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评论】李德毅:机器人革命真的要来了 ——大数据时代的跨界创新
李德毅:中国工程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总参信息化部研究员,国防大学、清华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2014中国智能博览会上,智能仿生机器鱼、生物CAD/CAM/3D打印机、全球首款智能互联网机器人等一大批国际国内领先智能技术呈现在大家的面前,展品囊括电子、电力、交通、环保、水力、教育、食品、卫生、医疗、建筑、机械、军工等行业,覆盖包括研发、生产等智能产业的各个领域和环节。人工智能机器人和计算机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泛在的传感器、泛在的移动互联网、泛在的云计算造就的大数据时代,跨界碰撞和开放创新的智能产业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学科交叉加速,产业前沿延伸,新兴商业涌现,传统意义的学科界别、产业界别、商业界别日趋模糊。包括机器人在内的许多“四不像”的技术、产品、学科、产业和商业,也许成为创新的主要形态,正是它们造就了现代社会的时代特征。跨界碰撞和开放创新造就的智能机器人产业,使得大量产业工人、文秘人员、医生、服务员将升级转型成为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的创造者、管理者或者使用者。机器人革命的到来,或许是我们抓住历史机遇的重要契机。
我们身边的机器人
很多人讲到机器人都会想到人的样子,其实不是这样的。机器人只要能在某一个方面能代替人的功能,它就有存在的价值。
在智能机器人的研究中,语音机器人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语音变文字、文字变语音的产品在我们生活中比比皆是。用语音代替键盘输入,并进行人机对话,让机器人能听会说,是机器人智能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语音机器人在服务人们的同时,蕴藏着巨大商机,语音识别系统的实用化研究是语音识别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我这个包月的上网套餐是怎样?”机器人回答说:“您好,您目前使用的套餐是神州行。”在这自然的对答中,蕴含着的就是技术的价值。通过语音搜索引擎实时回答问题,我们有这个技术能力,也取得了这方面的成果。在语音识别系统的实用化研究中,科大讯飞表现抢眼,他们推行的是以其语音技术为依靠的智能硬件策略。灵犀3.0、讯飞语音云3.0、面向智能电视交互的“未来遥控”等产品彻底打破了中文语音产业由国外巨头垄断的格局,科大讯飞发展成为亚太地区最大的语音上市公司。
大数据时代的机器人能做的远不止这些。在手术中,机器人缩短了手术时间、减轻了病患痛苦、降低了手术费用;当研究人员有新的论述,机器人可以根据你已经发表的情况,建议把这篇稿子投到哪儿。甚至有人提出,如果通过大数据处理邓丽君的音乐作品,死去的邓丽君的声音能再现于新的歌曲中。
从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看跨界创新
自从1885年德国工程师卡尔·奔驰发明第一辆汽车(三轮内燃机车)以来,汽车工业130年来的辉煌成就做到了三个改变,改变了全球交通、改变了社会形态、改变了人类生活。北京的三环、四环、五环、六环甚至七环,就是城市形态改变的表现。汽车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极大提升了人类移动生活品质;汽车行业充满成就感,并有着巨大的产值。如果要跨界到汽车行业,我们首先要了解其运作方式。
“规模化生产、精细化管理、高可靠运行”是百年汽车工业成功的要诀。引入人类生活后,汽车以孤立的模式运行一百余年,车辆动力学性质已经相当完善,但汽车电子和数字化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在此基础上的轮式机器人,主要不是改变车辆的动力学性质,而是实现智能驾驶。
“个人移动共享工具”才是21世纪的交通,“汽车”已经过时了。这是麻省理工学者的论述。汽车行业对此颇有微词。但是,颠覆性技术总是在不经意间变革人们的生活。历史上颠覆性技术的例子比比皆是。数码相机对柯达胶卷的颠覆已经全面覆盖、互联网阅读对纸出版业的颠覆正在发生、导航系统的普遍应用对传统地图的颠覆也正在进行。真正的竞争是跨界竞争,动摇业界霸主的原动力常常是跨界的颠覆技术。这不是奥迪对宝马的竞争,宇通对金龙的竞争,而是跨领域的竞争。始终关注着业内竞争对手的双方,在被跨界颠覆时常常一片愕然。
科学技术从来就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所有创新都是自主的、原创性的,中外概莫能外。只有原创性的技术才能使我们成为新的产品和市场规则的重要制定者和主导者。我国汽车行业曾经“用市场换技术”的汽车国产化之路并不顺利。而今自动驾驶已经成为全球汽车业的新的技术标杆,如何才能不再次错失机遇?跨界创新是汽车行业不可忽视的议题。
然而,跨界并不是一蹴而就,这其中还有种种难关等待攻克。
汽车发展的重点在汽车基础上,也就是行业链上。要在模块化的通用平台上实现汽车跨车型、跨级别的规模生产,绝非易事。据此,汽车行业对待智能车存在“三点冷看”:凡是通过车辆外加装的方法实现智能驾驶,凡是离开量产谈智能驾驶都是小儿科;汽车发展的方向是主动安全,凡是价格在一万块钱以上的传感器,都难以被采纳在量产的汽车工业中提高主动安全;汽车的容油量跟道路的需求量相比,道路太少,光靠智能车加速并不能对交通拥堵有很大的改变。
两条路线的潜在较量
“三点冷看”是汽车人对IT人的倒逼。其实,汽车人也感受到了来自于IT人的倒逼。汽车进入人类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给人类造成了莫大灾难。全世界都把它叫做全球第一杀手。中国每天平均因车祸死亡285人。人们期待从根本上改变车辆驾驶方式,把人从低级、繁琐、持久的驾驶生活中解脱出来,把人从全球“第一杀手”中解救出来。
汽车行业的当务之急是IT技术,特别是智能技术,要改变能源和动力系统,节能减排,提升安全性和舒适性;其次是实现汽车信息化,实现车联网。这都是智能汽车的发展契机。
现在市面上有一种自动驾驶,比无人驾驶更安全。自动驾驶要素多种多样,但许多自动驾驶功能的实际使用窗口很小。原来在高速公路上用低速巡航,改成可变速巡航,但要求很高。下雨天不行,速度高了也不行,很多情况下仍然要有人来承担驾驶职能,没有从根本上提高人类移动生活品质。轮式机器人相对有更多的优势。发展有自主能力的智能驾驶机器人,不仅是代步工具,更是手机之外人的第二智能代理。
实现车内乘员和轮式机器人之间的视觉、语音、触摸、脚踏等多种自然交互形态,以及包括手机在内的交互环境与界面的设计,是智能车成功与否的关键。我们近期有项创新:驾驶脑认知系统,把驾驶这个认知从人脑中剥离出来,物化成一台机器,形成驾驶脑的概念。驾驶脑是驾驶行为的形式化,利用双驾双控总线设计提高人机交互可靠性。苹果的概念车、豆荚汽车、Google的无人车、智能手表、智能腕带、智能眼镜等,都是智能机器人的近期发展的典型代表。
人跟机器人的关系,用一句话来说:像骑士麾下的骏马。移动生活就是慢速行驶。慢速行驶要方便、简洁;自主、自适应性、自学习;家里有、办公室用、上路用、周边用、市区用;助老、助残、助儿童、助自理;时刻在线,从而成为人类网、网联网中隐形的穿戴式端设备。
对产业来说,移动机器人市场到底有多大?就拿腿脚有疾病的人来说,我国有1.2亿人腿脚不利,他们需要移动机器人,希望智能机器人能集汽车、新能源、移动、全球定位导航、移动互联网、云计算、自动化等多个学科多种技术于一身,成为人类社会走向智慧生活的重要伴侣。
大数据标志一个新时代的到来,这个时代的特征不只是追求丰富的物质资源,也不只是无所不在的互联网带来方便的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同时还包含区别于物质的数据资源的价值挖掘,以及价值转换,虚拟世界的信息价值挖掘导致更加精确地控制物理世界的物质和能量,以及由大数据挖掘带来的精神和文化方面的崭新现象。大数据时代技术的有效性要比科学的完整性更为重。跨界,也许能带来新的、想象不到的产业。
山不转水转,水不转云转,云不转心转,再深的巷子也能走出那个天,再大的数据也能绕过那道弯。只有原创性和技术才能成为新的产品和市场运作的重要制定者和主导者。智能机器人产业或许是我国制造业抓住历史机遇的又一次崛起。
(文章来源于中国航空报,由通讯员张送萍、叶景滨根据李德毅院士在第四届中国智能产业高峰论坛上的发言整理而成,未经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