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小城女青年,到跨国职场妈妈

Ling 奴隶社会 2021-04-20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2155 篇文章

Photo by Meiying Ng on Unsplash.

作者:Ling,80 后,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现居荷兰。十多年一直在西欧大型金融集团担任管理职位。关注内在成长和中欧交流合作。作者公众号:玲说职场人生(ID:lingtalks)。


大家好,我是 Ling,一个在欧洲金融界摸爬滚打十多年的二娃心大妈妈,今天想和大家分享我这些年在现实中逐步向理想迈进的一些心得和故事。


在公司内外所有大小管理级别的会议和活动中,我常常是唯一的“异类”。在近几年西方国家管理层多元化的风潮中,也经常被人打趣 you have ticked all the boxes(满足所有条件)


  • 非男性(西欧金融界管理层是性别不均的重灾区)

  • 非白色人种
  • 非 40 岁以上
  • 不能熟练地用当地语言做工作交流
  • 非金融专业背景
  • 非半职(part-time)母亲(74% 的荷兰母亲都会选择半职),有两娃,一个 8 岁,一个 2 岁半
  • ……


同时在西欧职场的华人中也是异类。大部分的海外华人在西方企业从事的都是高技术含量的专业岗位,做管理的是少之又少。


  • 工作不到三年就开始在巴黎银行资产管理(BNP Paribas Asset Management)带全球团队(员工分布在巴黎,布鲁塞尔,波士顿,阿姆斯特丹)。作为部门里最年轻的员工,向我汇报的都是 40 多岁的资深分析师;

  • 怀第一个孩子五个月时跳槽到新公司接管大型项目;
  • 参与和主导了 3 次欧洲金融界最大的兼并后整合项目。


我怎么到这里来的?从小城女青年到跨国生活,从一个超级冷门的专业(图书馆学)到金融业工作,这条道路走下来并没有外表看上去那么开挂。


我也时常独自坐在武汉大学的樱花树下仰望星空,感到迷茫无助,苦苦思索人生该走向何方;我也曾在中餐馆洗盘子累到怀疑人生,为自己选择的道路失望和后悔;我也曾辗转难眠,为自己的能力在异国的环境中得不到认可而沮丧。


现在站在奔四的路口,拥有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和美满的二娃家庭,回顾这十年的“非典型”人生,总结起来就是一个鼓起勇气不断突破限制的过程。我的女性身份,成长环境,大学专业,亚洲人的惯有特性和思维瓶颈,在某个时期成为我成长的羁绊,也锻炼了我往前走的“肌肉”,在带痛的转化中得到了新的智慧。


01

从自我否定到找到自我方向



我从小就算是会读书考试的孩子,在学校里一般都是学习成绩前列的同学担任班级委员,所以我被动地从小学到高中一直是担任此类职位。在这个过程中也隐隐发觉自己较喜欢承担责任,非常享受带领大家一起完成目标的历程,甚至梦想自己能像撒切尔,居里夫人那样对世界有影响的女性。


我开始经历的真正困难,是上大学后陷入自我否定的困境。因为高考被调剂,我本科专业比较冷门,图书馆学。我很喜欢阅读也对图书馆员很尊敬,但实在不能想象自己走上这条看上去很枯燥的职业道路,和我少年时的梦想也大相径庭。同班同学和我一样基本都是被调剂的,所以班级气氛整体是比较压抑和迷茫的。


▲ Photo by Ivo Rainha on Unsplash.


于是我很想逃离这个氛围,尝试着去参加班级外的一些专业课和校园活动,但并没有获得什么存在感。别人知道我的专业之后总要一脸吃惊地说“那你将来是在图书馆里摆书吗?”


我不自觉地认为自己没有别人能力强(没能考入理想的专业),前途没有他们光明。我完全不知道自己还有什么其他选择,和其他人意气奋发的样子对比,身上弥漫的是不自信和敏感。别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都可以让我的玻璃心碎一地。当时时常环绕在我脑海里的一句灵魂拷问:“人生的路为什么会越走越窄?”


自我价值会影响我们对外界甚至自身的感知,当我们自我价值偏低时,会把平时不太关注的人、事、物视为敌对,从而做出过多的自我保护行为,比如反驳,辩解,影响我们与他人的交流与能力的正常发挥。


渐渐地我就把自己封闭起来,一头埋进了图书馆,漫无目的地在各种杂志和书籍中寻求安慰和答案。当时很流行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里面一句话让我很是震动:”永远不要自怜。”我开始了向自己内心发问。


我是否在自怜?好像所有的一切都是在欺负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从而更加悲哀,伤心,进而否定自己,怀疑自我,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逃避现实。形成恶性循环,久久无法自拔。


我是否忽略了我所拥有的?我现在身处一个不错的大学,许多学习资源触手可及,还有更重要的是,我自己的独特价值。


我开始明白,我一直混淆了环境标签对我造成的负面影响和自我价值。我是谁,我喜欢做什么,我能做什么,和标签有关,但又不相干。我仔细思考自己的过去体现了哪些独特的价值:


  • 作文一直写的不错,也在少年期刊上发表过小文章

  • 我能快速和别人建立联系
  • 喜欢快速变化和充满不确定性、复杂性的事务
  • 善于从不同类型的事务中间找到逻辑和规律
  • 一切以目标为导向,执行力强


我便开始尝试跳出本科专业的标签行动,把自己的注意力侧重在个人能力的锻炼和展示,寻找挖掘适合自己的土壤。


我喜欢关注新闻事件,就开始给新闻社写稿,直到后来担任新闻社的社长;我组织能力强,就从小活动开始,和一群外专业的同学组织了好几个在学校有影响力的活动。


在慢慢的尝试中我的信心得到了提升,对自己接下来的道路也有了更清晰的规划。尽管图书馆学这个专业可以给我带来铁饭碗(100% 事业单位就业),我还是决定转换专业跑道,去国外学商科管理,尽管这意味着我需要重新开始从本科就读。


这个过程是孤寂又令人兴奋的。一方面家人都不能理解我这个选择和其带来的不确定性,我还得拼命打工补贴生活费,忧郁和不安,隐隐地无时不压在心头;另一方面,来到一个全新的环境重新开始,接受更喜欢的课程内容学习,让我充满了干劲,也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现在回头看,这个大胆的选择是适合我的。我在这段经历中学会的是,遇到不如意的境况时,不是去自怜和担心,而是想想我已经拥有的是什么?我现在可以依靠什么?为什么能够与众不同?给自己一些勇气和希望,去挑战那看似的不可能。


▲ Photo by  Sean Pollock on Unsplash.


02

从专业力到影响力



出国求学到就业,我是如何真正走上管理者岗位的呢?中国有句谚语:一技在身,如封万里侯,所以中国人会特别注重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拿学历、考证这些对中国人都不是问题,在专业领域的深耕和勤奋也让我们在西方人主导的职场占有一席之地(要不然公司为什么不把这个职位给本地人),所以一般从初级上升到中级都不会有太大的阻碍。


可是一个长期困扰大家的话题就是如何让自己在组织中更有影响力,能让自己的想法得到团体的支持。有可能在级别和待遇上已经是高级员工水平,但个人能力在这个更高层级的发挥似乎总是使不上劲,一般表现为推不动事,推不动人。


我经历过最深刻的教训就是 8 年前参与的一个大型集团项目,我负责其中一个模块。我当时比较注重专业知识,一直在了解和深究业务方面的信息。也是因为我对内容的了解和思考,在项目关键节点发现了一个重大遗漏,而且坚信这个问题必须要马上得到重视和解决,要不然会极大地影响交付,并把公司暴露在极大的金融监管风险中(在欧洲金融监管就是金融企业的生命线)


但令我想不到的是,在接下来的 1 个月中,我经历了进入职场以来最黑暗的时期。


我太想把这个发现告诉大家,开始在不同层级的会议中反复提到这个遗漏,可却没有引起足够的回应。同时身边的同事开始慢慢和我保持距离,类似午饭等团体活动也没有人主动邀请我,甚至有人称我为 party pooper(派对上令人扫兴的人)


这是我完全没有预计到的。起始以为这样的技术遗漏资深的分析师们应该明白我在说什么,可是开会讨论的时候他们只是冷冷地看着我,并不发表评论。


我当时可以放弃坚持自己的观点重新回到“派对”中去,反正最后出了问题大家一起抗,干嘛要把自己弄得被孤立?但我对工作的责任心又占了上风,在自我怀疑中挣扎了 1 个月后,我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越级去和一个比较熟悉我的高级经理寻求建议。


他感觉到了我的绝望,耐心地听了我的陈述后,给予了无条件的支持。因为问题很复杂,说清楚和听明白都需要时间和不报偏见。于是他马上召集了几个主要负责人来听我对问题的表述并强调了问题的严重性。


结果是我是对的,所有的人都遗漏了这个业务方面。从这个事件开始管理层开始称我为在大坝上散步的人。


这是荷兰的一个俚语(因为身处海平面以下的荷兰人一直是与海水做斗争,所以很多俚语都和大坝有关),意思是大坝的漏洞没有被管理大坝的技术人员发现(项目中资深技术分析师),也没有被在大坝上巡逻的队伍发现(项目主要负责人),而是我这个在大坝上散步的人发现并指出来了。


▲ Photo by Nicole Geri on Unsplash.


虽然最后看似我“赢得了”认可,但达到这个结果的过程是有效的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除了去找更有影响力的人求助,并没有成功的得到周围人的支持,也就是没有对他们造成任何的影响。如果我能把这段路重走一遍,会怎么做?


  • 更注重和项目成员关系的培养而不是只专注在技术内容上,把这个问题从他们的角度说明,取得信任和支持;

  • 搞清楚关键决策者,更积极的和项目相关人私下沟通,而不是总在群体会议上提建议;
  • 说服的重点是这个事情对关系人的影响,而不是只试图讲述一个复杂的技术细节;
  • 先争取注意力,这样才有空间和时间让他们来听技术细节;
  • ……


从这段经历以后,我把重心从专业知识转移到影响力的研究和实践。慢慢的,我开始成为组织中的问题解决者。多复杂的工作,交到我这里就能搞定。推得动人,搞得定事,用我前任经理的话来说,你成为了解决方法的一部分(you become part of the solution)


03

职场女性:从被喜欢到被尊重



突破了专业能力到影响力的瓶颈,作为职场中的女性,特别是在以白人男性占绝对主导地位的西欧金融界,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职场性别差异了。


我在职业初期对这个差别没有太多感受,因为当时公司的 CEO 是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女性领导人,身边聪明能干的管理培训生同事女性也占了差不多一半。过了几年,才发现自己慢慢成为会议室越来越少的女性之一,直到成为唯一的非荷兰女性。


身边的那些女性同事都去哪了?后来偶然看到公司一份内部文件,女性的比例从初级员工的 40% 降到中高级职位的 10%。就像谢丽尔-桑德伯格在 TED Talk 里说的那样,我们已经向前走了很远,但有些事情与 1958 年相比并没有什么改变。


我开始关注女性职业发展话题并且参与成立了几个辅导女性发展的组织,也和公司内外的女性员工有了更多的交流。大家面临的挑战相似又各有不同,最常见的问题就是“为什么我的意见和观点得不到采纳?表现强硬就被视为霸道(bossy),表现轻柔就被视为没自信,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其实这背后就是女性在职场中获得尊重的挑战,但许多女同事都混淆了被喜欢与被尊重。


就像那句广为流传的话说的那样:“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水星。”男性和女性有许多的不同点,在职场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是男性更注重“问题”,女性更注重“关系”。


几乎是从小到大女性都被父母或者老师教育不要与人发生冲突,以躲避冲突的方式来保持和睦;或者是用尽办法取悦他人,这样才能和同事相处融洽,受到大家的喜欢。比如:


  • 主动承担许多支持性的工作

  • 做 Yes-Lady,老板安排的工作全盘接受,和同事在某个事务上有不同的想法也不提出来,只顺从他人的节奏
  • 因为和同事关系不如意,就感到坐立不安,不能专心工作
  • 凡事都要征求大家的意见和许可


▲ Photo by Dane Deaner on Unsplash.


但事实情况是,如果你只在意别人是否喜欢你,很可能就会失去受人尊敬的机会。扎克伯格就对谢丽尔-桑德伯格说过:“当你想要让事情有所改变时,你不可能取悦每个人,而你如果去取悦每个人,你就不会获得充分的进步。”


我也经历过尽心尽力地去完成所有的工作,接纳别人的观点,把所有细节都照顾到,可得到的只是更多的琐碎工作,升职加薪的却不是自己。


后来我发现,在我接触过的女性领导人中,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雌雄同体”。他们既有男性的果断和决策力,又有女性的细腻和亲和力。所以我时常提醒自己,职场女性首先是同事,其次是女性,我们需要获得不是被喜欢而是被尊重。


现在我也做支持工作,但会区分提供帮助与取悦他人。如果真的是在给予帮助,那么就要提供必要的资源和支持,以便其他人高效率地完成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比如我也会偶尔做会议记录,但写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我是会议中唯一的女性,而是这次的记录会为某个事务推动有积极作用。


如果在团队里是干得最苦的,全都是具体事务而没有方针和指导性工作,那么就是在取悦他人。问问自己,你提供服务,是因为认为人们会因此而喜欢你,还是因为这是真正需要你做的事情。


要赢得尊重,就需要建立平等的关系和信任


建立平等的关系首先自己先把心态调整好,我到了这个工作就是来创造价值的,我们的交流也是产生价值的过程。面对不同意见不用全盘接受或者是强硬回应,可以用女性的高情商以柔克刚,多倾听,明白他人的需求,自信坚定地回复。


我现在参加的纯荷兰人的会议,他们一看到我进来,就会立刻转换成英语。这在一开始并不是这样,经常会有男性的高级经理和我开玩笑似的说,“你应该学学荷兰语了”,“你来荷兰好久了吧,应该听得懂吧。”


我也会开玩笑性的故意用英语和荷兰语夹杂着回应:“如果你有兴趣听我对这件事情的想法,我用英语会比只用 goed(荷兰语:好)或者 niet goed(荷兰语:不好)表达的 een bettje better(荷兰语:好一点点)。”然后大家哈哈哈,继续用英语进行会议。


我虽然是用玩笑的口吻,但大家都会通过这个回应解了我的态度和所传达的信息:大家坐到会议桌一起讨论,就是想互相交换想法来产生新的解决方案或者决策。无论是任何性别或者级别,每个人的想法都是有价值我发言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有多正确,多能干,而是我相信我所要分享的内容对完成工作很重要有价值。


获得尊重第二个方面就是信任的建立。信任是源于对处理问题能力的信任,说到做到的信任,当他人需要帮助时你会应援支持的信任。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靠谱。这些信任都是在日常工作中一点一滴地累积起来的,而且会长期陪伴在你的职业生涯中。


我能在怀第一个孩子五个月的时候被挖跳槽接手大项目,就是凭借前几年在圈子里建立起来的可信度,而且我以实际行动强化了这个信任度。比如在谈跳槽条件时,我并没有刻意回避身处孕期这个客观条件,一开始就很坦诚的谈,把重心放在在休产假前后我能为组织带来什么价值。


从我的经历来说坚信自己能为他人带来的价值,并把它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出来,是女性在职场获得尊重的有效方法。


▲ Photo by Brooke Lark on Unsplash.


写在最后


每一段的成长,都伴随着往内的探索和对人生可能的相信,玻璃天花板一直都在,但自我的成长是不受限的。


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每个人都有突破限制的潜力,我们会犹豫,会怀疑自己,会因为自己觉得没有准备好而差点放弃足以改变下半辈子的机会。我们有时候也需要借力以战胜自己的恐惧、内心的借口和不安的感觉,但只要正视内心需要被倾听的声音,选择勇气,即使是小小的一步,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因为这会让你认识到,勇气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权力,它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你生来就有,并可以随时运用,你只要知道怎样在需要的时候找到勇气,实现你的梦想。


当你坚信自己的决定时,工作就会更加有趣;当你坚信自己选择的方向时,人们就会更愿意和你一同努力;当你达成目标,人们就会尊敬你。


所以,让视野穿越玻璃天花板吧,命运由你自己掌握。未来某一天,当回首往事,你会发现,所谓的玻璃天花板其实根本就不存在。

-  END  -

推荐阅读

我忍你很久了…


十年,把人生的弯路走通


古典:看见弯道,豁出去,超车

各位读者们,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欢迎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呀。


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如果你还想如常看到我们的文章,记得点一下在看和星标哦,期待每个清晨和“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你相遇 :)


点“阅读原文”,加入“奴隶社会”朋友圈,诺言社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