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专论】于中国,创新何以难?
四大发明在古代盛极一时,近代以来,中国却鲜有令世人瞩目的创新创造成就,引领科技革命的蒸汽机、电动机、计算机等无一来自中国。于中国,创新何以如此艰难,是什么阻碍了创新在当代中国的繁荣?
广阔的中低端市场抑制中国的创新动力
当与别国能够比肩之时,一国会以不断创新来维持自己的领先地位或者凭借创新创造成果实现对他国的超越,而当远远落后于别的国家之时,就会有一条更加方便快捷的道路来完成追赶,这就是所谓的拿来主义。而拿来是要有条件的,中国广阔的中低端市场恰恰提供了这一“有利”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地区首先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引进其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来实现快速发展,继而向内陆地区不断扩展,这种后发优势使我们能够以较少的付出换来较大的回报,多年保持两位数的傲人增长。发达经济体看中了中国这一广阔市场能够帮助他们延伸其国内市场、获取经济利益,中国看中了发达经济体的技术、资金、管理优势,两者一拍即合,互利互惠。正是由于我们能够用市场换技术,用市场换资金,自主创新的动力就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当依靠拿来主义获利和实现飞速发展毫不费力,自主创新就显得不怎么“经济”,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就无法突显;而当“拿来”早已成为惯性,想要一步转入“自主”就不那么容易了。
过快的节奏、过大的压力使中国人无暇创新
过去我们常以地大物博自居,但匹配一下中国的人口规模,看看我们的人均拥有量,就明白单个中国人占有资源的拮据,就知道带领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发展前进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中国发展奇迹的创造是每一个普通中国人不计辛劳、勤恳工作的结果,有多少中国人在“5加2”、“白加黑”地忙碌,有多少中国人从来没休过年假,“勤劳”民族的称谓确实名副其实。过快的生活、工作节奏,过大的生存压力使中国的普通民众根本无暇顾及创新创造。我们知道,除了资金,创新创造还离不开时间和精力的巨大投入,要想获得成果往往需要打持久战,当大多数民众为生计奔波、为养家糊口劳碌之时,大众创新创造的土壤就难免缺少养分。
各种体制机制障碍耗损中国人的创新热情
中国的教育体制遭到很多人诟病,应试导向的教育模式扼杀了本应最有创新创造活力的青年人,当拿到高分成为教师的使命、家长的期盼、学生的目标,激发创新创造热情、培养创新创造能力自然被搁置。“少年智则国智”,只有青年人成为创新创造的主力军,中国的创新大业才有希望,没有青年人的广泛参与,再多的科研投入也只能感慨后继无人。现行科研体制机制的弊端使我国的很多一线科研工作者得不到与其付出等值的报酬与应有的尊重,而产学研结合的不顺畅又使其创新创造成果在象牙塔内被束之高阁,难以获得市场的认可,取得产业化创新的回报。长此以往,必然耗损科研工作者的创新热情。
忆往昔,中国缺少了创新创造的动力、时间和热情,所以难;看今朝,中国以市场、政策、制度大刀阔斧推进创新驱动,犹可期。
(来源:求是网 作者:李雯博)
1、【科技评论】十大超越人类极限的未来技术(20141101)
2、【科技评论】德国已经进入制造4.0时代,中国还要泡沫多久?(20141109)
3、【特别推荐】30张PPT告诉你真正的“工业4.0” (20141125)
4、【热点推荐】审稿大牛给出的论文写作建议,超级实用(20141111)
5、【科技专论】人民日报:科技经费管理要尊重创新规律(20141108)
6、【特别推荐】2014年中国大学研究生教育排行榜揭晓,看看你的母校排名如何?(20141101)
7、【特别推荐】高等物理学家天才群(20141123)
8、【科技资讯】新科技成果转化法:教授可以离岗创业(20141122)
9、【科技专论】人民日报:改一改科技评价“指挥棒”(20141111)
10、【特别推荐】大学之殇,并非源自教授失德(2014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