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照管好你的职业尊严

2015-10-28 刘智博 奴隶社会

题图:我觉得老罗这张照片反映的就是职业尊严,是不是应该给我一部文艺青年版坚果手机?:-)(声明:本人和锤子科技没有任何利益关系 - 华章)后面一诺说几句。

这是奴隶社会的第558篇原创文章。欢迎转发分享,未经授权,不欢迎其他公众号转载。作者的公众号"士魂商才"David_ShiHunShangCai


现在人们讨论“工匠精神”的越来越多,这确实是好事,把自己手头一件看似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已经不仅是一种工作,而是一种修行。前些天看著名的纪录片《寿司之神》就深感小野二郎不愧是世界上最高寿的米其林三星餐厅的主厨,他年复一年制作寿司的历程就真的是一种禅宗的修行。

其实与“工匠精神”相近的,还有一个词叫“职业尊严”,表达的也是类似的意思:无论从事什么职业,做什么工作,都以极其严苛的标准来要求,而且始终做到,以此赢得别人的尊敬,这便是职业尊严。下面我就讲一个最近亲身经历的小故事。

我之前做过一些年的管理咨询,这是一个对职业素养要求极高的行业,对工作的方方面面都有严格细致的标准,不仅包括着装,也包括可以使用的字体、字号以及颜色。错别字是不可饶恕的错误。我时常在想,如果这是军阀时代,写了一个错别字,会不会被直接拉出去毙了。

对一个刚进入职场的年青人而言,那是很好的锻炼平台,虽然后来我离开了,但始终对那个行业心存敬意。管理咨询行业的老大叫麦肯锡(McKinsey),想必很多人都听说过。我前些天闲得没事,找了份他家的关于中国中产阶级未来十年消费趋势的报告来看。就是这份《Meet The 2020 Chinese Consumer(会面2020中国消费者)》


于是我又闲得对里面一个本来无关紧要的小数字产生了一些疑问


这其实就是他们在2012年时做出的在2020年时世界主要国家GDP的预测,说是到时候中国会是世界第二,这当然没有任何悬念。不过我对中国和印度GDP的对比产生了一点疑问:中国以7.9%的年均增速(现在看起来这显然过高了,不过当时做这样的假设还是合理的),GDP会实现翻番,从6万亿美元增长到12万亿美元;而印度则以8.6%的年均增速(现在看来就更高了),在相同时期内,仅仅实现了50%的GDP增长,即从2万亿美元增长到3万亿。即使考虑到一些四舍五入,这种差距也有点离谱了。

好在这种报告一般在末尾都会列出撰写团队的人员及联系方式



于是我就直接给负责的合伙人安宏宇(Yuval Atsmon)写邮件询问。当时已经快半夜了,邮件发出去时是晚上11:54(由于写作本文时我在国外工作,因此电脑上显示的时间需要再加上8小时)


写完后就又看了一小会儿报告,然后就想去睡觉了,结果没想到,刚刚过去不到10分钟,就收到了回信


当时的时间应该是子夜0点3分,即我的邮件发出去之后的9分钟。在邮件中,他针对我提出的问题给了在当时的情况下尽可能详细的解释


大致的意思是说,这份报告是2年以前写的了,而且他现在休假,具体的数据不方便马上就查,不过他认为造成这个问题的可能原因有两个

(1) 印度的GDP增长率写错了,应该是6.8%,而非8.6% – 这个其实我觉得可能性稍低,因为毕竟咨询公司最不能容忍的事情之一就是这种打字错误(Typo)

(2) 四舍五入 – 我一开始觉得他是拿这个原因打发我,因为四舍五入一般不会造成这么大的误差,但后来想了想是有可能的,比如印度是刚刚超过1.5,于是被写成了2,然后增长了一倍多,但仍然没有达到3.5,于是就被写成了3

不管真正的原因是什么,这种敬业的态度让我非常震惊。如果这是在工作场景下,我会觉得很正常,因为这确实是一种必备的职业素养,但对于一个完成不相干的人,这么快

就回信,而且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回复得如此全面细致。这是我没有想到的。这让我对他本人以及对这家公司肃然起敬。虽然总是有针对管理咨询行业以及作为领军企业的麦肯锡公司的批评,但没有人或机构是完美的,能够受人尊敬,不会没有道理。

这也让我想起刚刚进入这个行业不久自己的一段亲身经历。当时是在做一个跟钢铁相关的项目,在赶中期报告那天晚上,已经工作到半夜2:30了,工作接近完成,还有个别地方在整理和修改。这时负责的Principal(相当于副合伙人)走进来,跟项目经理一起从头开始审核报告内容,在翻到关于钢铁下游一些行业未来增长趋势时,他发现了一个问题,认为我们对汽车行业增速的预测有问题。

我们当时(大概是2009年)使用的汽车行业未来5年年均增速是6-7%,这个数字也是经过公司内专门做汽车行业的同事们之前认真分析后得出的,不是一个随意拿出来的数字,但他坚持认为当时对GDP增速的预测仍然是8%,而汽车和房地产是拉动GDP的最主要行业之一,增速不可能比GDP低。当然,他的说法应该也是正确的,我们也能理解,不过这个汽车业的增速并不是随意乱写出来的,而且当时已经快3点了,要我们怎么改呢?

其实在做这种研究的时候,数据对不上是很正常的事,因为不同口径和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就是可能不一样,像这里的汽车行业增速和全国GDP增速可能在各自的研究体系下都是正确的,而且这个汽车业增速我们也是有充分的依据的,转天汇报时客户即使是质疑,我们也有足够的证据。当然,另一方面,我们也同意在当时的情况下汽车业的增速确实不应该比GDP,有点类似于各行业平均值,还低。如果把这个6-7%的数值保留在报告里,是可以自圆其说的,只不过看起来会有一点瑕疵。我们也不认为客户真的会纠住这个次要的细节不放。而且,再过不久天就快亮了……当时初入职场的我心里就盼着他说一句话:“行了,这次就这样吧,下不为例”,可是他却一直坚持,要么我们重新从其他权威的信息渠道里找到更合理的数字,要么就把这部分从报告里拿掉。最后临走前还说了这么一句的话:“对不起,我不能让这种东西出现在我的报告里”。

其实我们双方都清楚“这种东西”的含义是什么。这并不是说那是一个绝对的错误,而是在当时特定的情况下,这个问题让整份报告显得不再完美。于是,我们只好继续重新找其他的关于汽车行业的研究,好在这种研究报告还是比较多,我们更新了数据,补完了其他部分,在6点天亮前结束了工作。那段经历,尤其是那句话,至今都让我觉得刻骨铭心。但那个项目做完,我觉得由衷的自豪。

最近又有了这次跟这位大麦合伙人的短暂交往,我像又被点醒了一次一样。似乎之前脑子里那个声音又被再一次放大:“再想想能不能把事情做得更好一点,这事关你的职业尊严”。


一诺:一篇写麦肯锡的文章,我不得不说几句,况且他上面提到的几个麦肯锡的同事我也认识而且熟悉。

商业,企业其实最终是靠满足客户要求而获取利润。但做得出色的公司,无一例外,都是给自己定了远远高于客户要求的要求,而且不遗余力地去实现这个要求。所以这些就形成了企业的价值观,在顾客那里,就是口碑。麦肯锡的人,哪怕离开,还是到处可见这种价值观的体现。

这个到个人层面上也是一样,最终长久的动力,是来自于对自己的要求。或者说的不好听一点,就是比较“贱“,呵呵。我之前的麦府十年的文章里系统的写过,贴在下面大家可以看。

另外说一句题外话,这篇文章提到的其实是商业伦理的一部分。我今天飞机上看了一本书,北大的何怀宏老师写的“Social Ethics in a Changing China"- Moral Decay or Ethical Awakening。是著名的智库Brookings Institute的中国中心出版的。非常好,推荐大家读。何老师还有很多中文书,大家可以自己找来看。

http://www.brookings.edu/research/books/2014/social-ethics-in-changing-china”

推荐阅读:

麦府十年,难说再见

最接地气立马能用的职场建议

女神,为职场而生

职场「宝宝」的大问题

职场四法宝



你读到的只是冰山一角,读经典老文章,发送 m 或者点下面的菜单。有感悟想和大家分享请回复「投稿」。

长按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