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题推荐】带你了解科研界(一):这个群体很勤奋

2015-10-04 杨衡 战略前沿技术


带你了解科研界


杨 衡


作者简介
杨衡,男,回族,1983年4月生,山东济南人,山东大学博士,现在北京大学进行博后工作。邮箱:yangheng29@qq.com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想考研的同学必读

想把孩子培养成科学家的家长必读

在校的导师和研究生必读

已经退休的导师和毕业的研究生必读

导师和研究生的亲朋好友们必读

制定国家经济、科技发展战略的领导必读

想了解科研活动的老百姓必读

最好全国人民都读一读

本书以最小的篇幅

让每一位读者都能以最快的速度

最准确的了解科研界



前言 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当今中国蓬勃发展,日渐繁荣,但一些问题也不可不早作打算。例如过去二三十年伴随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侵占耕地,环境污染。施行计划生育使中国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社会劳动力在全部人口中的比例逐渐减少,老年人比例逐渐增大,经济如何持续发展,又如何养老。石油、煤炭等能源资源日渐枯竭,水电站发电能力逐渐趋于饱和,核电站安全问题又始终是个隐患,如何解决能源危机。人口平均寿命逐年增大,然而很多人虽然活着却疾病缠身,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如何增强企业创新能力,使其产品利润增大,在国际市场上进一步占得先机。如何能实现新企业的不断涌现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全都可以借助于一种伟大的工具:科技。

国家对教育和科技的投入可以说是成倍增长,教育设施建设从未停止,中小学义务教育早已实现,大学本科、研究生不断扩招,引进海外人才的政策越来越优惠、老师待遇不断提高、科研基金逐年增加等,从这些事例中可以看出国家对教育和科技的重视程度。然而我们的投入似乎和收获不成比例,最直接的证据就是我们还没有获得科技类的诺贝尔奖。其实,即使获得一两个科技类诺贝尔奖也不能证明我们的科技水平就大幅度提高了。我们要的不是几个诺贝尔奖,而是科技水平的整体飞跃,就像我们要的不只是奥运冠军,还要全民健身,如果整体水平提高,不断出现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就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为什么投入这么多却没太有收获呢?俗话说对症下药,要治病需要先找到病因。作为一个从6岁半入学一直在中国学校里读到博士后毕业的人,我对这个问题有一些自己的理解。我将用很小的篇幅,易懂的文字,带你了解这个大部分人不曾接触的领域,了解师生的喜怒哀乐,了解是什么原因阻碍了科技的发展,了解我们究竟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书中没有具体的人名,没有具体的学校,所举事例却是真实存在的,也是普遍存在的。这本书并不以“揭秘”之类的字眼哗众取宠,也不以“必须要大刀阔斧的改革”为口号蛊惑人心,只是好像一个打了一辈子仗的老兵,拼尽全力还是大败而归,也许再没机会踏上战场为国效力,只能在风烛残年之时,平心静气回顾一生所历大小战斗,如庖丁解牛般细细斟酌,分析原因而不带情绪,指摘过失却不含恩怨,只为一个目的:为后来人所借鉴,期待他们披挂上阵,横扫千军,也算是遂了未了的心愿。



目 录

  1. 这个群体很勤奋

  2. 科学研究的本质、起源、发展和现状及未来

  3.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4. 为什么我们还没有获得科技类诺贝尔奖

  5. 为什么要搞科研

  6. 搞科研需要具备什么素质

  7. 理想的科研环境是什么样的

  8. 我们怎么选拔和培养人才

  9. 我们的科研流程

  10. 学术期刊是什么

  11. 被学术期刊绑架的中国科研界

  12. 学术造假和基金滥用

  13. 日渐庞大的科研大军

  14. 重压下的导师和研究生

  15. 好球员不一定是好教练

  16. 尊师重道与科技创新的矛盾

  17. 课题组:导师一个人的天堂

  18. 导师的杀手锏

  19. 导师和研究生的明争暗斗

  20. 无路可退的研究生

  21. 科学研究需要快乐

  22. 研究生毕业后的工作形式

  23. 现在和未来的精确把握

  24. 对科研人员的一些误解

后记

致谢



第一章

这个群体很勤奋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奋的民族,历尽千辛万苦终获成功的故事都被奉为佳话,这在大量的历史故事与小说演义中都有体现,不胜枚举。而勤奋这个优良品质在从事科研活动的师生身上体现的尤为突出。在这方面,老师和学生走的路是一样的,因为所有老师都是从学生过来的,让我通过介绍一个人从小学生变为导师直到退休都在干什么,让大家了解一下科研工作者到底有多忙碌。一方面是为了让老百姓解除认为这个群体可能处于养尊处优状态的误解,也为立志从事科学研究的人做一下科普,有个心理准备,也让科研工作者的家属们了解为什么搞科学研究的人就天天顾不上家,少一些误解,多一些支持。

一个人在中国从小学开始直到成为教授带研究生,一路走来那是相当艰辛的。首先他们从小学开始就得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学习上,从小学到大学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次考试,放弃了多少本应属于青少年的美好时光。由于中国开始大学扩招的时间不过十年左右,扩招之前考入大学用千军万马挤独木桥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他们的竞争更加激烈。更令人痛苦的是求学的过程总是伴随着远离家人,一个孩子从上小学起就要把大部分时间花在学习上,白天一整天都在学校里学习,晚上回到家匆匆吃完饭赶紧做作业,周末和寒暑假又要参加辅导班,以至于很少有时间和家人聊聊天,一起出去玩。而且还有的孩子直接上的寄宿制学校,三四个星期才回一次家,和家人相处的时间就更少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们不断升级,可以选择的学校分布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也基本上离家越来越远,回家的次数越来越少,和家人见面的机率越来越小。到了上大学,就会跑的更远了。中国幅员辽阔,为了能上自己满意的大学,必须以合适的学校为第一选择标准,激烈的竞争不会给你太多选择的机会,离家远近就不能过多考虑了。学生们小小年纪就要背井离乡,比如从内蒙古跑到山东去上学,从辽宁去四川,坐火车都要一天以上,更别说从哈尔滨去广东了。这么远的距离基本上只能寒暑假回家了,家里老人自然无法照顾。这种离家的状态到了研究生阶段会由于忙碌表现的更明显,即使学校和自己家就在一个城市里,学生们也经常“三过家门而不入”,虽然坐公交车很快就到家,竟然也三四个星期才回家一次。由于经常不回家,邻居家的小孩都不认识自己了,当看到一群小孩用看待陌生人的眼光在自己家门口看你的时候,才真真的体会到“少小离乡老大回,乡音难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学生们每次回家都是匆匆忙忙,大多数时间都住在学校里,家里其实也没有多少自己能用的东西,衣柜空空如也,鞋柜也空空如也,水杯也没有自己的,果真是好像学校宿舍才是自己的家了。求学的过程异常漫长,博士毕业基本接近30岁了,还有的要再读几年博后,这么长的时间没有什么可观的收入,就更别提回报家庭了,况且很多人还去国外求学,上述所有感觉比在国内求学的人有过之而无不及。大家都梦想着以后能对家庭进行大大的补偿,这种目前来说仅在梦想中存在的补偿很多时候竟成了奋斗的唯一动力。这里还要单独说一下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异地恋。他们的异地恋也都是因为升学造成的,比如高中考大学时没有能上同一个城市里的大学,比如本科升研究生时又天南海北的各自去求学。思念当然是不可避免的,但也都会为了求学去克制思念。所以,求学需要一颗异常坚定的心,慢慢读下去您就能体会到这一点。幸好小伙伴的陪伴和学习的忙碌极大的缓解了思念之情,更加万幸的是学生们会越来越忙,可以用来思念的时间越来越少,这也算是一种辩证法的体现吧。

说完了学生们感情上的孤独与寂寞,接下来就得说说他们具体都要做些什么了。由于从小学到大学这一段很多人都经历过,我不再过多描述了,接下来要重点描述一下一个学生从进入大学开始直到成为教授的大体过程,以及成为教授以后的工作状态。

首先说一说什么是研究生。其实研究生是一种学历名称,分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他们都是以学生的身份进行科学研究的人,都具有与其名称相对应的研究经历,硕士研究生学历说明他经历过硕士阶段的研究过程,没有过博士阶段的研究过程,而博士研究生经历过博士阶段的研究生过程,当然他肯定也经历过硕士阶段的研究生过程。但有过经历并不一定就具有相应的水平,是否达到了与其经历相匹配的水平还需要考核,硕士研究生毕业时达到了考核的标准,证明他具备了相当的水平以后,他就会获得硕士学位,博士研究生也是一样,合格后获得博士学位。研究生学历之前的学习经历是本科,合格毕业后会获得学士学位。有的学校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明确分离,想升级必须再参加考核,有的学校招生制度则是硕博连读,即硕士研究生直接升级为博士研究生,还有的学校招生制度是本科生一进入学校即为博士研究生,当然很多学校这几种招生制度并存,一部分学生是硕博分离,另一部分是硕博连读,还有一部分是一进入学校就是博士研究生。还有更漫长的一种培养方式叫本硕博连读,真是路漫漫其修远兮啊。这类学生虽然是连读,为了书写上的连贯性,不再单独描述了,把他们归结到可以直接读研的一类学生里,下面的部分会有介绍。博士后虽然被称为科研工作人员,不是学生的身份了,但博士后基本没有自己的学生,也和研究生们一起做实验,生活状态与研究生一样,所以本书自此以后的部分只要提到研究生就是包含了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而不仅仅是指硕士研究生,这里明确写明以免造成阅读障碍,研究生的老师被称为导师。

想从本科升级为研究生,一般有保送和研究生入学考试两种途径。所谓保送就是不用参加国家统一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看上去好像保送研究生是一条比较轻松的途径,但实际上想获得保送研究生的资格比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难度大很多。首先想获得保送研究生资格,必须得有优秀的高考成绩考入国内屈指可数的一些一流大学读本科,因为只有这些一流大学才有保送自己的学生读研的资格,当然不一定保送自己的本科生在原来学校读研,可以保送到其他学校去,但首先本科生就读的学校得有足够的声誉来保证人家相信你的实力,使研究生招生一方不再组织统一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可见想获得保送研究生资格得从高中就开始努力考上好大学。保送研究生也是本科生们的首选途径,因为基本上只有好大学才有接收保送生的资格,一般大学不能接收保送生,实际上保送生基本上都是去比自己本科好的学校,最低选择保送到原学校,很少有保送生去比自己本科还差的学校。也就是说只要被保送基本都是进入好大学读研,进入好大学,就有一个更好的平台,当然可能前途更好一些。但每个大学保送自己学生读研的名额是十分有限的,不论班级里有多少学生,学生们的整体水平有多高,总要用考试成绩分出个排名,而只有排名靠前的少数几个同学才有机会被保送读研究生。学生要想获得被保送资格,必须平时的每一次考试成绩都在班级里名列前茅。因此考入大学以后,立志读研当科学家的学生是丝毫不敢放松的,必须像在高中一样勤奋。越优秀的大学越看重平时成绩,国外的优秀大学尤其看重平时成绩,他们会仔细审查学生本科期间的成绩单,平时成绩不好的学生绝对申请不到去国外的好大学读研究生,也没法获得奖学金的资助。这样的状况使得学生们必须认真对待每一次考试,绝对不能大意,倘若有一次考试不及格,写在成绩单上,将永远失去被保送的机会,保证各科及格还远远不够,必须得成绩优秀。这类保送生在大学里花在学习上的时间是始终如一的比较多,虽然最后所有成绩都出来以后升级为研究生看上去比较轻松,但他们平时付出的努力绝对很多很多。如上所述,总有很多学生会因为种种原因没能获得进入优秀大学读研的保送资格,他们就得准备参加国家统一的研究生入学考试,这也是大多数本科生读研的主要途径。

对于已经参加完高考的同学来说,再准备一次这样的考试需要极大的勇气,就像本已退役的运动员,几年后又重新踏上赛场比赛一样,心理上要安静,行动上要积极。研究生入学考试一般是在大四上学期末,也就是当年的12-1月份左右,考试的准备工作基本都是在大三结束后的暑假就开始了,因为各种考研辅导班都是大三和大四之间的那个暑假。辅导班是社会培训机构开办的考研指导课程,大体就是告诉你哪里是重点,怎么复习等,可能有用,也可能没用,但很多学生都会参加辅导班,得到指导,也获得一些心理上的自信。参加完辅导班以后就会把大部分暑假时间花在学校里复习,两个月的暑假基本在家只待几天就匆匆忙忙回来了。这时候校园里到处都非常冷清,唯独大大小小的自习室人满为患,这些自觉学习的人就是复习考研的学生们。中国并不是每个学校都能提供空调待遇,或者说只有极少数超一流大学空调可以随便用,大多数学校自习室里只有几个风扇。在夏天最热的78月份,几十个人挤在一个教室里学习,汗流浃背还得专心致志,这感觉简直比在太阳底下干体力活还难受,体力活情绪是释放的,闷在教室里的脑力活则是特别压抑的感觉,酷暑一点都不比寒窗轻松。学习了一整天晚上回宿舍休息时很多时候都是只有很少的人或者一个人,因为宿舍不是每个同学都考研,这时候他们都回家了,留在学校的学生就顿感孤独寂寞。再通过网络看一看别的同学发的自己和家人在一起或去旅游的照片,心理落差自然就出现了,而且搞科学研究的人在没有获得重大成果之前,大部分时间都是孤独寂寞的,也都得忍受着没有收获还得加倍努力的处境,也许现在就是对研究生们考验的开始吧。直到考试之前,熬夜学习也是经常的事,因为考研竞争也很激烈,学生们得利用好每一点头脑还清醒的时间,不累到极点基本不会休息。还有的学生甚至在大二或大三就开始做着各种准备,这样的学生往往被人误解为不全面发展,只知道考试,有些科研机构甚至开始怀疑考试成绩太好的学生的能力,但凡事分两方面去看,我倒觉得他们肯为了做好一件事情提早下手,专心致志的努力,如果引导得当以后还是很有前途的。学生们考完后回家过年,年后不久就能知道成绩,如初试过关,还得再准备复试。这个准备考研的大四上学期尤为忙碌,学生们得一边复习准备考试,还得一边找工作以防万一考不上给自己留条后路,因为很多单位都是大四上学期招工的,这个时候学生有多忙碌就可想而知了。如初试成绩没达到报考学校的要求,就得四处调剂,找到能符合自己要求的学校,如都没被录取,但又不愿意放弃成为科学家的理想,就得再次准备考研。

有一部分学生是全身心投入,什么都不干天天复习,另一部分是找个工作先干着,利用节假日或下班后熬夜的时间复习,这样的学生更加辛苦。但第二次考试也不一定能考上,考好几次的学生都有。这期间前途未卜,收入微薄,或在家复习,免不了亲朋好友规劝放弃,鲜有鼓励,或在外租房复习,孤身一人,仅靠信念支持,也有借住大学宿舍的同学,这些学生一般是自己的同学第一次就考上研究生了,分配了宿舍,恰逢宿舍有个空床铺,宿管阿姨或出于管理不严,或出于心生怜悯,允许其搬进去居住。这样学生可以去学校餐厅吃饭,也可以去学校教室复习,但都是住的提心吊胆,因为没有学生身份,不是正常住宿,不知道哪一天就被学校赶出去,无家可归。再次准备考研期间往往收入不多,即使有家长资助,心生愧疚,也不敢随意乱花,其实也没时间花钱娱乐,时间都用来复习了。学生们身心之疲惫,压力之巨大,前途未卜之忐忑,非亲身经历,实在难以体会。不准备考研的学生,则可以把大量的时间用来参加各种活动,锻炼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为进入社会打下基础,不必把考试成绩列为大学生活的重点,日常生活比准备考研的同学更加丰富多彩。

不管通过以上所述何种途径获得研究生资格都是学生们热烈庆祝的事情,亲朋好友都来祝贺,都为学生获得了远大前途而高兴,为他们以后将要从事神圣高尚的职业而自豪。而很少有人知道,学生的苦日子才刚刚开始,这个家庭为孩子教育的投资必须持续加大,迟迟得不到回报的煎熬也要继续忍受。

中国研究生的培养方式大体可分为公费和自费。有一批重点大学所招学生全部为公费,即只要学生获得了研究生入学资格,不必交学费,只交很少的住宿费,这样就为家庭减少了不少负担。而这些好大学还有比较优厚的学生补助,如果学生不是铺张浪费,足可以应付平时餐费、买衣服等花销,可以不再伸手向家里要钱了。后来国家又规定某些大学的研究生必须交学费,但由于这些学校实力雄厚,他们立即提高了本校研究生的补助金额。例如之前的补助为每月2000元,国家规定研究生要交学费每月1000元,他们就把学生补助提高到了每月3000元,本质上学生还是不用交费,这样就可以维持学校的吸引力,继续吸引本科生来读研,保持优质生源,学生也根本不用担心交学费的事情。只可惜这样的大学只是很少一部分,毕竟资源有限,不是所有的大学都能负担得起这样的花费,这样就出现了第二种招收研究生的大学:公费和自费共存。这样的学校即使有公费研究生,学生获得的补助也根本无法和前面提及的最好大学相提并论,有的甚至相差几倍之多,根本不够平时生活所需,还得靠学生自己打工或家庭资助,补助只是形式上存在而已。再有就是自费的了,自费的学生是这样入学的,例如学校具备招收50个研究生的师资力量和硬件设施,学校只招收处于各种考核中的前30名学生作为公费,剩下20个名额除必须通过所有考试和面试外还得再交一定金额的培养费,大概一万至几万不等,依学校而定。自费生中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学生,他们类似于“预科生”,即使交了钱,也并不具备正式研究生资格,他们可以先和能入学的学生一起上课,做实验,等到明年再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如果考过了,就顺利获得研究生资格,而且年级从预科开始算,就是说虽然第二年才考上,但并没有耽误第一年,第二年顺利考上了,同时也成为了研二的学生,所有一切都照常进行,即使预科第一年没考上,还可以考第二次,考上还是按预科时年级算,也不耽误,这对考生是非常有利的,可以说是一种福利政策,但预科生本人和同学天天一起而没有正式资格,心理也是很煎熬的。自费的学生没有获得补助的资格,这样的学生一入学,是存在心理落差的,家庭负担也更重一些,多年以后,即使别人早已淡忘此事,其本人也时常感到不甚光彩,有很多学生从此怀疑自身能力,也有个别导师对自费学生不太看好,看上去只是多交了一部分费用而已,但对学生的影响却方方面面,不似刀砍之伤显露在外,却如内腑之疾隐隐作痛。

同学们在读本科时同住一屋,不分彼此,毕业后选择工作或读研,却开始了完全不同的人生道路。不读研,可以工作赚钱,结婚生子,研究生即使谈恋爱,即使国家允许研究生结婚,结婚的研究生也寥寥无几,因为根本没时间照顾家庭。这时候研究生们就得抵挡住天伦之乐的诱惑,安安静静的待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天天想着等到以后成绩斐然,终可以全部得到补偿。哪知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不但以后不一定成绩斐然,而且时间也不等人,很多研究生谈婚论嫁时早已过了30岁,男生还好点,女生毕业后再稍微一耽误,还有出国留学读博后回来再结婚生子的,已成高龄产妇,再加上平时待在实验室,面对各种试剂,气体,熬夜少睡,饮食不规律,身体往往不太好。这种局面对自己,对孩子,甚至对将来的后辈都有着说不清、预测不了的影响。这些事情研究生本人都是知道的,他们很少有人中途放弃,大部分都是选择坚定的走下去。说了这么多,研究生继续投入这么多金钱和时间以后,得到了什么呢?最简单的回答就是吃苦受累。

在这里并不是说其他行业就不累,而是这个行业也很累。研究生名义上叫做学生,寒暑假却和本科同学不一样了,一般寒假和暑假都是只有两周,有的课题组暑假也只有一周。所有国家法定节假日都是按照导师的安排休,例如国家法定休7天,一般改为休两天,法定休三天,改为休一天。双休日是基本没有的,一般每周工作六天,休一天,就这一天,也有老师要求周日下午开组会,学生必须参加。还有每天工作一般分三个时段:上午,下午和晚上。有的课题组更为严厉,规定的更具体,必须早八点之前到,12点以后才可以去吃午饭,1点之前必须开始工作,下午6点后吃晚饭,并且要求不准坐着,坐着看文献也不行,必须操作实验,简直比一般工厂还累。而且以上所述所有加班,不论节假日还是每天8小时之外,都没有加班费,都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很多人可能以为研究生很轻松,大错特错了。

即使在老师规定的时间之外,例如法定节假日中老师允许休息的日子,晚上十点以后甚至整夜,也都有研究生加班做实验,这是由实验的特点和考核的机制决定的。例如有的实验必须要连续考察某一参数随时间的变化,研究生们就得每隔一段时间观测一次,如间隔时间较长,比如8小时以上,就可以有时间休息,如果间隔时间较短,比如一小时以内或者十分钟以内,偏偏又要连续观测很长的时间,则要熬通宵了,有同学甚至从早上工作到第二天下午,中间没有睡过一分钟。有人会问为什么不合作呢,一般来讲自己的实验自己负责,如果不是十分庞大的工程,从实验开始到结束的操作都是一个人完成的,而且别人对自己的实验也不熟悉,容易操作失误,学生们就只能选择自己完成了。如果导师安排研究生第二天进行组内讨论,当晚无论忙到多晚,研究生也得把明天要讨论的材料准备好,熬夜简直是家常便饭。

实验是非常熬人的,等到实验完成时,研究生们还真的是“为伊消得人憔悴”。操作实验必须十分严格,稍有差错也许会前功尽弃,犹如外科医生动手术一样,精神高度紧张,很多学生操作完一次实验,精神无法放松,晚上久久不能入眠。例如有的实验所需药品繁多,步骤也多,每一种药品都要仔细称量,误差多大都有要求,操作也必须十分聚精会神,有正在操作实验的同学被别人打扰后和人家翻脸吵架的情况。做实验也是一件非常繁琐的工作,需要极大的耐心,例如有的生物实验室,每天早上第一件事便是用酒精擦桌子、地板等一切能擦的东西,这一项任务完成,正经实验还没做,一个小时或更多时间就过去了。还有的实验,必须把玻璃瓶等器具刷的干干净净,即使肉眼看不到一点污渍,也得完全按照操作流程下来,先用什么刷,后用什么洗,再用什么刷什么洗,最后怎么烘干、保存,一上午只刷了两个玻璃烧瓶是常有的事情。

实验不只是需要操作,还需要读文献,一般都是英文文献,这是为了便于交流,非英语国家也用英文发表,以使全世界的科研工作者都能看懂。当然读英文文献对于初学者就十分困难了,因为科技类英文文献不仅是英文的文章,还是包含科学意义的科技文章,涉及大量的基础知识,逻辑推理,理论计算等,理解起来是非常困难的,耗费时间也极多,甚至阅读的时间在某些阶段还要多于操作实验的时间。

只是操作完成,实验工作还远远没有结束,这就涉及到学术水平考核的标准:学术期刊。也就是说一个研究生要想获得毕业资格,得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上发表文章。只是做完实验远远达不到发表文章的要求,研究生必须要在自己的实验中提炼出科学意义,给出结论,还要拿出过硬的证据证明你的结论,还要用合适的图表和英文表达出你的证据,期间还会涉及到突然觉得哪里不妥,又返回去重新设计实验方案,补做实验,这样一来,写好的文章和图表也得相应作出修改,来来回回不知多少次。有的人实验做完了,一两年才能把文章投递到期刊编辑部。当然写作文章的时候都是做着下一个实验,不是专门什么也不做了只坐在自习室里写文章,很多写文章的时间都是做第二个实验的间隙。

文章投递了就结束了吗,不是的。最好的结果是直接接收,可以小小修改就能发表,这是比较顺利的。如果没有直接接收,审稿人提出质疑,作者就得答复。而答复审稿人的质疑也不是只写几句话就完事的,有的需要补大量实验,做完实验再整理、写作,回复审稿人意见,这也是有好几个来回的情况的,顺利的话,回复一次就接收了。最惨的就是直接拒稿了,审稿人觉得你达不到发表的要求,退还稿件,这时你就得修改论文,或补做实验,重新来过,另投别的期刊。再重复让审稿人审稿,修改,然后接收。这是研究生必须的经历,想毕业几乎逃不过。然而还有努力过后,最终文章不被自己导师认可,根本不予投递,或者投递了没有期刊接收,最后无法毕业的学生,辛辛苦苦好几年,就这样付诸东流了,简直让人心理崩溃。

科学实验不仅仅只包括动手操作的实验,还有理论计算的实验,就是根据数学公式,物理或化学原理,编写出计算机程序,让计算机得出结果。这类实验看似简单,实际上更费脑力。首先得找到问题,然后找到合适的公式和原理,然后编写程序,计算机计算可自动完成,但分析计算得到的结果简直能让人扒层皮。计算机再先进也最终需要人花费大量的时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分析数据,能够分析还好,最头疼的是突然不知道怎么分析了,内心的急迫与束手无策相互交织,此时考研前的雄心壮志都一扫而空,开始后悔不该选择这一行,但最终还是说服自己坚持下去。科学实验,不论是需要操作的实验还是理论计算的实验,倒都没有耗费多大的体力,但投入的时间,耗费的脑力,精神的紧张,承受的心理压力等绝不比任何一个行业少。研究生就这样忙碌着,直到毕业。

想在大学里或科研院所里有个职位,仅仅是硕士或者博士毕业是远远不够的,你还必须得深造,就是读博士后,要想在好单位谋个职位,最好去国外读博后。从小学到博士毕业,已经熬了很多年了,为了理想,还得继续奋斗。研究生所有的经历都得重新来过,读文献,做实验,写文章,因为博后一般也都还是自己操作,没有学生,其实和研究生没什么两样。博后时间短,只有两年,一般博士是五年,博士后要在两年内完成博士生五年的工作。而且大多数博士后还换了课题,就是更换了研究方向,去研究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还必须在较短时间内得到较好的成果。怎么理解换课题呢,简单的比喻好像是你原来练足球,但是让你进入了篮球队,而且立即就得投入比赛,还得得分,也必须得分,因为没有成绩的话,博士后经历算是白读了,不会有科研单位接收你。特别是去到国外读博后的同学,得克服语言障碍,适应生活环境,科研环境,还得在一个自己不熟悉的领域短期内做出成绩,压力是非常大的。什么家庭,爱情,有和没有区别也不大,因为不管有还是没有,你的时间大部分都投入在科学实验上了。读一个博后还不够,基本上都要读两个,再扒一层皮,国内的导师都有曾经在国外读四五个博后的,其毅力令人肃然起敬。

这些人去读了博后不一定都有好的成绩,没有好成绩的,白白耽误了好几年,不论在国内还是国外,都找不到好的科研岗位,只能从事与科研无关的职业,舍弃自己一直坚持的梦想,留下终身的遗憾。但那些有成绩的同学,能觅得好职位,还是得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科研单位数目是一定的,每年能招收的人才也是有限的,而毕业生源源不断产生,你必须得竞争,真是得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最终才能在理想的单位谋得一个职位。当然有的人在谋得职位前身体就出了问题,为什么出问题就不必再多说了,无非就是心理压力大,睡眠少,吃不好,不锻炼等,天天就专心搞科研了。这样的人虽然有成绩,也还是没机会得到职位,实在是可怜啊。现在大家就对一个研究生得付出多少努力才能进入一个理想的科研单位有一个大体概念了,但辛苦还得继续。

有很少数的年轻人一进单位就有自己的课题组,这部分先不讲他们,把他们直接归类到课题组大导师一类里在下面论述他们的日常工作。大部分年轻人刚进入一个单位,是没有什么地位的,大都从助教干起,依附于某个课题组。在这个课题组里,新来的助教刚开始没有直接招收研究生的资格,或者也没有研究生愿意跟刚来的导师,他们一般愿意选成名已久的导师。所有新导师都很难招到学生,即使招到也因经验不足,成绩出的慢。助教们想要在单位立足或者更上一层楼,就得加倍努力,又开始了读文献,设计实验,即使有学生的年轻导师很多操作都得自己完成,没学生的就更得自己操作实验。但注意,这时候他们的身份已经不是学生了,而成了一个导师,这意味着他们不能再把所有正常工作时间用来读文献、设计实验、做实验和写文章了。因为他们还有教学任务,还得备课,上课,监考,招生等等。助教还得负责课题组很多杂务,例如和学生沟通,组织内部活动,帮助大导师完成一些著作,帮助学生修改文章,购买仪器,实验室装修等,职位高了一些,时间却越来越少了,上述工作助教都得完成,自己还得出成果,以求上进。怎么办呢,只能继续加大时间、精力投入。然后一步步往上走,评副教授,评教授,各种荣誉学者,直到小有名气,或大导师让其自立门户,重新开课题组,有了一个自己的团队,或者有运气更好的,正好赶上大导师退休,原来的实验室打包送给了部下,实在是可喜可贺,皆大欢喜。大导师事业后继有人,年轻人也得到施展的平台。不管哪一条路,最终能当上课题组长,拥有自己团队的人真不多,特别是在顶尖的科研单位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读到这很多人认为当了大导师了,有了自己的课题组了,总该缓一口气,享享清福了,我要告诉他们,又大错特错了。

实际上,导师们付出的努力比学生们多得多,还得再写一遍多得多才行。怎么证明呢,看作息时间。有的导师早上比学生来得早,7点之前就到办公室了,比学生走得还晚,常年晚上11点以后回家,试想回到家,洗漱一下,睡觉的时候几点了,而且第二天还得早早来到办公室,并且,常年如此,风雨无阻。甚至有的导师,晚上12点以后回到家了,还拿出文献来读一会,因此学生们还会收到不一定是夜里几点导师发的邮件,早上一打开邮箱,看到导师半夜发来的邮件,往往心生敬畏。那么都当了大教授,甚至院士了,课题组老师学生多达几十号人,为什么还这么忙呢。

有道是在其位谋其政,研究生导师首先是老师,他们都有教学任务,必须给学生上课,上课就得事先备课,课后批改作业,还得注意哪些学生表现不好,叮咛几句。然后大导师还得带研究生,参与组内所有实验的设计,完成和修改,文章的投递和修改也需要导师最后定稿,这些都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还有需要买什么仪器,实验室布置成什么样子,将来课题组往哪个方向发展,大大小小所有事情都得关心。除此以外,导师还有一项重要的活动:申请科研基金。看上去好像不同的课题组在同一个大学里是一样的,但实际上课题组的实力差距极大,不仅仅从科研成果上差距很大,还体现在课题组的资金实力上,简单说就是课题组的资金大小决定你可以做什么级别的实验,拥有什么级别的仪器,给导师和研究生创造什么水平的实验平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资金实力是非常重要的。那资金从哪里来呢?有几个途径,可以向国家申请,也可以和企业合作得到,还可以和政府或军队合作得到,不管哪一种途径,想要获得基金,都是要付出努力的。导师得找到有意义并且可以实现的科研思路,还得查阅文献和做出前期实验做为证明,写成体系完整、特点鲜明的基金申请书,参加基金发放部门的答辩。这个过程漫长而艰辛,有的导师在大年初一下午还在想思路,写基金,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基金申请下来,就得立即开始实验,做出成绩,完成以后的基金结题。没有做出成绩,可能就影响到以后再次申请基金。因此课题组往往出现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所谓良性循环就是成绩越来越好,资金也越来越充足,恶性循环就是相反的情况了,这也是大众不太了解的地方。

除此之外,导师往往还要参加众多学术会议,国内和国外的都有,也要花费一些时间,还要参加很多考核会议,考核别人或者被别人考核。还得帮助学术期刊审稿,有的导师是期刊编辑。有的导师还具有行政职务,例如是院长或校长,或者在政府部门负责某项政策或法规的制定,还有和企业合作的,还有导师在不同学校都有课题组。就这样,他们也还能写出教材,专著,参加社会活动,甚至经常演讲。导师也有领导,也得处理上下级关系。还有个非常费脑筋的的事情: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对于导师和学生来说都要耗费不少精力,处理好了,相互促进,双方获益,处理不好,就可能分道扬镳。研究生正处在20-30岁之间的年龄,思维活跃,精力充沛,也越来越喜欢自由,并不是那么容易管理的。有的学生被导师训哭,很长时间情绪低落。也有导师被学生惹恼,当着很多人就不顾颜面的把一个学生的电脑摔在地上。当然要处理师生关系,导师也得首先能招来学生,来报考的学生多了,得仔细挑选,报考的少了又得大力宣传,想方设法招人来投,比如找本组的研究生介绍自己本科的师弟师妹来,找招生部门的老师推荐,找同事引荐等,方法多种多样。看看导师们要做这么多的事情,用精力充沛来形容他们都感觉有些单薄了。而由于花费了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在事业上,家庭自然就被冷落了。大学教授,特别是投入大量精力搞科研的教授,婚姻状况并不理想,有一次召开学术会议,作报告的女教授竟然好几个都是已经离婚的。不管是女研究生还是女教授,居里夫人都是她们的偶像。居里夫人是法国科学家,她曾经两次获得诺贝尔奖,永远是女科学家心中的女神。为了在成就上更接近自己的偶像,她们可以不顾一切的去追求,但她们往往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居里夫人的婚姻是十分美满的,家庭是十分幸福的,她和他的丈夫居里先生曾经共同研究放射性问题,获得重大成就后一起获得了诺贝尔奖。没有幸福的家庭,没有愉快的心情,再努力也发挥不出应有的智力水平,先让自己活得幸福一点目前是重重之重的事情。读到这里大家就可以具体的了解到科研工作者们为了心中的科研梦付出了多少努力,并不像大家印象中那样感觉研究生和大学教授如何如何安逸。但在世界范围内,我国的科研成果却不太理想,读过以上所述可知,绝不是因为师生们懒惰,他们勤勤恳恳,任劳任怨,那为什么有付出得到的成果不多呢?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科学技术。

【战略前沿技术】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
回复“博士”或“doctor”,查阅“博士”专题系列文章;回复“志澄”或“zhicheng”,查阅黄志澄“志澄观察”专题系列文章;回复“贺飞”或“hefei”,查阅贺飞“博雅论鉴”专题系列文章;

回复“李萍”或“liping”,查阅李萍“专利萍论”专题系列文章;回复“纳米”或“nano”,查阅“纳米”专题系列文章;

回复“基金”或“fund”,查阅“基金”专题系列文章;回复“机器人”或“robot“,查阅“机器人”专题系列文章;回复“俄”或“Russia“,查阅“俄罗斯”专题系列文章;回复“加”或“plus“,查阅“互联网+”专题系列文章;回复“量子”或“Quantum“,查阅“量子信息”专题系列文章;回复“数据”或“data”,查阅“大数据”专题系列文章;回复“无人”或“UAV,查阅“无人机”专题系列文章;回复“革命”或“revolution,查阅“新科技革命”专题系列文章;回复“转化”或“transfer”,查阅“科技成果转化”专题系列文章;回复“谷歌”或“google”,查阅“google创新”专题系列文章;回复“工业4.0”或“industry”,查阅“工业4.0”专题系列文章;回复“神盾”或“DARPA”,查阅“美国高级研究计划局DARPA”专题系列文章;

回复“颠覆”或“disruptive",查看“颠覆性技术”和“颠覆式创新”专题系列文章;

回复“3D”或“4D”,查阅“3D打印”与”4D打印“专题系列文章;
回复“硅谷”或“silicon”,查阅“硅谷”专题系列文章;回复“石墨烯”或“graphene",查阅“石墨烯”专题系列文章;回复“智能制造”或“inte manu”,查阅“智能制造”专题系列文章;回复“智能”或“AI",查阅“人工智能”专题系列文章;回复“军民”或“integration",查阅“军民融合”专题系列文章;回复“激光”或“laser",查阅“激光武器”专题系列文章;回复“智库”或“tank",查阅“智库建设”专题系列文章;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战略前沿技术】2014-2015年历史文章目录已上线,回复“目录”即可查看,敬请关注!

【战略前沿技术】已开通原创、评论以及对原创作品的打赏功能

欢迎评论:对于文章有任何问题和看法,请移步文末进行吐槽和评论!

欢迎投稿:对于原创性作品将优先发表,并将获得读者打赏的全部!

欢迎打赏:请对原创作品随意和任性打赏,打赏将全部归作者所有!


【战略前沿技术】
引领科技创新发展
1

微信公众号:tech999

个人微信号:tech9999

邮箱:2669537857@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