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中国创新能力“,你需要知道的五个事实
【导读】在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格局中,我国的创新能力位居几何?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发布的《国家创新指数报告2013》显示,中国创新能力稳步上升,继续领跑金砖国家;知识创造能力不断提高,创新环境日益改善;主要指标表现突出,发展态势长期向好;“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关键指标进展良好;企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一、全球创新能力十强基本稳定,中国创新能力继续领跑金砖国家
美国凭借雄厚的创新资源和优异的创新绩效,是最具创新能力的国家。日本和韩国依靠突出的企业创新表现和知识创造能力,分别位居第2位和第4位,继续领跑其他亚洲国家。瑞士由于创新资源分指数排名稍有下降,整体排名滑落至第3位。以色列表现突出,由上年的第11位升至第5位。欧洲国家创新依然强劲,瑞典、芬兰、荷兰、丹麦、德国依次占据十强的后5位。
在金砖国家中,中国创新能力继续处于领先地位,俄罗斯、南非、巴西和印度分别位居第32位、35位、38位和39位。
创新资源 | 1. 研究与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 2. 研究与发展人力投入强度 3. 科技人力资源培养水平 4. 信息化发展水平 5. 研究与发展经费占世界比重 |
知识创造 | 6. 学术部门百万研究与发展经费的科学论文引证数 7. 万名科学研究人员的科技论文数 8. 知识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9. 亿美元经济产出的发明专利申请数 10. 万名研究人员的发明专利授权数 |
企业创新 | 11. 三方专利总量占世界比重 12. 企业研究与发展经费与工业增加值的比例 13. 万名企业研究人员拥有 PCT专利数 14. 综合技术自主率 15. 企业R&D研究人员占全部R&D研究人员比重 16. 劳动生产率 |
创新绩效 | 17. 单位能源消耗的经济产出 18. 有效专利数量 19. 高技术产业出口占制造业出口的比重 20. 知识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世界比重 |
创新环境 | 21.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22. 政府规章对企业负担影响 23. 宏观经济环境 24. 当地研究与培训专业服务状况 25. 反垄断政策效果 26. 员工收入与效率挂钩程度 27. 企业创新项目获得风险资本支持的难易程度 28. 产业集群发展状况 29. 企业与大学研究与发展协作程度 30. 政府采购对技术创新影响 |
二、中国知识创造能力不断提高,创新环境日益改善
从国家创新指数一级指标来看,中国创新指数排名的上升主要归功于知识创造能力提高和创新环境改善。知识创造分指数排名由上年的第24位跃升至第18位。这主要源于在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等方面的出色表现。其中,万名研究人员的发明专利授权数、每亿美元经济产出的发明专利申请数具有明显优势,分别位居第3位和第2位。
创新环境分指数排名由上年的第19位提升到第14位。尤其在政府创新政策的完善落实,以及风险投资对企业创新支持力度等方面进步显著。其中,政府规章对企业负担影响、政府采购对技术创新影响分别从上年的第6位和第8位提升到2012年的第3位,企业创新项目获得风险资本支持的难易程度排名则从上年的第12位提升到第8位。
报告结果显示,创新资源分指数排在第30位,保持三年不变。其二级指标中,信息化发展水平排名比较靠前,研发与发展经费投入强度排名上升趋势明显,研发人力投入强度与科技人力资源培养水平排名相对落后。报告从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研发人员、专利等方面对企业创新进行评价,企业创新分指数排在第15位,与上年持平。创新绩效分指数位居第14位。其二级指标中,劳动生产率和单位能源消耗的经济产出两项指标排名相对靠后,仅排在世界第39位和36位。
三、中国主要指标表现突出,发展态势长期向好
随着《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颁布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中国科技发展不断取得新的重大成就,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报告显示,中国主要指标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研发活动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核心的组成部分。研发经费和人员作为重要创新资源,突出反映了一个国家对创新活动的投入力度和创新人才资源的储备状况。中国研发经费长期处于快速增长通道,达到10298.4亿元,稳居世界第3位,占全球份额由2000年的1.7%迅速提高到11.7%,与美国、日本的差距进一步缩小。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到324.7万人年,居世界首位,占到全球总量的29.2% 。
各国R&D占世界R&D总额比重(2000年,2012年)
知识创新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知识产出作为创新活动的中间成果,是创新水平和能力的重要体现。近年来,中国原始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国际科学论文(SCI)产出实现量质齐升,论文数量居世界第2位,高被引论文数量居世界第4位。创新活动日益活跃,技术创新水平稳步提升,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位居世界首位和第2位,占到全球总量的37.9%和22.3%。
高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战略性先导产业,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着重要作用。新世纪以来,中国高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高技术产业出口占制造业出口的比重居世界首位,比本世纪初提高6.8个百分点。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知识服务业已成为产业发展价值链中的重要部分,在创新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国知识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由2000年的2.7%提高到目前的8.8%,居世界第三,逐步逼近日本发展水平。
四、“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关键指标进展良好,部分指标已提前完成或接近规划目标
国家“十二五”科技规划主要指标
国家“十二五”科技规划主要指标实现程度
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从创新投入、科技活动产出,以及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等方面提出了核心科技指标及其2015年发展目标。目前,“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次数世界排名”、“研发人员的发明专利申请量”、“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项指标已提前完成规划目标。“每万名就业人员的研发人力投入”已完成规划目标的90%,预计2013年可以实现发展目标。“全国技术市场合同交易总额”已完成规划目标87%,预计“十二五”期末可以完成规划目标。
“研发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是国际通用的反映一国科技投入规模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不仅反映了科技投入水平,同时也反映了结构调整、科技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情况。为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美国、日本、法国等发达国家持续增加创新投入力度,研发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R&D/GDP)长期保持在2.0%以上。2012年中国R&D/GDP达到1.98%,超过欧盟28国平均水平1.97%,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缩小。2013年预计达到2.09%。根据近年来研发经费和GDP增长速度可以判断,该指标将在“十二五”末期实现规划目标。
“科技进步贡献率”是指经济增长中由科技进步导致的增长所占的比重,是反映科技与经济相结合,反映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一个综合性指标。把科技进步贡献率指标作为规划目标,将对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起到积极作用。近十年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呈平稳增长态势,2012年达到52.2%,比2003年提高11.3个百分点,但与规划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如期实现该指标的规划目标,需要我们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减少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与转型升级。
“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和创新竞争力和实力的总体表现,由国家创新指数来表征。“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虽与规划目标相差1位,但并非轻易能够实现。评价结果显示,在40个国家中,如果按照国家创新指数世界排名顺序每10个一组分成4个梯队,中国则正处于竞争最为激烈的第2梯队,国家创新指数综合得分为65.2分,与前一位的比利时相差3分,而与紧随其后的加拿大、卢森堡、新西兰分别仅相差0.6分、0.9分和1.3分。
中国创新面临激烈竞争,实现国家综合创新能力世界排名的规划目标,仍需持续加大投入,付出长期努力。
五、中国企业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创新投入强度和创新绩效亟待提高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企业创新取得长足进步。企业逐渐成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和研发活动的执行主体。2012年,在全社会全部研发经费投入中,由企业提供的经费占74%,由政府提供的经费占21.6%。在全国研发经费支出总额中,企业研发经费支出额占比从2000年的50%迅速上升至2012年的76.1%。中国企业在世界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其研发经费支出已经占全球企业R&D经费总量的13%,比2000年提升11.5个百分点。
随着研发经费投入的大幅增长,中国企业创新成果也大量涌现。201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达到17.6万件,平均每万名就业人员拥有发明专利29.2件,分别是2000年的22倍和10倍之多。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清楚地认识到,中国企业的创新投入强度和创新绩效仍亟待提高,2012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0.77%,仅比2000年提高0.2个百分点;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为11.9%,仅比2000年提高0.8个百分点。
中国企业完全走上创新驱动发展道路还需时日。
(来源:科技部、人民网、锐科技)
1、【科技评论】十大超越人类极限的未来技术(20141101)
2、【科技评论】德国已经进入制造4.0时代,中国还要泡沫多久?(20141109)
3、【特别推荐】30张PPT告诉你真正的“工业4.0” (20141125)
4、【热点推荐】审稿大牛给出的论文写作建议,超级实用(20141111)
5、【科技专论】人民日报:科技经费管理要尊重创新规律(20141108)
6、【特别推荐】2014年中国大学研究生教育排行榜揭晓,看看你的母校排名如何?(20141101)
7、【特别推荐】高等物理学家天才群(20141123)
8、【科技资讯】新科技成果转化法:教授可以离岗创业(20141122)
9、【科技专论】人民日报:改一改科技评价“指挥棒”(20141111)
10、【特别推荐】大学之殇,并非源自教授失德(2014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