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技专论】中国科研人才的困境—官本位思想对科研的侵蚀

2014-04-17 专注于科技创新: 战略前沿技术


  建国以来,我国的各项科技事业取得了较大的成绩,许多指标在发展中国家处于前列。但是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还比较弱。比如相对于我们的领国――韩国,我国的科技起步要早十年,但是现在很多方面却被韩国反超,这一事实不得不令我们深思。我认为,“官本位”思想,是影响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的重大原因之一。

  “官本位”是中国官僚体系的一个传统。然而,这一思想已逐渐渗入到科技界,并对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这一问题如不解决,将降低我国科技竞争力,并严重影响到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一.官本位的本质和来源

  何谓“官本位”?顾名思义,就是以“官”为本。“官本位” 不是一个严格的科学概念而是通俗的说法,最早出现于 20 世纪 80 年代。这种说法起源于经济学上的一个专用名词——金本位。金本位指的是以黄金为本位货币的一种货币制度。以黄金为单一的价值尺度去衡量其它商品的价值。由此看来,在最初提出这个名词时,官本位至少有这样一层意思:把是否为官当成一种核心的社会价值尺度。衡量人的成就、地位,人生的价值,计算人的收入、待遇,确定人的社会地位,均以是否是官、官之大小为根据。

  官本位是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中逐渐产生。宗法政治统治,土地的私有制,儒家的“礼治”、“仁治”思想,科举取仕制以残余的封建意识促成了官本位的形成和发展。

  官本位作为一种社会机制, ,在社会发展史上曾起过一定的作用。所以,官本位在历史一定社会阶段产生并长期存在,有其必然性。在吏治方面,官本位的功能作用曾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历史已进入近代社会,民主与法制的观念已开始深入人心,官本位那不利于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方方面面逐渐显现出来并被人们所认识。尤其是当官本位渗透到科技界当中,已成为科技发展到一种严重约束机制和阻碍力量,其落后性和危害性是显而易见的。



二.官本位思想在科技界的体现、原因分析

  目前,我国科技界中到处存在“官本位”的痕迹。我国的高校,被明确的规定了行政级别。一些院校被定为部级、副部级,连大学校长也被分成局、厅、部等行政级别不同的干部。“官本位”意识已经渗透到一些高校党政管理工作、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学者评价与学位评定工作、利益分配等多个层面。现在一些高校,有关教学、研究管理、生产福利的大小事务,大多由学校行政“官员”决定,教授无法支配。高校“官本位”影响着高校的决策,就连教授资格的认定,也是由有许多行政领导参与其中的各级职称评定委员会来评断,即使这些部门的负责人有的是教授,但他们并不是以教授的身份,而是以行政官员的身份参与。

  代表中国最高学术水平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也在很多的省份被明确为享受“副部级”待遇。国家巨额科研经费的支配权掌握在国家科技部的行政官员手中,而不是科学家手中。这些都无疑是“官本位”思想的体现。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科技界官本位意识严重呢?

  1.中国崇拜官职的传统。“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对科技工作者影响较大。对于科研和做官,一些人想“鱼和熊掌兼得”,尤其是在科研领域取得较大成就者。事实上,科研与做官并无高低贵贱之分。科学研究与行政管理分属性质不同的两个领域,存在完全不同的评价标准。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就提出:“搞科研工作和做官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观,这两种价值观很难同时在一个人身上体现。一些有领导能力的科技人员可以去做官,但做官的前提是必须为科技工作者好好服务,既然做官就不要搞科研,想搞科研就不要去做官。”

  2.目前,中国的科研体制仍然是中国行政体制的一个附属部分。科研机构缺乏独立的自治能力。科研机构的行政色彩不仅体现在对外关系方面,也体现在科研机构内部各个层面。在任何一个科研院所,层层叠叠的大大小小的管理机构数不胜数。

  3.科研领域的管理问题。不论是科研经费的取得,还是科研成果的鉴定都需要依赖行政部门。科研项目从立项到审批,从着手实施到成果鉴定,都受到行政官员的干预。如果能成为项目审批的官员,就拥有立项的主动权。项目获得批准后,如果身处领导岗位,就方便组织人力、物理进行实施。这些都导致科研工作者青睐行政职务。

  上述原因直接导致了“官本位”思想在科技界有了立足之地,但是它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



三.官本位对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危害

  2004年上半年,中国科学院完成了一份名为《我国科学道德与学风问题基本分析和建议》的咨询报告,报告中指出:中国特有的“官本位”现象,导致了科技界对政治权力的崇拜与屈从"。由此,在资源与信誉分配、科学评价、学术争论等方面屈从于权力意志,损害良好学风;政府管理部门直接参与资源分配,因缺乏有效监控而招致权力滥用与腐败;管理部门利用职权追求"政绩",使科技界浮躁风气滋生蔓延。“官本位”激励机制,使专业人员难以集中精力于专业能力的提高,而科研单位则把向管理部门输送"干部"作为获取资源的手段与途径。该报告可以说简要列举了“官本位”的危害,具体来说,还有以下几点:

  1.“官本位”挫伤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由于做“官”能带来不少实惠,因而促使“官本位”成为部分科研工作者的价值观之一。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神舟”系列飞船总设计师戚发轫就指出:尽管国家事业单位知识分子的待遇近年来有了明显改善,但存在多年的“官本位”现象仍然大有市场,一些年轻的技术骨干不能专心致志埋头从事研究开发工作。“官本位”已经影响到第一线专业技术骨干队伍的稳定,必须引起重视。否则,若干年后,我们的制造业将不得不引进外国退休技工,弥补缺口,这将影响我国的科技事业。”

  2.“官本位”会造成巨大的人才浪费。并不是所有做学问的科技人才都能做好行政工作,也不是所有科研人员都愿意做行政工作。中科院沈文庆院士也曾表示,“封官”做法使中国没有科学大师。过早给科研人员“封官”制约了中国科学大师的诞生。如果一些表现突出的青年科研人员成果一出就立即被“封官”,那么不少具有世界科学大师潜质的年轻人将过早被埋没。此外,由于“封官”后所得的荣耀和待遇,还会在无形中倡导一种“权力本位”,诱使“大量科研工作者千方百计要混个官当当”。

  3.“官本位”会破坏正常的科研环境。一些走上领导岗位的科研人员,意图“鱼与熊掌兼得”,希望同时拥有行政地位和学术声望。但这样一来,便很有可能会出现以下三种情况:容易在学术科研活动中渗入非科学的因素,造成学术科研资源的浪费;容易造成学术科研成果评判标准的谬误和混乱;容易侵蚀其他专业人员的成果。而其中任何一种情况,诚如周光召所言,会“严重影响了科研事业发展”。

(内容来源于网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