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硅谷休学创业到优步中国元老,我是如何”作”到的?

2016-04-08 翟葆光 奴隶社会

题图:高空走钢索,来自网络。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724篇原创文章。欢迎转发分享,未经作者授权不欢迎其他公众号转载


第二次来硅谷已经几个月了,上周末见到了华章,闲聊之余, 提到我这几年的经历挺有意思,可以写点东西回顾下。不过我自己细想起来,几年间经历的事情的确不少,但说到根本原因,说白了就是比较”作”。自己各方面都很平常,只是不甘寂寞平庸,所以老是喜欢兵行险招,做些不寻常的事情出来。因为这个缘故,过去几年里连续做了几次当时看来不太靠谱的选择,好在也侥幸一路坚持了下来。其中自然会充满很多跌宕起伏,最后的结果也是一开始完全想不到的。

我的大学在波士顿的Tufts University。我没有上哈佛和MIT,但这两所学校离我们很近而且经常有很不错的活动资源,所以从我刚开学开始,就经常去那边听创业讲座之类的。记得大一刚开学一个月去MIT,就听到了Paypal的创始人,Facebook的第一个投资人Peter Thiel来MIT宣传他刚刚启动的”20 Under 20”少年创业者计划,也就是选20个20岁以下的孩子来让他们休学创业。这个项目在美国就引起了巨大的争议,而当时中国留学生中休学的人还很少,我的同学们都在梦想以后能进投行,为此甚至上中文课来刷GPA,所以当时接触到这些想法还是耳目一新,就觉得大学除了努力找金融的实习外,还有这样一种过法。大一暑假我在华盛顿做实习,工作之余自己和高中同学做了一个网站,是一个给留学生用的微博网站。随着当时微博的流行,也在留学生的圈子里小火了一下。只不过觉得自己当时还是只知道学生的事情,对社会缺乏了解,于是休学的想法就更强烈了。

大二我参加了Thiel Fellowship申请,可惜最后一轮没有入围。不过即便如此,我还是联系到了Peter Thiel出资建立的海洋家园协会(Seasteading Institute),便决定先去做一个暑期实习。海洋家园协会的创立者是Patri Friedman,此人是右派经济学家,自由意志主义(Libertarianism)宗师Milton Friedman的孙子,他的理念是要在大海上创造100个漂浮的小国家,进行自由市场竞争。我因此接触到了硅谷著名的Paypal mafia圈子,即Paypal公司的创始人在出售给Ebay后创立的一系列企业。核心人物是Peter Thiel, Reid Hoffman (LinkedIn创始人), 和Elon Musk。除此之外,还有YouTube, Yelp, Palantir等等一系列成功的企业出自这个小团体之手。

Paypal Mafia 关系网络图,黑帮明显又扩大了,请到网上去搜索清晰大图

2012年是移动互联网创业热的顶峰,我在这个时候来到三藩,立刻就觉得三观被彻底刷新。我到湾区之后的五天, Facebook上市,同一个月,Peter Thiel的CS183(就是”Zero to One”这本书的来源)在斯坦福开讲,站立听课的观众一直排到门外,当时听课的感觉简直是醍醐灌顶,觉得自己人生20年来知道的所有东西全部被重塑。六月,Tesla Model S首次亮相。伴随着这股大潮的带动,人们的想象力被带到了极限。与我工作的海洋家园项目一起,Peter Thiel还投资了另外7家疯狂的组织,其中包括追求长生不老,人工智能,以及在沙漠中放一座比人类历史更长的钟,等等…

Ephenerisle 集会


六月,我随海洋家园协会的同事们参加了第三届 Ephemerisle 集会,这是由海洋家园协会组织的一个”海上火人节”。(火人节即硅谷著名的burning man集会)。Ephemerisle字面的意思是”蜉蝣岛”,而意译一下,大概可以叫做 “水泊梁山俱乐部”。参加者用数十艘客船在萨克拉门托河三角洲上的空旷水域拼成了一个大型的浮岛。人们白天像十五世纪远航的水手一样坐在甲板上忍受阳光的炙烤,讨论科技界的最新发现,晚上就纵情 party。参与者大致以PayPal Mafia圈子为核心,虽然大家并肩奋战的日子已经过去,但他们依然用类似这样的方式保持着联系,大家互相投资昔日好友现在的公司,并且为他们介绍人才。”在这次集会上,我认识了同样由Peter Thiel投资,与海洋家园协会一脉相承的创业公司Blueseed。他们的计划是要在硅谷海岸线12海里以外的海面上的国际公海上放一艘大船,让世界各地没有H1B的创业者到这里创业,获得融资以后再进入美国。经过当时一两个月的熏陶,本来我就很想休学,遇到这家天马行空一样的公司,终于下定了决心。我爸爸对此很担心,还专门来了美国一趟,想劝我回学校,但我当时早已像着了魔一样无法回头。

Blueseed项目构想图

也许是觉得盛筵难再,想要记录一下,也部分因为以前少有中国人接触硅谷的这个群体,我在此期间开始做科技记者的工作。最初认识了36氪的主编王壮,开始做他们的第一名驻硅谷记者。在这个基础上,2012年9月我加入了Pingwest品玩创始团队。那是科技记者的好时代,3D打印,电动车,VR等概念第一次进入大家的视野,也因为新浪微博正在大红大紫,我的文章只要李开复等大V稍加转发就能获得很多读者。这段时间里,我白天在Blueseed的工作,还帮他们拿到了徐小平的天使投资,晚上写稿,的确有一种感觉自己走在时代的大潮中的感觉。

就这样到了年底,这个时候我收到了移民局的一封信。大意是说,我在美国的这几个月是没有一个合适的身份的,如果我继续下去,可能就被驱逐出境了。如果这样的话,别说创业或者上学了,恐怕以后很多年都去不了美国。眼看着这种极端不可接受的情况就要出现,这个时候我其他的想法就立刻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简单的”好好过下去”的愿望。于是我结束了在硅谷大概8个月的闯荡回国,准备复学。而且第一次签证面试还挂掉了,多亏学校帮我细心准备材料才涉险过关,后来想起这件事情一直心有余悸,这次休学的确是一次巨大的玩火,但是如果没有这次玩火,恐怕后来的事情也无从谈起

于是大三第二个学期回到了学校,虽然没做出什么事情,不过也算是闯出了一点点小名堂,经常还被同学们请着去做做讲座。但休学最大的弊端,就是它会将一般学生原有的步调打乱。如果要是想大四留在美国工作的话,大三暑假的实习是至关重要的。可惜我一休学,上半学期便没有找实习,又因为缺了一学期课,便想用假期来补上,这样我之前虽然经历很丰富,但是最重要的一个时候却没有做实习。所以到了大四之后,当未来已经迫在眉睫,我终于发现自己进入了很尴尬的境地。也许我的工作经历太杂乱,或者太奇葩,求职的时候屡屡碰壁。最大的落差在于,我一个自认为比较有想法的人,是因为不屑于走寻常路才出去”作”,结果现在反倒落到了一个连按部就班的普通同学也比不上的地步。学校的职业招聘会上也来了一些公司,也不是什么一线企业。可惜,就连这些公司也看不上我,拿到的面试都没有几个。情急之下,我想起了联系自己暑假在硅谷听说的Uber。

Uber在2013年夏天完成了Google主投的C轮融资,估值30亿美元并开始向亚洲扩张。它的模式和大部分科技公司不太一样,比较注重线下运营,因此有很多对创业感兴趣的,投行咨询业的人才加入。我当时大四刚上了一学期,虽然休过学,但是没有正规的实习经历。这样的情况连来学校招人的三四流小公司都看不上,好在Uber不拘一格,大概也是因为当时正在用人之际,最终让我在一个月内通过了七轮面试。不过,当我拿到了Offer,最后真到要决定的时候,还是个很艰难的选择。

在当时,公司的股票看起来完全是一个数字而已,根本不知道以后会怎样。如果接受了这份工作,就要离开美国。我还特地为了得到STEM专业的延长OPT上了一个理科学位,而加入Uber就要直接放弃OPT。这在当时大家都想留在美国工作的背景下,牺牲还是很大的。这种火线回国,在当时其实是有一点”混的不好被迫走人”的感觉。身边人的意见呢,爸妈自然是不愿意,想让我找份更稳定的工作留在美国,同学也对我为什么要去一个打车软件公司感到惊讶。这个时候我向我的mentor求助,一个给Peter Thiel做投资助手的朋友,他觉得这个机会潜力巨大并坚定的建议我接受,我才打定主意。现在想起这件事情,只能说,人在很多关键时刻,其实看清楚利弊并不难。但是真的要不要选择冒险,最终还是个性使然一个人肯定会去做的事情,怎么样看起来不合理也是会做的,而肯定不会去做的事情,可能想的再清楚也没用

于是我2013年12月完成了大学最后一次考试,并和几个好友匆匆告别,两天以后就踏上了飞机,直接来到了广州。下飞机的时候,口袋里一块人民币也没有,只能让同事帮我给出租车司机付钱。大概一个月之前,Uber扩张团队第一次踏上广州,现在,这里是Uber全球最大的市场之一。而这个时候,整个中国的团队也就五个人左右。

2014年2月 Uber广州开业酒会

2014年年初是这一批好几个美国科技公司进军中国的元年。Uber, Airbnb, Tesla还有LinkedIn基本上在同一时间入华。以当时的情况看,Tesla阵势最大,LinkedIn早已上市多年,步伐最稳健,Uber和Airbnb则作为初创公司的代表,当时都是方兴未艾。不过公司理念上的差别,已经给日后的不同买下伏笔。Airbnb保持着自己注重社群,有些小清新的特点,不慌不忙的慢慢增长着,Uber则把自己高速机动灵活的线下城市扩张模式带到了中国。

当时,中国打车软件市场诸侯林立,专注商务用车的易道用车是第一个进入专车领域的,在这里已经深耕了3年有余,而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是低端市场涌现的后起之秀,两者都分别PK掉了一批其他的小玩家。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家属于井水不犯河水的状态。2014年8月,我们在北京推出了本地特色的拼车产品”人民优步”,价格低于出租车且使用私家车主的模式。这个产品彻底引爆了市场,也彻底改变了我们的工作。同一个月,滴滴和快的分别推出了滴滴专车和一号专车,中国专车市场的竞争正式开始。由于打入了广大的私家车主以及切入中低端市场,人民优步比之前Uber所有的产品潜力都大,也因此更适合广大的二三线城市。整个2014年年底到2015年年初,Uber以纵向横向的两个发展同时发力。几个月内获得了上百倍的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据说是投资人忌惮与Uber的竞争,滴滴快的选择了合并,而优步中国作为一个独立公司第一次出现在了公众视野。

当然,在这期间,Uber本身也在迅速壮大。记得在我加入Uber之前一个月,TechCrunch写了一批文章,盘点了当时市值超过10亿美元的创业公司,把他们叫做”独角兽”,这应该是”独角兽”这个概念第一次出现。Uber入围了那份榜单,不过排名并没有很靠前,当时独占鳌头的是风头正劲的Dropbox。不过半年之后,Uber完成了D轮融资,估值升到了180亿美元,并且在半年之后E轮融资再次把估值提到了400亿,基本上就和其他人拉开差距了,一直到目前依然表现比较强劲。这方面的优势,使得Uber在竞争时基本没有缺钱过,也使得Uber能够吸引到很多第一流的人才。

2014年七月,优步中国早期团队

时间过得很快,到2015年年底,我就正式回国两年了。从13年年底开始,完整的经历了Uber来华落地、扩张、最终发展壮大的整个过程,也算是一段比较难得的经历。Uber和滴滴的比拼,经过最开始的烧钱拼推广,和中期的肉搏战,也到了产品全面竞争的时候。对我来说,回国两年收获良多,不过也到了寻求一下新挑战的时候。于是,2015年年底我选择了再次前往美国调任产品团队,暂时离开了国内的惊涛骇浪。

回到硅谷后,光景却和几年前大有不同。相比于2012年的黄金时代,2015年简直是创业公司的寒冬,还有多家独角兽估值下调。在这种大环境下,人们也就变得更加现实了。我回访了几年前Peter Thiel投资的那些光怪陆离,天方夜谭的组织们,他们大多数已经不存在,即使少数几家还在努力的,也不复往日的热闹。四年一轮回,重新来到湾区,竟有恍若隔世之感。

由于我是同龄人中比较早休学的,再加上休学历程中还算有一些故事,后来很多人来我找咨询或者是对这段经历感兴趣。但其实,整个过程实在是充满了偶然性。一个没有毕业的小孩直接扔到社会上,如果想要不迷失方向,自己自然得有想法,勇于探索悟性高,但是如果没有愿意帮忙的的长辈提携,恐怕也很容易变成瞎混的状态。Gap year 这件事情,如果不好好计划,如果不是自律性和方向感极强的人,大概是风险大于收益,或者直接变成浪费时间也有可能。因为这个原因,我从始至终非常惧怕自己蹉跎岁月。因此虽然休学,最后还是比大家提前毕业,三年念完了三个专业,算是没有费太多时间。

最后,我觉得,几年走来,自己确实是够作的,其实现在回想起来,也不知道为什么那时候那么想休学,或者为什么那么坚定的回国去Uber,但当时就是一腔热血,什么都干的出来。冒险之事,好开场,不好收场,一旦作下去,就只能一直作到底了,如果半途收手,那可能会连平常也不如。未知的路线,越往前越不清楚,需要的就是一直走下去,能走多久走多久。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多次险些挂掉的时候。但我是相信其实人的命运早就已经写好,想清楚这点的话,顺势而为自然心底轻松,接受上天为自己安排的一切。关键时刻还是要坚信自己会有主角光环附体,而主角肯定是不会挂的,否则故事岂非讲不下去了。一切自当化险为夷,甚至会交好运。


推荐阅读:

华章:我认识作者也是很偶然的机会,那是2012年秋天,应该是他在 Blueseed 和 Pingwest 的时候,我现在还记得那个秋天的下午,我们和 Pingwest 的托马斯骆同学一起在 Sunnyvale 市中心聊天。优步刚进中国的时候,我们又在北京三元桥一起吃饭。我特别欣赏作者最后的点评,一旦开始冒险,最重要的是要相信自己,信念起的作用远超我们的想象。至于你会不会去冒险,作者也说了,最终还是个性使然,所以不必勉强。但如果你是冒险的个性,也接受我的建议吧,早点出去冒险,想创业的人最好都在二十来岁的时候去折腾一次,越往后成本越高,最终高到你无法承受。

离开麦肯锡和亚马逊,我创业这半年

听说北京已经疯了,所以我从硅谷回来了

硅谷Draper大学颠覆了我的“人生赢家准则”

生命在于折腾 - 猎头如是说

会冲浪的诸葛亮

专注讲可以引发思考的故事,读更多故事,请关注我们以后发送“故事”。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读经典老文章,发送 m 或者点下面的菜单。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请回复「投稿」。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