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人在中国开“中餐厅”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说起“中餐厅”,国内观众的第一反应应该是湖南卫视推出的青春合伙人经营体验节目《中餐厅》,目前第二季节目即将收官。
不可否认的是《中餐厅》本身明星阵容强大,制作也十分精良,尤其是节目的后期,时常成为被夸赞的对象。然而这档节目跟韩国tvN电视台罗英锡PD打造的《尹食堂》之间的深厚渊源,逐渐被人遗忘。
成功打造《尹食堂》之后,tvN在2018年3月推出了另一档美食经营综艺《在当地吃得开吗?》。第一季由主厨洪锡天、神话成员李玟雨、演员吕珍九在泰国四座城市六个地点经营小吃车。三个韩国人在泰国制作贩卖泰式炒粉、芒果糯米饭等泰国料理,接受当地人的考验。
依然是tvN偏爱的美食题材,依然是明星+经营的基本元素,但是这个移动版的“洪餐车”在前作的强大光环之下,由于人物形象扁平、叙事缺乏戏剧冲突等问题,前三期收视率从1.85%、1.56%至1.36%持续下降,后续也未能突破2%。
第二季选择中国作为挑战地点,由韩国46年厨龄的中餐厨师李连福担任主厨,演员金康宇、徐恩秀,搞笑艺人许景焕作为帮手,四人在山东烟台贩卖韩式中餐。中国篇于9月8日开播,收视率从首播的3.8%到最新一期的4.6%稳步上升,在国内也得到了不小的关注。
《在当地吃得开吗?中国篇》跟《中餐厅》相比虽然是小成本制作,但节目的品相可以说是不输的。那么接下来笔者就经营场所、叙事推进、文化输出方面来分析一下这两档“中餐厅”各自的操作理念、手法和表现。
1
经营场所:固定餐厅VS小吃车
从泰国象岛到法国科尔马小镇,《中餐厅》在当地搭建或改造了一个餐厅,一季的经营都在一个固定场所发生,这当然跟《尹餐厅》也有很大关联。远赴国外拍摄,除了展示当地特色的风光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在真人秀主线部分和当地环境、素人发生关系。
第一季在象岛还需要黄晓明每天出门拉客,第二季采用在法国当地报纸上刊登消息预约的方式,揽客的环节直接被省略。客人在室外的餐桌上用餐,明星们在室内的厨房里忙碌,剪辑往往会集中在厨房忙碌的环节,造成轻微的割裂感。
后续连到超市采购的环节都没怎么出现,场景越发局限在餐厅内部。而明星们到餐厅主人家里做客、抽出两个小时游览附近的小镇,但这种外出行为跟经营的主线贴合的不是十分紧密,设计感也十分明显。
《吃得开》则选择小吃车这一载体,流动性和半开放空间两个特点让经营故事和当地环境以及素人之间发生。具备流动性的小吃车从渔人码头、大学路、游乐场、古城、小吃街移动到啤酒祝祭,地点的多样性增加了视觉观赏性,使烟台这个城市更加生动立体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半开放空间是一个更大的优势,经营者和客人之间产生了双向的观看视角。站在客人的角度,卫生条件一览无余,准备过程也实时发生在自己面前;站在经营者的角度,可以看见实时的客流量和顾客品尝后的反应。后期在剪辑时也多次采用两个视角切换的镜头,以及把全景画面处理为半圆形弧度。
从经营者的视角,播捉到一个个真实有趣的顾客。比如和父亲一同前来结果一个人吃两碗面的小男孩,只有看《小猪佩奇》才乖乖坐在椅子上的小孩,一同出游的家人之间,拼桌的陌生人之间故事一直在发生。
相对于《中餐厅》把叙事重点放在了明星的室内相处,《在当地吃得开吗?中国篇》通过小吃车这一流动性、半开放的载体与城市、客人产生联系,并且从大量的素材当中提炼出了有趣的故事样本,实现了不一样的表达。
2
叙事推进:
轮值主厨、飞行嘉宾VS日更菜单
去年国内扎堆出现的“慢综艺”,往往都会出现节奏拖沓、叙事平淡的通病,以《青春旅社》、《三个院子》最为明显,一旦慢下来就会无趣。为了使节目产生新看点和戏剧冲突,由导演组设置任务和投入飞行嘉宾是常用的手法。
《中餐厅》第一季的段落感也十分明显,分为最初的磨合期、轮值主厨、飞行嘉宾、临别晚宴四个阶段。第二季大逻辑基本不变,在此基础上用小标题的形式把每一期再进行划分,产生了类似多幕剧的章节感使得看点更为集中和紧凑。
《在当地吃得开吗》一开始设计节目方案时就确定了与之不同的大逻辑,主厨和三个帮手职能分工明确,不会有角色的重叠和交换。那么戏剧冲突的主要助推剂就是每天要挑战的新菜品。
从第一天的炸酱面,到后续的海鲜汤面、糖醋肉、炸酱盖饭,每一道新菜品的投入自然诱发顾客的不同反应。炸酱面大受欢迎给了团队极大的自信,没想到第二天顾客却被海鲜汤面辣到不行,场面一度陷入僵局。一道道菜好比一个个关卡,团队打怪升级的进阶感十分明显,观众在追看的过程中也获得了相同的体验感。
再加上经营地点的变换带来主要顾客群体的改变,渔人码头的游客群体、大学路口成群结队的学生,客人们自带的身份属性和不同菜品之间也会产生新的化学反应,节目的新看点一直在持续输出。
不在明星经营者身上做文章,没有内部的身份交换也没有外部的人员介入,《吃得开·中国篇》通过食物本身诱发外界的不确定因素,确保了真人秀最重要的戏剧冲突。这种手法对于国内的制作者们而言,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即便两者节目层面的操作手法大不相同,但《在当地吃得开吗?中国篇》和《中餐厅》在节目之外的另一个高度,都试图在实现国家的文化软实力输出。
3
外宣或潜在的目的:
推广本国美食,实现文化输出
论文化软实力的输出,《尹食堂》所达到的高度是同类型节目难以超越的。在国内政策导向面前,《中餐厅》把弘扬中华美食作为节目对外的宣传点,明星们在节目中也多次提及并引以为豪。
但不管在泰国还是在法国,由于经营者们强大的明星效应,想要去中餐厅吃饭的大多是中国人,最终入场的也有半数是中国人。最新一期拍摄时适逢端午节,餐厅一开始也是怀着向外国人弘扬文化的信念出售粽子,后续大部分还是卖给了出门在外思念家乡味道的游子。
《中餐厅》想要讲的是中国人做中餐给法国人的故事,一定程度上演变成了中国人做中餐给中国人的故事,并且明星是核心看点。而《吃得开·中国篇》表层想要探讨的是改造过的韩式中餐能不能符合中国人的胃口,讲的是韩国人做韩式中餐给中国人的故事,所有的叙事也都围绕这一大逻辑进行。
可“韩国风味中餐”本质上还是韩餐,节目的落点还是通过食物完成韩流文化输出。tvN用一种相对客观的视角,介绍了炸酱面等中餐传播到韩国的历史,也采用了二维码付款、号码牌取餐等方式,来推广韩式中餐。
节目组还邀请了当地美食店的老板以“当其林”的身份进行试吃评定,普通顾客也会进行后采评价,最终是否“吃得开”由这些人说了算。
《在当地吃得开吗?》可能无法达到《尹餐厅》的热度和高度,但在文化输出这一点上也没有高举旗帜欢呼,由顾客和美食家做出的评判应该比明星自己的良好感觉更有说服力一些。
4
总结
作为一档美食相关节目,把食物拍的好看,勾起观看者的食欲是基本要求。作为一档真人秀,故事的不确定性和冲突感是呈现的重点。《在当地吃得开吗?中国篇》做到了这两点,实现了自身的飞跃。
从开餐厅、开小吃店、开大排档、开小吃车、开民宿、开夜店再到开照相馆,韩国明星经营类题材的节目其实非常多。是重经营还是重生活,是真正的经营体验还是套用经营的壳子讲述其他的内容,是每位制作者都应该想清楚的事。
国内在操作这类题材时,经常打着慢下来的口号,实则在跟经营较劲,于是陷入一种两头空的困境。希望这一韩国人开“中餐厅”的例子,能从重经营的角度给国内的内容创作者带去一些思考。
—— THE END ——
作者|刘翠翠
编辑|胡钰鑫
点击下方图片阅读更多优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