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特邀专栏】志澄观察:“新视野”是科学与工程结合的范例

2015-07-19 黄志澄 战略前沿技术

特邀撰稿人:黄志澄


作者简介
黄志澄,空气动力学家、航天技术专家、技术评论家。长期从事空气动力学、航天发展战略研究,为我国大型试验基地建设、载人航天方案论证、新型航天器研制做出了突出贡献。近十年来从事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等宏观科学领域研究,所取得的成就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


“新视野(New Horizons)”是美国宇航局(NASA)在2000年开始设计的一个直达冥王星和柯伊柏带(Kuiper Belt)的太空探测器。因为它使用直线冲出太阳系的轨道,所以只有中间利用了木星引力以加速。即便如此,“新视野”自从 2006年1月19日发射至今,仍然花了长达9年半的时间,才在2015年7月14日,从距冥王星12500千米处掠过,成为人类首颗造访冥王星的探测器。目前,“新视野”已发回了许多近距离观测冥王星的高清图像,全面分析探测器传回的数据,将要花费至少半年的时间。

人们钟情于冥王星,是由于它的神秘而且备受争议。在“新视野”发射时,它还是太阳系九大行星之一。因此,冥王星被视作太阳系中唯一没有被航天器探测过的行星。2006年8月,国际天文联合会第26届大会通过第5号决议,冥王星被降级为“矮行星”,但对此仍有争议。随着对柯伊伯带不断获得新的观测发现,“新视野”的主要任务从冥王星扩展到整个柯伊伯带。“新视野”将探测冥王星是否存在除已知的5个卫星外,还有无未被发现的卫星,调查冥王星是否拥有环带系统,观察冥王星表面是否存在撞击坑和撞击坑的多少,判断柯伊伯带天体相互碰撞的几率。柯伊伯带的天体自太阳系形成之初已存在,是太阳系各大行星形成后的残渣,记录着太阳系最初形成时的历史,这将有助于理解太阳系和地球生命的起源。


“新视野”号携带了7台重30千克的科学仪器。其中光学设备有3台。分别是:远程勘测成像仪(LORRI)、可见-红外成像光谱仪(Ralph)、紫外成像光谱仪(Alice),分别拍摄可见光、红外和紫外图片。另外4台仪器分别是:太阳风测量仪(SWAP)、无线电科学实验仪(REX)、能量粒子谱仪(PEPSSI)、学生尘埃计数器(SDC),分别用于测量冥王星附近和表面的太阳风、大气、能量粒子和尘埃。

由于冥王星远离太阳,为此研制“新视野”必须攻克多项关键技术,主要有:(1)长寿命技术。不仅要有备用设备,并要让探测器长期处于休眠状态,但地面控制人员必须每隔一段时间叫醒它。(2)核能发电机。由于冥王星的太阳辐射强度只是地球上的千分之一,无法由太阳能电池提供电力。为此,它携带了一台放射性同位素温差发电机。发电机位于探测器的尾部,内装10.9千克二氧化钚,其中的“钚-238”衰变时会释放出热量,通过温差发电提供稳定的电力。(3)超远距离通信技术。“新视野”探测器的通信采用X频段,其天线比大多数深空探测器要大得多,包括一副直径达2.1米的高增益碟型天线、一副中增益碟型天线和两副低增益宽波束天线。

“新视野”是太阳系探测中的里程碑,无论在太空探索技术的突破上,还是人类对于行星科学和宇宙的认识上,都带来新的成果。为“新视野”坚持了25年的项目首席科学家艾伦·斯特恩(Alan Stern)在接受《科学美国人》的采访时说:“不论它发现什么,都将成为行星际探索的里程碑:“新视野”将重新定义人类对太阳系的探索边界,这是人类探索太阳系的巅峰时刻。”

据NASA公布的数据,“新视野”的费用约7亿美元,从目前的公众关注度和预期的科学成果来看,其效费比较高,从而为我们提供了多方面的启示。首先,“新视野”是动员大众参与太空探测的一个范例。在“新视野”的任务实施中,NASA任务团队为了争取民众支持,在2005年,发起了一个问候冥王星的征集活动。他们设立了一个网页,网民通过这个网页,就可以将自己的名字输入电子卡片内,让自己的问候,和“新视野”一起飞向柯伊伯带。活动期间共征集到了超过43万人的问候。探测器还搭载着冥王星发现者克莱德•汤博的骨灰。

更重要的,“新视野”是科学与工程创新结合的一个范例。对于这种科学上探索性很强、工程上又应用许多新技术的复杂任务,只有将科学与工程创新结合起来,才能完成任务。在“新视野”飞向冥王星的过程中,对任务进行了多次演练,在接近冥王星的前后9天中,为了微调轨道,共发出了20799条指令。“新视野”的成功,理应归功于负责“新视野”任务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应用物理实验室(APL)和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的体制和创新文化。他们既有私立大学的灵活和高效,又得到NASA的任务和经费保证。他们采用的项目经理和首席科学家的双重管理模式,使科学与工程实现了“双螺旋”式的结合。特别是他们在太空探索项目中的创新精神,更值得中国航天界学习。



【战略前沿技术】
引领科技创新发展
1

微信公众号:tech999

个人微信号:tech9999

邮箱:2669537857@qq.com


【战略前沿技术】2014-2015年历史文章目录已上线,回复“目录”即可查看,敬请关注!

【战略前沿技术】已开通原创、评论以及对原创作品的打赏功能

欢迎评论:对于文章有任何问题和看法,请移步文末进行吐槽和评论!

欢迎投稿:对于原创性作品将优先发表,并将获得读者打赏的全部!

欢迎打赏:请对原创作品随意和任性打赏,打赏将全部归作者所有!

2015年5月十篇精华文章(按阅读量排名)

请关注后【战略前沿技术】后,点击历史信息或回复201505查看。2015年1-4月精华文章,请分别回复201501、201502、201503、201504查看。

日期标题

20150525

数学大师丘成桐:中国的科技至少要倒退20年

20150516

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公布

20150516

真正的黑科技,你绝没见过的无人机应用

20150503

未来的战争:德国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

20150508

科研经费管理新规:劳务费从15%变为上不封顶

20150525

北斗的复仇

20150517

2025年的世界:对未来十年的8个预言

20150523

大学之癌——有的教授他是官

20150529

华为是如何创新的?

20150509

发达国家发展工业机器人的主要做法和启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