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农民的孩子不想做农民

2015-08-12 故乡的阿娇 奴隶社会

题图: 电影《黄土地》剧照。

本文转载自作者的微信公众号“故乡的阿娇”。未经作者授权,本文不欢迎其他公众号转载,欢迎大家转发分享至朋友圈。文章末尾有一诺啰嗦。

作者介绍:我的网名叫拉萨的阳光,也可以叫我阿娇,因为名字中有个娇字。女,今年30岁,来自甘肃黄河边儿上的美丽山村,毕业于兰州大学,现在甘肃金昌,公务员,喜欢文字,喜欢美食,喜欢画画。敢爱敢恨的炽烈女子,六岁男孩的妈妈,经历在同龄人中算是比较丰富,路途也算坎坷,但无论怎样,我都无比的热爱生活!


为什么农民的孩子不想当农民?如果这样去问一个农民,或者农民的孩子,得到的回答是:废话!

读过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吧?

开荒南野际,
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
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 

多么诗意的田园生活,令人神往!场景描述是没错的,但农民的生活事实却不是想象的那般惬意。尤其西北的农民。房宅十余亩或许是有的,但是产出不够家用,草屋也是有的,可雨天会漏雨!

农业大国,农民大国,但是农民却不想再当农民,农民的孩子更不想当农民!为什么?农民太苦了!

身苦

昨晚还跟一个女性朋友聊起,说小时候七八岁就开始做家务干农活,套种的地,麦子熟了割下来不能用车进去拉,得一个一个麦捆子背出去,肩膀被绳子生生勒出了血印子,此生打死她再也不愿意干那活儿!她现在是一名颇受学生欢迎的大学老师。

这样的活我也是干过的,至今肩膀都比一般女性宽、雄厚,应该与幼年干重农活过多有关系。我的家乡在黄河岸边,山多地少,人口稠密,土地十分稀缺,很多人家没有菜地,甚至没有厕所,他们怎么上厕所至今对我都是个谜。因为地少,地势呈阶梯状,地块很小,路况不好,所以精耕细作。小时候,犁地是驴拉人推,种地是人或者驴拉着播种机,只有个别人家才有手扶拖拉机可以犁种。锄草、打农药、收割、打场几乎都是人工 (那时候还没有除草剂)。

就是这样的三伏天,麦子已经收割,套种的黄豆需要除草,这是我最怕的活儿。黄豆苗长得比我都高,蹲下去,闷、热、潮,犹如在蒸笼里一般,喘不过气来,可还是得劳作,有时候站起来希望透口气,可连一丝风都没有。哥哥是受不了这样的苦,宁肯回家做饭,后来他真的成了厨师,此是后话。我也很怕,每次站起来透气,望着不远处层叠的群山,心理无限的惆怅,何时才能走出这大山,不再受这劳作之苦。

秋天,香水梨和豆子同时成熟,总是要天不亮就去割黄豆,因为等太阳出来黄豆就会憋出来,收完黄豆,继续摘梨,也是个很辛苦的活儿。哥哥从很小就拉很重的架子车,以致于现在腰不是很好。其实,作为孩子我们能干的比起大人来还是少很多,我们都如此的苦,况父老乡亲们。“好好念书,将来有个铁饭碗,不要像爹妈一样捋牛尾巴,握锨把 (铁锹把儿)!”这是父辈们常对我们说的话。他们不愿下一代跟他们一般受苦,所以更加努力的受苦。


心苦

劳作之苦尚可以在冬天得到休养生息,可心的苦,却是有苦倒不出。一年的辛勤付出,收获的粮食除了自己吃,一部分要交公粮,种了特产的,还得交昂贵的特产税,一部分要卖掉,所得很少,用来家庭开销。

父辈们压力最大的时候是开学,我的记忆中1995-2000年时候的学费是最贵的,我读初中时是1997-2000年,一学期的学费就要200多元,在当时,是我们全家一个月的收入。而我们家有四个要读书的孩子,就算是孩子少的家庭也在两三个,那是一笔巨款,常常到了开学的时候父母就不再讲话,整个家庭蒙着一片乌云。借钱也很难借到,因为大家条件都差不多。

我曾经因为欠学费,被校长用食指指着我的鼻子辱骂,说:如果今天再交不来学费,就再不要上学了!那一刻,心里发了狠誓,今生我不会让我的孩子因为交不起学费而受此侮辱!!!后来,实在负担太重,母亲便选择一个退学,自以为懂事的我作出了牺牲,学了四五天裁缝 (哎,差点儿成为服装设计大师啊!),老师们反复家访叫我回学校,才得以复学。

这只是我的苦,我相信父母心里的苦比我更多。我们那儿的父母,是无论自己受多少苦都要让孩子读书的,常说的话是:只要你肯念,砸锅卖铁我都供!我的父辈们为供一个学生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可是到了后来,供出的学生就业成了大问题,无疑对他们又是一个打击,因为他们曾经坚定的认为,读书是跳出农门的唯一途径,只要读成了书,就会有铁饭碗,就不用再当农民,可没想到连饭碗都成了问题。脱贫成了梦想,返贫才是现实!哑巴吃黄连,有苦倒不出!可如果不读书,还有其它更好的途径吗?

神苦

精神苦!无论你去哪里,说你是农民,自己顿觉低人一等。在国人眼里,没有阶级,但是人分三六九等,官商工农,农永远排在最后一位。

农民 (农民工) 这个代名词的含义,除了吃苦耐劳,还有没文化、没素质、贫穷、老实、土气等等。我非为自轻自贱,妄自菲薄。作为农民的孩子,我想几乎没有一个人不曾自卑过。今日,我不再因为我是农民的孩子自卑,亦不会感到骄傲,这只是我的出身,无可选择,亦无可抱怨,但认为很多东西亦有不公。

曾有一篇文章叫《我奋斗几十年才能和你一起喝咖啡》火遍大江南北,后来又有一篇文章叫《我奋斗几十年不仅仅是为了和你一起喝咖啡》。两遍文章的心理我都能很深刻的理解。一个农民的孩子要蹦达出去,岂止是一代人的奋斗,是好几代人!为了跳出农门,冲刷掉农民二字带给我们的烙印,几代人付出了昂贵的代价。可随着时代的前行,发现蹦出农门,融入城市,越来越难,贫富两级的严重分化,让读书也不再是我们进入城市门槛的通行证。因为官权阶层和财富阶层,掌握了大量的社会资源,让公平竞争成为谎言!就算有幸靠自己的能力谋得一份不错的职业,结婚生子买房子成为大问题。我们的原始积累太过薄弱,甚至没有积累,是负数,为了读大学,父辈们已经弹尽粮绝,鞠躬尽瘁,给孩子买房结婚,榨干了他们最后的精血,压弯的脊梁骨再也抬不起来,略有安慰的就是在人跟前说,孩子在城里生活了!

另一个问题接踵而至,养老!父辈为我们付出了这么多,他们老了,需要照顾,需要赡养。放在乡里,照顾不上,接到城里,没经济能力。就算在乡里,赡养问题依然存在。非为我们不孝,收入低到羞于启齿,自己的日子过得尚捉襟见肘,一部分甚至还在啃老,要父母接济,何来的能力赡养老人?城里有工作的老人有退休工资,不但养了自己,还毫不费力的帮儿女,就算没有退休工资的,城市居民养老保险也比农村高很多,就算是最低生活保障也不在一条线上,每月几十块的农村养老费在如今的高物价社会作用不大,吃不了一顿大排挡。

最为不理解的是,为什么工人 (还有其它行业) 工作几十年退休后有退休工资养老,而农民辛勤劳作几十年老了就得靠儿女养老呢?过去几十年,农业反哺工商业,农民付出了昂贵的代价,错失了最好的发达时机 (原谅我如此不专业和没有列举数字的说法,仅这一条估计可以写出几万字的论文来,坦言我无此能耐),如今,农民已老,却老无所养。农民和农民的孩子,心里都是苦的。父母愧疚于拖累了儿女,儿女苦在压力巨大,苦不堪言。

如今我生活在一个小城市,孩子要读小学了,如果我不说,没人知道他是农民的后代,但是就算如此,他也没有跟他的同学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虽然他们坐一样的教室,读一样的书。巨大的生活成本和沉重的养老负担,让我们无法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就算父辈和我们奋斗了几十年,依然无法和真正的城里人坐在一起喝咖啡,我的儿子将来还得继续奋斗!但我希望的是,他奋斗不是为了跟城里人坐在一起喝咖啡,小的是希望他做更好的自己,过上较为惬意的生活,大的希望他能够有远大理想,为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做出自己的努力!

但我最不希望的是,他做个农民,至少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但也许二十年后,我的儿子会骄傲的说他是个农民,新农人!

后记 (一诺):

意识到奴隶社会专注写农民的文章,这是第一篇。

而我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农民的后代。我爸爸老家是山东省邹平县,妈妈是山东省沂水县。我是济南出生的孩子,但小时候假期的记忆,有井里打水,跳蚤上身,有田里割黄豆,脖子上拴个大布摘棉花,然后躺在牛车上看着天,吱吱嘎嘎歪歪扭扭的从泥路回家。

我对农村生活的体验,其实是很肤浅的,毕竟只是假期几天蜻蜓点水。奶奶爷爷是典型的农民,老实淳朴,最近一次我去看奶奶,临走她拉着我的手说,有空多回来看看吧,看不了几次我就死了。说的我心里无比难受。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是大实话。

我飞机上看《亲爱的》哭的稀里哗啦,觉得是难得的好片,因为在人间悲剧的后面,它描绘的是人基本的情感,没有绝对的善和恶,高和下。赵薇对农村妇女的刻画,真实感人。

今天,农民在主流媒体里是安静的,在互联网的热闹里是缺席的。但实际上,即使经过多年的城镇化,农民还是占了中国人口的一半。对农民,我不觉得我们应该有居高临下的悲悯情怀,但有机会应该走走四方,去看看真实的世界。否则我们的视野是偏颇的,观点是狭隘的。

和大家共勉。

推荐阅读:

跳上火箭第一年:愿他们和我一样有好运气 - 一群为农村教育做事情的人

为何而生 -刘猛的震撼长文

那些公益教我的事 - 里面提到了甘肃民勤的马俊河,他说过如果我都不爱我的家乡,谁会爱。

八千里路云和月 - 陕西廖瑾的好文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读经典老文章,发送 m 或者点下面的菜单。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请回复「投稿」。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