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特别推荐】“工业4.0”来袭,各国准备好了吗?

2015-01-19 战略前沿技术


  “工业4.0”这个战略概念,首先由德国政府提出,并在2013年4月的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推出,获得世界广泛认可。它被称为是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旨在通过充分利用信息通讯技术和网络空间虚拟系统—信息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相结合的手段,将制造业向智能化转型。


  人们在完成第三次工业革命后,制造业的生产流程已完全实现自动化、透明化。工业4.0,即意味着在这个基础上,将信息与物体相连接,所有机器都进入到统一的智能化网络中,可以自动调试生产流程、节奏,自动地修复故障,以最具收益的方式制造产品。

  除了可以在“智能工厂”实现“智能生产”以外,“工业4.0”对人类最大的贡献则在于,其智能辅助系统可以把工人从单调、程序化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使其能够将精力集中在创新和增值业务上。

  从长远来看,灵活的工作组织形式使工人们能够更好地整合自己的工作、私人生活和职业生涯发展,为工作和生活找到一个更好的平衡点。

  


  如果说商业的本质是为了人类的福祉,那么当工业化的水平发展到可以让人更加自由、更大可能地实现自我价值的时候,整个社会是不是就进入到了一个理想的状态?很多人都坚信这一天终会到来,并为此积极地付出努力。



  德国国内工资普遍高于东欧和亚洲国家,由于取消了核电,电价也在不断攀升,人口也日趋老龄化。为推动制造业的革新,德国工业界、政府和学术界在2011年提出了“工业4.0”的口号。在政府的大力资助下,数百家企业和大学全力以赴从事新技术的开发。

  具体做法是,以物联网为核心,充分借助德国在机器人和3D打印机等方面的优势,将公司内外联成一体。目的之一是实现“能够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生产。

  届时用户将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现有的设计和功能。即使是购买像汽车这样的大件商品,也可以事先通过智能手机的应用程序来选择发动机的种类和汽车颜色,而不是只能根据经销商的目录来选购。

  德国方面认为这些都是可以实现的梦想。

  


  安贝格是德国南部的一座小镇。在西门子在当地建造的工厂,有些构想已经变为现实。技术人员将搭载着传感器的设备按照同样的通信规格连接在一起。哪家客户的何种产品,目前处于何种生产阶段,工厂方面可以实时进行管理和控制。

  因此,在安贝格工厂,99.7%的产品都可以在接到订单后24小时内出厂。如果突然需要改变设计,只需更换一下数据。由于生产速度快,种类繁多,这家工厂吸引了很多的客户,并且提高了西门子的竞争力。

  欧洲欲借“工业4.0”东风

  欧洲多国计划通过对“工业4.0”战略的持续投入,在2030年前,将制造业占GDP之比从目前的约15%提升到20%以上,以重拾竞争优势。

  从德国放眼整个欧洲,欧洲新一轮工业革命具有鲜明特点。首先,“工业4.0”的兴起是技术推动与应用带动并举的产物,且应用带动的作用更突出。围绕经济复苏、提升竞争力、维护能源安全等需求,欧洲多国正通过信息、可再生能源、新材料等技术的广泛融合和深度应用。

  其次,欧洲强调合作创新,重视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欧洲各国政府、企业、消费者间的关系紧密,扁平化结构、分散合作式商业模式普遍。

  第三,各国政府大力支持新技术的应用、新产业的发展和新商业模式的形成。法国政府把发展电动车视为重中之重,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措施。如每购买一辆电动车最多可得7000欧元奖励。政府拨专款用于12个大中城市及周边电动车配套设施建设。

  第四,跨国公司主动适应发展趋势,加快转型。诞生于1937年的德国大众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为适应“工业4.0”时代汽车生产模块化、消费需求个性化的趋势,大众力推模块化建设和3D打印应用。

 



  探寻制造业发展趋势的并不止是德国。早在2010年,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签署《制造促进法案》时,就提出了“再工业化”战略,也就是后人常说的“制造业回归”。但它们并非简单的回归,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机器人和数字制造将重新构筑制造业的竞争局面,这些技术不仅将让制造业更具创造力、更加本地化和个性化,还会降低成本。

  美国曾经失去了制造业的霸权,而今正准备卷土重来。

  未来谁控制了物联网,谁就将控制制造业。这是美国迎来的重要机遇。为此,美国的半导体、软件及网络等IT巨头已开始争夺“制造业大脑”的宝座。

  


  根据物联网的设想,除了电脑和智能手机之外,未来汽车、家电和产业设备都将联网。美国盖特纳公司预测,到2020年联网的设备将增加到250亿台,相当于2014年的约7倍。换言之,今后以制造业为首的企业将会尽可能借助于这一巨大的网络,为开发新产品和服务而搜集数据。只有善于分析和使用这些庞大的数据,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对物联网寄予厚望的不仅有德国,还包括试图在制造业方面“后来者居上”的莫迪领导的印度政府。2014年5月莫迪上台后推行了积极的产业扶持政策。为吸引海外企业和工厂,一方面通过简化审批程序和税制,推行“印度制造”计划,同时还实施了“数字印度”构想,试图将光纤通信网从骨干城市普及到村一级。

  2014年10月,印度政府公布了“物联网政策”,提出了到2020年使国内相关产业达到150亿美元的目标。据说物联网产业将在“印度制造”和“数字印度”之间发挥桥梁作用。


  Tech Mahindra是印度著名的IT企业,该集团的汽车部门和信息部门联合开发和推出的印度第一辆电动汽车已于2013年上市,其性能丝毫不逊于日美欧的汽车厂家。它的第一个特点是可以借助智能手机进行各种各样的操作。此外,相关人员还能遥控监视汽车状况,当需要修理或有可能被盗时,及时向驾驶人员发出提醒。




  日本特色工业4.0 人工智能是突破口



  日式工业4.0的一大特色即对人工智能产业的探索,以解决劳动力断层并支持未来的工业智能化,而其首先应用的领域就是工业化生产线。

  由于政府政策支持,日本通过改革技术采用智能化生产线的企业越来越多。以日本汽车巨头之一本田公司为例,其通过采取机器人、无人搬运机、无人工厂等先进技术和产品,加之采用新技术减少喷漆次数、减少热处理工序等措施把生产线缩短了40%,并通过改变车身结构设计把焊接生产线由18道工序减少为9道,建成了世界最短的高端车型生产线。



  日本政府近期加大了开发力度,加大对3D打印机等尖端技术的财政投入。2014年,日本经济产业省继续把3D打印机列为优先政策扶持对象,计划当年投资45亿日元,实施名为“以3D造型技术为核心的产品制造革命”的大规模研究开发项目,开发世界最高水平的金属粉末造型用3D打印机。

  日《日经商贸》周刊:威胁日本的第四次工业革命

  日本《日经商贸》周刊1月5日一期刊登题为《威胁日本的第四次工业革命》一文。文章称,人类历史上第四次工业革命在2015年拉开帷幕。首开先河的是德国。该国工业界将与政府联手打造“一体化工厂”;印度虎视眈眈试图后来者居上;作为IT巨人的美国正酝酿着卷土重来。另一方面,自诩为制造业大国的日本却在原地踏足。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将无一例外地席卷所有企业,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的产业结构。

  与举国上下发展物联网的德国和IT巨人美国相比,日本在这方面已经大大落后。如果今后依旧闭门造车,拒绝与外部连接,那么可以想象,即使是丰田汽车这样的知名企业也会有朝一日变成其他企业的附庸。

  

  就在德国力推“工业4.0”战略规划,在全球范围内拉开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新工业革命大幕时,“中国版工业4.0”也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多位制造行业专家心中酝酿,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信息化和工业化高层次深度结合的“两化融合”成为焦点。

  事实上,始于2012年的中国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工作发展至今,已取得较大成效。近日,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举办的“2015年中国两化融合十大趋势”发布会上,2015年两化融合发展十大趋势报告也新鲜出炉。报告显示,作为我国工业转型升级的“度量衡”,2014年我国两化融合发展总指数持续增长,基础环境发展水平提升受政策因素驱动明显,两化融合带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东中西部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差距有小幅缩小。

  2015年,两个IT融合步伐加快,以工业互联网、信息物理系统、制造业创新网络等为特征的智能工业,将引领我国工业迈入转型发展的新时代。

  无疑,以两化融合为先锋,中国版“工业4.0”将为我们展现一幅全新的工业蓝图:在一个智能、网络化的世界里,物联网和务联网(服务互联网技术)将渗透到所有的关键领域,创造新价值的过程逐步发生改变,产业链分工将重组,传统的行业界限将消失,并会产生各种新的活动领域和合作形式。但要想实现这一蓝图,“鼠标+水泥”,即“互联网+工业”的双轮驱动至关重要。
  

  “互联网+工业”的新动力

  随着“两化融合”不断推进,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也拉开序幕。

  何为“工业互联网”?那是实现智能制造的必备基础,是智能制造生产体系中“系统的系统”,人、数据和机器都将由此被连接起来。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

  《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白皮书指出,当前中国的制造企业,或通过配套加工、外包等方式,或凭借价廉、优质的产品,通过跨国零售企业的全球采购体系进入全球产业链。

  而“中国智造”的核心,则是在中国自主研发能力不强却拥有广阔市场的情况下,通过与国际接轨整合产业链的方式,活跃和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商业体系链条中的角色。

  作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中心,中国制造如何转向“中国智造”,值得深入思考。

  鼠标经济和水泥经济需结合

  目前,随着以互联网为平台的“鼠标经济”的兴起,传统经济,即“水泥经济”也开始触网以谋求发展,建立在传统实体基础上的新经济正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在新的发展背景下,只有将信息化的时代特征与我国工业化历史进程紧密结合起来,把两化深度融合作为主线,不断为工业转型升级注入新的动力,才能在向更高层次的工业化迈进的过程中占得先机。


(来源:新华网)


【战略前沿技术】历史各期文章目录已上线,敬请关注!回复“目录”即可查看,回复列表中相应日期可查看历史各期内容!

2014年11月十篇精华文章(按阅读量排名)请关注后【战略前沿技术】后,点击历史信息查看,括号内为发布日期。


1、【科技评论】十大超越人类极限的未来技术(20141101)

2、【科技评论】德国已经进入制造4.0时代,中国还要泡沫多久?(20141109)

3、【特别推荐】30张PPT告诉你真正的“工业4.0” (20141125)

4、【热点推荐】审稿大牛给出的论文写作建议,超级实用(20141111)

5、【科技专论】人民日报:科技经费管理要尊重创新规律(20141108)

6、【特别推荐】2014年中国大学研究生教育排行榜揭晓,看看你的母校排名如何?(20141101)

7、【特别推荐】高等物理学家天才群(20141123)

8、【科技资讯】新科技成果转化法:教授可以离岗创业(20141122)

9、【科技专论】人民日报:改一改科技评价“指挥棒”(20141111)

10、【特别推荐】大学之殇,并非源自教授失德(20141117)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