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专论】创新驱动战略“十三五”路径
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全球科技创新不断加快,为“十三五”创新驱动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科技支撑,世界各国纷纷将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战略选择,并将之列为国家发展战略。
本世纪以来,在党和政府的战略设计和有力组织下,中国的科技创新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赢得了国际的广泛关注和充分肯定。载人航天、深海工程、高速铁路、高速计算、西电东输、南水北调等国家重大工程发挥出重要作用,互联网商业应用方面的创新层出不穷。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十三五”是中国科技创新的关键时段。科技的全球化、科技的聚合、互联网的推广等,为中国“十三五”的科技创新带来巨大的机遇。中国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的“并联”实施,特别是城市化、生态文明建设、“一带一路”战略等,更是为“十三五”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需求。
高度重视前沿科研
模仿创新曾是我国科技创新战略的重要途径,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制造经验以及合作进行产品开发,我国创新能力有了明显提升,然而产业核心技术的引进与合作已然越来越困难,必须对创新的战略进行调整与重构。
发达国家对我国先进技术的封锁限制,对我国实现全面技术追赶战略和推动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尽管中国拥有全球科技资源获取和技术引进的优良机遇,但核心技术不能自动获得,产业核心技术需要长期的积累才能产生。因此,鼓励大学、科研院所、骨干企业从事前瞻、核心、关键技术的开发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唯一没有实现的目标,是产业核心技术的开发与产业化。将技术对外依存度控制在20%~30%以下,是“十三五”科技创新的重要指标。中共中央、国务院2012年9月印发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我国要建成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原始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大幅增强,关键领域科学研究实现原创性重大突破,战略性高技术领域技术研发实现跨越式发展,若干领域创新成果进入世界前列。
这意味着必须通过实施全面技术追赶和局部技术赶超的创新战略,保护和放大过去几十年积累的创新成果,并在局部相对优势区域取得重大突破,这是提升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和关键路径。
加强基础研究和工程科技前沿投入,是实现自主原始创新的根本。要加大基础研究和前沿工程科技研究的投入,在若干可能发生革命性突破的科学、技术和工程方向上,力争开拓新问题、新理论和新方法。要进一步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特别是世界级科学家、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以稳定经费投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资待遇和宽松的研究环境,形成一支高素质的从事基础研究、工程前沿科技的队伍。
科学作为技术的前端基础,要进一步获得重视。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在研发投入中的比例,是科技投入结构优化的关键。依照科研前移的特征,积极鼓励进行具有前沿性的基础研究,具有重大引领效应的基础研究,解决世界科技发展所需的基础性科学问题。
工程技术是中国独有的优势,我国在工程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需要进一步持续投入,不断发挥其优势。积极围绕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绿色化“五化聚合”,谋划新的国家工程科技重大专项,以重大专项项目牵引,凝聚世界一流的工程科技人才及团队,加强国家级工程科技基地的培育、布局与建设。
切实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国有大中型企业要承担产业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使命,在基础技术、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创新方面发挥主导的作用;在全球化背景下通过在全球布局研究与开发力量和创新网络建设,承担全球创新资源整合能力的重大责任。
为了发挥国有企业在提高创新能力上的先锋中坚作用,必须把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纳入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战略性、前沿性、基础性的创新重大工程方面由国有企业承担完成。从政策、组织、体制、法律等全方位巩固与发展持续创新,包括中央企业技术创新专项基金的设置,在企业技术中心的基础上开展企业研究院、企业工程研究中心的设置等,培育引进发展汇聚多学科、有层次的创新型人才队伍,组建具有跨越、突破能力的创新团队。
同时,构建好跨组织或无边界的创新网络组织,发动广大职工群众持续地开展众创活动,把专职研发队伍与广大群众创新两支力量汇在一起,开展持续的全面创新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国有企业包括中央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潜力。国有大中型企业将在中国创新走向强盛的过程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新时期科技创新的新范式。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先进技术的大量涌现,创业创新将进一步得到发展。创业者是创新的主要实现者,创业创新更能打造响应和引领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优秀企业。
要“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关键在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力,通过创业促进各类创新的发展。
让人民群众等参与创意设计和技术开发,让投资者参与新事业的创立和发展,以及随之形成的创客实验平台、创新生态体系和创投聚合机制,将促进创意、创新、创业与创投的高度融合,产生更多的具有原创能力的中小企业,将在“十三五”期间进一步焕发出强大的创新活力,而成为中国创新走向世界前列的亮丽风景线。
进一步完善创新“生态体系”
通过国家科研能力建设、以产学研为核心的协同创新组织建设、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平台建设等工作,打造更为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将为“十三五”的自主创新提供更有效的保障。
其一,强化国家科研能力面向科技前沿。国家科研能力是指以学科前沿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为中心,具有公共科技特性的基础研究能力、产业共性技术研发能力和工程技术研究能力。中国现有的研究机构存在规模小、重复建设、与企业功能趋同等弱点,不能很好地为企业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有的反而无谓地耗费了珍贵的科技资源。
在进行未来的科技体制改革的过程中,要创建能够支撑各个产业发展的产业研究院所,为产业技术的重大攻关提供稳定的保障。在此基础上,应集中资源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中着力打造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大规模的国家实验室,从事基础性、长远性和前瞻性、公益性的基础研究和科技前沿工作。
其二,促进以产学研为核心的协同创新体系。协同创新是一项更为复杂的创新组织方式,其关键是形成以大学、企业、研究机构为核心要素,以政府、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创新平台、非营利性组织等为辅助要素的多元主体协同互动的网络创新模式,通过知识创造主体和技术创新主体间的深入合作和资源整合,产生更多的原始创新。
在科技经济全球化的环境下,实现以开放、合作、共享的创新模式,被实践证明是有效提高创新效率的重要途径。充分调动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跨学科、跨部门、跨行业组织实施深度合作和开放创新,对于加快不同领域、不同行业和创新链各环节之间的技术融合与扩散,显得更为重要。
其三,进一步加强对中小企业的创业创新支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大力支持中小微企业的创新活动,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构建公共创新服务平台,为中小微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要积极落实鼓励企业创新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强化创业孵化器、创客空间等建设,完善对中小企业创业创新的政策环境。
特别是积极探索激励利于创业创新的技术交易制度,在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背景下,进一步探索在科技成果的展示对接、技术评估、技术交易、要素配置等各环节释放市场潜能,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商业模式的形成,大力促进科技成果的资本化、产业化,为中小企业创业创新的价值实现提供可靠的制度环境。
(来源:瞭望杂志,作者陈劲为“十三五”创新驱动的战略重点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研究课题负责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