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知识转移的策略研究
摘要:知识经济社会,企业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在知识的生产、占有和有效利用方面的竞争,由于企业的专有技术和资源有限,单靠企业自身的能力和资源创造知识、开发新技术越来越难,因此,许多企业走进校园和科研机构,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联盟各主体的知识在流动中增值,通过知识转移来实现资源互补、协同发展,知识在联盟内各主体之间能否顺畅流动决定了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小。研究认为,提高联盟知识转移效果,促进经济增长,一是要增强知识转移和知识吸收的意愿和能力;二是要建立联盟信任、沟通和学习机制;三是要积极争取政府和科技中介机构的支持。
关键词: 知识经济;经济增长;知识转移;协同创新联盟;协同发展;资源优化配置
前言
在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的作用超过劳动力、资本、土地等其他社会资源,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企业在知识的生产、占有和有效利用方面的竞争。由于企业自身的专有技术和资源有限,单靠企业自身的能力和资源来创造知识、开发新技术越来越难。因此,许多企业开始走进校园和科研机构,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积极与拥有异质知识资源优势的学研方合作,走一条产业界和学术界共进退的协同创新道路。
所谓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是指以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为核心要素,以政府和各类中介服务组织为辅助要素,以知识增值为核心,以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为主要目标,形成的一个具有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协同发展的长期稳定协作关系和法律约束效力的组织系统。联盟各主体的知识在流动中增值,通过知识转移来实现资源互补、协同发展,知识在联盟内各主体之间能否顺畅流动决定了科技创新能力的大小。MALEBA 等(1996)指出,要实现真正成功的创新,需要通过与其他企业、组织以及外部环境不断地互动和相互学习来完成知识的产生和转移。联盟知识转移是联盟内部各主体之间进行的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识共享活动,知识源与知识受体经过大量的互动与沟通,使知识受体能够从知识源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并通过有效吸收与应用将知识资产转化为组织竞争优势。知识转移能有效地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其对社会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张瑞军等(2007)对知识流动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提高区域内主体要素间、区域之间知识流动效率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ALBINO等(1999)认为知识转移也是广泛强调企业竞争的战略问题,它可以有效提高创新能力并促进经济快速增长。可见,成功的知识转移将有效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带动经济的快速增长,对中国科技创新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在分析联盟知识转移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和联盟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促进联盟知识转移的策略。
一、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知识转移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一)通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增长
自主创新推动经济增长的地位和作用日益显现。中国要实现经济的腾飞,自主创新是关键。2014年,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中提出,必须坚定不移贯彻科教兴国和创新驱动的战略目标,并强调自主创新是攀登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联盟成员通过知识转移,将来自学研方的科学知识和来自企业的技术知识充分共享、深入整合、有效协同,不仅可以提高各成员的工作效率和竞争力,还可以通过知识溢出使产学研各组织不断获得创新与研究所必需的知识和信息,提升协同创新能力,促进自主创新活动。联盟知识转移的结果是涌现出大量科技创新前沿成果,这些成果运用到某些产业部门中会为中国经济培育出新的增长点,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二)通过提高企业劳动者素质促进经济增长
作为高级生产要素的人力资本已经成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其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远远高于固定资产投资。联盟成员间的知识转移不仅能够产生科技创新成果,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还能使企业劳动者素质(智力、知识、技能)显著提升。具体表现为:高校为企业培训员工,使员工掌握更先进的技术知识、科学知识和管理知识;高校定制培养人才,定向为企业输送创新人才等。企业劳动者素质的不断提高,使之能与先进的设备和工艺相配合,充分发挥先进设备的作用,从而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5]。
(三)通过扩大高校高质量人才的输出促进经济增长
2010年,中国首次全口径人才资源统计结果显示,人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到26.6%,从趋势上看,人才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断提高[6]。产学研协同创新本质上是高校与产业界的合作,在联盟内,“产”提供物质(货币)资本,“学”培育人力资本,“研”提供知识资本,三方的资本通过知识转移有效集合,缺一不可。高校最核心的使命是人才培养,而中国高校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对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综合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还远远不够。联盟为高等教育与经济、科技紧密结合提供了一个有效平台,成员间的知识转移进一步促进了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如创建校企实验基地,让师生参与企业实践,提高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吸引企业技术人员参与联合培养研究生;开展校企研发项目,鼓励学生进行项目研究等。高校通过创新人才的培养不断输出高素质的人才,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引擎。
二、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知识转移的因素分析
(一)主体因素
1.知识源的转移意愿与能力。知识源缺乏转移知识的动力将最终阻碍知识转移。知识源不愿意将重要知识与他人分享的原因包括害怕失去对关键知识的所有权或优势地位、不满知识转移得到的有限回报、不愿投入大量时间和资源参与知识转移[7]。知识源转移意愿的强度直接影响知识转移的数量和质量,转移意愿越强,知识转移越容易进行。知识源的转移能力也影响着知识转移效率。转移能力是指知识源以合适的方式解释说明知识并将其进行转移的能力,包括知识的认知、编码和表达能力。当知识源对要转移知识的认知、编码和表达能力较强时,就可以清晰地解释、表述它们,降低知识转移的风险,提高知识转移的效果。
2.知识受体的学习意愿和能力。知识受体的学习意愿是指知识接收方将联盟知识转移视为学习机会的倾向。知识受体学习意愿越强,参与知识转移的主动程度越强,越能不断吸收有用的知识并有效应用,知识转移效果越好;反之,则会影响知识转移效果。知识受体学习能力包括获取、理解、转化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可以增加知识受体的知识储备量;理解知识的能力强调深入挖掘转移的新知识内涵并消化吸收转变为自己知识的能力;转化知识的能力是将新知识进行提炼并转化成组织能够运用的形式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提高新知识实际应用水平,发挥知识的最大功效。可见,知识受体学习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知识转移效果。
3.知识主体间的合作经验。合作经验是从多次合作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或技能,在联盟知识转移中,知识源主要凭借过去积累的经验传递知识,经验丰富的知识源知道如何根据知识受体的特征将要转移的知识进行合理分解,并选择最好的最适合的方式准确转移知识,尽量减少转移过程中知识的损耗,最大限度满足知识受体的需求,提高知识转移的效果;知识受体经验越丰富,越知道如何表述清楚知识需求,如何避免知识转移过程中的损失,如何提高知识接受能力。可见,转移主体间积累的合作经验越丰富,知识转移的效果越好。
(二)客体因素
知识转移的客体就是转移的知识,知识的模糊性对知识转移效果有一定的影响。知识的模糊性主要包括内隐性、复杂性和嵌入性。联盟知识转移中的知识主要是很难进行编码、表达的隐性知识,如技术、经验、诀窍等,这些知识内隐性较强、结构性较差,不易表达和传递,极易造成知识受体理解上的偏差,影响知识转移的效果。复杂性是描述一项知识所需要的信息总量,技术、经验、诀窍等知识的技术原理深奥、专业性较强、涉及诸多领域,阻碍了人们对知识的理解程度,降低了知识的可转移性。嵌入性是指知识通常嵌入在个体、工具(产品)和惯例中,嵌入程度越深,通用性越差,知识越不易被模仿和学习,转移难度越大。可见,知识的模糊性增加了其编码、表达、内化、应用的难度,降低了知识转移的效果。
(三)情境因素
联盟知识转移的情境可解释为知识在传递、共享、吸收、利用、创新等活动中所依赖的客观环境因素。知识转移要素与环境的有机契合是知识转移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既包括反映联盟成员间关系的信任和沟通、集聚程度等内部因素,也包括促进联盟发展的政策、法律等外部因素。
1.信任关系。信任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中,以情感为基础,包括认知信任、情感信任和制度信任。认知信任强调对被信任方所具有的能力、可靠性的认识。如果知识源在实际工作中显现出的绩效可靠性和技术可信性较强,知识受体对他的认知信任随之产生,愿意与他分享并交换知识,知识传递较顺畅,知识转移效果较好。情感信任强调以情感为基石,情感信任越强,越愿意敞开心扉,共享技术、信息和知识。制度信任强调一种基于规章制度、规范准则、约束条例的信任。知识源有转移意愿是其相信有效的制度能够遏制转移风险,知识受体对知识源的信任更多地来源于制度信任。总之,当联盟成员间信任度高时,知识源不会担心知识流出使自己失去优势地位,更愿意转移知识,知识受体也会对被转移的知识充满信任并充分吸收利用,降低知识转移的难度。
2.沟通频率。知识转移中的沟通是转移双方承载知识的信息或意见的交换过程。产学研拥有的知识结构异质性较强,沟通会加速知识流动,影响被转移知识的数量和质量,提升知识转移的效果。频繁的沟通不仅可以提高知识源的知识编码、传递能力,也有利于知识受体对知识的理解、吸收与应用,提高知识转移效果。联盟转移的知识的隐含性较强,这类知识必须通过转移双方的频繁互动与合作才能被有效吸收利用。总之,在联盟知识转移过程中,转移双方沟通越好,越容易交换信息,知识转移效果越好。
3.组织集聚程度。组织集聚程度是指联盟内成员数目的多寡。联盟是由众多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构成的典型的网络组织,联盟内知识、信息等通过彼此间的互动而流动,各成员组织之间知识结构的互补和多样促进了知识转移并带动合作创新。多样化的网络系统能有效地促进信息流动使成员从更多的渠道获取有用信息,因此,组织集聚程度高表示联盟内部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数目众多,网络系统具有多样化,知识互补程度高,知识受体面临更多的知识源,可以获得更多的知识。总之,组织集聚程度通过影响知识转出组织的数量间接地促进知识转移。
4.外部影响因素。外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政府和科技中介机构对联盟知识转移的影响。政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积极培育能够促进联盟知识转移的经济、科技和市场环境。科技中介机构主要包括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中心、科技咨询评估机构、科技情报信息机构,以及科技风险投资中心等,它们通过技术咨询、评估和传播等活动,促进联盟组织间的有效联系。科技中介机构为知识源和知识受体牵线搭桥,提供各种咨询、信息和场所等服务,可以降低知识转移过程中的信息、技术、管理和融资的壁垒和交易成本,其对联盟各主体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三、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知识转移的策略
(一)主体策略
1.增强知识转移意愿和能力。联盟内各组织应制定有利于知识转移的奖励政策。一方面,对在联盟知识转移中做出贡献的员工给予物质奖励、产权激励,使员工能够得到丰厚的回报;另一方面,通过职位提升、宣传等精神奖励满足员工的成就欲望,加速创新知识的转移。如积极发挥知识桥梁人物纽带的作用,由既熟悉本组织知识、技术,又熟悉对方组织知识、技术的员工,根据知识受体的特征将隐性知识科学编码并准确传递给知识受体,有效促进知识转移。
2.增强知识吸收意愿和能力。一是联盟内各组织应注重加强宣传和教育,让员工真正意识到吸收知识的重要性,让员工明确建立联盟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获得对方的知识、技术来提升本组织的竞争优势,直接提高员工的知识吸收意愿;二是建立学习机制,通过学习、培训提高员工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增强知识受体的学习动机,提高其吸收能力;三是鼓励员工参与知识转移活动,通过“干中学”来吸收合作伙伴的技术知识;四是建设有利于知识转移的组织文化,强调合作创新、协同发展,积极吸收并利用其他组织的知识资源。
(二)联盟策略
1.建立联盟信任机制。一是联盟应营造自由开放的环境,提高联盟成员个人之间的接触频率,培育成员之间的情感信任,有效促进知识转移;二是通过定期举办技术培训会、学术研讨会、专业技能培训和参观访问等活动增强成员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经验,提高认知信任和知识转移效果;三是健全制度,制度越健全的地方越盛行信任,联盟成员也越愿意进行知识转移。
2.建立联盟沟通机制。一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和网络技术建设有效的信息网络和全方位、多渠道的沟通网络,可以利用博客、网上论坛、BBS、E-mail群、QQ群、电话会议、视频聊天等手段鼓励联盟成员之间沟通交流,加速知识、技术、信息的高效流通,提高知识转移效果;二是组建跨组织咨询团队,协调产学研各方的关系,获取、存储和扩散联盟中有价值的知识资源,促进知识转移。
3.建立联盟学习机制。一是联盟应注重通过宣传让组织成员坚信知识转移的“双赢”作用,激励产学研各方互相配合、彼此信任,促进知识转移;二是营造学习氛围,鼓励成员不断学习,培育一种有利于知识获取、学习和转移的环境和氛围,促进知识转移;三是联盟作为一个学习系统应鼓励成员通过不断学习来提高创造力,提升协同创新能力,这对促进各成员知识转移意愿、转移能力和吸收能力都有极大的作用,最终将提高知识转移效果。
(三)其他相关部门和机构的支持
1.政府的支持。在资金支持方面,政府应加强对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的直接拨款,采取无偿资助、贷款贴息等方式为联盟提供资金,制定鼓励创新活动的奖励措施,制定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在政策和法律法规方面,政府应不断制定经济政策、科技政策、产业政策和技术创新政策以鼓励联盟开展知识转移活动,充分利用自身地位和有利条件协调联盟内部各转移主体之间的矛盾冲突,修订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联盟知识转移活动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政府还要积极引导金融机构为联盟知识转移提供多样化融资渠道和服务,并激励中介服务机构为联盟知识转移扩大服务范围和提高服务水平。
2.科技中介机构的支持。一是科技中介机构应摆脱单一的技术交易服务职能,将其转变成集技术服务、决策咨询、教育培训、投融资于一体的综合服务职能,降低联盟知识转移的交易成本;二是不断完善内部运行机制,提高诚信度和从业人员的素质、能力,为联盟知识转移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三是建立科技中介信息支撑平台,发挥沟通产学研等部门重要桥梁的作用,提高联盟知识转移效果。
(来源:学习与探索,作者:刘春艳 王伟)
请关注后【战略前沿技术】后,点击历史信息或回复201503查看。
日期
标题
20150314
美国国防部瞄准未来六大颠覆性基础研究领域
20150315
人类未来十大最顶尖科学技术
20150301
《MIT科技评论》评选出2015年10大新兴技术
20150319
国防科技大学2015年招生简介(附招生专业、各省市招生联系人和历年录取分数线)
20150304
如何“正确”打开谷歌学术?
20150307
2020,中国基础研究走向何方?
20150314
科研经费报销“逼良为娼”,怎么破?
20150319
关于无人机,你需要知道的都在这里了
20150307
达沃斯发布2015十大新兴技术:飞行机器人、仿人脑芯片等技术入选
20150317
博士:学术塔尖上的“悬浮族”
请关注后【战略前沿技术】后,点击历史信息或回复201502查看。
20150205
美国DARPA十大尖端科学技术 领先当代20年
20150207
2014年度十大国防材料技术突破
20150211
如何撰写2015版国家自然基金标书(附全攻略)
20150213
院士爹对女儿的科研忠告
20150217
科技部关于开展“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优先启动重点研发任务建议征集工作的通知
20150227
做科研的11条军规
20150207
智库建设急需高端人才
20150201
两院院士评选2014年中国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20150227
30个部委局办2015年工作部署汇总
20150227
45个全球免费开放的电子图书馆
请关注后【战略前沿技术】后,点击历史信息或回复201501查看。
日期
标题
20150102
2015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政策有重大调整
20150110
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
20150109
中国科研经费分配新办法出炉 "863""973"退出历史舞台
20150114
“透明计算”,凭啥摘得自然科学一等奖?
20150115
科技改变未来:预言300年后的人类
20150131
科研:新常态下的新规则
20150131
国外高效毁伤技术发展及趋势
20150116
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排行榜出炉 大陆仅华为上榜
20150104
高校病了:教学之殇
20150104
科学研究方面的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