垫资垫出来11亿“天坑”,广告公司好好的做服务怎么被甲方“拖死了”?
文 | Neo Rita
垫资是广告行业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短则3、4个月,多则半年一年,很多乙方的现金流一直都是在“钢丝上跳舞”,大公司可以用自身品牌和企业信用做背书,因而也被绝大多数广告人视作“优质客户”,倍加重视。在一些广告公司的财务报表中可以看到,前几名的大客户甚至能占到总收入的80%以上。
但凡事都有例外。7月12日,比亚迪针对李娟个人伪造公司印章、冒用公司名义开展业务行为,在其官方微博上发布了一则声明称,近期有多家广告传媒公司联系比亚迪,征询李娟事件的更多相关信息。但因涉及到多家广告媒体公司,对相关公司造成较大损失,目前已报案,具体案情以警方侦查结果为准。
并表示李娟等人冒用比亚迪高管身份,用伪造的比亚迪印章与任何单位或机构签署的合同,比亚迪均不知情,也与比亚迪无关。
但这其实并不是比亚迪第一次发布声明,在今年6月13日和7月4日,针对此件事件比亚迪在其官网上,已经发布过两次声明,但如今在其官网上已找不到相关信息。
在其声明中显示,2017年5月,李娟使用上海雨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名义,以自有资源(广告及活动)试用及免费使用为切入点,主动与比亚迪联系并开展免费广告宣传。
2018年4月,李娟使用上海雨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的名义,以资源赠送及优惠价格的方式,推进比亚迪与阿森纳足球倶乐部之间的广告宣传。
目前在微博上,比亚迪与阿森纳俱乐部的合作推文均已不见踪影,空留下阿森纳俱乐部的转载。
比亚迪方面表示,在发现李娟等人的违法行为后,已经以李娟涉嫌伪造公司印章罪及合同诈骗罪,向上海警方报案。警方在李娟处查获了多枚伪造的比亚迪印章,目前李娟因涉嫌犯罪已被警方采取强制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比亚迪和阿森纳足球倶乐部进行全球合作的新闻还能在阿森纳中国官网上观看。
很快事件又进一步发酵,在比亚迪发布声明后,7月12日晚间,供应商上海竞智广告,在其公众号上发布一则文章《人BY脸,天下无D》,文章中提到“我们比亚迪品牌,中国最强,世上无敌,有人送我11个亿做活动和品牌宣传”。
文章还提到,比亚迪总部不可能对三年内所做的宣传活动,毫不知情。因为比亚迪所有区域做的活动,通常需要大区经理,各4S经销商负责人来参加活动,而来参加活动,需要经过总部批准,并附上文件签名为证。
(图片来源:上海竞智广告)
同时据了解,李娟跟上海竞智广告进行业务接触时,使用的都是上海比亚迪电动车华东区大总的名义。并且竞智广告称在3年内帮比亚迪在全国机场都做了广告投放。这意味着比亚迪不可能看不到,更不可能不知道。
据财经天下的报道,有知情人透露,大部分广告公司都知道雨鸿文化是比亚迪的广告代理商,比亚迪将公司广告、公关宣传等活动交给雨鸿文化,雨鸿文化再找其他广告公司投放和落地。
而关键人物李娟在几年前还只是一个广告公司的小职员,她如何能够支撑起约11亿元的诈骗局,这是一个值得令人深思的问题。在所有已经曝光的信息中,都将事件的矛头指向李娟。在公告中,比亚迪公司称李娟使用上海雨鸿的名义与比亚迪展开合作,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上海雨鸿成立于2014年,主营业务包括文化艺术交流策划,设计、制作、代理、发布各类广告等。公司自然人股东分别为冯丽也及瞿建东,无李娟的相关信息。
而上海雨鸿也将矛头指向了李娟,称其并非公司员工,与公司毫无关系,并表示“李娟冒用公司名字,将会对其追究法律责任。”所有的涉事方除了受到直接损失的乙方公司之外,都竭力在与李娟做切割。
但李娟却置身于暴风眼中,毫无波澜,目前处于无回应的状态,“卷钱跑路”的风声甚嚣尘上。在广告公司与品牌广告主的合作中,通常需要执行方,及公司自己垫付出资,在项目完成并验收后,又品牌方回款。特别是像比亚迪这样的汽车品牌,通常属于优质的预算高、规模大、企业信用较好的行业客户,各大公司通常会尽力争取,姿态往往比广告主更低,好维系自身与大品牌之间的“关系”,这也导致了今天要账亏空事件。
汽车行业是各大营销行业中的关键金主,一些品牌活动、试驾活动及宣传都是行业中的高标准,相对来说预算也更加充分。这也让此次事件的涉及金额异常之高。在接受采访时,竞智广告说承接比亚迪营销业务的上海雨鸿总计欠下约11亿的惊人欠款。
根据比亚迪发布的2018年一季度财报显示,其净利润为1.02亿,同比下滑83%,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净利润亏损3.29亿元。其中国家在其一季度还补贴比亚迪6.4亿元,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国家补贴,比亚迪一季度亏损达到5个亿。同时此件事情的发生,导致其他新能源汽车公司A股下降。
甲乙双方本是互相合作的称呼而已,但在在广告业中,甲方却成了“甲方爸爸”,乙方则成了无缘无故的弱势群体。在这次事件中,合同经由第三公司代签,款项不以全款支付,双方合作信息不对等等都成了事件爆发的原因,而当中无一例外乙方广告公司都处在被动的弱势一面。这种畸形的行业观念让这种事不会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当比亚迪暴雷引发行业地震的时候,又有多少没被发现的案例还藏在阴暗角落?这些行业“潜规则”还要存在多久?
此前,针对行业惯例的“免费比稿”,就曾有21家独立创意公司宣布主张付费比稿,并谈到合作伙伴是一个互选的过程,寻找真正尊重创意价值,并愿意为之付出的合作伙伴。
不知道这一次“比亚迪事件”之后,能否带动起从业者的另一次“理念解放”。
以下是比亚迪对于李娟冒用比亚迪名义开展营销活动的声明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