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推荐】中国航空发动机产业路在何方?
中国航空发动机产业路在何方?
为什么中国的航空发动机技术还这么落后?
你所不知道的日本航空发动机产业?
为什么中国的航空发动机技术这么落后?
(这是一篇知乎上的问答,原标题如是。回答的非常生动全面,分享之。中国的火箭都能到月亮了,国产民用大客机也开始发展了,四代战机也诞生了,为什么战斗机上的发动机一直不能国产化呢?)
提问: 为什么中国的航空发动机技术这么落后?
中国的火箭都能到月亮了,国产民用大客机也开始发展了,四代战机也诞生了,为什么战斗机上的发动机一直不能国产化呢,发动机仍然那么落后的原因到底是为什么?
这个世界上能自行制造第三代战斗机的国家/地区有12个(暂不算配套航发,按制造地区计,按服役计,按中国战机世代划分,美俄中瑞法欧韩日台印,还有按照wiki标准我很不要脸的把巴基斯坦和伊朗也算上了,请拍砖)。
能自行制造核武器的国家有9个(美俄中英法印巴以朝)。
能自行制造洲际弹道导弹的国家有5个(美俄中英法)。
能自行制造大推力军用涡扇发动机的国家有3个(美俄中)。
能自行制造大涵道大推力高性能民用涡扇发动机的国家,则就只剩2个了(美英:GE、罗罗、普惠、或者我打肿脸再撑死算你一个IAE)。
(我知道以上标准里争议太多,咱可以评论区慢慢讨论请轻拍。。)
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在这个残酷竞争的人类金字塔上,中国目前距离塔顶,还真是有段距离的工业之花,人类工业皇冠上的明珠:航发、涡扇航发、大涵道大推力高性能高可靠度涡扇航发,可也同时是我们目前怎么绕也绕不开的心脏病。
1、航发为什么这么难?
想象一下,苏27的AL-31涡扇发动机最大加力推力是12.5吨,2台AL-31可推动苏27以超过2倍音速飞行。但AL-31的风扇直径不到900毫米,涡轮直径不到300毫米;基本物理学原理,力是相互作用的,也就是说这么小尺寸的风扇、涡轮反过来要时刻承受着12.5吨的力。形象一点说,大家应该都看过壮汉用喉咙顶着钢枪推动汽车的表演,涡扇发动机也大概如此,只是壮汉推汽车是慢慢挪动,而涡扇发动机要推动飞机以2倍音速飞行,各部件要承受住异常严酷的高温高压考验。
另外,一台用于超音速战机的涡扇发动机直径一般仅1米左右、长度4米左右。以AL-31为例,这么小的一个圆筒状物体,要塞进4级风扇、9级压气机、2级涡轮、可收敛-扩张喷管、燃烧室、加力燃烧室,还要在之间安排冷却空气通道,周围安装燃油控制系统等。所以,设计、制造一台高性能的涡扇发动机,可谓"螺蛳壳里做道场",难度极大。在世界范围内,掌握一流水平涡扇发动机制造技术的仅有英国罗·罗、美国普惠和通用3家公司,俄法两国都属于二流,这是一个真正的垄断行业。
专业一点地描述,涡扇发动机要达到更大推力、更低的油耗,首要的是提高增压比、提高热效率,涡轮前温度是衡量热效率的一个重要指标。例如,第三代苏27的AL-31发动机的涡轮前温度是1665K,而第四代F-22的F-119发动机将这个指标提高到了1977K;AL-31的涡轮前温度尚在普通钢材熔点之下,但F-119的已超出约200度。要在这样高的温度下正常工作,F-119的涡轮采用了第三代单晶空心叶片。
具体什么是单晶空心叶片,在此很难展开描述,只能说一片面积仅几平方厘米的叶片具有大量自由曲面、复杂的内腔(用于进气冷却),还要控制合金晶体生产连续一致,这需要极高超的精密铸造工艺。俄罗斯、中国至今尚未或是刚展开单晶空心涡轮叶片的工业化制造。(不过3/19我们在这方面有好消息:《中国突破发动机单晶叶片核心技术打破垄断》中国突破发动机单晶叶片核心技术打破垄断)
美帝骄傲F119,F22标配动力
而发动机要提高推力与自身重量之比,还要将压气机和涡轮造得更轻巧。压气机和涡轮的传统制造工艺是将叶片以榫头、榫槽锁紧的方式连接在叶盘上,但西方先进发动机已开始采用整体叶盘。即用电子束焊接等方法将单晶空心精铸叶片固定在叶盘上,重量可比传统工艺制造的降低30%。整体叶盘的制造工艺有10多种,但除了上述的美英3家航发巨头,其它国家也还未能应用于批量生产。
涡扇发动机的风扇远离燃烧室,热负荷低,但它的气动效率也被继续精进。通用F-119和罗·罗瑞达900发动机的风扇都采用了宽弦叶片,其加工方法是将钛合金毛坯用切削方法加工成两半叶片,用真空扩散焊成一整体空心叶身,最后超塑成极为复杂的曲面。这又是一种全新的加工工艺。
这么说,美军F-22A隐身战机所采用的F-119涡扇发动机为例,它的6级压气机、2级涡轮全部采用带空心单晶叶片的整体叶盘,3级风扇则全部采用宽弦叶片,所以它的推重比达到10,在迎风面积较小的情况下,最大加力推力超过15吨。所以,美军F-22A隐身战机能以1.7倍音速进行超音速巡航;而中俄的四代机歼20、T-50只能暂时采用第三代涡扇发动机,要等待第四代发动机研制成功,飞机才能真正完成研制。
凯特王妃为罗罗公司发展的宽弦叶片宣传
2、中国航发水平为何与世界一流水平如此之大
我国军事工业以苏联技术援助起家,擅长逆向仿制,在过去解决了多个领域的"有无"问题,甚至有轻武器专家以"山寨之王"自居。对于很多一般装备,逆向仿制即便"不知其所以然",也至少做到"知其然"。
但涡扇发动机这个"工业王冠",应用有各种新理论、新材料、新工艺,要做到"知其然"都难,可以说是无法简单复制的。甚至,在没有操作手册的情况下,要将涡扇发动机正确拆开都困难。例如,我们非常熟悉的CFM-56,其使用在波音737、空客A320这些主流商业客机上,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涡轮风扇发动机之一,但是拆解CFM-56的难度仍然很大,几平方厘米的叶片上分布着许多小孔,这些孔隙的作用是散热的,小孔的位置设置极为讲究,是根据气路走向而定的……因此CFM-56的维护都是由专业公司来完成的。
即便是能制造出各种类型的发动机构件,但是在装配上仍然需要技术、工艺支撑,同一生产线上制造出来的不同批次发动机都存在差别,推比相差甚至可以达到0.2。随着推比达15以上的发动机开始研制,各种新材料被大量应用,发动机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对加工工艺要求也更高。你要仿制别人的新型发动机,所要花的时间可能比自己从零开始研发还要多,而且仿制产品的性能还很可能不及原型机。
这方面我国是有惨痛教训的,例如"太行"涡扇发动机,其核心机就源于CFM-56,太行发动机在05年完成设计定型,但8年过去了仍然问题不断,只用在双发的歼11战斗机上。单发的歼10战斗机对发动机可靠性要求高,直到歼10B量产,歼10系列战机都只能采用俄制AL-31FN发动机。
从科研体制来看,我国以前航空发动机的研发是跟随型号的,即要研制一款飞机,才会去研发一款配套的发动机;飞机如果下马了,发动机也就随之下马了。但美英等发达国家,发动机与飞机研发基本是分开的,发动机核心机的研发提前很多。例如,美国F-22战机所用的F-119发动机属于第四代发动机,但美国的核心机技术已发展到第六代,用于接替F-119的第五代发动机核心机也已制造出来。
美第五代发动机的核心机已经问世了
但正因为难,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才更要完全自主研发,下工夫,花时间,砸银子,在所不惜。
3、别说中国了,毛子这种老牌工业强国都落下一大截了
苏(俄)的航空发动机制造理念不同。美国制造发动机,考虑了翻修期和寿命,因为一台发动机能更长时间的使用,就说明飞机能更少的更换发动机,这样比较经济。可是苏联根据卫国战争经验,发现坦克和飞机的实际战场寿命往往只有几十到一百多个小时,然后就被摧毁了,所以苏联设计武器就以简单、便宜、容易大规模生产为原则。而二战后苏联军队总是枕戈待旦准备打第三次世界大战,所以更认为航空发动机没有必要需要长寿命和翻修期。在这种指导思想下,苏联制造的发动机翻修和寿命要比美国的短得多。
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认识到了这种思想已经过时,所以也在改正。现在AL31的改进型号的首翻期和总寿命已经比早期型号有所增加,但是因为基础设计问题,俄罗斯航空发动机的推力、寿命、耗油率、噪声水平和环保水平等主要指标都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所以仍然远不及美国同类的发动机。美国则由于有强大的工业基础,生产武器不计成本,精益求精,不怕最贵,但求最好,所以美国有很多天价武器装备,而且都是做工精良,技术先进,使用寿命也很长。
这里就讲一个段子:
“记得原来有一门课是航空发动机,讲课老师是北航一个毛系航发大师级人物,(俄语说得绝对比汉语标准,妥妥的),参与过WP11,WP7,(等等)的研制,后面就不方便透露了,一次上课,老师给我们讲解毛系发动机和鹰系对比的时候,拿的老先生最得意的WP7,一个同学很细心的问燃烧室边上为什么会有两个像热水瓶胆容器,而美国发动机没有,老先生说,两个瓶子一个装的汽油,一个装的纯氧,大伙不解,老先生悠然自得地说,因为毛发有个毛病,容易熄火,加上J7的设计机头进气,导致每次导弹发完几乎必然熄火,然后老先生转而一脸得意,傲娇万丈启动:这个时候就打进雾化汽油混合纯氧,加上内燃装置2000K+打火,所以,我们的发动机虽然容易熄火,但是空中再点火成功率百分之百!同学们不要担心!”
“。。。。。。。。。。。。。。。。。。。。。。”
综合考虑美俄发动机在型号研制和技术实力方面的因素,两国在航空发动机研制领域的差距可能已经增加到了20年以上。
4、中国航发落后的原因
先补几条看来的关于中国航发落后的分析和总结比较杂乱先凑活看:
1.在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历程中,缺少像钱学森院士那样学贯中西的大师级人物。回顾“两弹一星”的研制历程,大师级领军人物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
2.虽然我国航空工业长期受俄罗斯的影响,但是并没有很好地领会他们的设计理念。他们在经济上并不富裕、研究人数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利用系统的观念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将苏联各个生产或研发部门提供的性能并不算高的部件和材料,集成出主要性能突出、综合技术水平较高的航空发动机;
3.我国历来重学术而轻技术,加上我国当前教育体制、模式的限制,使得航空发动机行业严重缺乏对机械产品悟性深刻的设计师和技术工人。航空发动机行业的一位厂长曾对笔者说:他发现一个儿童时代很少玩玩具的人很难成长为“心灵手巧”的技术工人;
4.获得特殊的材料并正确地加工,对于制造航空发动机以及保证制造成本的竞争力,都极为重要。日本石川岛播磨重工株式会社航空发动机工厂经理曾表示,航空发动机零部件成本的50%都来自材料本身。现代高性能航空发动机需要采用一些高强度、耐高温材料,包括钛、镍、铝、复合材料以及镍基和钴基超耐热合金。中国在钛、镍和钴等金属的产量十分巨大,理论上,从资源供应量来看,对航空发动机产业构不成任何制约,但仅仅是理论上而已。
中国航空发动机制造商面临的材料制约并非是取得镍、钴和其他金属等原材料,最为复杂的问题是制造或购买到能够用于航空发动机的耐高温合金材料。有分析认为,中国现在超耐热合金还不能完全自给,据估计中国每年超耐热合金的生产量约为10 000吨,而需求量则为20000吨。
5.中国需要建立先进的发动机生产线,以保证国产发动机的量产质量,生产自动化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有消息称现在生产中加工超耐热合金材料仍然是一个难题,加工过程常常造成切割工具的频繁损耗。就质量稳定性而言,同型发动机需要在同一条生产线上生产,这样才能保证生产线的规模效益和质量稳定性。一旦设计定型投入批量生产,就应该尽量避免分线生产,这样会影响产品的一致性。在实验室制造一片涡轮叶片是一回事,而批量生产数以千计的标准化且性能可靠的涡轮叶片则完全是另一回事儿。一台喷气发动机往往需要400~500片各类叶片,稳定的量产质量是发动机制造业的必需。要做到这一点,中国必须解决冶金技术和工业流程的科学化问题。
咱来看看美帝的试车台
F119试车台
F135试车台
6.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之前,西方国家有一段特殊的时期,这段时期是机械工业飞速发展的一段时期,被誉为“大蒸汽时代”。有兴趣的可以搜一搜这一时期内的作品,几乎所有能动的东西都是齿轮机械,其繁荣程度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由于我国没有接受这一时期的洗礼,少部分民族资产后来也被帝国主义压迫致残,再后来又被社会主义充了公,所以基本上没有任何技术积累。而工程积累的核心就是两个字:秘方。无论是做饭、酿酒、制药还是冶钢、加工,其技术本质不外乎这两个字。
而秘方则是完全私有的,一般由家族或公司的形式来传承。而传承需要时间沉淀,也需要民族氛围。一个崇尚速度,敢于挑战人类极限,敢于质疑权威的民族,才会有足够的动力去研发这种铁与火的机器。这一点我觉得我们做的很不好,我们的教育似乎不太鼓励培养这种冒险精神。
7.作为工科狗,我们从心里有这样的体会:工业革命那100多年国外不是白走的,他们的每一道工艺,每一项配料,每一个细节都是需要一点一点从心里挖出来、从失败中走出来的。这些是十几年的高等教育教育不来的,是多少钱砸不出来的。必须经过那么多次失败才会有今天的成功,要想真正有自己的技术,没有捷径,要接受对无数次的失败,而且要心甘情愿的接受。
5、中美航空发动机的差距表现在哪里
一些关于目前差距的东西:
先看看中美表面上的差距
此图为wiki中列出目前全世界战斗机涡扇航发列表,即小涵道比的。
美帝栏里:全面开花 眼花缭乱 不多描述
中国栏里:除了WS9彻底吃透(英斯贝发动机国产版) WS10历经“二十年磨一剑”终于磕磕绊绊大致像样了但仍然可靠性不足 列出的WS13和WS15都仍处于研发阶段(不过听说WS15异常顺利 大概是多年的积累终于开始初见成效了 好开森~)
军用大涵道比的 在我们连D30此种“细管子”仍需进口时
美帝已经可以随随便便找出一个基地拍出下图这样的景象
这张图我第一次看见时就没话说
至于民用涡扇?
呵呵 目前连比的资格都没有
细致点的呢?
烧钱方面
1.美国:F100花掉了中国1987年军费的1.5倍
大名鼎鼎的美国F100发动机,是美国主力三代战机F-15和F-16的发动机,由普拉特•惠特尼公司(普惠公司)研制,世界上最早投入使用的推重比达8一级军用发动机,是真正意义上的“大推力涡扇发动机”。
F100号称于1970年3月开始工程研制,1974年11月,F100-PW-100型交付空军,历时4年零8个月实现设计定型交付,研制总费用为4.57亿美元,按1996年美元币值计算,其研制费用为14.1亿美元(这不包括其基本概念研究费用、预先研究费用、验证机研制费用等),如果粗略地按照1:8的汇率,约合人民币是112亿,对比一下1996年中国全年的军费支出是720亿人民币,这相当于我们一年军费的1/7!
且慢,这只是F100的一个片段,要了解F100,还得看他的前世今生。在F100正式立项前的2年(1968,一说1969),美国空军、海军就已经联合提出了初始工程发展计划,要求在18个月内造出一台验证机,也就是说1970年F100立项的时候已经完成了验证机研制,这一点和中国是重要的差别,中国发动机的“立项”是几乎是从零开始。回到1968(或者1969),当普惠开始F100验证机研制的时候,手头上已经有了成熟的核心机JTF22,如果要问JTF22研制了多少年,答案是10年!所以,如果从JTF22开始算,到F100-PW-100交付(1974年)已经过去了16年!如果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F100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那么F100就只能是个童话,事实上,F100的噩梦刚开始。
普惠为了缩短研制周期,片面强调性能,忽视了适用性、可靠性、耐久性和维修性;最重要的是减少了最不应该减少的试验时间,使发动机远未得到充分试验验证。F100-PW-100在1974年底交付以后,出现了一系列致命性问题,发生了多起机毁人亡的事故,甚至迫使美国空军一线战斗机全面停飞。就这样,F100经过反复改进,直到1984年,最新型号F100-PW-220研制完成,才算基本解决F100-PW-100发动机的问题。此后F100-PW-220从定型到批量生产、投入使用又耗费了近两年的时间,史无前例地完成了4000个循环的加速任务试验。
至此(1986年),F100用血淋淋的事实换来了最终的成熟,而时间距离核心机JTF22开始研制已经过去了28年!遗憾的是,我并没有从公开可信的资料查到JTF22那10年和研制F100-PW-220那12年(1974-1986)美国投入的经费,但我们可以粗略估算一下,28年的总投入应该比14.1亿美元(112亿人民币)翻了不止2倍,姑且只按3倍计算,那就是336亿人民币,这样算起来,大约相当于中国1996年军费(720亿人民币)的一半。如果把时间再退回到1987年,F100彻底成熟,而“太行”发动机刚刚立项,当年中国的军费是210亿人民币。也就是说 “太行”还没开始干的时候,F100已经花掉了中国当年军费的1.5倍之多!看到这里,你应该能明白什么叫“输在起跑线上”,什么叫“烧钱”了吧?
10年,10年之后又10年,10年之后再10年;10亿,10亿之后又10亿,10亿之后再10亿……用今天时髦的话说,因为有钱,所以任性,所以也才出了一代代经典发动机。F100以后,F119发动机从地面验证机研制开始,以2007年美元币值计算,花费约25亿美元;至于美国目前最先进的F135发动机,其研制经费一涨再涨,已经接近80亿美元,而这两个型号都不是从零开始,因此这两个经费数字也不是研制总费用。
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实际上,正如我们看到的,美国每个飞机型号在预研阶段总是有2个型号竞争(YF22和YF23,X32和X35)一样,发动机领域美国也搞了我们所说的“双流水”,在普惠搞F100的同时,GE搞了F101(后来发展为F110),所以,一型经典型号实际掏的是双倍的科研经费。除此以外,美国是在航空发动机领域唯一一个技术和商业模式都取得全面成功的大国,美国发动机不止技术先进,而且卖得好,能赚钱。美国之所以有钱,之所以任性,就是因为依托北约盟国市场,用整个市场资源支撑一国的发展。
2.俄罗斯:不计成本,一干就是三代人的AL-31系列发动机
3.印度:卡弗里——33亿美元听个响
原以为印度的航空发动机产业根本不值得一说,但总有人拿印度和中国对比说事,那就说说印度引以为荣的“卡佛里”发动机。
所谓“卡佛里”涡扇发动机是印度燃气涡轮研究所(GTRE)于1989年开始研制的涡轮风扇发动机,也称GTX-35VS。印度的雄心壮志是用卡佛里装备印度斯坦航空公司的“光辉”(Tejas)轻型战斗机(LCA),实现飞机和发动机的全国产化。至于外形酷似幻影2000的LCA号称是要抗衡巴基斯坦的F-16和JF-17的。当然,对印度来说LCA对付歼-10应该也不在话下。不过歼-10在2006年前就已经成军,至于LCA,其进度一拖再拖、指标一降再降,当歼-10发展到三代半的时候,LCA离二代半越来越近。以印度的工业基础而言,印度人对卡佛里的期待,可以说一点不亚于中国当年的大跃进。
卡佛里1989年4月在法国斯奈克玛发动机公司技术援助下开始全面研制,要说配本来就具有法系血统的LCA,也还算门当户对( “太行”发动机是1987年立项,可算是同时起步吧),1995年3月核心机首次运转,同年9月整机运转成功。1998年第三季度,因为印度核试验,美国对印度进行强制经济制裁,美国和欧盟都终止了与印度在航空工业的合作,所以卡佛里的最新型别(K5型)只得转投俄罗斯,从此开启了卡佛里的神发展道路。
俄罗斯有钱不赚白不赚,为印度提供了高空实验台、图-16轰炸机和伊尔-76飞行实验台,这个大礼包,对当时尚未完全摆脱苏联解体后经济困境的俄罗斯来说,也算是雪中送炭了。直到2003年初,卡佛里已经完成了总共1200小时试车(含地面试验和高空试验)。
2010年,卡佛里在LCA-Mark2战斗机竞标中输给了GE的F414发动机,这成为卡佛里下马的导火索。2011年2月,印度官方宣布已经试制出9台卡佛里和4台核心机,原型机和核心机累计进行里1975小时地面和高空条件试验(此时中国的太行已经装备部队了)。2014年11月18日,卡佛里正式下马。至此,印度在卡佛里项目上耗费了25年时间和2106亿卢比(按照现在汇率约33.7亿美元)。印度人学美国人花钱的大气也任性了一把,结果只在借来的伊尔-76飞行台上听了个响(累计73小时),邯郸学步的卡佛里终于梦断俄罗斯。
卡佛里项目这笔高昂的学费让印度明白:航空发动机不是你想玩就能玩!卡佛里也让中国人明白国际歌里唱的: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优秀的发动机,全靠我们自己!
其实卡佛里的失败是必然的,前面说过,美俄成功的秘笈是工业基础加科研设施。印度的工业基础不要说抗衡美俄,就是跟中国比也不在一个量级上。至于科研设施,别的不说,就发动机必须的高空实验台,印度就是一项空白,而中国已经经历了数十年的建设。
4.中国:“太行”累计投入不过26亿人民币
就俩字:心酸。
再加俩字:骄傲。
此种条件能做出一代成功实用的航发,真心不容易!
未来会更好!
6、拥有先进的航发的意义到底在哪里
大英帝国日薄西山,可以放弃飞机工业,但却矢志不渝的呵护罗罗公司,因为凭借罗罗的先进航发,就没人能够轻视英国在世界航空工业中的地位。
前苏联尽管拥有强悍的航空工业,但在民用大推力涡扇发动机方面比起前三个西方公司也不过尔尔,再加上之前在适航标准制定上吃的大亏,毛子始终没能在世界商用飞机这块无比巨大的蛋糕上分到一口。
所谓“只要引擎猛,板砖也上天”。
更何况,大国重器的心脏。
更何况,那未来就是是大把大把的银子啊。
即便退一万步,就光从看脸效果来讲:分别为俄中美当家大运,你告诉我,配上哪家的发动机最好看??D30那小细管子看着都脆。
7、中国航发的现状及未来之路
中国致力于开发国产高性能航空发动机,用于装备国产军用飞机的战略方向已经明晰,这一战略选择包含着重大的航空技术挑战,世界上仅有少数几家大公司真正掌握着这项技术。
中美航空发动机技术的差距令人感到不安,80年代,当F-15战斗机已经开始安装推重比达到8的F-110发动机,而同一时期的中国还在落后的涡喷发动机上苦苦挣扎,如今,即便我们在WS15发动机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我们仍然与美国差距至少30年。中国涡扇-10“太行”涡扇发动机及其改进型的性能指标与美国普惠F100和通用电气F110相当,这两款发动机是目前美军F-15和F-16战机的动力装置。
“太行”家族设计为歼11家族、歼10家族的标准动力,可能最后取代俄制AL-31。目前情况是已有大批筷子B开始使用了太行。尽管如此,仍然有证据表明中航工业在扩大涡扇-10量产过程中质量稳定性控制存在问题,造成发动机可靠性不足,致使中国战机仍然严重依赖俄罗斯进口发动机。
图为F119发动机的地面测试,F119发动机是F-22战斗机的动力来源,到目前为止,我们只能仰视它的伟大,而它仅仅只是美国上世纪90年代的产品。我们还需要看到的是,那些技术领先者在丝毫没有放慢前进脚步的同时,又不断以环保等堂而皇之的理由在我们前面设置障碍。
美国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核心机预研计划,至今已经发展出七代核心机,而F119的核心机仅仅是其中的第四代,其航空动力工业的技术潜力由此可见一斑。但美国政府从未放松过对航空发动机技术的控制,不仅对我国保持封锁,甚至在某些核心技术上对其欧洲盟友也实行“禁运”。与此同时,发达国家还在人力资源方面实行看不见的封锁,不仅限制其他国家人员进入航空发动机核心研制领域,而且限制本国相关人才向国外转移,以此来保持产业实力。
图为我国自行研制的太行发动机,到目前为止,它仍然无法成为歼-10B单发战斗机的动力来源。著名航空动力专家刘大响院士曾撰文认为中国航空发动机研制较世界先进水平主要存在五点较大差距:
1.基础研究薄弱,技术储备不足,试验设施不健全;
2.国家经济相对落后,研制经费严重不足;
3.对发动机的技术复杂性和研制规律认识不足;
4.基本建设战线过长、摊子过大、力量过散、低水平重复;5.管理模式相对落后,缺乏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和稳定、权威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外界估计,中国将在2到3年内在批量制造高性能喷气发动机方面取得突破,但对于制造可靠的顶级航空发动机,则还需要5到10年。一旦中国迈上这一台阶,将会促成中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的强势崛起。目前中国需要重点监控的领域是设计能力、工装设备、制造能力和系统运营与维护能力,这些问题将会影响国产发动机的性能及使用效能。
F135 F35的标配动力
美国人认为中国的发动机发展差距巨大,主要是体制问题。比技术问题更难解决的,是体制问题。中国国防目前存在装备来源单一的问题。中国国产军用航空发动机完全由中航工业提供,该集团公司旗下的沈阳、西安和贵州等发动机企业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竞争,但竞争的积极效应并不明显。如果存在适度竞争,那么竞争压力会促使企业生产具有创新技术且价格较低的产品,加快研制进度,提高售后服务的水平。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针对当时美国空军航空发动机领域普惠一家独大的情况,美国政府决定促进通用电气和普惠之间的合理竞争,此举使得美国战斗机在设计过程中可以拥有两家竞争企业提供的诸多动力选择方案,成果显著。
中国目前的情况与美国不同,发动机领域宏观的竞争不足,而在微观问题的竞争又过多,这会造成局部利益交换和利益保护,进而造成重复工作,资源使用不当,延长研制和生产周期。中国需要决定其航空发动机行业的组织系统结构和运行方式,这样才能从上层解决其结构和体制问题。
和美英等国军用航空发动机工业相比,中国航空发动机工业在人员规模上仍显不足,但已经超过了俄罗斯和法国的水平。黎明公司和西安航发这两家中航工业最大的军用发动机企业,人员总和接近20000人。与之相比,普惠、罗罗和通用电气航空分部每家企业人员都超过了35000人。为了追求军用航空发动机自给化,中国航空发动机工业可能在未来会扩大规模。俄罗斯UMPO目前总人员规模为15 000人,计划在2010年生产109台AL-31和AL-41发动机。通用电气航空分部每年大约能交付200台高性能涡扇发动机和总数800台军用发动机和直升机用涡轴发动机。
航空发动机是个很典型的传统工科专业。我国这一领域院士至今仅有五人,且年龄偏大,年纪最小的也超过了70岁。这一现象不仅存在于航空发动机专业,各个传统工科专业都面临院士级、大师级尖子人才奇缺和后继乏人的局面。有业内人士认为,由于钢铁、机械等传统工科专业早已丧失了对理科生的吸引力,中国顶尖工程技术人才严重短缺的局面短期内无法缓解。而缺乏的不仅是科研人才,制造人才也是一样,对机械产品悟性深刻的技术工人一样稀缺。
千言万语一句话:大国重器,路漫漫其修远兮。
在中国各方面日益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行业完成了赶超甚至开始成为新一代的模范,然而对于这种最基础的工业底子方面的差距,我们需要正视需要加力,更需要理解需要等待。
我们要想真正造出自己的先进航发,是需要几代人共同努力的。我们在努力追赶了。我们不缺设计师,我们缺的是手艺扎实的底层工人师傅,缺的是更为优越的竞争机制,缺的是国外那100多年扎扎实实的一步一个脚印,不浮躁的经验,以及血换来的教训。
高性能航发就是人类产业金字塔上的塔尖。你只看见了人家的塔尖闪着诱人的金光,没看见人家有多么坚实的塔基托着上面。
中国可以用阿里巴巴的首次变态级IPO震惊华盛顿,可以用微信席卷世界改变对话的方式,可以让联想海尔走出国门占领市场可以让华为中兴一步步蚕食通信行业。
但是,请记住,美利坚可以没有apple或fb,剥夺掉google也充其量断掉他一根手指而已。
但你能想象没有波音没有Lockheed Martin(一家美国航空航天制造商)的美帝?没有普惠、没有通用电气公司的美帝?没有那个以先进航发为代表的实力极为雄厚的工业底子的美帝?
真正的好东西,永远需要时间和经验来积累,新兴的产业可以发展很迅猛,他们撑不起一个大国。祝福我们国家早日得到这一真真正正的【好东西】。
(来源:知乎)
落后30年,中国航空发动机产业路在何方?
配图:中美航空发动机差距对比。
2012年11月4日,美国媒体集中报道一则消息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美国GE公司开始进行人类首个六代机发动机核心机的测试,这是美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一次重要飞跃,标志着人类航空发动机技术的新一轮革命即将开始。
在中国、俄罗斯等国还在为五代机发动机刻苦攻关的时候,美国人已经拉开了六代战机发动机研发竞赛的序幕,而竞赛的跑道上只有独孤求败的美国人,作为领跑者,美国的技术优势是压倒性的,
美国人再次轻松拉开了与中、俄、欧等航空大国之间的技术差距,一些媒体甚至评论说,又来拉开了30年的技术鸿沟。
2012年11月4日,美国媒体集中报道一则消息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美国GE公司开始进行人类首个六代机发动机核心机的测试,这是美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一次重要飞跃,标志着人类航空发动机技术的新一轮革命即将开始。
在中国、俄罗斯等国还在为五代机发动机刻苦攻关的时候,美国人已经拉开了六代战机发动机研发竞赛的序幕,而竞赛的跑道上只有独孤求败的美国人,作为领跑者,美国的技术优势是压倒性的。
美国人再次轻松拉开了与中、俄、欧等航空大国之间的技术差距,一些媒体甚至评论说,又来拉开了30年的技术鸿沟。
俄罗斯航空发动机终身院士法沃尔斯基说过这样的话:“所有飞行器上的东西,它们都是提高阻力增加重量的,唯独发动机是提高动力的。只要发动机好,绑上一块木板也能飞起来。”正是这个让木板也能飞起来的发动机,作为飞机的“心脏”。而航空发动机在被誉为大工业之花的航空工业领域中,犹如皇冠上那颗最璀璨的明珠。指导美军21世纪联合作战的纲领性文件《2020年联合设想》中,提到构成美国未来战略基础的九大优势技术,其中航空发动机排在第二位,位于核技术之前。
众所周知,航空制造业乃当今高科技的综合利用,是集机械、电子、光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生物科学、激光学、管理学等最新成就为一体的一个新技术与新兴工业的综合体,是多学科交叉、技术密集的高科技领域,是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之大成的科学技术,其发展水平标志国家的顶尖制造技术水平,对整个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起着引领的作用。而航空发动机更被喻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民用航空发动机基本上形成了GE公司、罗罗公司和普惠公司的三足鼎立局面。就我国整体科研水平和工业制造能力来说,我国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可同日而语。
目前能够研制第三代大推力涡扇发动机的国家,只有美国、俄罗斯和中国。中国的航空工业经过60年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然而,与世界航空强国相比,航空发动机领域仍是我们的“软肋”。
航空发动机由上万个高精密零部件组成,必须同时解决超高速、超高压、超高温三大技术难题,其性能及技术水平对于飞机整体而言,在安全性、经济性、舒适性等关键指标上均占据超过半数权重,研制技术难度大,风险高,投入多,周期长。目前全球民机发动机市场由美国和欧洲垄断。尽管在军用航空发动机研制上有一定基础,例如太行发动机的研制成功和公开,向世界证明了中国航空动力行业的整体实力和技术水平,也意味着中国能在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动力领域实现独立自主,如以太行核心机为基础改进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舰用燃气轮机,已经用于部分国产大型运输机等。
但在民用产品方面,我国还没有探索出一个从研发到生产的完整路径。按国家大型客机重大专项战略决策,我国已首次立项研制商用航空发动机,尝试向大飞机“心脏”难点攻坚。而军用飞机发动机的探索,成为主要立足点。
从加拿大、巴西到中国,全球大大小小飞机制造厂很多,但民用航空发动机基本上只能从美国、西欧国家购买。一代发动机决定了一代飞机。世界上为数极少的能够自主研制飞机发动机的国家,历来严格限制此项技术的转移。美国国防部十大严格保密行业中,航空发动机占第二位。
近年来,我国尽管在军用航空发动机研制上有一定基础,但在民用产品方面,还没有探索出一个从研发到生产的完整路径。
中航工业集团航空发动机研究院院长张键说,我国航空发动机工业起步晚,欧美起步于上世纪30年代,而我们国家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初,相关研究条件也是渐渐完美,最重要的是航空发动机的研制是建立在整个国家的工业基础和科研水平之上,这一点达不到,发动机制造便无从谈起。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国力的提高,航空发动机制造业也是突飞猛进,就在10年前,我国的发动机制造水平离欧美国家差距还非常大,而10年后,我们已经拥有了昆仑、秦岭和太行等型号的航空发动机产品,特别是太行发动机的诞生,已经使中国跻身于目前世界上仅有的、能够独立自主研制航空发动机的5大常任理事国。
著名航空动力专家刘大响院士曾撰文认为中国航空发动机研制较世界先进水平主要存在五点较大差距:1.基础研究薄弱,技术储备不足,试验设施不健全;2.国家经济相对落后,研制经费严重不足;3.对发动机的技术复杂性和研制规律认识不足;4.基本建设战线过长、摊子过大、力量过散、低水平重复;5.管理模式相对落后,缺乏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和稳定、权威的中长期发展规划。
笔者认为,除了以上差距外,还存在以下问题:1.在航空发动机的发展历程中,缺少像钱学森院士那样学贯中西的大师级人物。回顾“两弹一星”的研制历程,大师级领军人物所起的作用至关重要;2.虽然我国航空工业长期受俄罗斯的影响,但是并没有很好地领会他们的设计理念。他们在经济上并不富裕、研究人数相对较少的情况下,利用系统的观念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将苏联各个生产或研发部门提供的性能并不算高的部件和材料,集成出主要性能突出、综合技术水平较高的航空发动机;3.我国历来重学术而轻技术,加上我国当前教育体制、模式的限制,使得航空发动机行业严重缺乏对机械产品悟性深刻的设计师和技术工人。航空发动机行业的一位厂长曾对笔者说:他发现一个儿童时代很少玩玩具的人很难成长为“心灵手巧”的技术工人。
我国在航空发动机领域的落后是多种复杂原因造成的。
研制高性能航空发动机的四大难点
研制高性能的航空发动机本身就是一项难度极大的系统工程。这种难度首先体现在,高性能的航空发动机要求通过不断结构创新,才能达到先进的总体设计和高循环参数要求。
在推重比10一级的发动机中,美国的F119-PW-100是唯一采用3611(三级风扇+六级压气机+单级高压涡轮+单级低压涡轮)总体设计的涡轮风扇发动机,而欧洲EJ200和法国M88的压气机都比F119-PW-100多了一级。它们在压气机叶片级数多于F119的情况下,增压比和稳定裕度还低于F119的水平。
以航空发动机的尾喷管为例,几十年来尾喷管采用了大量先进的结构设计。已经从一种简单的热排气收缩管道,演变成在现代飞机设计中一种可变几何形状和可实现多种任务的非常复杂的部件。新的任务包括控制推力大小、实现反推力、实现矢量推力、抑制噪声和红外辐射等。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必须在喷管冷却、驱动和制造方面有所进展。
其次,研制航空发动机难在,超过极限的参数要求最终都要落实到发展尖端的材料、制造工艺上。
能在高温、高压和高速条件下稳定工作是现代航空涡轮发动机对涡轮性能提出的最基本要求。为了保证制造涡轮的材料能够在高温燃气中可靠工作,涡轮通常都要采取复杂的冷却手段,比如气膜冷却、冲击冷却和对流冷却。这些冷却手段都是通过空心涡轮内部释放出来的冷空气实现的。需要铸造出空心的复杂气动外形的涡轮叶片成为挑战各国航空工业的大难题,这项技术被称为“工业王冠上的宝石”。
另外,现在单晶涡轮叶片在航空发动机领域逐渐普及使用。单晶叶片就是只有一个晶粒的铸造叶片,整个叶片在内部晶体结构上没有应力集中和容易断裂的薄弱点。现在航空强国在开发更高冷却水平的单晶叶片,预计冷却效果可达400~500摄氏度。高性能水平的叶片集先进的材料、先进的成型工艺、先进的冷却技术、先进的涂层于一体。
F119采用的第三代单晶叶片和双性能涡轮盘赋予了F119发动机极高的循环参数水平,极高的循环参数赋予F119发动机在性能提升的前提下,单位耗油率却保持了较低的水平,为F-22战斗机能够超音速巡航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制的困难和性能差距主要体现在涡轮叶片以及涡轮盘材料和工艺两个方面。
第三,研制航空发动机还难在,航空发动机的制造是现代技术和传统技艺的集成。
装配是产品制造的最后环节,产品的装配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的最终质量。据统计:在汽车装配行业,一个新产品制造中由于安装产生的故障占到新产品失效总数的40%~100%。我们很容易从进口品牌汽车原装进口与进口组装的价格差别中体会到这一点。
为了保证装配完成后达到规定的结构强度、空气动力性能等指标,航空发动机对装配的要求非常高,特别是转子结构的装配。由于航空发动机零部件型号规格相似、数目繁多、结构外形复杂,因此装配工艺非常繁复,加上发动机装配还主要采用手工方式,装配精度高低和装配质量稳定依赖于装配工人的操作经验和熟练程度。长期以来,我国对装配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因此也吃了不少亏。
最后,研制航空发动机还难在航空发动机的技术本身不成熟,现在还是实验性技术。航空发动机的研制和发展是一项涉及空气动力学、工程热物理、机械、密封、电子、自动控制等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航空发动机内部的气动、热力和结构材料特性是如此复杂,以至于到目前为止,仍然不能够从理论上给予详尽而准确的描述,只能依靠实际发动机试验。
多年实践表明,要研制出新的发动机,没有大量的试验作后盾是不可能实现的。据不完全统计,美、英、俄几种典型的第三代军用航空发动机的地面试验和飞行试验所用发动机台数少则51台、多则114台,发动机地面试验都要上万小时,最高达16000小时以上,飞行试验则需5000小时以上。2010年年初,在经过13000多小时的性能测试之后,普?惠公司才向美国空军交付了第一台F135-PW-100型涡扇发动机,用于装备F-35常规起降型作战飞机。而我国由于设备、经费等原因,在试验方面的差距还很大。
(环球网2012年文章)
延伸阅读:
你所不知道的日本航空发动机产业
导读:日本的航空发动机产业一直备受外界的鄙视,在咱们中国人的眼里,日本人的飞机发动机产业几乎就是空白,这和日本强大的基础工业能力似乎格格不入。对于这一点,网民往往归结于日本不是一个独立国家之类的原因,然而事实是怎样呢?日本的航空发动机产业真的是一片空白吗?关于这一点我们先从“日本航空发动机协会”这个组织开始说起吧。
日本发动机协会简称JAEC成立于1981年,由三家企业组成,他们分别是石川岛播磨重工,三菱重工和川崎重工。这三家重工是日本军工的顶梁柱,除了在军品领域享有盛誉外,在民用行业更是出类拔萃。三菱重工在燃气轮机领域拥有极大份额,是世界三大燃气轮机提供商之一。石川岛播磨重工在涡轮领域更是一绝,在汽车用涡轮增压领域拥有很大市场份额。对比三菱和川崎,石川岛播磨重工的军用背景更加浓厚,目前日本的大型军用舰艇大多都是这家公司生产,战斗机发动机也都是这家公司代劳。川崎重工则在飞机领域拥有比较大的份额,新一代P-1反潜飞机和C-2运输机都是这家公司的产品。代表了日本重工领域顶级技术的这三家公司组成日本发动机协会也一定实力不俗。
JAEC成立到现在已经参与开发了多种飞机发动机,如果您用心观察的话就会发现,我国的ARJ21也使用了JAEC所参与开发的发动机。
日本JAEC成立的最初目的是同欧洲发动机公司合作开发新一代民用飞机发动机,这就是国际航空发动机公司(IAE)。
IAE目前仅有一个系列的发动机产品:V2500,它是A320客机的选用发动机之一,在我国拥有很大的市场。
在民用航空发动机领域,美国GE,英国罗罗,加拿大普惠占据着绝对的优势,想进入这个市场分杯羹几乎是不可能的。对日本来说,选择和这些公司合作开发才是唯一的可行之路,在民用领域不断的提高份额,锻炼队伍才是日本企业的一大出路吧。在V2500发动机中,日本公司占据23%的份额,为其生产风扇,低压压气机,涡轮轴。在V2500发动机项目中,英国罗罗和美国PH各占30%左右的份额,德国和意大利公司占11%。
除了和罗罗,PH外,日本JAEC还同另一个巨头美国GE共同开发著名的CF34发动机,这是全世界卖的最好的发动机系列。我国的ARJ21也是使用这个系列发动机中的10A型号,这是专门为中国开发的,可以在我国的高原地区使用。
在CF34发动机项目中,日本是通用公司唯一的合作商,占30%的份额。主要为其提供风扇,齿轮箱,高压压气机后端,低压压气机,涡轮轴等部件。
进入新世纪,借助日本良好的基础工业能力,日本成为世界发动机巨头们争相拉拢的合作伙伴,日本生产的耐高温材料成为各大发动机厂商必须得到的资源。在波音787上使用的两种发动机,通用的GEnx,罗罗的T1000都使用了日本的零部件。主要包括燃烧室,高压压气机,低压压气机及其涡轮轴等部件。
在787御用发动机竞争中失败的PH也在其PW1000G中使用了日本的低压涡轮轴,燃烧室,风扇,低压压气机。
日本在同三大发动机公司的合作中基本上将发动机中最重要的核心机都走了一个遍,生产纯日本产的发动机在技术上并不存在问题,目前还不能在民用领域看到日本纯国产的发动机原因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是市场这个大问题。而军用领域就不存在这个限制了,日本最新的P-1反潜机使用的XF7-10大涵道比发动机就是日本纯国产发动机,此发动机具有高燃烧效率,低油耗,低噪音这些民用发动机常见的性能,不可谓不凑巧啊。
正在做测试的XF7-10发动机
(来源:铁血社区,两机动力控制)
请关注后【战略前沿技术】后,点击历史信息或回复201503查看。
日期
标题
20150314
美国国防部瞄准未来六大颠覆性基础研究领域
20150315
人类未来十大最顶尖科学技术
20150301
《MIT科技评论》评选出2015年10大新兴技术
20150319
国防科技大学2015年招生简介(附招生专业、各省市招生联系人和历年录取分数线)
20150304
如何“正确”打开谷歌学术?
20150307
2020,中国基础研究走向何方?
20150314
科研经费报销“逼良为娼”,怎么破?
20150319
关于无人机,你需要知道的都在这里了
20150307
达沃斯发布2015十大新兴技术:飞行机器人、仿人脑芯片等技术入选
20150317
博士:学术塔尖上的“悬浮族”
请关注后【战略前沿技术】后,点击历史信息或回复201502查看。
20150205
美国DARPA十大尖端科学技术 领先当代20年
20150207
2014年度十大国防材料技术突破
20150211
如何撰写2015版国家自然基金标书(附全攻略)
20150213
院士爹对女儿的科研忠告
20150217
科技部关于开展“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优先启动重点研发任务建议征集工作的通知
20150227
做科研的11条军规
20150207
智库建设急需高端人才
20150201
两院院士评选2014年中国和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20150227
30个部委局办2015年工作部署汇总
20150227
45个全球免费开放的电子图书馆
请关注后【战略前沿技术】后,点击历史信息或回复201501查看。
日期
标题
20150102
2015 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政策有重大调整
20150110
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
20150109
中国科研经费分配新办法出炉 "863""973"退出历史舞台
20150114
“透明计算”,凭啥摘得自然科学一等奖?
20150115
科技改变未来:预言300年后的人类
20150131
科研:新常态下的新规则
20150131
国外高效毁伤技术发展及趋势
20150116
全球百强创新机构排行榜出炉 大陆仅华为上榜
20150104
高校病了:教学之殇
20150104
科学研究方面的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