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评论】我国3D打印技术发展的瓶颈及展望
作为第三次科技革命最受瞩目的技术之一,3D打印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速度用“突飞猛进”来形容毫不为过。截至目前,3D打印已在航空航天、汽车、生物医疗、文化创意等领域得到了初步应用,但离实现大规模产业化、工程化应用还有一定距离。
3D打印设备可分为桌面级和工业级两类,目前中国90%的3D打印企业是做打印“小玩意”的桌面级,与热闹的桌面级3D打印机相比,工业级的打印机在生产和应用方面就比较冷清,仅仅只限于制造传统工艺制造的零部件,毕竟像航天航空这种“高精尖”的工业市场有限。
那么限制3D打印技术步伐前进的瓶颈到底在哪里呢?
首先是材料:增材制造工艺的材料都是特制的,有什么材料就能做什么样的成品。比如目前金属制品都以钛合金最为成熟,要做其他合金就需要科研机构进行进一步开发,生物材料也就几家,如RegenHu的Bio Ink,而且还很不成熟;由于在打印之前需要预先制成专用的金属粉末,打印出的金属制品致密度低,最高能达到铸造件致密度的98%,某些情况下低于锻造件的力学性能,当然在某些构件,比如大型钛合金构件上(比如比较热的航空行业),是完全能够满足力学性能的,但总体状况,值得商榷;某些打印制品表面质量差,精度2-10μm,需要打磨抛光机加工等后处理;3D打印具有复杂曲面的零部件时,支撑材料难以去除;
其次是工艺精湛度:目前全球所有增材制造的研发公司的目标都很明确:更快!更准!更大!更可靠!(在大公司眼中,价格不是首要考虑因素,因为他们有专利,并且客户大都是只要质量够,会不惜成本的一些国企和军工单位)同时,工艺速度不够快,精度不够高都是制约3D打印在很多领域方面的应用;
再次是成本:目前3D打印的工业应用依旧处于科研阶段,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投入。实际上财力还好,关键还是缺人;
最后是舆论:部分媒体报道捕风捉影,典型的一例便是去年年初的上海3D打印建筑,过分夸张以及完全不符合事实的报道令公众对3D打印产生了不正确甚至负面的感觉。
我国3D打印起步比较晚,从2010年才开始整体进入加速期,据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15-2020年中国3D打印行业竞争格局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国内目前 3D 打印市场处于起步阶段,部分企业涉足3D 打印材料、打印系统重要零部件、打印整机、工业用品打印订单以及消费级打印门店等。随着3D打印在全球范围的快速发展,按照国内市场占全球规模的1/6(这一比例是国内众多产业规模的全球占比)的比例推测,国内3D 打印市场规模在未来几年内将达到100 亿元左右,市场潜力巨大。随着宏观经济的稳定发展、网络和智能终端日益普及,凭借独特的增材制造理念与个性化生产优势,3D 打印将吸引众多用户,形成庞大的消费群体,3D 打印行业也因此呈现出持续繁荣的发展态势,市场空间不断扩大,发展速度正在逐步加快。
纵观3D打印产业链,数据可自主设计、扫描或购买,但产业链的下游需求仍未被激活,进而反向影响成型技术和配套材料的发育成熟。3D打印行业的痛点在于需求的激活,市场和设计决定了技术发展的前景。功能的实现是设计和制造的关键,但传统工业制造技术限制了设计的发挥,3D打印恰好可以满足非规则外型、非实心内腔等需求,将引领自由设计时代和制造变革。需要补充的是:3D打印技术不是替代传统技术,而是补充传统制造技术的不足,其发展方向应该是和传统技术相结合,并且用大型项目来推动3D打印工业领域的重大应用。今天的3D打印就像上世纪90年代的互联网,前端技术、硬件已经积累到一定程度,一旦发展起来,后端的应用规模与产值将会爆发出难以想象的巨大能量。
因此,中国3D 打印企业迎合互联网快速发展和C2B 模式兴起的大趋势,以服务为切入口,搭建3D 打印服务云平台,成为设备提供商、材料提供商、设计师和用户之间的纽带,提供面向工业企业及消费类领域的高价值专有3D 打印服务,是切实可行的选择。在这一平台之上,无论是工业级用户还是消费类用户,都可以快速地将自己的设计与创意打印成型,从而突破传统工业制造的局限,以需求来推动制造,以制造来满足个性化生活需求,引领新一轮工业化变革。
(来源:科技智库,作者:别雄波 重庆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