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 让我们荡起双桨游戏人间
2014年最后一天,和大家分享我的几个感悟,不深刻不全面不普适,看了后果自负。
说起来都比较负能量,不过希望结果是正能量,呵呵。
第一、人这一辈子就是很多「意外」串成的连续剧
前一阵子有一篇疯传的热文「我们这一代人的困惑」,我也被刷屏。乍一看也觉得写的挺好,真实有趣。但仔细一想讲的道理实在没有什么高深的 - 努力和结果没有必然关系,不动脑子的费苦力除了编狗血剧情之外没有用,这道理难道不是咱小学就知道的么?难道大家都以为有努力就有成功?有狗血就会有结果?都看童话长大的么?
当然这不是说不需要努力,努力和动脑子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但是非充分条件。「充分」条件里很多是机遇和运气。我们出生在何时何地,在什么样的家庭长大,成长过程中遇到什么样的朋友、导师、机会,遇到什么样的社会大环境,我们其实都控制不了。很多时候都是「意外」。所以对这些,我的原则就是做到「逆来顺受」,或者说好听些是「顺势而为」。
1999年,UCLA的两位年轻的华人教授争取到了UCLA一个跨系的研究生项目对中国留学生的资助,并亲自到中国来招生。我参加了面试并拿到了Offer。如果他们没有做这事,我基本上肯定不会去UCLA,也就不会遇到华章并发生后面的种种,所以对我来说,去UCLA读PhD的「充分条件」 就是两位教授的好心和努力带给我的「意外」。
今年还有一个刷屏的文章是那个给孩子折腾着换了N个学校的妈妈。同是妈妈,她心情我可以理解,但看完了只能说这位妈妈太高估自己这「必要条件」的威力了。其实作为父母我们能给孩子的最大「财富」 - 一个是基因 (其实也不是咱给的,咱就是传递一下而已),一个是家庭的价值观和环境。很多研究表明,这两个因素差不多就决定孩子未来的80%了,而且都不是需要费蛮力的。所以没必要搞的这么苦大仇深。
有不少朋友问我怎么做到不纠结 (不好意思,我当然纠结,顶多放在大样本里算好点儿的)。我实在纠结的时候就想,咱整个一辈子都是「意外」了你还纠结啥,把自己该做「必要条件」做好, 问心无愧就行了,其它的留给机遇和运气吧。有了就感恩,没有就等下一次。
但这「意外」还有另一面,就是我们也会在经意不经意间成为别人的意外。上面提到的两位教授之一是孙仁 (Ren Sun),现在是UCLA 医学院研究生部的副院长。他多年来一直在推动UCLA招募更多的中国研究生,使很多大陆的学生因为他的努力和我一样遇到了「意外」而受益。所以如果自己有了一定的能力,那我们也应该多做些事情,有可能带给别人一些「意外」。我们做奴隶社会,这也是动机之一吧。
第二、人生就是一场自欺欺人的游戏
前一阵子奴隶社会发了余进的文章,内容是她作为麦肯锡合伙人如何「整合」事业和家庭。我一个朋友,也是事业上很成功的妈妈给我发了条微信:「这可以说是一个高效、自信的妈妈的分享,可我私下以为这把对孩子的教养变成了一个十分功利的事情,也许是高效了,拿捏重点了,以及抓大放小了,其实是我们职场人士给自己的心理安慰吧。我们无意或不得不放弃的,遗漏的点滴美好才是成长真谛。呵呵,大概跟我最近辞职的心态有关吧」。
这个我同意,其实我们都在试图证明自己做的决定的合理性 (justify our decisions) - 这一定程度上说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志 - 既然做了某个决定,就让自己觉得这是个好决定。而且人生只过一次,谁也不知道如果重新来过,换一种活法会怎样,所以对自己的选择自我感觉良好很重要。说白了,人生就是一场自欺欺人的游戏。
既然是游戏,就高高兴兴地玩儿,而且也相信和自己做了不同决定的人也可以高高兴兴地玩儿。
职场妈妈觉得自己做到了事业家庭两不误,似乎放弃职业的妈妈没有实现人生价值,但全职妈妈一样可以有追求并实现自我,只是不通过工作而已。全职妈妈觉得自己因为做了这个决定而不漏过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美好瞬间,但工作的妈妈如果有心会安排,也可以有很多和孩子在一起的高质量陪伴。话说回来,我们的很多决定,工作、辞职,不一定是因为个人能力或努力,而是和个人的机遇有很大关系 (见第一条),所以上了一种玩法的道,就尽力在这条道上玩儿好,以后际遇变了,就换个道玩儿,还是要玩儿好。
类似的例子咱们生活里比比皆是。今年还有很热的关于带孩子旅行的文章,说带孩子旅行可以从小培养自理自立能力,可以拓宽眼界,这个我完全同意,但也并不是说不去旅行的孩子就不能培养这些能力。我们70后这一代,谁小时候被家长带着去旅行的?也没见得自理能力差。旅行当然是件好事,我也带孩子去旅行。旅行了,就觉得旅行特别好,长见识培养能力;但如果去不了巴黎伦敦纽约,在家里起床穿衣也可以培养能力和品质,去图书馆看书也可以涨见识,带着孩子坐公共汽车或者和的哥聊天也可以拓宽眼界。只要有心,随时随地都是修行。人生就是自欺欺人的游戏,不管抓了一把什么牌,都高高兴兴地玩儿。如果换一手牌,看好牌,接着高高兴兴地玩儿。
有人说我们怎么做到「不端不装」,也许就是因为这个心态吧,别太把自己当回事儿,好好玩儿。
当然「游戏」不是说不认真,努力玩儿是游戏的一部分,而且是核心部分,努力提高自己的功力,把游戏玩儿的有意思。要不然就不叫游戏了,叫买彩票。
最后,游戏这个心态还有助于化解家庭矛盾 (其实有助于化解各种矛盾)。我和华章也闹别扭,也会为一点儿小事儿吵架 (主要是我吵吵,他听着),不过气头上要提醒自己「time out」- 大方向没问题,人是好同志,矛盾可以解决,游戏一场,没必要搞得你死我活。
第三、控制自己的「无效欲望」
最近看了华章推荐的一篇文章,Oliver Emberton 写的,中文翻译叫《如果你想追随你的梦想,你必须对所有替代品说不》(If you want to follow your dreams, say no to all alternatives)。大家可以看 OliverEmberton.com 上的英文原文,上面很多他的文章都很有意思。
文章里说「我们的大脑表现得像是一个装满蜜蜂的沙滩球,数以百计相互矛盾的冲动朝不同的方向推着我们。人们永远不想只做一件事,我们想做所有的事。我们同时想要运动,学西班牙语,还有出去吃披萨。我们的愿望是数不尽,各自独立的,都在把我们的沙滩球推向他们自己的方向。
而通常情况下,沙滩球哪里也不会去。地形对它的影响更甚于里面的欲望。」
我觉得这真实描述了我们大多数人的状态。我们想要得太多,认为「丰富」的生活才是成功的生活,因为我们 FOMO - Fear of Missing Out,所以才像花蝴蝶一样飞来飞去。最近我也推荐了胜间和代的书,她好像做了很多事 - 一个人抚养三个孩子,赚了很多钱,出了很多本书,运营了一个网上社区,还得了很多奖。你会说,这明明是因为有很多欲望才做到的。但实际上真不是,胜间和代实际上只做了一件事 - 高效率的「挣钱」,她这样做的原因之一是她不得不 - 养孩子要钱,但另一方面她追求高效率的做事情的方式,不断学习、思考、总结,她把这件事做到了极致,不仅「赚了钱」,还把自己的经验写成书,还建立了社区,分享给大家。所以你看「成功」的人,都是把一件事做到极致的人。
当然这不是说人生就做一件事,除了工作,我们还有家庭,有个人爱好,而且家庭情况会变,个人爱好也会变,但这个我觉得不矛盾,在每一个方面,每一段时间,都给自己定一个目标和主线,把这个定为优先级最高的,其它的都往后放。
我们的世界和生活有太多无效和低效,所以控制好「无效欲望」,是提升效率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如何高效率的实现自己的「有效欲望」。这其实就是制定好自己玩游戏的战略,战略错了,瞎忙活。
所以2015年,祝大家也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无效欲望,好好游戏人生,遇到最美的意外。另外有能力的多折腾,给这个世界多带来些意外和惊喜。
题图:让我们荡起双桨,来自网络。
另,今天是Rong和先生的15年纪念日。她写了一篇文章《结婚15年启示录》 - 大家在奴隶社会发送「十五年」可以看这篇文章。阅读更多一诺的文章,请发送「一诺」。
奴隶社会一周年精选文集《女神 经》已经开始预售了,查看详情请点击文末「原文链接」。
加入「奴隶社会」在全球各个城市的粉丝群和兴趣爱好群。群二维码在此:
http://yun.baidu.com/share/link?shareid=1275005443&uk=4062918764
近距离沟通,可以加 nulish1 微信好友。
没读经典老文章,你知道你错过了什么吗?发送 m 获得以前的热文目录。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请回复「投稿」。
关注我们 (搜索 奴隶社会 或者 nulishehui):
觉得好,顺手赞一个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