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特别推荐】工业4.0对德美中的意义及其对它的战略选择

2015-07-14 战略前沿技术

工业4.0,德国绝地反击的利器!


在德国人的愿景中,工业4.0是一种高度自动化、高度信息化、高度网络化的生产状态,工厂内人、机、料自主协同,自组织、高效运转,工厂外,通过端对端集成、横向集成,实现了价值链的共享、协作,效率、成本、质量、个性化都得到了质的飞跃。


我们了解了四次工业革命的划分及主要特点,下面我们继续分析德国工业4.0战略。


扬长补短,德国完全有能力绝地反击


虽然处境很困难,但德国也并非没有机会。中国俗话说的好,危机危机,危险中孕育着机遇。其实,德国还是很有机会的,完全可以通过扬长补短,把自己的优势铸就利器,一招制敌,从而带领德国制造业突出重围,取得最终的胜利。


下面从三个方面看看德国制订工业4.0战略的基础。


1、先天优势可继续发挥


1)发挥技术优势,CPS系统成为战略主线


众所周知,德国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与全球领先的制造业,如机床、汽车等行业,占据绝对的领先优势,另外在嵌入式计算机技术、工业软件等,均处于全球领导者的位置,这是德国实施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基础。通过将嵌入式计算机技术、工业软件、自动化设备等这些德国的优势技术攥成拳头,形成以CPS为代表的工业4.0战略核心,引领全球制造业发展,并将带领德国所向披靡、天下无敌。


CPS是赛博物理系统(Cyber-Physical System)的缩写,这是工业4.0的核心。很多人将CPS翻译成信息物理系统,是不恰当的。CPS是一个综合计算、网络和物理实体的多维复杂系统,通过3CComputingCommunicationControl)技术的有机融合与深度协作,通过人机交互接口实现和物理进程的交互,使赛博空间以远程的、可靠的、实时的、安全的、协作的方式操控一个物理实体。CPS系统包含了将来无处不在的环境感知、嵌入式计算、网络通信和网络控制等系统工程,使物理系统具有计算、通信、精确控制、远程协作和自治功能,从中可以看出,赛博远非信息二字能代替的。为避免误导读者,笔者建议大家用音译,称之为赛博物理系统远胜过信息物理系统。


CPS成为新一次工业革命的核心,不只是得到德国的高度重视,即便在CPS的发源地,美国总统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在20077月,在《挑战下的领先——竞争世界中的信息技术研发》报告中列出了八大关键的信息技术,其中CPS位列首位。


因此,德国工业4.0CPS定位为核心技术,既是技术发展的需要,也是德国基于自身优势建立起来的技术堡垒,CPS对德国工业4.0战略来说,具有攻防兼备的功能。



CPS系统在工业4.0的位置


2)发挥高素质劳动者的优势


一提起德国人,大家不约而同地想到敬业、严谨,这些都是现代工业所必须要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在产业工人素质方面,德国人在全球都是首屈一指的。


另外,德国在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与技术工人培养的方面,也具有非常领先的优势,可以为企业提供大量技能娴熟、工作敬业的高素质劳动者,这也是德国制造业竞争的优势之一。


3)发挥成熟的社会化协作的优势


通过200多年来的工业革命,德国形成了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等多层次成熟的协作体制及协作能力,这也是促进德国创新的重要动力。比如主导工业4.0战略的弗劳恩霍夫协会,协会下设80多个,近15000科研人员,年经费10亿欧元,是、非营利的,一年可为3000多企业客户完成约10000项科研开发项目,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协助企业解决自身创新发展中的组织、管理问题。


德国具有成熟的社会化协作方面,这些被称为创新聚集带的合作模式,是指相关各类型企业、大学以及研究机构所组成的开放的创新网络,并根据各自的优势在链条上的不同阶段工作。各方可以进行知识、信息的共享,既有消费者、供应商与企业之间纵向共享,也有在同一产业企业之间的横向共享。


这是将来德国实现三个集成,实现社会化生产,特别是端对端、横向集成的社会基础。


因此,德国通过工业4.0战略,将这些技术、人才、社会协作化等方面的优势竞争整合,完全可以形成自己的整体竞争优势。


2)通过技术手段,劣势瞬间变优势


虽然在全球竞争面前,德国具有老龄化、中小企业居多等不利因素,但德国可以通过技术手段的改造,这些劣势瞬间就可以转变为优势。


1)通过网络化,快艇变航母


上一讲说过,德国绝大部分企业是家族型的中小企业,他们非常注重品牌与长期竞争力,在产品研发、质量保障方面投入非常大,企业具有很强的技术与质量优势,很多是行业的隐形冠军,可称之为商海中的快艇。但由于这些企业规模不大,参与全球竞争方面面临着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


德国人发现,在成熟社会化分工、协作的基础上,通过技术手段,这些缺点就可以完全被避免。如按照产品链或者生态圈的概念,通过纵向集成、端对端集成、横向集成的三种集成方式,将相关企业进一步紧密集成在一起,快艇连接成了航母,企业既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与创新能力,又保证了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通过个性化的、分散式的生产,就可完胜中国集中的、大规模生产的传统生产模式,德国劣势瞬间将会变为优势。


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工业4.0中的三项集成是如何帮助德国工业实现战略转变的。


工业4.0的三项集成


为充分发挥社会化协同制造的优势(包含产品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内容),德国人在工业4.0中提出来3项集成:纵向集成、端对端集成、横向集成。


纵向集成的全称为“纵向集成和网络化制造系统,其实质是将各种不同层面的IT系统集成在一起(例如,执行器与传感器、控制、生产管理、制造和执行及企业计划等不同层面)”(摘自德国工业4.0战略计划实施建议),也就是说将企业内不同的IT系统、生产设施(以数控机床、机器人等数字化生产设备为主)进行全面的集成,目的是建立一个高度集成化的系统,为将来智能工厂中网络化制造、个性化定制、数字化生产提供支撑。


端对端的集成是指“通过产品全价值链和为客户需求而协作的不同公司,使现实世界与数字世界完成整合。(摘自德国工业4.0战略计划实施建议),也就是说,通过产品的研发、生产、服务等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工程活动,最典型的例子,如小米、苹果手机围绕产品的企业间的集成与合作。


请见下图。(图示中“产品”二字,是Productionexecution,此处应该翻译为“制造执行”或者“生产”比较准确,笔者注)


端对端的集成


横向集成是“指将各种使用不同制造阶段和商业计划的IT系统集成在一起,这其中既包括一个公司内部的材料、能源和信息的配置,也包括不同公司间的配置(价值网络)”(摘自德国工业4.0战略计划实施建议)。也就是以供应链为主线,实现企业间的三流合一(物流、能源流、信息流),实现一种社会化协同生产。


横向集成


简单地讲,纵向集成是一个企业内部的集成,包括企业内部信息化系统之间、信息化系统与生产设备之间的集成,是点的概念,是其他两个集成的基础;端对端是围绕产品生命周期企业间的集成,是产品价值链的集成,是线(或叫链)的概念;横向集成是以供应链为主线,企业间之间的集成,是社会化合作的重要基础,是生态圈、是网的概念。

德国工业4.0战略中,通过以上三个集成,全面打通企业内部(信息化系统及生产设备)、企业之间、社会化的集成、协同,实现灵活的、个性化的、高效的、社会化、智能的生产。


2)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年老变成宝


德国人力资源匮乏、老龄化严重,如果在自动化的基础上,实现数字化、智能化生产,体力劳动将大为减少,对劳动者的体力、反应敏捷度等方面的要求也将大大降低。在这种工作环境中,体力将不再是问题,这些老龄的劳动者可继续工作,延长他们的职业生涯,而他们的丰富经验与敬业精神,将有助于提升产品创新、质量与市场的竞争力。


这样,通过技术手段,老龄化问题就得到最大程度地缓解。


3、在重大新技术面前,德国也毫不逊色


在雄厚的制造业、工业软件、嵌入式技术等基础上,在当今几个热点技术面前,如CPS、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机器人、3D打印等,德国的研究与应用已经走在前列,通过持续的努力,德国完全可能抓住这些重大技术的机遇,从而引领世界。


基于以上分析,无论是德国的传统优势领域,还是当前略呈劣势的方面,乃至将来发展的重大新技术面前,只要制订科学、合理的战略,德国就完全有能力突出重围,从而“确保德国制造业的未来”。


精准布局,工业4.0成为德国致胜的利器


现在,德国已经将工业4.0作为《高技术战略2020》中十大未来项目之一。也就是说,工业4.0已经上升为德国的国家战略。


战略原本是一个军事术语,下面我们就从战略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工业4.0战略。


自美国马克斯维尔•泰勒将军提出军事战略的三大构成要素为目标(ends)、手段(means)、方法(ways)之后,目标、手段、方法成为战略的三要素被大家所接受,分析战略也必然从这三个方面展开。

通过研究、分析德国工业4.0的相关资料,兰光创新认为,德国工业4.0的这三个战略要素是很清晰的。


简单地讲,工业4.0的战略目标就是确保德国制造业的未来


工业4.0战略的手段就是1个核心——CPS赛博物理系统,通过信息系统与智能机器、存储系统和生产设施,将虚实两世界融合起来,在2个主题(智能工厂与智能生产)进行重点研究与应用,实现企业内部的“智能化的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并通过3项集成(纵向集成、端对端集成、横向集成),实现企业内、企业间、生态圈的集成,从而达到高度自动化、高度信息化、高度网络化的智能化、个性化、社会化的生产与服务模式。


工业4.0战略的方法,就是通过以上的技术手段、理念与标准在全球的推广,实现德国“双领先战略”,最终达到确保德国制造业的未来的战略目标。


第一个领先是“领先的供应商战略”,强调德国装备制造供应商要通过技术创新和集成,不断提供世界领先的技术解决方案,并藉此成为“工业4.0”产品的全球领先的开发商、供应商;通过此方法,实现工业4.0软硬件及“系统的系统”的解决方案,形成事实上的全球标准,将中国等国家由竞争对手变为方案倾销市场,兵不血刃地占领,这也就是为什么默克尔等政要不遗余力推广工业4.0的主要原因。


第二个领先是“领先的市场战略”,强调将德国国内制造业作为主导市场加以培育,率先在德国国内制造企业加快推行“工业4.0”与实施CPS赛博物理系统,进一步壮大德国制造业。也就是说,用工业4.0的理念、技术手段等将德国国内企业武装起来,提升其生产效率与竞争力,确保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主动地位。


为确保整个战略的主动,德国在自己优势领域设置了两个制高点,也即“工业4.0”的两大主题:


一是“智能工厂”,重点研究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


二是“智能生产”,主要涉及整个企业的生产物流管理、人机互动以及3D技术在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应用等。


智能生产是涉及整个企业包括生产物流管理等宏观运营的层面,也就是我们中国人说的智能化工厂。


而“智能工厂”是工业4.0的首要主题,也就是中国人说的智能化车间。前面一句“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是说除了包括智能化的机床、机器人等生产设施以外,还包括对生产过程的智能管控,如果换成信息化术语,就是智能化的MES制造执行系统。而后面一句:以及网络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是指将生产所用的生产设施(如机床、热处理设备、机器人、AGV、测量测试等各种数字化设备),进行互联互通、智能化的管理,实现信息化系统与物理系统的深度融合,目前很多企业实施的DNC/MDC(设备联网、设备监控系统)是其基础。。


而这些,无论是CPS技术、生产设施等方面,德国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至此,从战略的角度,我们可以很清晰地勾勒出德国工业4.0的战略目标、手段与方法等,可以用一支“利箭来表示出来:德国工业4.0战略,是以CPS为核心与主线(与中国制造2025中“以两化深度融合为主线”完全一致),以2个领先战略为突破口,以智能工厂、智能生产为2个制高点,以3个集成为强劲的后翼,最终目标是“确保德国制造业的未来”。



通过以上讲解,我们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为什么工业4.0是“由集中式控制向分散式增强型控制的基本模式转变,目标是建立一个高度灵活的个性化和数字化的产品与服务的生产模式”,德国是为了规避中国这种大企业(相对德国)集中生产、大规模生产、大批量生产的生产模式,向分散式、高度灵活、个性化的智能生产的转变。


并通过以上的4.0战略布局图,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知道工业4.0的一个核心, 两个主题、三项集成、两个领先的战略,这些都是德国人扬长补短、克敌制胜的策略,目的就是确保德国制造业的未来。


本讲主要是分析了德国工业4.0战略基础、目标、方法与手段,并将工业4.0的一些关键技术进行了阐述。


下一讲将从美国工业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另外2个与工业4.0相近的国家战略谈起,找出这些战略的共同聚焦点,也即中国制造企业实施工业4.0战略的落脚点与突破口,敬请大家继续关注。


中德美三国交锋,企业工业4.0的最佳突破口在哪里?

在德国大力推进工业4.0战略的同时,无独有偶,美国、中国等主要工业国家也都纷纷实施类似的国家战略,形成了事实上的全球化新一代工业革命。


此时,恰逢中国企业面临最紧要的转型升级之际,如何才能把握住本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制订出正确的实施战略,这是事关企业能否健康发展、乃至能否生存的关键,也是当前很多企业非常关心的问题。


古语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中国企业在制订实施战略的时候,除了要切实贯彻“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以外,还要学习、研究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等先进理念,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制订出企业切实可行的实施战略。


通过大量研究与思考,兰光创新认为尽管各国战略重点有所不同,但这次工业革命的路线是很清晰的,无论是美国、德国还是中国,都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的,都“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战略目的都是确保本国制造业的未来。中国企业实施工业4.0、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的最佳突破口,就在于中德美三国战略的交汇点处,这是最值得我们研究与关注的重点。


下面就与大家一同分析一下这三个战略的基本情况及其共同交汇点。


自上而下的美国工业互联网战略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政府马上意识到工业在国家经济中的重要性,认为工业是国家竞争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于是出台了一系列国家计划,如200912月,公布了《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20116月和20122月,相继启动《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和《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以实现“再工业化”国家战略。


在此情况下,作为美国制造业先锋的GE公司率先提出了“工业互联网”概念,希望通过生产设备与IT相融合,目标是通过高性能设备、低成本传感器、互联网、大数据收集及分析技术等的组合,大幅提高现有产业的效率并创造新产业。并于2011年,在硅谷建立了工业互联网的研发中心,目前研发团队已达到上千人。2013年,GE宣布将在未来3年投入15亿美元开发工业互联网。


GE还为工业互联网描绘了美好的经济前景,据其2012年的预测,如果工业互联网能够使生产率每年提高1%-1.5%,那么未来20年,它将使美国人的平均收入比当前提高25%-40%;如果世界其它地区能确保实现美国生产率增长的一半,那么工业互联网在此期间会为全球GDP增加10万亿-15万亿美元。


通用电气董事长兼CEO杰夫·伊梅尔特与奥巴马


GE将工业互联网定位为一场新的“革命”,对其发展寄以厚望,并将工业革命划分为3个阶段:从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的“工业革命”是产业界的第一场革命,20世纪末的“互联网革命”是第二场革命,通过将这些革命带来的先进产业设备与IT融合,将产生第三场革命——工业互联网。


GE的这个划分来看,美国是典型的自上而下的战略,即从互联网,从信息化下延至设备,与德国自下而上的方式是相反的,但都是充分发挥自己之长,借鉴对方之优点,补己之短。德美的战略目标都是确保“国家制造业的未来”。


随后美国的GEIBM、思科、英特尔和AT&T5家行业龙头企业联手组建了工业互联网联盟(IIC),将这一概念大力推广开来,以期打破技术壁垒,通过促进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融合。,“其目的旨在加快互联机器与设备的开发、采集和广泛使用,促进智能分析,并为工作者提供帮助”。现在,工业互联网联盟成员已达167家。

虽然工业互联网不是美国的国家战略,但由于涉及美国IT界以及制造业众多龙头企业,其战略目的是美国“再工业化,其技术核心也是CPS赛博物理系统,与德国工业4.0的战略目标、手段等几乎完全匹配,所以很多学者把工业互联网作为美国国家战略来研究,兰光创新认为也是合理的。


美国强势回归制造业,受影响最大的必然是2个国家,一个是制造大国——中国,一个是制造强国——德国。在成立之初,工业互联网联盟就将自己的目的说的非常清楚,以期打破技术壁垒,通过促进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的融合,我们可以揣摩一下,在美国人面前,谁占据着技术壁垒的优势?谁在“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融合方面占据主导?目标很明显,那就是德国!


说穿了,美国成立工业互联网的目的,就是借助美国在信息化技术方面的优势,通过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争取打破德国在这方面的优势,在技术标准、产业标准方面占据主动,形成产业的竞争优势,从而在全球竞争中处于主导地位。


因此,工业互联网对美国国家战略是非常重要的,是关系到美国再工业化战略成败的关键。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GE工业互联网最核心的数据价值链循环图,看一下GE工业互联网到底是怎么回事,并思考一下它对我们制造企业有什么借鉴作用。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这个循环且持续优化的闭环系统中,这些要素依次是安装仪表的工业机器、工业数据采集系统、大数据分析、可视化展现、智能决策支持反馈给设备,形成数据流的闭环管理。这里的工业机器,对GE来说,就是他们的航空发动机、贵重的医疗设备等,对制造企业而言,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企业中最重要的生产设备,特别是数字化、自动化的数控机床、机器人、AGV、热处理设备、测量测试设备等制造企业的核心资产。


如果我们能实现企业生产设备的互联互通、数据采集、大数据分析、可视化展现、决策支持、闭环管理,就很好地体现了GE工业互联网的精髓。


这是GE工业互联网对我们的启示。


聚焦渐进的中国制造2025战略


作为制造大国,在这种国际大背景以及国内三期交叠(即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严峻形势下,中国政府高瞻远瞩,陆续制订了“两化深度融合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希望借鉴德国工业4.0的思路,制订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家发展战略,实现中国制造由大到强的战略转变。


下面,我们简单回顾一下这些战略的发展历史。


在党的十六大上,政府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指导思想,“两化概念首次出现。

在十七大上,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新科学发展的观念,两化融合的概念就此形成。


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至此,两化深度融合已经上升到与“新四化”的同等高度,成为国家重要的战略目标。


2015519日,《中国制造2025》正式发布。在“中国制造2025”中强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业机械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10大领域。并“在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增材制造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促进制造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测和自适应控制。”


工信部部长苗圩近日在接受媒体专访时明确指出,德国的“工业4.0”和中国制造2025,从大的方向上来说,是不谋而合、异曲同工。二者相同的地方,就是实现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业进行结合,或者用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的结合,带动整个新一轮制造业发展。”


至此,“中国制造2025”已经正式成为中国与德国工业4.0遥相呼应的国家级战略,成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成为企业制订自身中长期发展的重要依据。


中国制造2025的9项战略任务


从中国的两化——两化融合——两化深度融合——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的发展轨迹来看,这是个范围逐渐收窄、目标逐渐聚焦、与国际发展潮流逐渐汇聚的过程。


自下而上的德国工业4.0战略


前面我们讲到,德国将工业革命划分为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基于CPS赛博物理系统的智能化四个阶段。


德国工业4.0是德国基于当前自动化的基础上,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社会化的生产模式,是一种非常先进、理想化的智能制造模式,德国人认为他们实现工业4.0最少需要15年时间。


下图是德国人制订的工业4.0架构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物联网与务(服务)联网的基础上,以智能生产为主线,分别实现智能物料、智能工厂、智能产品,工业4.0涵盖的范围非常广,可以说这是一种远景规划。


德国工业4.0的架构


其实,严谨、务实的德国人更具有着眼长远、立足当下,或者说总体规划、分步实施的思想,429日,在重庆举办的工业4.0峰会上,来自工业4.0提出单位——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的科尔教授给出了这样的一张图:



工业4.0的“金字塔”


从这张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明显的“金字塔”形状。最下面实际上是以产品生命周期为主线,分别是研发、原材料、生产、装配、包装、存储、使用等不同阶段,前面的研发属于PDM/PLM管理范畴,生产完成后的“使用”是一种可以基于互联网+的销售、消费、维护等服务互联网的概念。


而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分四层的金字塔。自底向上依次是数字化设备层(NC,RC,分别指数控设备、机器人等)、数据采集层、MESERP,并且系统之间形成完全的集成,这也就是三项集成中的纵向集成(全称为“纵向集成和网络化制造系统)。


从本图上可以看出,德国人将智能化的生产过程,包括“智能化生产系统及过程,以及网络化分布式生产设施的实现”(即为工业4.0中智能工厂的定义),作为工业4.0的核心与重点。


这也与工业4.0中一个核心(信息技术与物理设备的深度融合)、2个主题(智能工厂与智能生产)、3项集成(特别是纵向集成)是一脉相承的。


中德美三国战略的共同交汇点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就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美、中、德三国工业革命演变的路径及最终的交汇点。


德国是从机械化、电气化、信息化的三次革命,向CPS系统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进军,方向是自下而上。


美国是从机械化、信息化、向CPS系统为核心的工业互联网强势进发,方向是自上而下。


而中国呢,索性就是从两化聚焦到两化融合,最后也是向以CPS系统为核心的两化深度融合方向急行军。


很明显,中德美三国的战略必然猛烈交汇于以CPS赛博物理系统为核心的智能制造。


美国管理学家有一个著名的刺猬三环原理,就是将三个相关的事件放在一起,分析其共同的交叉点,这就是所谓的黄金答案。今天我们也用这个方法判断一下中德美三国战略的共同点,即中国企业实施工业4.0的最佳突破口与落脚点在哪里?


尽管德国、美国、中国的策略有所不同,比如,基于美国信息化强、制造业空心化的现状,美国采取的战略是C+P,扬C之长补P之短,其中,CCyber赛博的数字、信息、网络等虚拟世界,PPhysical物理的机器、设备、设施等实体世界;而德国恰恰相反,德国是制造业强、信息化弱,因此德国的战略是P+C,扬P之长补C之短。中国是两者都短,索性直接来了个两者的深度融合,直奔这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兰光创新认为这是非常明智、高效的战略。


分析到这里,我们就可以明确地看到,作为信息化最先进的美国,制造最强的德国,制造业大国的中国,在各自的国家战略中,三者有一个共同的交汇点或者叫必争之地是非常明显的,那就是基于CPS赛博物理系统的智能工厂。


因此,兰光创新认为通过实现生产设备的互联互通(设备联网/数据采集)、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决策支持、生产过程智能化的管理与控制,建设中国特色的智能工厂,这就是中国制造企业实施工业4.0、工业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战略的最佳突破口与落脚点。这种实施战略既符合全球新一代工业革命的趋势,又很好地符合中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并具有投资小、见效快的特点。

中德美三国战略的共同交汇点


本讲通过中德美三国战略的对比分析,找出了这些战略的交汇点,指出了中国企业实施工业4.0战略的突破口及落脚点,也就是明确了企业要先从哪里做的问题。


(来源:中国信息界e制造,作者:朱铎先 北京兰光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战略前沿技术】
引领科技创新发展
1

微信公众号:tech999

个人微信号:tech9999

邮箱:2669537857@qq.com


【战略前沿技术】2014-2015年历史文章目录已上线,回复“目录”即可查看,敬请关注!

【战略前沿技术】已开通原创、评论以及对原创作品的打赏功能

欢迎评论:对于文章有任何问题和看法,请移步文末进行吐槽和评论!

欢迎投稿:对于原创性作品将优先发表,并将获得读者打赏的全部!

欢迎打赏:请对原创作品随意和任性打赏,打赏将全部归作者所有!

2015年5月十篇精华文章(按阅读量排名)

请关注后【战略前沿技术】后,点击历史信息或回复201505查看。2015年1-4月精华文章,请分别回复201501、201502、201503、201504查看。

日期标题

20150525

数学大师丘成桐:中国的科技至少要倒退20年

20150516

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公布

20150516

真正的黑科技,你绝没见过的无人机应用

20150503

未来的战争: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

20150508

科研经费管理新规:劳务费从15%变为上不封顶

20150525

北斗的复仇

20150517

2025年的世界:对未来十年的8个预言

20150523

大学之癌——有的教授他是官

20150529

华为是如何创新的?

20150509

发达国家发展工业机器人的主要做法和启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