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特别推荐】优化军民融合战略路径

2014-12-19 战略前沿技术

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标志着我国国防建设乃至整个工业基础领域建设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目前,军民融合总体上呈现全面推进的良好态势,但由于这是一项需要聚合诸多职能部门和各级、各方面力量,共同建设推进的系统工程,囿于体制机制、固有利益格局等因素问题,推进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亟待优化战略布局和路径。

  

军民融合现存四大问题

  

协调关系投入精力多、效果难把握。

  

宏观上,军民融合涉及国家十几个职能部门和多个军方大区级以上单位,在生产和管理中,军地各有职能责任,各种关系相互交织。由于各职能部门相互之间没有统属关系,落实工作过程中,协调面宽、工作量大,效果往往不好把握。

  

多种发展力量各自为战、缺乏协调统一。

  

目前,相关部门纷纷从各自职能和掌握资源的角度出发,通过出台政策文件、签订军地合作框架协议、组织先行试点等方式,积极探索方法思路,推动军民融合发展。许多地方政府力求通过做好军民融合发展这篇大文章,抓住发展地方经济的机遇。许多社会力量如工商联等也积极介入军民融合发展,民口企业“参军”热情高涨。但总体而言,多方力量基本属于各自为战,尚未形成全社会协调一致搞建设的力量格局。

  

军民结合产业园区建设重数量、“轻”质量。

  

一是总体发展不平衡。从全国看,已有和拟建的各类园区总数增加较快,但各地差距较大,比如,山东规划建设10个军民结合产业聚集区、20个军民结合产业园,而有的省却并没有具体建设目标。即便一省之内差距也十分明显,有的省1个地区就有近10家各级挂牌的园区,而有的仅有1家;二是部分园区建设忽视“质量”。存在产业定位不准、政策措施不配套、效果作用发挥不明显,类同产业相对集中,同质化竞争等问题;三是部分园区缺乏军民要素融合平台。发挥军民结合特质的相关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融合平台缺乏,军与民产业双向转移、融合互动不够。

  

民间参与力量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军民融合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民间参与热情较高,但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一是部分民企盲目“参军”。有的民企“参军”后面临缺少生产任务、局限性较大等现实问题,感到与预期目标差距过大,处于进退两难境地。二是抢注册、抢冠名。一些冠以军民融合字头的民间机构纷纷出现,但这类机构多以中介赢利为主要目的,真正从事军民融合推动或研究的很少。三是举办各类活动频繁。以军民融合名义举办的论坛、展览、推介会等各类活动呈遍地开花之势,但这类活动基本是以办会赢利为主,促进军民融合发展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部分民口企业参会后感到比较失望。

  

融合路径优化五重点

  

着眼科学指导军民融合高效推进,进一步深入开展军民融合理论研究。

  

宏观上,切实把军民融合核心基础理论研究透,形成对国家军民融合发展的强大理论支撑。具体上,组织各相关行业、领域的专家学者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开展集中聚焦研究,切实把各种具体问题研究透,为解决推进军民融合过程中的具体实际问题提供方法、路径和依据。

  

着眼推动军民融合健康有序发展,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理顺管理体制。

  

一是进一步理顺领导体制机制,成立国家各部委层面之上、具有权威性的领导机构,着重解决好多头管理、建设力量分散等突出矛盾问题。

  

二是全面梳理整合国家各部委有关推进工业领域军民融合发展的职能,将一部分职能收到上一层次领导机构,一部分归统到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着重解决好相关部门都有一部分职能但又使不上全劲,职能交叉、互相扯皮等问题。

  

三是强化工业和信息化部推进军民融合发展的职能作用,在进一步强化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武器装备科研生产体系建设部际协调小组职能的基础上,按照责权一致的原则,进一步赋予相应的工作手段,解决好推进军民融合的责任主体问题。

  

着眼加快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步伐,进一步明确各级的职能和责任。

  

以深入贯彻落实《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军民融合发展若干意见》为抓手,制定具体措施办法,充分调动各级的积极性。

  

明确地方经信和国防科技工业管理部门在推进军民融合过程中的职责,积极促进军工经济与地方经济的有机融合。

  

鼓励企事业单位将军民融合纳入自身发展规划,在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过程中发展壮大自己。

  

着眼营造军民融合发展良好环境,进一步完善相关法规体系建设。

  

鼓励更大范围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国防建设之中,一是抓紧制定国家工业领域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规划,纳入国家军民融合发展总体规划;二是抓紧建立完善招投标、合同管理、资产管理、武器装备协作配套规范等全方位的法律规章、政策制度;三是抓紧修订完善现行政策法规,进一步细化已出台的政策法规,将有关军民融合的内容充实进去,着力增强其实效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着眼顺畅军民两用技术双向转移,进一步建立健全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

 

加快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步伐,一是尽快明确创新体系中各主体之间的关系,清晰责任义务;二是尽快建立起涵盖各层次的国家基础工业与国防工业之间的建设需求信息发布制度,确保信息交流及时、畅通;三是尽快建立军民两大领域的人员交流沟通平台,固化对话互通机制;四是尽快建立军民科技资源共享机制,深化军口与民口之间基础研究的融合;五是加快建设军民共建两用的开放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实验室,推动军民技术双向转移;六是尽快明确中介机构的地位和服务咨询作用。


(来源:瞭望观察网/赛迪智库,作者:郑波)


【战略前沿技术】历史各期文章目录已上线,敬请关注!回复“目录”即可查看,回复列表中相应日期可查看历史各期内容!

2014年11月十篇精华文章(按阅读量排名)请关注后【战略前沿技术】后,点击历史信息查看,括号内为发布日期。


1、【科技评论】十大超越人类极限的未来技术(20141101)

2、【科技评论】德国已经进入制造4.0时代,中国还要泡沫多久?(20141109)

3、【特别推荐】30张PPT告诉你真正的“工业4.0” (20141125)

4、【热点推荐】审稿大牛给出的论文写作建议,超级实用(20141111)

5、【科技专论】人民日报:科技经费管理要尊重创新规律(20141108)

6、【特别推荐】2014年中国大学研究生教育排行榜揭晓,看看你的母校排名如何?(20141101)

7、【特别推荐】高等物理学家天才群(20141123)

8、【科技资讯】新科技成果转化法:教授可以离岗创业(20141122)

9、【科技专论】人民日报:改一改科技评价“指挥棒”(20141111)

10、【特别推荐】大学之殇,并非源自教授失德(20141117)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