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热点话题】基础研究离生活很近吗

2015-03-26 战略前沿技术

 去年第12期《环球科学》刊登了记者刘洋对欧洲研究理事会主席让-皮埃尔·布吉尼翁的采访,题为《基础研究离生活很近》。这一观点似乎与流行的看法多少有些相悖,我们一般将科学研究划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即便是应用研究,也还会面临着如何向解决实际问题转化的过程。若是在钻研哥德巴赫猜想这样深奥的理论难题,就没必要再关注对实际生活的影响了。

  在采访中,布吉尼翁谈到了这种传统划分方法的起源。“1945年,为了回答美国总统罗斯福关于科技体制革新的一系列疑问,万尼瓦尔·布什(Vennevar Bush)将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解决疾病与安全等难题以及培养科学家时积累的经验汇集成书,促成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NSF)的成立。在这本书中,布什提出了著名的‘用基础研究支撑应用研究,用应用研究支撑工业创新,用工业创新支撑经济发展的‘线性模型’。该模型至今仍被视为阐述基础研究重要性的理论依据。”

  万尼瓦尔·布什是一位有重要影响的科学家,曾是美国重要科学计划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布吉尼翁一方面赞同布什的线性模型在某些方面是非常正确的,但也认为现阶段已有其不适应性。我理解,布吉尼翁所要强调的是基础科学理论越来越贴近应用,甚至可以直接影响到开发技术的工程师。

  无论是从布吉尼翁的观点,还是他给出的例子,我都没有体会到对布什模型的颠覆性,至多只是发生了一些量变,曾经是基础性的理论问题,现在可以直接在实际应用中产生影响。这种变化本是科学研究的规律,有的理论问题仅涉及到认识世界的方法,与实际应用很难沾边;有些理论在提出时并不完备,也谈不上应用,不断深入、完善后开始有了应用价值。对有些问题的研究,原本就是出于对科学的探索,不存在任何应用的功利驱动,同样是需要坚守的科学精神。

  对布吉尼翁提出“基础研究离生活很近”这一观点,或许在某些方面是对的,近与远也是相对的。但审视中国的现状,过于强调拉近基础研究与应用的距离是否真的符合实际呢?令人担心的问题是,一些科学项目的设置会过于急功近利,一方面较少有人愿意静下心来研究基础问题,另一方面则是拔苗助长,将一些本与实际相差甚远的问题硬与应用对接,结果造成不是强人所难就是弄虚作假。

  从布吉尼翁谈到的另一现象可以看出这种担心并非杞人忧天。他讲到,在中国、欧洲和美国,每个研究岗位都有几名最优秀的博士在竞争。但竞争并不总是最优的,很多科学家在激烈的竞争中失去了方向。生物科技风投资本家有一个经验法则:一半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都无法复制,这还是乐观的估计。

  从这些结果中可以反映出一些所谓的研究成果确实存在虚假的现象,包括那些在科技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也包括经过审定的科技项目,甚至受到保护的专利,都不那么可靠。原因或许是多方面的,但至少可以说明一点,若对科学的认识不端正,理论基础不扎实,对应用的支撑就会很脆弱,是靠不住的。

  不过,从风投资本家和制药公司的做法中却可以得到启示,对科研成果的应用可行性要予以足够关注,并下功夫对其进行细致的检验和可重复性实验,以评判其应用价值和前景。无论是科技论文、科研项目,还是申报获准的专利,从数量上看,中国都已走在了世界前列,不知有多少人真正在关心这些成果的应用问题。毕竟实践检验才是最靠得住的标准,是通向最终发挥效益的必经之路。

 去年第12期《环球科学》刊登了记者刘洋对欧洲研究理事会主席让-皮埃尔·布吉尼翁的采访,题为《基础研究离生活很近》。这一观点似乎与流行的看法多少有些相悖,我们一般将科学研究划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即便是应用研究,也还会面临着如何向解决实际问题转化的过程。若是在钻研哥德巴赫猜想这样深奥的理论难题,就没必要再关注对实际生活的影响了。

  在采访中,布吉尼翁谈到了这种传统划分方法的起源。“1945年,为了回答美国总统罗斯福关于科技体制革新的一系列疑问,万尼瓦尔·布什(Vennevar Bush)将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解决疾病与安全等难题以及培养科学家时积累的经验汇集成书,促成了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NSF)的成立。在这本书中,布什提出了著名的‘用基础研究支撑应用研究,用应用研究支撑工业创新,用工业创新支撑经济发展的‘线性模型’。该模型至今仍被视为阐述基础研究重要性的理论依据。”

  万尼瓦尔·布什是一位有重要影响的科学家,曾是美国重要科学计划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布吉尼翁一方面赞同布什的线性模型在某些方面是非常正确的,但也认为现阶段已有其不适应性。我理解,布吉尼翁所要强调的是基础科学理论越来越贴近应用,甚至可以直接影响到开发技术的工程师。

  无论是从布吉尼翁的观点,还是他给出的例子,我都没有体会到对布什模型的颠覆性,至多只是发生了一些量变,曾经是基础性的理论问题,现在可以直接在实际应用中产生影响。这种变化本是科学研究的规律,有的理论问题仅涉及到认识世界的方法,与实际应用很难沾边;有些理论在提出时并不完备,也谈不上应用,不断深入、完善后开始有了应用价值。对有些问题的研究,原本就是出于对科学的探索,不存在任何应用的功利驱动,同样是需要坚守的科学精神。

  对布吉尼翁提出“基础研究离生活很近”这一观点,或许在某些方面是对的,近与远也是相对的。但审视中国的现状,过于强调拉近基础研究与应用的距离是否真的符合实际呢?令人担心的问题是,一些科学项目的设置会过于急功近利,一方面较少有人愿意静下心来研究基础问题,另一方面则是拔苗助长,将一些本与实际相差甚远的问题硬与应用对接,结果造成不是强人所难就是弄虚作假。

  从布吉尼翁谈到的另一现象可以看出这种担心并非杞人忧天。他讲到,在中国、欧洲和美国,每个研究岗位都有几名最优秀的博士在竞争。但竞争并不总是最优的,很多科学家在激烈的竞争中失去了方向。生物科技风投资本家有一个经验法则:一半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都无法复制,这还是乐观的估计。

  从这些结果中可以反映出一些所谓的研究成果确实存在虚假的现象,包括那些在科技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也包括经过审定的科技项目,甚至受到保护的专利,都不那么可靠。原因或许是多方面的,但至少可以说明一点,若对科学的认识不端正,理论基础不扎实,对应用的支撑就会很脆弱,是靠不住的。

  不过,从风投资本家和制药公司的做法中却可以得到启示,对科研成果的应用可行性要予以足够关注,并下功夫对其进行细致的检验和可重复性实验,以评判其应用价值和前景。无论是科技论文、科研项目,还是申报获准的专利,从数量上看,中国都已走在了世界前列,不知有多少人真正在关心这些成果的应用问题。毕竟实践检验才是最靠得住的标准,是通向最终发挥效益的必经之路。


(来源:中国科学报  作者:许小峰)


【战略前沿技术】2014全年文章目录已上线,回复“目录”即可查看,敬请关注!

2015年2月十篇精华文章(按阅读量排名)

请关注后【战略前沿技术】后,点击历史信息查看,或回复201502查看。

20150205

美国DARPA十大尖端科学技术 领先当代20年

20150207

2014年度十大国防材料技术突破

20150211

如何撰写2015版国家自然基金标书(附全攻略)

20150213

院士爹对女儿的科研忠告

20150217

科技部关于开展“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优先启动重点研发任务建议征集工作的通知

20150227

做科研的11条军规

20150207

智库建设急需高端人才

20150201

两院院士评选2014年中国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20150227

30个部委局办2015年工作部署汇总

20150227

45个全球免费开放的电子图书馆

2015年1月十篇精华文章(按阅读量排名)

请关注后【战略前沿技术】后,点击历史信息查看,或回复201501查看。

日期

标题

20150102

2015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政策有重大调整

20150110

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

20150109

中国科研经费分配新办法出炉 "863""973"退出历史舞台

20150114

“透明计算”,凭啥摘得自然科学一等奖?

20150115

科技改变未来:预言300年后的人类

20150131

科研:新常态下的新规则

20150131

国外高效毁伤技术发展及趋势

20150116

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排行榜出炉 大陆仅华为上榜

20150104

高校病了:教学之殇

20150104

科学研究方面的一些问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