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郝景芳:下一个时代最紧缺的人才

晴妈 奴隶社会 2019-07-02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1879 篇文章

Photo by Lighthouse on Behance.

作者:郝景芳,经济研究员,小说作者,儿童通识教育项目童行学院创始人,有一个四岁半的女儿。本文来自:晴妈说(ID:qingmashuo),原标题:《也谈一点职场感受》。

一诺写在前面:

经常会有家长,或者读者问我:人工智能时代即将到来,你觉得我自己/孩子要培养什么样的能力,才能适应未来社会?才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拔得头筹?

下面景芳这篇文章,是一个很好的回答。

我在好几个场合分享过,我们为什么对教育焦虑,因为看不清未来。所以每天急于为各种“伪教育”甚至“反教育”的东西买单,可谓南辕北辙。

景芳的童行,还有一土教育在做的事情,说到底,其实都是因为看到了未来,而且越发清晰,而做的实践。 


最近做一些新的项目,需要不断找新的团队成员。此时最大的感受是:能做从零到一的创意型人才,实在是非常不容易寻找。


我们要寻找概念美术团队,市面上能做概念美术设计的团队既少,价格又非常昂贵。向一个知名公司询价,一个项目要三四十万设计费用。普通一点的插画师要 2000-10000 块之间设计一幅画面。人才招募也非常困难,曾有两位做过游戏设计的策划师和插画师,我们想招募至麾下,都被拒绝。他们的共同特征是:在自由状态下,接项目就接到手软,自己在家同时接三四个公司的项目,自在而收入丰厚。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如果本身不能做这种概念设计,而只是接平面插图的工作,那可能就是 100-200 块一张图,批量生产的工作。这样的插画师也并不难找。


 

除了概念美术设计,能做好的项目策划和落地,也是一种稀缺的能力。


前一段时间我们规划了几个可做的项目,但到执行阶段,常常有推不下去的困难。


问题在哪儿呢?问题在于,项目发起和策划人,往往从市场需求和产品目标发起,但是不知道如何生成符合目标的内容。内容生产者,往往自己有能力创作,但是不愿意花心思想做整体的项目策划。也就是说,产品经理和内容创作者的断裂脱节,是很多项目受阻的原因。


这个问题看上去只是团队工作方法的问题,但实际上背后反映出更深层次的人的能力集(skillset)的问题,再深一点反映出我们社会基本运行逻辑的问题。


今天我就来分析一下创意产品时代的能力集和社会逻辑。



创意产品时代


我们当今这个时代,已经到了创意产品时代的边缘,未来这个趋势一定会越来越明显。到时候,大多数行业的大多数产品,都需要加入创意产品行列。


什么是创意产品呢?很多人对这个词有误解,以为只有写小说、拍电影才叫创意产品,但其实完全不是这样。创意产品的定义,就是在整个产品的策划、设计、开发、推广阶段,有整体的创新设计。喜茶就是一个创意产品,从茶饮的研发,到饥饿营销的推广方式,都是创意产品。乐纯酸奶、故宫文创品、网红餐厅,都是这个时代的创意产品。在一个连果农都能靠短视频和直播创造网红水果的时代,任何传统制造生产都会面临很大的挤压。


未来会如何呢?或早或晚,创新产品设计和开发会蔓延到每一个行业,即使是 toB 业务都需要突破性的创新产品,才能获得生存与发展空间。


说到底,未来这个时代,各个行业领域都会跨过基本供给线,进入差异比拼时代。就像吃饱已经不成问题,粮食供应不是第一诉求,餐厅的口味和环境成为比拼的核心,影视作品和知识产品的基本供应达到饱和之后,差异化和品质就是比拼的重点。不再是任何地方开了农家乐和古镇,就有游人前来,只打出“城市人对乡村的诉求”,是吸引不到任何城市人的,如果没有独特气质和独具创意的产品,是很难在市场上有所突破的。


然而,创意产品并不容易生产。


如果把自己做的每一个项目,每一本书、每一个知识产品、每一个实体产品、每一幅画、每一个视频、每一个线下活动、每一处场景搭建、每一条产业链,都当作创意产品来生产、来推广销售,那就会发现,这个市场上好的创意产品人才是稀缺的。


什么是创意产品人才呢?就是能从创意连接到产品的人。


这个定义说起来好像是无意义的重复,但其实这里面有两个非常深刻的点,正是一般人打不穿的,一个是创意源头,一个是洞悉需求。而连接这两个点的就是一个叫做 develop 的过程,可以翻译成开发,也可以翻译成设计或打造。一般人都只能守住这两端的一端,因此项目常常断裂夭折。


创意源头的核心是独特性,洞悉需求的核心是连接感。能将独特性转化为产品,满足用户需求,就是这个时代职场最稀缺的能力。


很多人没有由内而外的创意,只能在市场上“搬运”,于是没有独特性。另一些人缺少对用户和市场需求的洞察,因此无法把创意产品化,而是自己被自己感动。


全能型人才凤毛麟角。


 

新时代能力集(Skill Set)


如果按照上面的分析,我们到了创意产品时代,那什么样的能力是核心素养呢?


我先从故事创作的基本方法谈起。一个故事,无论是小说还是影视,总需要有一点核心,就是一个故事最想表达的那一点。例如“一个人如果和自己的仇人共同困在绝境会怎样”,或者“寂寞的感觉就像永远填不满的一个洞”,或者“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应该对调过来”等,这个核心点是故事的出发点,一般是最能打中作者内心的一点,或者是作者最迫切觉得需要呈现的一点。这一点就叫核心点。


核心点是一个故事原创、独特的终极来源,也是一个作品气质的定位。同样是灾难故事,呈现时是史诗、荒诞、黑色幽默,还是英雄大片,跟故事的背景关系不大,跟核心点的选择密切相关。故事的气质应该密切围绕核心点打造。


故事的呈现方式和核心点密切匹配,就是好的质感。


核心点是故事的起点,但核心点本身,并不足以动人。从一个点子出发,要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构造,设想无数种可能性,以各种各样的人物、情节和背景设定来环绕核心点,构造故事。不断自我质疑、自我推翻、自我肯定、自我追问,直到把核心点的感觉挖得足够深,表现形式想得足够创新,呈现效果设计得足够击中人心,才算是开发出一点模样。这个过程要始终带入读者或观众的视角,假设自己是一无所知的人,感受他人的体验。


所以别人问我灵感时,我常说,灵感到处都有,难的是后面长时间的打磨开发。



故事创作,对创意产品的生产,有什么样的借鉴意义呢?


最主要的借鉴意义,是产品开发过程的相似性。因为内在的相通,所以很多能力素质有相似的地方。从工作中,我大概总结了以下这些方面,任何一方面单拿出来都不是很稀缺,但是综合在一起就非常稀缺:


  • 敏感的自我认知和创意:这个时代,富有脑洞是最难得的,新奇和与众不同的想法是脱颖而出的原动力,脑洞往往来自于敏感;


  • 敏感的他人感知和共情:能感知到其他人的思想、诉求、苦恼和喜好,并且知道如何满足他人的需求,满足他人需求来自于共情;


  • 顶层规划能力和探索精神:顶层设计方案,逻辑思考多重路径,抱持很开放的心态,乐于学习一切可能的方案,敢于探索和尝试从未有人做过的事,并且能试错调整。


  • 对质感的强烈意识:对质感的意识几乎是成败的关键,一部作品、一个产品从一开始的气质就决定了产品吸引到的受众和未来的接受度。


  • 至少一个维度的技艺累积:某一方面的技能仍然是必须的,无论是写作还是绘画,是视频技术还是编程技术,专业性和综合素养相辅相成。


总结起来就是这样几点:自知、共情、规划、品味、技艺。这五点几乎是优秀产品成败的生死线。


其他很多商业延展都是这五点的延伸,例如对市场动向的把握,实际上是共情的延伸,要对市场人群变化和心态非常敏感,体察他人情绪,找到市场机会。例如对广告方案的策划,其实是品味的延伸,只有对产品质感有极为严苛的把握,才会对营销推广的方式,有恰如其分的计划。当然技艺也是必须的,空谈的策划型人才我也见过不少,因为自己不懂技艺,就难以指挥调动其他人完成项目。


其实画成图,就是这样一个闭环:从自我到他人,建立桥梁,这座桥就是创意产品。


这个过程说起来似乎容易,但实际做起来会有很多困难。


很多人并不知道从零到一的过程如何建立,于是我们看到市面上大量跟风网红产品,但同质化充斥,最终泡沫如云,多数人败下阵来。


 

社会机制的逻辑


为什么创意产品人才会成为下一个时代最紧缺的人才呢?因为下一个时代的经济原理就会是创意产品化。


人类自从进入工业时代,就进入了彻底的社会商品化时代。古代的商品化只局限在相当小的商品品类,城市市集交换一些远距离贸易带来的珍品。工业化之后,食品日用百货和交通居住都商品化了,紧接着是发达国家开始的服务商品化,社会大分工上升到新的水平,我们如今也到了买菜、做家务、打听消息都要算价格的阶段。


服务商品化之后,最深的商品化就是思想商品化。


商业社会如果不加限制,总是会自动蔓延,不断寻找新的领地。商业社会的本质是匹配供给和需求,那么只要有人对虚拟产品有需求(创意类产品、知识类产品、思想类产品),就会有人不断想方设法提供供给。


从实体事物的商品化,到劳动服务商品化,再到思想创意商品化,这才是真正达到商业社会的最深阶段。从某种程度上讲,这就是人格的商品化。你在互联网上有你的人设,你的商业变现价值,要看你在多大程度上能卖出你的人格产品。到真正商品化渗入骨髓的那一天,很少有人能区分开作为商品的自我,和,内在自我。


而商业社会的属性决定了它的扩张,不到那一天,它是不会停下的。

 

我是什么时候注意到这个问题的呢?是 2007 年,研究生一年级的时侯。当时我以这个主题为核心母题,写了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流浪苍穹》,小说中就讨论了一个商业社会,以全面的知识、思想、创意、人格的商品化为主要特征,人的精神世界不可避免地被标价,没有人再在意长时间的历史价值和内在的美学价值,市场价值成为了精神产物的全部。


当时我用了三十万字,探讨这样一个问题:人的精神产物是可以用市场价值衡量的吗?


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一直在迎候这样一个时代的到来。


2016 年,获得雨果奖,此后因缘际会,有很多人来找过我,都说要帮我打造个人 IP。其中有人说自己有无数资源,有的人想成为我的经纪人,有的人给我打造了一套网红方案,有人说要以我的名字开培训班、办比赛。所有这些,都被我拒绝了。对我而言,目睹这一切浮云苍狗,唯一的感叹是自己作品里预见的那个时代真的来了。


思想商品化和人格商品化并不令人愉快,它可能带来很多不良后果,例如浅薄化和短视。但是当时代浪潮无可逆转,除了迎着水流的方向去走,人是没有选择的。


越是看到浪花的短暂,一个有远见的人就越应该思考,如何在这样一个浮云时代,做出一些真正杰出的、深刻的创意产品。一个人改变不了时代,但可以迎难而上,做出不同寻常的作品。



发明、创造力与未来


那如何在一个彻底商品化的时代做出杰出作品呢?


实际上,科技领域已经在“科学-市场”的纷争中摇摆前行了两百年,正如其他创意领域目前遇到的“创意-市场”纷争。


此处推荐一本好书:《Cycles of Invention and Discovery》,讲的是科学发现和科技发明之间的互动与循环。


对于科技创新,有人强调科学源头探索的重要,有人强调满足市场需求的重要,双方都有道理,双方也都有证据。可事实上,二者缺一不可。 


强大的科技发明,总是诞生在某些非常微妙的场合中。19 世纪的英国科学家和工程师密切合作的工作坊,20 世纪造就大半个半导体产业的贝尔实验室,在这些地方,科学发现和工程发明总是有着强烈的震荡激发,相互促进。在贝尔实验室,从 40 年代晶体管(直接引向现代计算机芯片)的发明和 50 年代激光的发明,再到 60 年代光纤(互联网的基础)的发明、80 年代量子霍尔效应的重大发现,可以说,整个现代计算机和互联网产业都奠基于这样的环境中。



在这里,最重要的仍然是那道桥梁。在创意源头和市场需求之间建立桥梁的开发努力。从这个角度,和文艺创意与产品创意的根本原理是一致的。贝尔实验室就有创新者的文化,一方面有非常自由的环境,尊重每一个科学家自由探索的精神,另一方面有大量大量沟通,不断激发面向产业的发明创意。


当大量高校沉浸在创意源头,拒绝与产业连接;当大量产业机构求取短时期产品开发,拒绝为创意源头花时间精力,源头与终端之间的桥梁就断掉了。太少机构和个体能够造桥,因而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发明创造总是不容易出现。


最近一段时间,因为某手机巨头在贸易战中的遭遇,创新问题又被拿到风口浪尖。我曾在去年的一篇文章里讨论过这件事,一年过去,事态并未好转,甚至继续恶化。以比较悲观的态度预测,未来相当长时间(或许数十年),中国都不得不在一定钳制中孤立创新前行。以最乐观的态度预测,即使未来国际关系缓和,中国也需要在发达国家之间凭借科技创新挤出一片高端产业的空间。


无论哪种情况,对于创造力人才的需求是只增不减。


 

教育的方向与意义


当我们实实在在在工作里面临人才荒,我们能期望教育为未来做些什么呢?


有时候,闭上眼睛想:我想要什么样的创意美术总监呢?他首先应当具备广泛的知识背景,理解很多抽象概念,以至于当我们提出一些知识或理念上的需求,他能充分理解,并努力转化为视觉化表达;他应该有很强的想象力,以至于当我们希望视觉设计与众不同时,他能想出与市面上常见形象都不同的创意效果;他应该具有与多个方向资源对接的能力,以至于当我们考虑多种视觉呈现渠道时,他能统筹考虑项目总体效果。最后他的专业能力和审美要非常好。


如果有这样综合素质的人才,我愿意付出我能给的最高回报来招揽。但仍一将难求。


在当前,如果一个人能做项目的总规划、总负责、打通内容生产与市场链接,那么他的薪资水平常常能达到一般执行员工的十倍不止。这个差异,给的就是综合素质加分。

 

当我们带着这样的困难思考下一个时代的人才,我们又该如何设计我们的教育系统呢?


首先是一个根本性问题,前面我们说的,“创意产品才能”:自知、共情、规划、审美、专业,已经统领全部才能的探索精神,我们该如何去培养呢?


在我看来,答案其实不难得出:需要一个又一个创意项目进行实践锻炼。


我们今天招聘创意产品人才的时侯,学校和专业背景只是微弱的参考,最重要的依据就是一个人做过的项目经验。不会有任何一个学校专业教的是综合素养。所有这些综合能力,都需要一个一个综合性项目,在项目实践中获得锻炼。


只有在创意产品项目中,一个人才能获得创意产品能力。


那么现在有这样的项目机会,让孩子从小得到创意项目能力的培养呢?


在常规课堂上,我们是找不到这样的机会的。因此,童行学院致力于为孩子打造这样的机会,设计让孩子能发挥自己的创意、学习专业技能、把创意转化为作品的实践课程,在每一个这样的课程中,鼓励孩子向前一步,探索表达和设计思路,完完整整创作出自己的作品。


我们拆解基础思维能力,将其分解为基础思维模型和底层思维能力。根据不同年龄孩子的认知特点,我们构建了进阶式思维能力培养体系。


批判性思维:观察归纳能力 逻辑推理能力 观点辨析能力    

创造性思维:想象发散能力 感受审美能力 解决问题能力    

社会性思维:情境分析能力 价值推理能力 表达沟通能力    

成长性思维:自我认知能力 情感理解能力 判断选择能力  

 

这样的创意项目实践,是未来一切创新项目的奠基石。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得到自我表达的鼓励,让他们能有更为敏锐的自我觉察,保留他们内心丰富的创意。孩子同样会学到项目策划和实践中的一系列方法,这些具体的专业技艺,既是帮孩子打开未来更多元的可能性,也更是让孩子对创意项目有总体认知,过程中的团队合作也是未来领导力培养的重要锻炼。



一诺写在后面:


其实景芳这篇文章聊的是: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和我们如何去培养这样的人才? 


我想分享几个一土学校的日常。“创意人才”培养,实际上是一个非常综合的过程。我们从创校第一年,就和颂今老师的童联社合作,做一土孩子们的艺术和项目课程。说实话,每天都被孩子们惊艳。下面只是每天大量创作中的小小点滴。就是景芳说的“一个一个的创意实践锻炼”。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7月6-7号,我们会和颂今老师一起做一次不一样的展览,不仅讲作品,也讲如何引导这样的项目实践过程。展览对外开放。详情请关注一土教育公众号近期推送。


▲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一土教育”公众号。


希望加入一土理念的教育实践的爸爸妈妈,欢迎加入全村社区。


▲  我们村里见,扫码可立减 50 元。

全村现在正在进行家庭美育课。

-  END  -

推荐阅读

点击“阅读原文”,咱们村里见。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看经典热文,点击菜单。


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

给邮箱 nlsh88@163.com 投稿吧。


欢迎转发分享;对话框输入“转载”即可了解授权详情;未经授权,不得用于微信外的平台。文内插图皆来自插画师 Lighthouse。

如果你也赞同,点个“在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