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生最重要的,是直面的勇气

千寻 奴隶社会 2023-02-25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 2352 篇文章

题图:Photo by Amy Humphries on Unsplash.

作者:千寻,诺友。

我是一名 80 后,家中排行老二,成长于一个平凡的农民家庭,是家中唯一走出来的大学生。如果人生这部剧有预告,我提前得知 18 岁备战高考时母亲患癌离世,父亲精神状况有问题,我自问还会选择来此一趟吗?


我的答案是:会的。


戛然而止

的少年时期


01

如果给过去的人生画一个曲线图,那最高峰值一定是童年时光。


小时候父亲为了给我们三姐弟创造好的条件,举家出外谋生,奋力打拼让我们读当地最好的小学,母亲全职在家照顾我们的生活。


现在回忆起来的画面依然清晰:每天和小伙伴玩,放学回家妈妈会做好一桌子饭菜等着我们……父母给的学习压力几乎为零,一直到初中,我的学习成绩都名列前茅。


童年的简单、幸福是我生命里一抹明亮的底色。


直到 17 岁那年,一个平常的冬日,姐姐打电话告诉我:妈妈确诊癌症了,晚期。当时除了震惊、难过,并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随后的日子,开始放疗、化疗,陪妈妈住院。治疗效果挺好,可是出院后日常营养支持、休息没有跟上,妈妈依然需要为了生计各种操持,很快就又倒下了。去医院复查后发现肿瘤转移了,我们又开始新一轮的治疗。而这次,家里已经拿不出钱来,治疗进行得很慢,效果也不好,只能眼睁睁看着妈妈日渐消瘦。


时值暑假,别的同学都在校补习,我和妈妈奔波于医院和家之间。而后的中秋节,午休起床,我像往常一样扶妈妈起来上厕所,没想到这一坐下,妈妈就再也没有起来。虽然一直有心理准备,但这一刻来临时,我完全无法接受!

Photo by Jade on Unsplash

我曾经以为,自己的眼泪在这次都流干了,不曾想,生活里要流泪的事情却从未减少。


读大一那年,我又亲手把爸爸送进了精神医院。事实上,爸爸的发病始于我小学六年级,一直以来都给全家人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


在医院住了 3 个月,因为费用太高,我们又把爸爸接了出来。精神病人在无人陪护的状况下,不久又复发了,我再次将他送进医院,这一住就是 13 年,个中心酸无以言表……


在爸爸住院期间,我们先后经历了爷爷的突然离世、奶奶摔倒卧床而后离世……家中的一再变故,让我觉得人生中这一段走了好久好久。花样年华里,我最常穿的却是黑色。仿佛这样就可以在人群中把自己隐藏起来,把伤口遮住。


如果故事到这里,你问我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我一定怒摔:我才不接这样的狗血剧!



上下求索

安全感


02

22 岁时,先生走进了我的生命里。他也是一个普通人,但成长在一个安全感满满的正常家庭。他说在人群中一眼就能看到我,听了我的故事,更是被我的坚强所打动,愿意和我一起顶风遮雨,我亦为他的坚定所感动。被人喜欢和无条件接纳,给了我莫大的治愈,我第一次感觉到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


28 岁时,我迎来了生命中的转折——我们的宝宝出生了。


这个小生命的到来,突然将我拉进了婚后的另一个世界,一种和孕前截然平行的生活。我手足无措、狼狈不堪。这个小生命带给我的使命感,让我开始思考,我要怎样为人父母?

▲ Photo by Manuel Schinner on Unsplash

本能告诉我,一定要把他带在身边,亲自养育大。于是我经过艰难的抉择,离开了一份看似光鲜体面的工作,选择做一名全职妈妈。但做全职妈妈的我并不享受,更不擅长,在生活的洪流里,我跌得头破血流,负能量爆棚,一度焦虑到去看心理医生。


随着宝宝慢慢长大,我有了更多的时间开始做其他工作,成了一名自由职业者,每天不得不独立思考解决各种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慢慢地触碰到更多可能性,真正审视以前浑浑噩噩的生活,思考自己。


一开始,面对生活的一地鸡毛,我痛苦、抱怨,总觉得是别人的问题,为什么自己要承受这么多。与此同时,亲密关系处得一塌糊涂,和外界的关系也不好。我变得自卑,封闭、堕落,不知道如何自处,活成了自己都不喜欢的样子。


我问自己: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回顾过去,18 岁开始提前面对 48 岁才需要面临的问题,以及之后一再重复的离别体验,让我一直惶惶不安、小心翼翼。每当有幸福降临,我都觉得不真实,觉得似乎自己如果没有做好哪一步,下一步生活可能会毁灭。


孩子的到来,把之前积累的、没有处理的情绪、深层问题集中爆发出来。因为在意,我更加不知道该怎么和孩子相处。我第一次发现,自己缺少爱的能力。就像抓沙,越用力想要抓住,漏走的沙越多。每当我越用力想要给他好的,就离他越远。


我开始“向外求”,试图寻找救命稻草,寻求解决方法。2017 年,我接触到了奴隶社会,仿佛看到了一扇窗,我马上被这里的光亮吸引住,但并没有马上找到“药”。生活继续往前走,虽然我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觉察,但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做。

▲ Photo by Darius on Unsplash

2020 年,我加入了诺言社区,接触到一诺说的“向内剥洋葱法”,并尝试在生活中运用起来。这非常有帮助,让我发现了不一样的视角,想通了很多。在一次自我对话的练习中,我突然“看到了”自己内在的小孩,那一刻,内心有满满的感动。


5 年前,我开始到处找“药”,听过很多道理,做过很多尝试,终于累积到质变:那些原来我听不进去的道理,我突然听懂了;我看不惯的人和事,突然也释然了。5 年,我走到这里,才发现,原来那些过往的努力都作数。向内看,我终于感受到了心灵上的宁静。



困难另一面

发出的光


03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生命中一帧帧永远不会忘记的画面时时浮现:

从小非常重视创造好的学习条件的爸爸,在我开学的时候拿不出学费,妈妈才相信他“真的疯了”。

一个人陪伴母亲住院,不会洗碗,生病的母亲在后面看着我,气急败坏地数落、表达她的担心:“我以后走了,你怎么照顾自己?”已为人母的我,每每想起这件往事,倍感心酸。

十五年前的中秋节早上,节日的氛围给家里增添了一丝丝喜悦。早起,病中的母亲还交代我们准备节日的食物。午休起来,只是因为一口痰呛到没了呼吸,眼睁睁放弃送医,看着她离开的不甘……

从小不需要干家务的我,当妈后各种笨拙:进厨房不是煮焦,就是搞成战场;抱着娃在家中走来走去哄睡,还不小心把宝宝的头撞到了墙……

4 岁半的儿子有一天对我说出:妈妈,我不爱你。那一刻,仿佛隔空看到了 30 年前小小敏感的我:渴望家人的爱,想要靠近,却怕被伤害而拒绝靠近。

 ……

Photo by Jo Leonhardt on Unsplash

提笔之前,我鼓足勇气才敢开始。写的时候,竟然一气呵成,仿佛在叙说别人的故事。虽然心中亦有波澜,但早已不那么痛苦。过往的这些经历,让我有机会去触碰内心的自我。


走过至暗,我发现另一面,是许多光。我对自己多了一些了解。


小时候,家里非常想要一个男孩,听大人说,生下我之后,发现是个女孩,觉得非常失望,一度要将我送人,还好妈妈把我带回来了。这些事我之前一点印象都没有,但当后来大人告诉我,我才发现,那个小小的我其实是记在心里的。我一直努力学习保持优秀,其实潜意识里还是为了得到父母更多的关爱。


从小,家里总是批评我嘴不甜,不爱叫人。逆反的我于是索性成为“不礼貌”的那个小孩。一直到长大后,我都不爱和人交往。以前我觉得这样也没什么问题,直到真的碰壁,才发现自己其实一直在逃避。有了觉察以后,我意识到自己其实是一个内心特别柔软敏感的人,是因为怕受伤,所以才避免和人打交道,不自觉想要切断与别人建立的链接。


过去,我常把目光关注在自己所没有的,为此感到深深的焦虑、无力感;当我把目光关注到我所拥有的,我感觉到了更多力量。那些我曾经忽视的生活中的小美好,我不再认为理所当然,便时常心怀感恩。



越包容

越舒展


04

有了更多觉察和视角后,我开始变得包容。


  • 对于另一半,从指责到理解。


以前,我总是指责先生,这个没做好,那个没做好,总是希望他能多做一些,这样自己就不会那么累。当我站在他的角度和立场去看的时候,才发现,其实他已经做了不少,但我陷在自己的情绪里,选择性的只看到他没做的那部分。

Photo by Alex Iby on Unsplash

当我意识到,他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需要关爱,我放下了自己的过度索取。


在一次冥想中,我感受到自己肩膀的疼痛不适,我联想到自己过往承担的责任,莫名就想流泪,想隔空抱抱那 20 岁的自己:亲爱的,我知道你太累了,别挑这些担子了,休息一下吧。


这时我突然意识到,即使我先生做到 100 分,我也会觉得他分担得不够,因为他终究是不能替过去的那个我承担当时的痛苦啊!我当下生活中的琐事真的没有那么多或者那么重要,但是它激发了过去的感受,而我也只是对着过去在发泄不满。


  • 对于孩子,从小心翼翼到逐渐自在相处。


做父母的人都懂,小孩真是一个非常容易制造失控的物种,而过去的经历让我几乎条件反射地觉得,我的生活里容不得半点失控,我要尽量做好我能做的,不让它发生。当这两件事放在一起时,“火花”就经常闪现。


本来想要熏陶宝宝艺术创作的一颗心,在被娃不小心弄脏的墙、衣服、地板之后,怒火就瞬间浇灭了一切。其实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失控就像一个过去魔咒的开关,一按就着,每次凶完小孩之后又特别内疚,在他的脸上我看到了越来越多的怯生生……


现在,我放下了一些功利心,相信孩子本性俱足,只要给他创造安全、真实、亲密、平等的环境,就静待花开。也因此,我放下了惶恐,不再将自己的影响无限放大,不再执着于形式上要给孩子什么样的熏陶,发自内心的欣赏他的每一面。

▲ Photo by MI PHAM on Unsplash

慢慢地,我发现当自己放松了,孩子的脸上笑容也多了,舒展的状态有了,更愿意表达、反馈了。在这关系中,我们互相滋养着……

回到文章开头的那个问题,现在的我能平静地回答“Yes”,是因为,那些痛苦化作了成长的动力和滋养,我成为了更好的自己。想用我的经历分享给也许正值至暗时刻的朋友:只要你愿意推开自我认知这扇门,就会看到门后的光亮。


接纳自己,看见自己。因为有爱,值得来人间一趟。


“出砖入石”

处处是生机


05

在我们闽南,有一种特殊的建筑工艺叫“出砖入石”:白色的石头中夹着碎片的红砖。源起地震或者战乱重建家园时,人们没有太好的经济条件,工匠们想出的办法:就地取材利用破碎的砖瓦搭建房屋。最后不仅节约材料,还产生了一种意外组合的残缺美。

闽南人还给这种做法取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名字,叫“金包银”。

▲ 来自作者

在困境中,工匠们用智慧找到了出路和生机,我为第一次读懂身边的文化而备受鼓舞。这正是时下流行的那句——生活有时一地鸡毛,你也可以捡起鸡毛扎个鸡毛掸子。


人生上半场,现在想来好像上世纪的事情。而现在,我觉得人生才刚开始。


作者写在后面:

非常高兴能在奴隶社会发表文章,在我心里,一诺和奴隶社会就像老朋友(毕竟听了这么多线上课,一诺、华章的声音就像老朋友一样熟悉),诺言社区就像心灵的一个家,一个永远对你开放的一个角落,接纳、温暖和鼓励一直都在。


如果你也有很多困惑,欢迎加入我们,在这里,你遇见一个全新的自己。


-  END  -

推荐阅读


那些没意识到的爱和伤痛,怎样改变了人生的轨迹?


从小县城出发的奇幻之旅……


一诺:开年“不顺”怎么办?


各位读者们,一起在文末留言你的想法/故事吧!也欢迎点分享,给需要的朋友们呀。

因为公众号平台改变了推送规则,如果你还想如常看到我们的文章,记得点一下在看和星标哦,期待每个清晨和“不端不装,有趣有梦”的你相遇 :)

点阅读原文,加入诺言社区, 和16000+诺友共同成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