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技资讯】科技部:科技成果转化新政明年推广 个人最高提成 99%

2014-10-27 战略前沿技术

  事业单位不能搞生产经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又几乎都是事业单位,那么科技成果转化的收益归谁呢,归国家、归单位还是归个人?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艰辛路上,这道 " 题 " 长期横亘在那里,似乎找不到很好的逻辑来理顺,针对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并不完善。


  在今天的浦江创新论坛上,科技部制度设计者解读了最新实施的 " 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 " 改革试点,引发从院士到院长的各方人士热议。据悉,这项新政明年将与新修订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自然衔接,从包括中关村、张江在内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推行至全国。


  解放思想,不审批、全自主


  我国国家大学科技园和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数量都是世界第一,可科技成果转化率远非世界第一,多少科技成果都在由蛋变鸡的过程中 " 夭折 "。


  " 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这一深化改革方略同样适用于科研体制改革。成果转化牵涉到科研单位与企业单位的两头,如果说企业一头是市场化的,那么另一头也应当适应市场规则。本月,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科技部和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通知,开展深化中央级事业单位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的改革试点。这被解读为解放思想的制度创新。


  以往,科技成果被视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使用、处置一直按照现行事业单位国资管理制度执行。比如中央级事业单位,以科技成果对外投资或转让成果时,价值在 800 万元以下的,要由单位的主管部门审批,报财政部备案;而 800 万元以上的,须由单位主管部门审核后,再报财政部审批。


  " 现在则是完全放权," 科技部政策法规司副司长林新表示,不论作价投资或向外转化,收益都不必审批,完全归事业单位所有,自主使用和处置。这项改革的试点期至明年年底,相关内容明年还有望写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依程序完成修订、审议和通过,届时全国范围均可享受这一利好。


  局部试验,教授企业 " 三七开 "


  自主权给了单位,那么科研人员奖励怎么办?过去有一种观念,科研人员靠的是国家经费、用的国家设备、拿的是国家薪资,出了成果似乎也理所当然是国家的。


  事实上,根据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规定,单位将科技成果转让给他人的,从转让该科技成果取得的净收入中,应提取不低于 20% 比例,对完成科技成果及其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


  而林新坦陈," 执行效果并不好,因为奖励也要审批 "。因此,根据试行的新政策,奖励比例最低仍为 20%,但以单位和个人之间的约定优先。比较 " 推荐 " 的比例达到 65% 至 70%,即三分之二左右,而在一些地方最高比例已达 99%。


  在创新价值链上,成果无法转化、束之高阁,几乎等于 " 没有成果 "。充分调动起科研人员在促进成果转化中的积极性,上海科研单位也在局部试验。作为上海交大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丁文江院士就在其所在的材料学院进行实践。他认为,教授可与企业家直接对接,教授将专利和盘托出,由企业来代理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这种转化性投资的作价中,教授和企业 " 三七分成 ",也就是 "30%" 为教授个人所得,学校和学院从中提取一小部分。


  丁文江院士表示,教授如果得不到这部分收益,那么按照高校通行的评价与考核体系,他们研发的成果往往仅仅停留在论文上。从 SCI 到 EI 论文,论文越发越 " 高大上 ",而成果转不转化则无伤大雅、无关大事。他积极鼓励教授走向企业,在合理利益分配下共同完成转化。


  多想一步,勿忘非显性成果


  " 科技成果转化其实是世界难题。" 上海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上海科学院院长钮晓鸣这样说,甚至在以色列这样的高转化率国家,如何评价科技成果价值、如何奖励转化有功之臣,都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


  要实现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的公平性,不能不多想一步、务实操作。不同的发明、发现,专利有效性、市场接受度都大不相同,恰如其分地进行价值评估,是转化、奖励的前提。而且,现实中,成果转化也不一定都是有形专利,有时无形知识、甚至面授机宜,都是成果转化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这种非显性的成果,有时不能简单地定性定量,如何认定为转化要素、确定为奖励对象,都是值得考量的。


  从人员角度讲,钮晓鸣认为,承担项目的科研人员当然是主角,但实验室中的实验管理人员、参与转化的科研管理人员,也应当适度纳入转化收益的提成范围。如果一些角色缺少有效激励,也不易激活整条创新链。


  此外,成果转化的时机十分重要,不必因为有了新的改革试点,而必然在转化之前就约定分成比例等一系列事宜。比如 IT 成果与医药成果就分别具有 " 短平快 " 和 " 周期性 " 的不同特征,转化速度差异很大,使用、处置和收益各有 " 轻重缓急 "。又如一些全新概念的成果,若先期在市场中试水一番,可以更准确、更科学地评估其市场价值,有利于产学研各方以及个人共享最大利益。


(来源:解放网)


【战略前沿技术】历史各期文章目录诚意上线,敬请关注!回复“目录”查看可查看历史各期目录,回复列表中相应日期可查看历史各期内容

2014年9月十篇精华文章(按阅读量排名)请关注后【战略前沿技术】后,回复()内的日期查看

1、【热点推荐】现代科学十大未解之谜(20140922)

2、【热点推荐】美国国家学术出版社所有PDF图书开放免费下载(20140921)

3、【科技专论】从薪酬制度改革入手解决科研经费使用问题(20140903)

4、【科技评论】现代物理学的九大终极问题(20140921)

5、【科技评论】美国评出对制造业竞争力起到决定性作用的11项先进制造技术(20140917)

6、【科技动态】DARPA近期动态:移动战术云、机器人在轨服务、柔性外骨骼……(20140916)

7、【热点推荐】被科研搞得直想吐的教师们(20140915)

8、【科技专论】关于推进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改革的若干建议(20140917)

9、【科技评论】未来100年将改变我们生活的10大科技(20140923)

10、【热点推荐】关于申请科研课题的几点思考(20140923)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