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评论】美媒:中美竞逐高超音速武器 科幻小说设想成真
从今年8月开始,部分境外媒体频频发布消息称,中美两国“不约而同”地在高超音速武器领域展开探索,就具体试验情况来看,美方因在测试中屡屡发生意外而进展受挫,给了中国“后发制人”的机会。针对类似传言,中国国防部曾表态称,中国“在境内按计划进行的科研试验是正常的,这些试验不针对任何国家和特定目标”。
作为有别于飞机和导弹的新概念装备,高超音速武器的研发和运用被认为极具战略意义。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网站刊发署名文章,对这类武器的发展过程与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了重点分析。本报现将原文部分内容编译如下,仅供读者参考。
上世纪60年代初,随着“太空热”席卷美国,一系列以宇航员“迈克·马尔斯”为主角的虚构作品迅速蹿红。单从硬件角度看,书中的“水星”号飞船和“阿特拉斯”火箭等都是现实存在的,只有第5本书《马尔斯驾驶“动态飙升”飞机》有些另类——多数读者相信,由于兼具高速度和高机动性这对看似矛盾的指标,“动态飙升”飞机纯属天方夜谭。
事实上,“动态飙升”飞机是美国国防部1957年提出的构想,拟用一枚大型火箭将该飞行器送入太空,然后让它返回大气层并滑向目标,射程达1.2万英里(19312公里)。
尽管该方案由于在工程技术层面难度过大而被束之高阁,此后40多年间,美国军方和军工企业对火箭助推滑翔武器的兴趣从未彻底消失。2003年,由于担心巡航导弹等常规武器速度太慢而无法对付突然出现的远距离目标,五角大楼旧事重提,要求发展能在“数分钟或数小时”内到达全球各地的常规打击手段。火箭助推滑翔武器顺理成章地成了候选对象。
一系列有关此类武器的消息随之见诸报端,相关项目已耗资约10亿美元。不过,正如一位军工承包商所说,由于政府高层态度暧昧,高超音速武器仍在“寻找合适的任务”。
五角大楼野心勃勃
有迹象表明,华盛顿对高超音速武器的兴趣,引起了中国和俄罗斯的关注,有可能引发新的军备竞赛。2013年12月,俄总统普京声称俄方正在开发某种“先进武器”,此后一个月,中国将自己的火箭助推滑翔体送上天空,后者的潜在射程被认为可覆盖美国本土。
这种情景是否有些讽刺?小布什执政时期,对快速全球打击能力的早期尝试在技术层次更简单——2006年,政府曾宣布,计划为一部分“三叉戟”潜射弹道导弹换装常规弹头。遗憾的是,国会拒绝为该计划拨款。很多议员担忧,携带核弹头与常规弹头的导弹在外观上难以区别,俄罗斯可能把常规“三叉戟”导弹的发射误认为核打击,而对美实施核报复。
竞争方案胎死腹中,火箭助推滑翔武器被送上了发展的快车道。2008年,美国军方官员表示,将在4年内拥有一款射程1万英里(16093公里)、能以惊人速度打击全球各地目标的超级武器。然而,其后传出的消息令人难以乐观:在2010年和2011年的两次测试中,率先出场的“高超音速技术飞行器2”(HTV-2)重返大气层仅3分钟即告坠毁。
五角大楼随后收敛野心,将另一款“先进高超音速武器”(AHW)列为发展重点。尽管射程只有5000英里(8047公里),AHW的威慑力仍然超过其他任何非核武器。2011年11月的测试中,这种锥形滑翔体从夏威夷升空,飞行2400英里(3862公里)后落入太平洋中部的偏僻环礁,接近了预期目标(编注:AHW的第二次测试于今年8月25日在阿拉斯加科迪亚克发射场展开,升空数秒后因故障自毁,导致发射场设施严重受损,但无人伤亡)。
中美博弈新筹码?
尽管努力了10年,美国的火箭助推滑翔武器至今没有被赋予明确任务。看上去,五角大楼似乎只想掌握一门“抽象”的技术。
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种做法有其内在逻辑。小布什政府曾认为,“9·11”事件后的国际安全环境本质上不可预测,有必要抛弃对特定威胁的响应,转而开发广泛适用的能力,无论“对手是谁,战争可能在何地爆发”。2012年,助理国防部长马德琳·克里登坦承,美国“仍处于为这项技术制定发展政策的初级阶段”。好在,缺乏明确用途并没影响研发经费的持续划拨,实际上,火箭助推滑翔武器的所有三次测试,都是在奥巴马上任后进行的。
这并不意味着火箭助推滑翔武器永无用武之地。很多观察家主张,它可以用于消灭恐怖分子甚至摧毁朝鲜的核力量,另外两种可能的用途是破坏反卫星武器和压制先进防御系统。理论上,后两项任务的紧迫性低得多,但“中国因素”的介入正令情况发生变化。如今,最令五角大楼担忧的是中方的“反干涉”(即反介入/区域拒止)能力,一旦有事,火箭助推滑翔武器将被美军寄予很高期望,与中国的反舰弹道导弹和反卫星武器形成“对冲”。
无疑,这是一种存在潜在危险的设想。美国用火箭助推滑翔武器对抗中国的常规武器,可能导致冲突升级。考虑到中国的弹道导弹由统一的控制系统指挥,中国可能会把火箭助推滑翔武器的攻击理解为针对其核力量。作为回应,中国可能放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
但另一方面,战略威慑本身就充斥着悖论,风险升级的可能性或许是有关方面乐见的。毕竟,如果形势存在走向失控的危险,冲突的参与方就会更倾向于谨慎行事。因此,选择这种有风险的武器,即双方都无法完全控制的武器,对华盛顿来说,仍是可以采纳的策略。
心理威慑更胜一筹
纵观历史,美国的武器系统经常为中国提供参照对象。华盛顿在1991年海湾战争中使用巡航导弹后,北京对巡航导弹的兴趣激增;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美国的“潘兴”II导弹激活了中国军方对常规弹道导弹末制导技术的研究;从美国分析人士查阅到的数百份研究论文判断,华盛顿当前的计划可能同样激发了中国对火箭助推滑翔武器的热情。
但事实上,有关中方研发此类武器的信息中,经权威确认的很少。有关中国年初进行的那次测试的公开信息同样不多,目前尚不清楚WU-14(中国的高超音速滑翔体)只是“东风-21D”反舰导弹的改良产品,还是堪比“先进高超音速武器”的、更雄心勃勃的设计。
美国学者宣称,凭借高速度,中国的火箭助推滑翔武器能够突破美国设在东亚的导弹防御系统。这种担心有些言过其实。高超音速武器虽然能以惊人的速度返回大气层,但随后便会因空气阻力减速,抵达目标时并没有弹道导弹快,因此,其突破美国导弹防御体系的效率,未必比北京现有的常规弹道导弹出色。
无论如何,类似WU-14的武器仍是纠正多年来中美“军事不对称”状态的有力工具:在北京看来,美国的常规武器一直能打击自身领土,而中国的常规武器很难打到美国。
突破美国亚太反导系统的同时,中国的火箭助推滑翔武器也有能力“绕过”后者设在阿拉斯加和加利福尼亚的防卫网。由此推断,如果中国在未来10年成功开发出卫星上行链路等配套技术,美国本土的通讯枢纽、港口等可能首次成为易受常规武器袭击的目标——用点状防御保护它们是可行的,但代价将非常昂贵。
更大的影响可能在心理层面。华盛顿对北京的核武库已有几十年的了解,相比之下,中国的常规武器是更陌生、但也是更切实的威胁。“一旦美国介入东亚冲突,加利福尼亚就可能遭受打击”——若这种假设成立,美国也许会三思其对日本和台湾的防务承诺是否“划算”。
(来源:中青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