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黑衣人》二十年源流考,经典科幻IP毁于不思进取?

迈克李 影视产业观察 2021-03-07


《2001:太空漫游》《星球大战》《黑客帝国》…这些诞生于上世纪的科幻巨作,从内容主题和工业技术等诸多层面革新了科幻电影,今天的观众仍会一遍遍翻看上述电影也证明了一部科幻片能否成为经典与视效、CG等并无太大关系,而与上述作品一样,在上世纪90年代,一部科幻喜剧片《黑衣人》横空出世,不仅在那个夏天成为名副其实的“重磅炸弹”,让看过的观众大呼过瘾,更难得的是,在CG技术尚未成熟的彼时,凭借着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主演们极具魅力的表演,影片获得了各大媒体的一致褒奖,对科幻电影向来苛刻的烂番茄评分网站也给出了92%的新鲜度。

 

 

1997年第一部《黑衣人》在商业上的大获成功,使得主创团队在2002年和2012年又分别拍摄了两部续集,并且邀来了前作主演威尔·史密斯等回归,均获得了不俗的反响,也让《黑衣人》成为科幻电影界又一个超级IP。在新一部《黑衣人》外传上映之际,笔者将在下文为大家介绍《黑衣人》二十年来的发展简史,以及正在热映的新版《黑衣人》又有哪些优点和不足。

 

《黑衣人》源起:

从都市传说到银幕爆款

 

如今只要一提到“黑衣人”,大家的第一反应一定是威尔史·密斯主演的《黑衣人》电影系列,但“黑衣人”的真正起源,却要比电影早得多。从上世纪初期开始,欧美民间关于黑衣人(Men in black)的报道就早已层出不穷,几乎成为在美国盛行一时的都市传说,而提到黑衣人,大家的反应往往都是UFO、阴谋论等等,美国研究者John Keel更是认为近代的黑衣人报导和欧美国家更早关于恶魔的报导有些相似,民众口中所谓的“黑衣人”,从根本上讲则是源于当时美国的白色恐怖以及冷战等诸多因素影响而产生的对政府的不信任感。

 


关于黑衣人最早的报道可追溯到1905年,在这一年3月,威尔士举行的一个宗教布道会期间天上飞过无数怪光,之后一个黑衣人出现恐吓当地的一个少女…这也是二十世纪第一个与黑衣人相关的故事,在那之后,“黑衣人”也被用来泛指美国某个政府秘密机构中穿着黑色西装的特工,他们经常帮政府掩盖不为人知的机密事件,包含飞碟UFO目击事件之类的特别任务。

 

或许是受这一系列事件启发,在九十年代,《黑衣人》电影应运而生,值得一提的是,最早的《黑衣人》并非原创电影,而是改编自美国漫画家洛厄尔·坎宁安创作的漫画,这部漫画最早在1990年问世,并连续创作了多个系列,或许是由于漫画的热度始终不高,直到1997年才终于被改编成电影,也就是现在广为人知的《黑衣人》。

 


作为一部并没有广泛粉丝群体的科幻电影,《黑衣人》的空前火爆其实是让主创人员始料未及的,要知道在1997年,包括《泰坦尼克号》《侏罗纪公园》《异形4》等在内的重磅级大片先后登场,与这些坐拥知名导演和知名演员的作品童年登场,《黑衣人》的筹码并不是那么丰盛,好在出奇制胜的《黑衣人》最终赢得满堂喝彩,在全球收获5.89亿美元的票房,高居1997年度票房榜第二位,仅次于《泰坦尼克号》,烂番茄网站更是评论道:由于充满智慧的剧本、壮观的视觉场景和主演们的魅力表演,让黑衣人成为这个夏天令人满意的重磅炸弹。

 

紧跟着《黑衣人》的成功,在2002年和2012年,索尼和哥伦比亚电影公司继续推出了两部续集,并且都获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分别在全球轰下了4.42亿美元和6.24亿美元的票房成绩。在最初的《黑衣人》三部曲中,编导充分借鉴了原著漫画和都市里的传说故事,围绕“探员”和“外星人”大做文章。

 


细节上致敬前作,

成新版《黑衣人》少数亮点


在《黑衣人》三部曲中,所有故事都来自于一个名为“黑衣人”(MIB)的秘密组织,这个组织负责管理美国境内的外星难民,保持地球的“中立”,而来自MIB的探员并没有任何确实的身份存在,组织亦不受政府的干扰,新来的探员会有一个新身份,而离职时有关MIB活动的记忆都会被消除,在此前提下,影片中有两位主角,他们均为MIB组织的探员,也即我们通常所称的“黑衣人”,一位是原纽约警局的警员(威尔·史密斯),在加入MIB后他被命名为探员J,而另一位则是效力于MIB的资深探员K(汤米·李·琼斯),在电影中,K一直从旁指导探员J执行任务。

 

与三部曲不同,新上映的《黑衣人:全球追缉》并非在剧情上的连续,而是作为外传出现,与前三部电影的剧情并无交集,而这部的背景也从美国搬到了英国伦敦,这里坐落着MIB的分部,同时这部阵容也相应进行了“大换血”,由克里斯·海姆斯沃斯和泰莎·汤普森联合主演,在片中,两人以经典黑色西装亮相,虽然换上了新车和新装备,但不少片段都埋藏了跟前作相关的蛛丝马迹,这也是本作贡献的少数亮点之一。

 


比如,在影片中泰莎·汤普森变身探员M时,探员O对其说出了一句经典台词“We are a rumor”,而在1997年的第一部《黑衣人》中,威尔·史密斯饰演的探员J加入组织时也曾听到了同样一句话;又比如,曾于首部《黑衣人》中出现并抢走不少风头的的外星生物,在《黑衣人:全球追缉》中再次出现,最早的预告片出现这一片段时就引得不少影迷惊呼,看来主创人员是做足了功课,尽管是全新的故事,但影片并没有抛弃《黑衣人》系列的精神,相反,黑衣人中不少精华部分也都被一一保留下来。

 

 

黑衣人执行任务时必不可少的记忆消除器(Neuralyzer) ,藏有不少顶级武器的黑衣人座驾,以及当年威尔·史密斯在片中使用的威力巨大的袖珍手枪(Noisy Cricket)…这些构成《黑衣人》的经典元素都在《黑衣人:全球追缉》中闪亮登场,甚至,泰莎·汤普森饰演的探员M走进MIB 总部时不少观众都惊喜地发现,入口都跟前作一模一样。

 

 

细节上对于前作的致敬,成为这部《黑衣人:全球追缉》少数为人称道的亮点,而一部续集影片获得商业和口碑上的双重成功,仅仅有对于原作的忠实还原当然远远不够,剧情上的乏善可陈和想象力的匮乏,都让这部新版《黑衣人》没能走得更远。

 

剧情乏善可陈,

Women in Black沦为宣传口号

 

在电影史上,绝大多数续集电影都会因为剧情编排上的缺乏新意以及对于原作的一昧模仿而收到差评,这一悲剧或许在《黑衣人:全球追缉》中得以重演,影片中除了对于前作科幻元素的“再利用”外,在剧情编排和角色设定上并没有任何与时俱进的创新,著名媒体《纽约时报》甚至批评到:电影里几乎所有的内容都能让你联想到其他电影。与此同时,影片中所有配角都沦为功能性角色,甚至连姆·尼森饰演的角色在刚出场后就让不少观众猜到了整部片的走向,而在不少媒体看来,两位主演之间除了时不时贡献几句不合时宜的“笑点”外也毫无化学反应。

 


其实在第三部《黑衣人》上映后就曾因为“不思进取”而受到评论界的诟病,影片因加入过多的喜剧元素和流行元素,例如用说唱方式演绎外星人语言就让整部片显得轻浮做作,不如第一部中的科幻设定那么讨喜,这一缺点在新版《黑衣人》中也尤为明显,影片叙事懒散缺乏紧凑感,而不断亮相的新“黑衣人”和不断出现的外星生物也彻底沦为视觉奇观的堆砌,没能在叙事上给予影片任何帮助。

 

回首1997年诞生的首部《黑衣人》,之所以能收获巨大成功,主要原因便在于其创新性的故事编排和设定上的天马行空,满足了观众对未知世界的想象,而适时加入的喜剧元素也让人捧腹大笑,与此同时影片中出现的高科技和各式各类的外星人也为其锦上添花,但这些优良传统在新版《黑衣人》中全然不见,著名的IGN网站更是直接评论到:本片只是披着“黑衣人”的皮,而里面的内容却完全不一样,全程都很无聊。

 


除剧情设定和故事内容上的乏善可陈外,影片对于新加入的女性角色M探员的“不作为”,也让观众对于新版《黑衣人》感到失望。在过去的三部曲中,《黑衣人》一直都是以多男主设定出现,威尔·史密斯、汤米·李·琼斯两位男性主角始终都是《黑衣人》系列的主心骨,在新版《黑衣人》中,女主角泰莎·汤普森的加入本可以为影片带来全新的女性视角,而早在《黑衣人:全球追缉》最初释出的预告片中,主角们也确实曾对Men in Black的标题进行了一番官方式的戏谑。

 

就当观众正期待着泰莎·汤普森能为这部影片注入崭新活力时,编导却只呈现了另一个更强悍、更脸谱化也更能耍宝的女探员,她与搭档海姆斯沃斯之间毫无火花可言,更别说二人能够超越前作史密斯和李·琼斯的的“老少配,至此”Women in black更是沦为一纸宣传口号,结合全片毫无亮点的科幻剧情来看,影片俨然像是对于“雷神”和“女武神”这对漫威CP的过度消费。

 

 

实际上,当下好莱坞电影中女性角色都在贡献越来越多的亮点,她们也正影响乃至主导着当下影视题材的发展方向,从《永不妥协》《黑天鹅》,再到《消失的爱人》《伯德小姐》,女性演员和女性题材电影从来都是大银幕上不可或缺的构成,近年也有不少历来由男性主角主导的电影类型(如动作片、犯罪片等)开始选用女性角色,而随着《黑衣人:全球追缉》的上映,也让不少人开始思考科幻电影里的女性角色或许仍有许多尚未被挖掘的潜力。


— THE END —


作者 | 迈克李

编辑 | 都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