的生存状态,单从市场占有量来看,据高工产研机器人研究所(GGII)数据显示,国际机器人巨头占据中国机器人市场80%的份额,国内机器人企业市场份额仅为20% 。而就是这20%的份额,有超过800家企业在争抢。
鉴于这样的现状,早在2015年两会上,李克强便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动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从“大国”到“强国”,就是从议价制造、价值链中低附加值的底部,走向自主创造、价值链中高附加值的上层。
美好愿景,该如何实现呢?
专业人才缺失成自主创造“掣肘”
任何宏观问题的解决,落实到微观都是“人”的问题。机器人行业在制造业中属于技术含量要求非常高的高端制造装备部门,对于人才的专业性属于刚需。而细化到工业机器人领域,技术层面对人才的需求有多个层次,主要为研发工程师、系统设计与应用工程师、调试工程师和操作及维护人员。
一般来说,研发工程师掌握核心技术知识,多集中于机器人产业链的中上游核心零部件和本体制造企业的研发部门,是在实践中推动工业机器人行业技术发展距离最近的专业人才。与此同时,工业机器人研发和生产企业也需要一部分系统设计及应用工程师。对于处于中下游的系统集成商来说,需要的人才主要是系统设计与应用工程师,以及包括一部分调试工程师。最后,到应用终端企业,主要需要调试工程师及操作维护人员。
在以上人才结构中,目前市场需求量最大的是基础操作及维护人员,以及掌握基本工业机器人应用技术的调试工程师和更高层次的应用工程师。相关数据表明,中国当前机器人应用人才缺口20万,并且以每年20%——30%的速度持续递增。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所所长、机器人领域著名专家毕树生看来,当前限制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和发展的关键并不是关键设备和技术,而是专业研发和应用人才的紧缺,长此以往,工业机器人行业将会畸形发展甚至未发展便萎缩。
又是哪些原因造成人才缺失?
产业发展起步落后十至二十年
可以肯定的是,任何现象的产生都不可能是空穴来风。那是什么造成中国工业机器人人才短缺的现状?
首先,从中外工业机器人发展历史对比来看,美国是机器人的诞生地,早在 1962 年就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经过 50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工业机器人主要强国之一;日本具有国际最先进的机器人技术,全球的工业机器人生产约有 4 成在日本,所以无论在技术,还是在市场规模方面,日本都是机器人大国;在欧洲,战争所导致的劳动力短缺,国民技术水平较高等因素为德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应用提供了有利条件,20 世纪 70 年代中后期开始,德国政府采用积极的行政手段也为工业机器人的推广开辟了道路。
反观我国,工业机器人研究开发工作始于 20 世纪 70 年代初,虽然起步不算太晚,然而,在早期的10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并没有将产业发展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基本处于研究单位自行开展研究的状态,发展比较缓慢。直到1985年,才开始列入国家有关计划,在“七•五”、“八•五”、“九•五”机器人技术国家攻关、“863”高技术发展计划的支持下才算正式提上日程。
所以,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机器人产业的真正起步晚了十到二十年。
人力成本、自动化趋势、战略政策拉动需求
一方面是机器人产业发展时间较短,而另一发面则面临着巨大的市场需求。2013 年,中国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据统计数据显示,87%的企业生产线面临人力成本上涨压力,应用工业机器人成为企业应对人力成本上涨的主要措施。
而在全球制造业转移的持续深入,先进制造业回流的趋势下,中国低端制造业面临产业转移和空心化的风险。为了应对风险,制造企业需要转变传统制造模式,降低企业运行成本,提升企业发展效率,提升工厂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无疑,工业机器人的大量应用,是提升企业产能和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
除了“机器换人”,以及紧跟全球的自动化和智能化趋势,意识到“机器人革命”有望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切入点和重要增长点,政府也将工业机器人制造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在2014年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强调:“机器人革命将影响全球制造业格局,而且我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
一方面是欠缺基础的历史,另一方面是需要赶超的现实,如何才能填补这个鸿沟?这对于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人才建设是一个复杂课题,或者说悖论。
那么,这个悖论究竟能否解决?又该怎样解决呢?
下期预告:先天不足,机器人人才培养需要催化剂?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报名参加“2017高工机器人全国巡回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