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0年6月4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疫情下的流动儿童

王博 奴隶社会 Today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2118 篇文章

题图:和流动儿童在练习议事规则。文中部分图片来自同心儿童友好空间。

作者:王博,北京工友之家干事,同心儿童友好空间创始人,2017群岛加速器小岛,2019 SEED Fellow 种子,从事流动儿童公益教育领域8年。


我叫王博,85 后,出生在豫北平原的一个村庄“大王庄”,距离隋唐演义中记载的瓦岗寨十余里,人均一亩五分地,童年有两个很深的记忆:


夏天,太阳很大很毒,人们却要面朝黄土、背朝天,在比个头高的玉米地里拔草,稠密的玉米叶子错乱交织,阻挡了空气流动,没有一丝风,闷得脸通红;玉米那带毛刺的叶子把胳膊刺出一道道细长红肿的痕,汗水流出来,蛰得又疼又痒。一年到头,人们缴完公粮,仅余下些口粮,很多人便纷纷外出打工谋生。


冬天,村里很冷,老人们也最怕过冬。临近年关,一场雪下来,白天屋内比屋外冷,老人们三五成群地搬着马扎,抱团坐在太阳底下打哈欠、唠闲嗑、盼望着:谁家儿子,外出打工三年没回来,不知道今年回不回家过年,到跟前了也还没个准信;这一年又一年,见一面又少一面。小时候,记得我三叔外出打工八年没回,来时已找不到回家的路。


2012 年在机缘巧合下进入了公益领域。2014 年,我来到北京市朝阳区五环外的城边村。这里大多数人都是来自全国各地农村的进城务工人员,我希望做些与打工者或农村有关的事,便在这里的打工子弟学校“同心小学”教生活与社会课。


“是我自己决定不去上学的”




和娟娟认识是在 2014 年,当时我在教六年级社会课。


▲ 图片来源网络。


一个周五晴朗的下午,六年级的班主任张老师突然找到我,问我愿不愿意放学以后,和她一起去看望一下他们班新学期没有来校报道的一名女生。听该生的妹妹说,她已经在皮村的一家日用百货超市里做起了促销员。


张老师觉得可惜,这么个孩子小学六年级还未读完就辍学打工,便邀我一同去劝说孩子返校就读。


这个孩子就是娟娟。


小学生辍学去打工,超市不是在非法招募童工?他父母也真是,九年义务教育是每个孩子都应该享有的,是受法律保护的,不让孩子读书可是违反教育法的。考虑到这两点,去见她父母和超市老板时该往哪个方向说,我已在心里打了个腹稿。


张老师还邀上了班里的英语老师和刚来的美术老师,加上他们班几个孩子,三个男生,四五个女生。“人多力量大,大伙儿都去,也许会让那个孩子看到老师同学们对她的关心和重视,这样重返校园的机率更大些吧。”


于是,一行人穿过皮村小商小贩最活跃的一条街,直奔超市。


然而一进门,就远远地听见一起去的同学叫道,“老师,娟娟看见我们了,躲进试衣间了。”


我们来到试衣间门前。我敲了两下门,轻声问,“里面有人吗”,没人应答。


张老师走上前来,边敲边喊娟娟的名字。这时,门慢慢打开了,娟娟低着头从里面走了出来。看到这么多老师和同学,小女孩有点不好意思,一直低头瞅自己的鞋。


老师问她,怎么不去上学?是家庭原因么。


娟娟的回答令人惊讶,她抬起头,像是在着急地澄清,“是我自己决定不去上的,我妈一直支持我读书,还一直劝我回学校。”


“你还小,为什么突然就自己决定不上学了呢。”


娟娟眼里含着泪花哽咽,“我不是不想上学,是不想回老家,老家一个人也没有,读完六年级再上学的话就必须得一个人回老家去。我不想回去,干脆就不上了。”


原来这才是问题的症结:独自回老家读书,还是辍学留在北京。


对大城市没有留恋,对家乡,她也没印象




和素素认识是在 2016 年,她当时参加了同心书屋的小义工。


▲ 中为素素。


2019 年 6 月,素素已是一名打工子弟学校的毕业生,也在爸妈的安排下回家参加过初中的入学考试。假期快要结束的时候,她就会回老家办理入学。


但是,她的爸妈似乎都没办法陪她回老家。


素素的妈妈在城中村开了一家便利店,每天都要顾店照看生意,爸爸则在网络平台接拉货的活计。因此,对于小学毕业后自己的去向,素素觉得这都是父母做的决定,她只能悉随尊便。


对素素而言,北京只是读书的地方,她并没有留恋,因为这不是她的地方,不是她的家乡。但对于老家河南商丘,素素也没有太清晰的印象,有记忆以来她只回过老家 2 次,每 6 年回一次。


她曾在一张小纸条上写道,“想学习自强自立,回老家可以照顾爷爷奶奶。”


在外界唏嘘她命运的时候,她已经带着责任感看待回迁的未来。


那些微小却坚强的梦想




每一座城都会有城中村,这里是万千打工者在城市里寻梦时休憩的落脚地、庇护所。

城中村里,有家政工的孩子、快递员的孩子,他们随着父母从乡村一起来到城市,在城中村里出生,在城中村里长大,但是因为没有居住城市的户口,他们是土生土长的外地人,被称为城市里的“流动儿童”。


▲ 在城中村街角阅读的孩子。


教育立足在当下,面向的却是未来。然而未来究竟有多远?也许答案是现在,是身边的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流动儿童所面临的挑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孩子们的成长不会因为我们的不作为而停滞。


在城中村,嘈杂和简陋是这里的生活常态;打工父母忙于生计,无暇培育孩子基本的生活技能;由于学籍问题,孩子们面临返乡留守,却未在心理和技能做好准备。


一时之间,他们就需要离开父母,适应陌生的新环境,独立生活。


在行动中寻找希望




该如何守望那些微小却坚强的梦想?还能再做点什么?


行动是治愈一切的良药,2015 年在城中村从生活技能、阅读推广两个点来做些力所能及之事。希望能使这个世界变得有点不一样。


因为一直从事公益,囊中羞涩,没有积蓄,为了给孩子们筹备活动经费,在朋友圈发起“百人计划”众筹,获得了 100 位朋友的参与和支持。


在城中村社区内开启宣讲、筹款活动。社区里小朋友们在父母的陪伴下来把自己省下的零花钱捐给童子军。最小的捐赠者才 3 岁,年长者已过古稀。一位每日里捡破烂维生的阿姨,了解到要给孩子做活动,定要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孩子们成立行动小队,趁课间、放学整理清洁,孩子们知道书屋是为自己创办的,他们充满了干劲、热情。还一起在校园内做垃圾分类,变废为宝,把纸张、塑料瓶等可回收的垃圾用三轮车运到废品站售卖,记账,然后再校园里公示财务。 就这样在城中村居民和孩子的共同努力下,就这样边学边做起来。这里从不缺乏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 变废为宝小分队。


麦田里的守望者




2016 年春季学期,刘柳是一位刚从新加坡毕业的同学,从网络上了解到这些孩子的生存状况,她相信阅读带给人的希望与力量,来到城中村,成为书屋第一届馆长,带领小义工们为学生们服务。



为即将回老家读书的小义工罗筱语举办欢送会上,她送给孩子们这样一封信:“筱雨,你是懂事、善良、负责任的好孩子。谢谢你这学期给学校图书馆、给来借阅书籍的同学们所付出的时间和爱心。老师相信你凭着这份认真、仔细,还有这像水一样纯洁的心灵,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做好最出色的自己。但是人生道路肯定不是一帆风顺的,无论你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要丢失自己最纯真的心。


最后送你一句我很喜欢的话,是民国时期一位思想家熊十力先生说的 — ‘为人不易,为学实难’。希望你离开了同心之后仍然常常勉励自己,踏踏实实地读好书,踏踏实实地做好人,遇到困难也不放弃!”


尹媛是一位生活在国外的中国妈妈,2017 年暑假,她带着孩子回到国内,与众多的志愿者参与到夏令营中来服务这些流动儿童。



她在朋友圈讲述这段经历:“皮村曾经因为范雨素而成为社会热点,照片中的这群孩子大部分就来自皮村。他们上学的地点是同心学校,一座由几位文艺青年用卖唱片的钱在废旧工厂上建立起来的流动儿童小学。照片中的义工来自全国各地,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守望这群皮村的孩子,他们在同心童子军夏令营相聚又分离,孩子们回到皮村,守望者们在近处或远处继续守望。


就像绝大多数社会热点一样,皮村因为新热点的不断涌入而淡出人们的视线,不仅如此,在北京城市建设大踏步前进的过程中,这个城中村正被排斥的越来越远,皮村里的人们生活越来越艰难。孩子们将何去何从我不知道,那些长期陪伴皮村孩子的守望者也不知道,但是没有人放弃,因为这些孩子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有权成长为栋梁之材,少年强则国强。”


素素的故事





那个希望能够“自强自立,回老家可以照顾爷爷奶奶”的素素和朋友们在 2016 年开始参加社区内的课程与活动,她们参加洗衣服大赛、厨艺课程、城市游学,通过一项项的任务和挑战,学习技能,获得胜任感、自信心;在小队中学习议事规则,共同商议决策,并承担不同的角色,相互配合完成角色。


▲ 前排中为素素。


每一次小小的行动,承载着孩子们大大的梦想,孩子们在共创中遇见那个喜乐的自己,点燃对生活的热忱。


▲ 零废弃志愿活动合影留念。


同时,素素也很喜欢参与社区服务,加入同心书屋小义工,给同学们提供图书借阅服务,参加刘柳老师的读书会。同时,素素也很喜欢参与其他社区公益服务:为夏令营筹集经费,在银杏文化艺术节中作为零废弃小志愿者。


后来刘柳老师去新加坡工作,还和素素保持联系,会给她买一些书籍,鼓励她阅读下去。


2019 年,素素已是一名打工子弟学校的毕业生,她的文学素养在班级里是很好的,还参加了书屋举办的“百万阅读计划”。班上的同学都叫她“大师”,原因是每天中午她都会在班里给同学们讲历史故事,带起了整个班级的阅读潮流。


▲ 毕业班之旅合影留念。


2019 年 6 月 17 日,素素和她的老师、同学参加了小学时代的最后一次活动“毕业班之旅”。再此之后,她将告别这个不属于她的地方,带着这小学时代的记忆,踏上新的征程。


未来还会有很多路要走,希望她依然能够保持对生活的希望与热爱,心中有爱,眼中有光。


写在最后





又快是一年的六月,很多孩子不知去向哪里,是不熟悉的家乡还是留在这里。2016 年儿童节,一个孩子在心愿树上写下的“我希望永远和爸爸妈妈在一起”。这又何尝不是 3000 多万流动儿童的共同心声?


盼更多青年人守望这些孩子,相信他们,他们亦是未来;支持他们能够在父母身边有书读,能够享有适宜的优质教育。


每一份良善的信念都会使这个世界更美好,每一次微小行动都在推动社会向前发展。支持流动儿童 2020 独立生活夏令营,让改变多一点可能。


▲ 扫码支持夏令营。

-  END  -

推荐阅读

漂流在大城市,我们可以,孩子怎么办?


光鲜硅谷的另一面


我们差点就以为,一切只会越来越好



点一下

让我们知道你“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