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走在路上,跟老婆聊天,说起一句古诗“日斜奏罢《长杨赋》”,为什么王安石说要改成“日斜奏赋《长杨》罢”才好。宋人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六:“王仲至召试馆中,试罢,作一绝题云:‘古木森森白玉堂,长年来此试文章。日斜奏罢《长杨赋》,闲拂尘埃看画墙。’荆公见之,甚叹爱,为改作‘日斜奏赋《长杨》罢’,且云:‘诗家语,如此乃健。’”老婆说:“就是陌生感。”我觉得就是这样,虽然有不少人分析过,什么句法结构不同了呀,“罢”是开口字,放在句尾更宏亮啊……其实都是强作解人,真正的原因还是陌生感。句子颠倒是一种陌生感,文本段落颠倒也是一种陌生感,文体的选择也会体现一种陌生感,《聊斋志异》如果不用文言写,美学效果会大打折扣。《水浒传》如果行文方式是现代白话文,阅读感受绝对不同。为什么现在很多人还抄袭《红楼梦》的语言方式?一样的道理。诗句如果散文句式化,似乎就显得平淡无奇,但绝大部分诗句依旧是散文句式,“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不一定改成“鼙鼓渔阳来动地,霓裳羽衣惊破曲”才更隽永。所以,陌生感也不一定就最高境界,《佩德罗·巴拉莫》这样的小说,如果按照顺序写,寡淡无味,这些都说明,他其实都不是一流小说家。一个人如果能用传统手法,和寻常的语体把一篇文学作品写得摇曳多姿,那才是真正的大师。忽然又想起新诗,老看到一些新诗人在煞有介事地谈李白杜甫的得失,总觉得木匠在评论铁匠。其实古诗和新诗虽然都叫诗,却是完全不同的东西。目前语言学家流行研究古诗词为什么是那种形式,因为和汉语的节奏韵律相关,古诗词实际上是自发形成的汉语语言秩序,所以能得到最大范围的普遍的认可,而新诗因为是纯粹的舶来品,并不契合汉语的节奏韵律,所以始终只能在小圈子里流行。我个人完全读不出新诗的美感,大约也是这个原因。近代很多新诗人如闻一多等其实也觉察到了这个问题,一直在研究新格律,但未能成功。新诗要成为一个被普遍接受的诗歌形式,还任重道远。许多所谓著名的新诗人,那种不学无术和信口开河实在让人侧目。古典诗歌还是不朽的。当然,不是所有的古典诗作品,而是指那些真正不辜负诗这个称呼的作品。
少年和青年时期,我读古代诗歌,感觉它老,我年轻;老了之后还读古诗,发现我老,它还年轻。一代代的新生命被交配出来,都要读这些诗句,这一茬一茬的新生命也终将变老,那些貌似古老的则南山不移。其实它们才永远年轻,肉体的生命相形见绌,这要到老了才会懂得。诗歌是灵魂里长出来的,那些好的虚构类作品也是。非虚构不够格。《孔融和东汉人民群众》这部小说,我写得很苦,起码写废了十几万字。十几万字,相当于两个月的劳动都是白做。但写小说本身就是一件难度很大的事情,得接受。为什么我觉得再好的非虚构都不上档次?因为非虚构不是从无到有,不是在白纸上勾勒,而是描红,别人给你提供了素材,你只要组织一下就行了。你不需要想象力,文辞甚至浓厚的情感。非虚构不会把稿子写废,不会做无用功。非虚构相当于成熟的技术制造汽车,而写小说是卫星发射或者飞机新机型试飞,很可能坠毁。前不久见一作家说,几十年前风行的作品,现在也无人问津。所以作家别指望写什么传世之作,唐诗宋词假如不考试也没人读。前面我不评价,但说唐诗宋词假如不考也没人读,就纯属梦呓了。我上中学的时候,就到处找唐诗宋词来读,可不是为了考试。相反,课本上的课文绝大多数我都是捏着鼻子读一遍就拉倒。而在我们那种烂中学,像我这样到处找唐诗宋词来读的,都不止一个两个,好的东西真的会有人不计功利找来读。傻子不要觉得天下人都跟自己一个样,几天前我就在X上看见一中文贴大骂马斯克:“你丫有个屁本事,不是美国你什么都不是。而美国没有你马斯克,还有牛斯克。”合着人家能发财只是运气好。哪来的这种自信和怨毒呢?我非常不理解。忽然觉得很感慨,我的诗经学习群里,两位网友日夜聊股票,聊得不亦乐乎。关键是这两位我很熟悉,政见三观完全相反,要是平常见面,聊几句恐怕就要掀桌子,现在却为了共同在股票上挣钱相濡以沫,我于是想,在金钱面前,三观也许没有那么重要。所有的主义,都可以成为生意。--------------------------部分公号读者网友翘盼的长篇历史小说《紫云村》正式出版,下面是购书二维码链接,点击文末海报上的二维码,就可以进入购书页面了。有三种选择:1.限量签名本。2、刷边本。3、普通本。有些网友留言希望我多写小说,我也想,所以希望你们多帮忙宣传,只有卖得好,我才有多写的底气。谢谢!最近换季,周围鼻炎患者骤增,下面推荐几款来自西班牙比斯开湾的海洋水鼻腔喷雾,富含多种微量元素和活性物质,可以迅速有效缓解鼻炎带来的各种不适。海洋水国庆大促进行中,高渗等渗:两盒-30、5盒减-80、10盒-200;喷雾:2支-10、3支-30; 活动库存售完截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