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面对洪水,看不见的“堤坝”不能垮——今日关注|新华广播

2016-07-12 新华广播 新华之声



6月底7月初,洪水奔袭南中国,留下一片汪洋。洪年轻的士兵舍命挡住洪峰,繁华街市鱼群取代了车流,长江中下游数个城市告急,数千万百姓家园受到威胁。灾

这样的灾情镜头触目惊心,让整个中国都焦首煎心。洪灾,成了眼下最烫手的话题。面对天灾,有一种与从前不同的舆论生态,悲情与感动不再是主旋律,质疑和反思总是不胫而走。

1、战士吃泥水馒头的镜头?军需供应能力不足?2、频频出现人墙沙包?我们的抗洪手段过于原始落后?3、说好了三峡大坝能防百年千年一遇洪水呢?

面对洪水看不见的“堤坝”不能垮


就热点追问,一些权威媒体迅速组织对专家的采访,对事件的调查,出面释疑解惑
1、泥水馒头是战士们没工夫离开抗洪一线吃顿安稳饭
2、所谓德国挡水神器需要诸多条件比如硬路基,即便发达国家在洪水面前也时常得靠人力运送沙包
3、百年千年一遇,是指大坝本身过硬到无惧特大洪峰,对中下游暴雨确实作用有限

灾难面前任何人都无法做到心如止水。细究救灾过程中的每个争议,都让人感受到舆论背后对受灾群众的关怀、对武警官兵的爱护和对更好城市的向往。


公众的质疑,尽管未必成熟,仍是推动抗灾减灾的动力。媒体的回应,尽管未必全都有说服力,这样的努力多了,真相仍会鲜明地浮出水面。而在这个过程中,更首当其冲应该主动站出来释疑解惑的,是各地各级领导干部。毕竟,他们掌握的救灾信息渠道更直接也更权威。在灾难中,让相关信息公开透明,不刻意回避质疑,遇到媒体提问不躲不避,及时而坦诚地直面媒体,准确而理性地表达,勇于反思失误,也对公众的误读及时做好解释工作。


从前,我们曾经习惯于对灾情特别是伤亡数字讳莫如深。1976年唐山大地震那震惊世界的伤亡数字,是在时隔3年之后方公之于众,更多的细节和实质性内容的公开,甚至迟至二三十年之后。

如今,在历次天灾人祸的磨砺下,中国已经洞悉在灾难面前,凝聚人心,取信于民,公开透明才是众志成城抗灾减灾第一要义,才不会造成激惹舆情的次生灾害,不会给蛊惑人心的谣言提供沃土。


在洪水肆虐的非常时刻,官民信息的有效沟通,是最大的凝聚力,也是公众情绪最好的镇静剂,甚至是一剂最有效的减灾良方。因为,在灾难中,真实的信息就是生命的线索……



往期链接

“未来汽车”离我们有多远?

大学专业选的“好” 每天都像在高考

红色记忆:党员是怎样炼成的?

网络约车,谁来守住安全底线?

红色记忆“进京赶考”的共产党人

健身热背后的冷思考



• 文章底部已经开通评论功能哦 •


监制:刘宏伟

主编:赵艳

主播:赵艳

编辑:梁孟龙编辑:董晋
新华网新华广播出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