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克精密 | 头条】殊途同归 埃斯顿、埃夫特兼并购下的发展路径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智力不如希腊人,体力不如高卢人,技术不如埃特鲁利亚人,经济不如迦太基人的罗马人,在饱经苦难的漫长岁月里却能一一打败对手, 建立并维持庞大的罗马帝国。
在历经了机器人行业萌芽初期的黑暗,快速发展的混乱之后,机器人企业的版图也日渐清晰。近段时间,以埃斯顿、埃夫特为典型代表的国产机器人企业掀起了一股兼并购的“热潮”,而纵观两家企业在兼并购上的战略布局,发展路径也开始“浮出水面”。
正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在不同发展路径下,其实都彰显了两家民族企业走向全球的决心。
先来看看两家企业的兼并购之路:
公司 | 埃斯顿 | 埃夫特 |
并购事件 | 2016年2月,收购从事机器人3D视觉技术研发和生产的意大利Euclid Labs SRL; 2016年6月, 收购上海普莱克斯100%股权; 2017年2月,收购英国运动控制商TRIO (翠欧)100%股权; 2017年4月,收购美国Barrett Technology30%股权; 2017年9月,收购德国M.A.i.公司50.01%股权。 | 2014年11月,收购意大利CMA喷涂机器人公司; 2016年3月,收购意大利专注于金属加工领域的高端机器人系统集成的EVOLUT; 2017年6月,收购意大利控制器生产商ROBOX; 2017年9月,收购意大利机器人系统集成商W.F.C集团 |
“全产业链布局”下 不同的发展路径
通过多轮收购,埃斯顿已经逐步建立起集机器人系统集成、核心部件、机器人本体到智能制造系统和数字化工厂的全产业链布局。
而埃夫特也表示,依托“自主创新”和“海外并购”并行的双引擎模式,通过兼并引进和吸收海外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已经形成从核心零部件到机器人整机再到高端系统集成领域的全产业链协同发展格局。
“全产业链布局”似乎成为已经具备一定实力的机器人企业共同的战略目标, 然而不同的是,埃斯顿的兼并购发展路径遵循的是从核心零部件——机器人本体——机器人系统集成——智能工厂,是一个循序渐进,从上游到中游再到下游的过程;而埃夫特是从机器人本体——系统集成——核心零部件——进一步扩张系统集成业务。
追溯:发展路径不同的历史原因
两家企业之所以采取了不同的发展路径,首先跟他们的背景不同有关。
埃斯顿:数控系统起家 产业转型是目标
埃斯顿最早就是做机床数控系统出身的,数据显示,到2013年的时候,埃斯顿的金属成形机床数控系统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达到了88.92%。
作为数控机床的执行机构,伺服系统在数控机床中地位可想而知,而埃斯顿在伺服领域的布局也算是水到渠成。随后,埃斯顿便将触角蔓延至电液伺服领域。
事实上,伺服控制系统不仅在数控机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在机器人、柔性制造系统以及自动化生产线等领域中的应用也迅速发展。
从2010年开始,全球的工业机器人市场开始出现小幅增长。据悉,2010年全球供应了115000台工业机器 人,这就意味着工业机器人的全球销售量与不景气的2009年相比几乎翻倍。在营业额方面,2010年 ,机器人制造商的营业额总计20亿欧元,同比增长24%。
而截止2010年末,中国运行中的工业机器人数量超过5万台,应用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如运行数量约为日本的1/10、德国的1/4,可见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未来发展空间较大。
在经历了2008年的经济危机之后,埃斯顿及时抓住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机遇。埃斯顿集团2011年与归国博士、机器人专家王杰高携手,成立专门研发和生产工业机器人的控股子公司埃斯顿机器人公司,并开始进行机器人本体以及零部件的研发制造。
在突破了核心零部件和机器人本体技术之后,埃斯顿又通过收购系统集成企业的方式布局延伸到下游领域,企图打通上下游全产业链。
因为具备了本体优势,埃斯顿在系统集成领域可以更好的实现扩张和布局。业内有分析人士表示,埃斯顿的发展路径有点类似于发那科,发那科是做步进电机起家,而后又在业内最早研发伺服系统和控制器,攻破了工业机器人三大核心零部件。在垄断了上游零部件后,发那科向下延伸到机器人本体研发。
埃夫特:起家于奇瑞汽车 打破垄断是初心
2008年以前,包括奇瑞在内的国内企业生产线上的机器人,全部来自进口。由于核心技术的垄断壁垒,国内企业处处受制。
当时在奇瑞任职的许礼进萌发了自己造机器人的想法,于是,2007年8月,埃夫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在安徽芜湖正式成立。
2008年开始,埃夫特公司陆续派人前往哈工大学习研发制造机器人;2009年初,第一台机器人在奇瑞公司试用,用于焊接车内包裹架。因为之前与奇瑞汽车的特殊关系,埃夫特得以在机器人应用上具备优势。
更让埃夫特的发展迈入新跑道的是遇上了国家政策红利。 2013年10月,国家正式批复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实施方案,支持在安徽打造机器人、新型显示两大产业集聚试点。其中,我国唯一的机器人产业集聚试点将以埃夫特所在的芜湖市为龙头。工业机器人产业已被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
在那之后的一年,埃夫特就着手收购了意大利CMA喷涂机器人公司,进一步增强机器人技术,扩展机器人应用领域。在此之前,埃夫特机器人主要应用于焊接、搬运、码垛、打磨、上下料等领域,而通过与CMA的技术的结合,埃夫特得以向喷涂领域进军。
追溯完历史原因造成的不同发展路径之后,我们一起来看看两家企业在兼并购上的共同点。
埃斯顿收购企业概览
公司 | 业务 | 行业 | 所属国家 |
Euclid Labs SRL | 机器视觉 | 意大利 | |
普莱克斯 | 压铸机周边自动化机器人集成 | 中国 | |
TRIO | 运动控制 | 英国 | |
Barrett Technology | 人工智能机器人和微型伺服系统 | 健康医疗 | 德国 |
M.A.i. | 装配和测试生产线 | 汽车引擎、电子系统部件、半导体、航空部件和医疗器械 | 德国 |
埃夫特收购企业概览
公司 | 业务 | 行业 | 所属国家 |
CMA | 喷涂机器人及成套喷涂解决方案 | 陶瓷洁具、家具、农用车辆、汽车 | 意大利 |
EVOLUT | 金属加工高端机器人系统集成 | 铸造、汽车零部件、3C、家电 | 意大利 |
ROBOX | 控制器 | 意大利 | |
W.F.C集团 | 汽车装备和机器人系统集成商 | 汽车、通用航空 | 意大利 |
机器视觉的重要性凸显
从埃斯顿和埃夫特首次收购的企业来看,共同的特点在于其对于机器视觉技术的重视,Euclid Labs SRL是从事机器人3D视觉技术研发和生产,而埃夫特与CMA合作中,其视觉定位技术也成为一项重要的技术和埃夫特现有的技术相结合,共同提升机器人的智能化。
在工业机器人应用不断扩展的情况下,原有单纯采用通过示教和预编程来实现自动化工作的机器人产品在柔性生产能力上已经很难满足现代生产的需要,引入具备机器视觉功能的机器人产品就显得很有必要。
2017年,机器视觉更是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频获资本青睐,企业也开始加紧布局,这也表示,作为国产的领军型企业,对于市场的把握,两家企业都走在了前列。
运动控制企业是收购“热点”
无论是埃斯顿收购的TRIO (翠欧),还是埃夫特收购的ROBOX,都是属于运动控制领域的企业,其中,TRIO的产品主要为多轴通用型运动控制器及运动控制卡、机器人控制器、人机交互触摸屏(HMI),以及输入输出扩展模块;而ROBOX是一家具有国际领先水准的工业机器人的控制器生产商。
新松机器人总裁曲道奎在接受采访时曾指出,机器人最主要的核心技术还是在于机器人的控制技术和机器人的智能,这也决定了机器人的品质和竞争力。而像减速机和伺服电机等核心零部件已经是完全市场化的产品。这也表明,机器人企业拥有自己的核心控制技术的重要性。
其实,随着机器人细分领域的应用的扩展,控制系统的重要性将更加凸显,企业将不能满足于通用性的控制系统,而需要针对不同的应用开发专门的控制系统。
国际化战略意图
在收购了M.A.i.之后,埃斯顿公开表示将打造以 M.A.i.为欧洲智能制造技术研发中心与中国智能制造总部的国际化产业布局体系。
据悉,交易完成后,埃斯顿拟在德国组建合资企业,按照欧洲市场的标准进一步优化埃斯顿机器人的设计,全面提升埃斯顿机器人的国际化技术水平,并以此公司为基地启动埃斯顿机器人在欧洲市场的推广,为欧洲客户提供本地化售后技术服务。
而埃夫特在收购CMA之后,就表示埃夫特与CMA公司合作将提升埃夫特工业机器人的品牌影响力,是埃夫特国际化战略的第一步。
在收购M.A.i.之后,埃夫特方面称此布局将进一步扩大双方在中国及海外市场的竞争实力和市场占有率,促进埃夫特公司进一步国际化,实现共赢发展。
数据显示,埃夫特收购的四家子公司在全球有13家子公司,这些子公司分布在欧洲的意大利、德国和波兰,南美洲的巴西,以及亚洲的印度等,而且埃夫特史上最大的出口机器人生产线也出口到非洲的南非,这些国家主要集中在“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和金砖五国,在契合国家战略的情况下也更加方便埃夫特的国际化布局。
一家是机器人上市企业,一家是即将上市的机器人企业,在不同的发展路径下,兼并购的共同点也向行业传达了某些信息。对于国产机器人企业来说,找准方向和务实前进是“突围”的先决条件。
想了解更多?
那就赶紧来关注力克精密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