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通知公告】关于公开征求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意见和建议的通知

2016-04-18 战略前沿技术



关于公开征求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意见和建议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和个人: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规划》已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七届四次全委会审议并原则通过。现将规划征求意见稿予以公布,广泛征求科技界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有关单位和个人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请以书面或电子邮件的形式,在2016年5月15日前反馈给我们。

  感谢大家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人:董超

  联系电话:010-62326529

  邮寄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双清路83号

  Email:dongchao@nsfc.gov.cn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政策局

2016年4月15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目录


序言

第一篇发展形势

第一章形势与需求

(一)全球基础研究发展态势

(二)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状况

(三)科学基金“十二五”发展成效 

(四)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

第二篇总体战略

第二章发展目标

(五)推动我国基础研究实现“三个并行”

(六)建设卓越科学基金管理机构

第三章发展思路

(七)指导思想

(八)总体思路

第四章资助格局

(九)构建“探索、人才、工具、融合”资助格局

第三篇发展任务

第五章培育创新思想

(十)聚焦科学前沿,加强前瞻部署

第六章培养创新人才

(十一)强化智力支撑,培育科学英才

第七章打造先进工具

(十二)创新仪器研制,强化条件支撑

第八章推动交叉融合

(十三)聚焦重大主题,创新交叉融合资助模式.

第九章拓展国际合作

(十四)深化开放合作,推进新型国际化

第四篇学科布局与优先领域

第十章夯实学科基础

(十五)各学科发展战略思路与任务

第十一章优先发展领域

(十六)各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 

(十七)跨科学部优先发展领域

第五篇保障措施

第十二章保障投入增长

(十八)争取财政投入

(十九)调动多元投入

第十三章加强战略管理

(二十)完善咨询体系

(二十一)拓展智库功能

第十四章建设法治基金

(二十二)推进依法管理

第十五章强化经费管理

(二十三)规范财务管理

(二十四)加强资金监督

第十六章完善资助管理

(二十五)完善评审机制

(二十六)改进项目管理

(二十七)加强绩效管理

第十七章强化信息支撑

(二十八)加强信息化管理

(二十九)提升信息服务水平

第十八章加强组织建设

(三十)优化行政管理体系

(三十一)加强机构和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三十二)加强评审专家队伍建设

(三十三)加强依托单位基金管理队伍建设

第十九章优化学术生态

(三十四)维护科研诚信

(三十五)建设创新文化

实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相关部署,结合国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要求,为统筹谋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制定本规划。

 

序言

 

“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决胜阶段,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部署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十八届五中全会描绘了未来五年国家发展的宏伟蓝图,提出要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党中央、国务院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创新驱动的第一战略资源。国家长远可持续创新发展对基础研究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

 

基础研究是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根本途径,是培育高新技术的重要源头,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是构建创新文化的重要基石。作为基础研究的核心目标,原始创新孕育着科学技术质的变化和发展,是一个民族对人类文明进步做出显著贡献的重要体现,也是当今世界科技竞争的制高点。筑牢我国科学技术大厦,必须对基础研究实行长期稳定支持和超前部署。科学筹划基础研究“十三五”发展,对于加快推进原始创新、蓄积长远发展原动力、支撑和引领创新驱动的新经济、打造未来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制是党和政府应对世界科学技术变革趋势、推动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的重要抉择,是改革国家科技体制、优化科技资源配臵的战略举措,是尊重科学家主体地位、推进科学民主管理的重要里程碑。30年来,科学基金不断探索科技管理改革,创新资助管理机制,完善同行评议体系,提升资助管理水平。通过长期持续支持,培育和稳定了高水平人才队伍,涌现了一批有国际影响的重大成果。基础研究整体水平稳步提高,正在进入从量变到质变、从点的突破到全面提升的重要转折期。“十三五”期间,科学基金应加强超前部署,全面推进基础研究繁荣发展,促进产生更多的创新成果和人才,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动力。

 

第一篇发展形势

 

第一章形势与需求

 

我国基础研究正处于创新发展的新阶段,总体上面临“六期叠加”的形势,即全球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交汇期、中国经济和产业提质增效升级的全面转型期、国家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战略突围期、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决胜期、科技体制和创新体系的深度调整期、基础研究从量变到质变的重要跃升期。筹划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必须目光远大、统观全局,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新特点。

 

(一)全球基础研究发展态势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全球科技创新呈现新的发展态势,物质结构、宇宙演化、生命起源、意识本质等基础科学领域正在酝酿突破,信息、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等前沿技术广泛渗透,科技创新链条更为灵巧,技术更新和成果转化更为快捷,产业更新换代不断加速。基础研究前沿突破精彩纷呈,学科交叉特征突出。需求牵引更为凸显,科学、技术、工程相互渗透,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催生了新一代技术群和新产业增长点。基础研究日益成为推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原动力。

 

为更有力地促进基础研究发展,各国科学资助机构纷纷加强战略部署,推进科学与工程前沿,应对新挑战。坚持将培养和凝聚优秀人才,特别是青年和高端人才作为构筑卓越科学的持续保障。实施科学中心等先进支持机制,强化资助工具的高效组合以鼓励学科交叉与原创突破。加强智库建设和科学传播,致力于提高科学服务决策的能力,提升科学对社会的影响力。全球创新网络格局不断演变,科学资助机构成为全球科学界最活跃和富有生命力的公共组织,在世界科学合作与交流中发挥重要的引导作用。

 

(二)我国基础研究发展状况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颁布实施以来,我国基础研究的整体水平、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基础研究经费投入持续快速增长,2015年达到671亿元。研究产出质量与数量同步攀升,科技论文总量连续多年居于世界第2位,2005年至2015年(截至20159月),我国论文共被引用1287万余次,高被引论文(引用次数居世界前1%15011篇,均居世界第4位。学科繁荣发展,逐步从“仰视”向“平视”演进,部分学科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学科之间的融合交叉日益显著并取得重要进展。重大成果呈“星星之火”,蓄积“燎原之势”,取得了一批诸如铁基超导、中微子振荡、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鸟类起源研究等在世界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在量子调控、纳米科学、蛋白质科学、干细胞、发育与生殖、全球变化等研究领域取得系列重要进展。

 

虽然我国基础研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整体实力仍有差距。一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偏少,缺乏开创重要新兴学科和方向的能力。二是引领科学潮流的世界级科学家匮乏,青年人才成长环境尚需改善。三是基础研究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家安全的作用有待提升。四是创新文化氛围有待改善,科研诚信状况不佳、不端行为时有发生,科研伦理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十三五”期间,科学基金应着眼上述问题与挑战,开拓进取,实施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促进我国基础研究健康发展。

 

(三)科学基金“十二五”发展成效

 

“十二五”期间,科学基金工作取得显著进展,在支持学科均衡协调发展、培育高层次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产出创新思想和创新成果、服务国家决策等方面发挥了突出作用。“更加侧重基础、更加侧重前沿、更加侧重人才”的战略导向,为科学基金在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布局中赢得了发展空间。经费投入大幅增加,科学基金事业快速发展。“十二五”期间,科学基金运用国家财政投入约888亿元,吸引其他渠道资金17.5亿元,资助各类项目近20万项,主渠道作用更加凸显。资助体系更加完善,设立了优秀青年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联合资助工作进一步拓展。资助与管理绩效国际评估成功实施,助力完善资助管理,在国内外产生广泛影响。推行多项重要改革措施,评审流程更加科学高效,绩效评估机制逐步建立。国际合作、信息化、科研诚信建设、法治工作、资金管理、管理队伍建设等成效显著。科学基金工作坚持尊重科学规律,大力营造鼓励自由探索的宽松环境,推动资助管理升级发展。

 

(四)科技体制改革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需求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创新驱动发展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十三五”期间,来自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各领域对源头创新的巨大需求将集中释放,迫切需要基础研究发挥战略引擎的作用。当前,我国正在深入推进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明确了科学基金承担支持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培养人才和团队、推动学科交叉等重要职责,成为全面培育源头创新能力的主要战略支撑。

 

面对新的形势与需求,科学基金作为国家重要战略资源,应立足国情,放眼世界,前瞻思考资助基础研究的体制机制改革,积极谋划我国基础研究未来发展。引导和鼓励科学家增强使命感和创新自信,推进科学前沿,促进科学事业发展。发挥导向作用,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提供科技源头支撑,解决面向国家经济社会长远发展、重要国计民生和行业产业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第二篇总体战略

 

第二章发展目标

 

(五)推动我国基础研究实现“三个并行”

 

“十三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科学基金要推进科学和工程前沿,催生更多科学突破,培育科学英才,助推我国基础研究实现与科技发达国家的“三个并行”,,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战略支撑,形成学科繁荣发展、原创成果充盈、高端人才集聚、创新文化浓郁的局面,奠定跻身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科学基础。“三个并行”的总体目标:“总量并行”是指投入、产出总体量与美国等科技发达国家相当;“贡献并行”是指在学科发展主流方向的形成过程中有中国科学家里程碑式的贡献;“源头并行”是指中国对世界科学发展有重大原创贡献,有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源头创新工作。

 

“三个并行”是对我国基础研究数量和质量水平提升的整体表征,在国家创新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各项“并行”的实现程度有所不同,是一个积叠、渐进的循序发展过程。“十三五”期间,促进基础研究“三个并行”的参考指标包括:

 

“总量并行”:1)经费投入方面,基础研究经费占R&D投入比例显著提高;国际合作交流经费达到与合作对象大范围等同体量。(2)论文总量方面,与美国差距进一步缩小。(3)论文影响力方面,论文总被引用次数全球第二;高被引科学家占全球10%;篇均被引用次数接近世界均值。

 

“贡献并行”:1)热点研究方面,每年涌现10项左右里程碑式的学科前沿工作;主导5%以上的学科前沿热点形成。(2)学科发展方面,在全球学科地貌图上形成若干“隆起”区域。(3)人才队伍方面,拥有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学科全球前50位科学家占比进入前4名;更多科学家进入世界主要学术组织的核心领导层。

 

“源头并行”:1)原创成果方面,面向世界科学前沿每年涌现35项具有原创意义的重大成果。(2)创新基地方面,形成一批具有学科高地性质的科学研究中心。(3)创新驱动发展方面,产出一批从原创到应用、支撑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成果。(六)建设卓越科学基金管理机构

 

不断完善科学基金资助管理机制,建设评审制度公正、绩效回报丰富、全球视野开阔、管理服务高效、资源总量宏大、资助谱系多样的卓越科学基金管理机构,促进科学基金成为学术探索的灯塔、创新思想的熔炉、创新人才的摇篮、创新驱动的引擎、科学文化的沃土、专业管理的典范。

 

评审制度公正:建设具有持久公信力的评审制度平台,发挥国家科技计划专业化管理示范作用。制度设计更加科学,评审程序更加公正,信息支撑更加有力,评审结果更加可信,激励科学突破更加有效。到2020年构建较为完善的同行评议质量监测体系。绩效回报丰富:不断提高科学基金资助绩效,激励出成果、出人才、出思想,不断拓展科学家自由探索、施展才华的空间,实现更多的原创突破,占据科学制高点,培养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人才,发挥基础研究的支撑引领作用。

 

全球视野开阔:统筹利用国内外科技资源,推进实质性合作研究,营造有利于科学家更好参与国际(地区)科学合作的开放创新环境。研究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与工程,积极参与大型国际科学合作计划,与各国科学家共同应对重大全球性科学挑战。管理服务高效:完善咨询、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资助管理体系,弘扬科学基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世界级科学资助机构。完善管理制度,提升服务效能。建设稳定可靠安全的信息系统,促进资助管理科学化、智能化。

 

资源总量宏大:精心管好用好科学基金,进一步提升科研资源配臵的公信力,争取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到2020年,努力建设成为具有高度专业化、信息化、国际化水平,资助覆盖宽广,资助规模宏大的世界级科学基金组织。

 

资助谱系多样:完善资助格局,优化支持机制,统筹实施多层次资助工具。适应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生涯阶段人才成长规律,发展多样化人才资助模式。夯实广泛学科基础,关注支持传统学科、基础学科、薄弱学科、濒危学科,鼓励开展交叉学科、边缘学科、新兴学科和跨学科研究,促进基础研究繁荣发展。

 

第三章发展思路

 

(七)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及历次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向世界科学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重要国计民生,把握战略定位,尊重基础研究发展规律,实行分类管理,培养创新人才,培育创新思想,推动学科发展,营造创新环境,突出聚力前瞻部署、聚力科学突破、聚力精准管理的战略导向,全面提升源头创新能力,为建成创新型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扎实的科学基础。

 

坚持创新发展,强化原创价值导向,繁荣创新文化,孕育科学突破,提升基础研究整体水平和原创能力。坚持协调发展,统筹战略引导与鼓励自由探索,推动学科均衡协调演进,加强与相关部门及其他科技计划的配合衔接,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臵。坚持绿色发展,夯实生态文明的科学基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营造健康学术生态。坚持开放发展,加强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以更积极的姿态主动融入全球科学体系。坚持共享发展,促进区域和行业基础研究能力提升,打造高水平、专业化信息支撑平台,推进成果开放共享,加强科学传播,履行社会责任。

 

遵循科学规律、加强分类管理是新时期提高科学基金资助成效的必然要求。针对不同类型的基础研究,实行差异化的有效资助机制。对于好奇心驱动的基础研究,科学基金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尊重科学家的学术敏感,扩大自主选题空间,鼓励自由探索、宽容失败;对于体现国家重大战略目标的基础研究,科学基金要发挥源头孕育作用,引导科学家在关系国家发展命脉的战略必争领域攻坚克难;对于面向全球性挑战的基础研究,科学基金要推进高水平国际合作,用好全球创新资源,服务人类进步;对于满足区域或行业发展特殊需求的基础研究,科学基金要发挥“育种”作用,加强与地方政府、产业部门的协作,通过指南引导科学家深入研究,促进知识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有机结合。科学基金将继续坚持以资助好奇心驱动的基础研究为主体,统筹兼顾其他类型的基础研究和重要基础性工作,鼓励科学家将学术兴趣和国家目标有机结合。

 

聚力前瞻部署是应对新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必然要求。科学基金应计虑长远,突出支持科学前沿、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关注影响长远发展和产业变革的重大科学问题,为国家重大科技项目部署做好前期预研,更加注重培育下一代基础研究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知识基础和人才储备。聚力科学突破是提升我国原始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针对我国具有自身优势、蓄势已久、可望突破的关键科学领域,加强资助部署,鼓励科学家攻坚克难,不断开拓,抢占科学制高点。聚力精准管理是提升资助绩效的有效途径。梳理整合资助格局,优化评审程序,建立体现学科差异的战略引导机制、科学评价体系和资助管理机制,提升科学基金资助管理效能。

 

(八)总体思路

 

坚持定位:把握科学基金的战略定位,更加聚焦基础、前沿、人才,更加注重创新团队和学科交叉,筑探索之渊、浚创新之源、延交叉之远、遂人才之愿。坚持把鼓励自由探索作为基本立足点,积极构建有利于科学家自由探索的学术生态,引导科学家勇于向科学之渊的更深处开掘;坚持把培育原始创新能力、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核心任务,提炼和解决重大战略需求溯及的重要科学问题;坚持把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破解复杂难题作为战略重点,引导科学家结合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开展交叉研究;坚持把发现培养科技才俊作为根本使命,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

 

激励原创:瞄准科学前沿,激励科学突破,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树立原创价值导向,尊重首创、包容多元、宽容失败、鼓励冒尖;加强原创导向的资助部署和机制设计,激励新概念、新构思、新方法、新工具的创造;完善从非共识学术争议中甄别发现原创思想的工作机制,探索加强对挑战传统范式的变革性研究的资助力度;凝练重大原创性科学问题,加强系统部署,稳定支持科学家潜心研究。

 

统筹支持:立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局,增强资助工作系统性、协同性,为全面培育原创能力提供战略支撑。统筹当前与长远的部署,既关注国家急需的重大问题,又着力解决影响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统筹竞争与稳定支持,在竞争择优中实现对优秀人才团队、重要学科领域的长期稳定支持;统筹面上部署与重点资助,全面培育源头创新能力,精准选择重要战略领域;统筹基础学科、交叉学科、传统学科、新兴学科、优势学科、薄弱学科布局;统筹基础研究关键要素,促进科研与教育结合,形成探索、人才、工具、融合四位一体的资助格局。

 

升级发展:实现科学基金资助与管理升级,促进基础研究从量变到质变的跃升。更加注重学科特点,实现差异化管理;不断提升信息化水平,促进开放共享,实现智能化管理;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提升国际化水平;加强资源配臵战略管理,保障评审质量,加强管理队伍能力建设,提升专业化水平;不断完善绩效管理体系,提高资助绩效;更加注重以法治基金建设推进改革发展,提高法治管理水平。

 

第四章资助格局

 

(九)构建“探索、人才、工具、融合”资助格局适应基础研究资助管理的阶段性发展需求,统筹基础研究的关键要素,将科学基金资助格局调整为探索、人才、工具、融合四大系列。探索系列主要包括面上项目、重点项目、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等;人才系列主要包括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项目、地区科学基金项目等;工具系列主要包括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等;融合系列主要包括重大项目、重大研究计划项目、联合基金项目、科学研究中心项目等。

 

围绕科学基金发展目标,统筹实施各类项目,增强资助计划的系统性和协同性。坚持自下而上的自主选题和自上而下的战略引导相结合,鼓励自由探索和服务国家目标相结合。弘扬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宏观精准调控。深化学科战略研究,适时调整学科结构,适度打通相关项目经费安排,增强资源配臵的灵活性、有效性。

 

第三篇发展任务

 

第五章培育创新思想

 

(十)聚焦科学前沿,加强前瞻部署

 

加强科学前沿探索,力争在更多领域引领世界科学研究方向,着力培育源头创新能力,更好地为国家其他重要科技计划孕育源头知识、提供成果储备。根据我国基础研究转型发展需求和科研队伍发展状况,遵循基础研究特点和规律,科学运用宏观调控手段,有效发挥资助率和资助强度的杠杆调节作用,引导科研资源优化配臵。

 

面上项目要支持自由探索,激励原始创新,促进学科均衡协调可持续发展。重点项目要着眼关键前沿,结合战略需求,兼顾学科发展,集成创新资源,孕育重点突破。切实加大对非共识、变革性创新研究的支持力度。鼓励质疑传统、挑战权威,重视可能催生新概念、新范式或新学科、新领域的研究,强化颠覆性技术的科学基础。建立针对风险高、回报大、探索性强的研究项目的特殊评审和管理机制。

 

第六章培养创新人才

 

(十一)强化智力支撑,培育科学英才

 

尊重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完善科学基金人才和团队支持体系,为国家科技创新队伍建设奠定人才资源基础。针对人才发展学科广泛性、路径多样性等特征,完善稳定支持机制,对不同年龄段优秀人才实行全谱系支持,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探索创新提供舞台。加强对女性科研人员的支持。大力支持研究生参与基础研究,培育下一代创新人才。

 

持续加大对青年研究人员的支持力度。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坚持多学科、广覆盖,给更多处于起步阶段的青年科研人员以及时、有力的支持,保持合理规模,提高资助强度,为基础研究队伍建设蓄积人才之源。加强对博士后青年人才的支持。深入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国家的区域发展战略,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人才的稳定与培养。稳定地区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规模,鼓励项目负责人走出“温室”,参与更高水平的开放竞争。调整完善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规模和评审机制,促进各学科优秀青年人才均衡发展。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坚持高端引领,发挥凝聚海内外人才的带动示范作用和创新拔尖人才的品牌效应。争取适度增加规模,激励基金获得者聚焦科学前沿、攻坚克难,开展长期性、系统性、原创性科学探索,提升国际影响力,造就学科领军人物。创新研究群体项目要加强科学目标引导,发挥团队协作和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着力培养和建设一批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冲击世界科技前沿的创新团队。搭建人才合作桥梁。扩大外国青年学者研究基金资助规模,探索设立外国高级科学家来华研究项目,吸引国外优秀人才来华长期工作,支持和鼓励大学和科研机构聘请世界一流专家到中国开展合作研究,逐步建立系统的和具有科学基金特色的培养国际化人才和吸引国外优秀人才的相关专项基金,努力创造有利于人才及学术交流的国际化环境。充分发挥境外科技资源优势,吸引境外人才,支持海外及港澳学者合作开展高水平研究。

 

第七章打造先进工具

 

(十二)创新仪器研制,强化条件支撑

 

突出科学目标引导,鼓励和培育具有原创性学术思想的探索性科研仪器设备研制,为科学研究提供新颖手段和有力工具,开拓研究领域,催生源头创新。加强宏观指南引导,加强对优先和重点支持领域科研仪器研制的战略布局。主动加强与国家其他仪器设备研制计划的衔接和协调,共同提高我国科研装备自给水平。明确不同层次仪器研制项目功能定位,研究制定适合不同规模和特征的仪器类项目管理模式,加强分层细化管理。规范经费管理,加强预算指导与评估。探索项目评审、监督检查及监理的管理机制。探索加强大额经费监管的有效措施,努力实现研制高水平科研仪器、扎实推动重要战略领域自主创新的科学目标。探索开展项目结题后仪器应用效果评估。按照国家关于大型仪器开放共享服务等要求,安排专门经费,推进仪器有效利用和向社会开放。

 

第八章推动交叉融合

 

(十三)聚焦重大主题,创新交叉融合资助模式

 

重大项目要面向科学前沿和国家需求,推动学科交叉,汇集创新力量,攻克科学难题,服务创新驱动。继续推进实施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凝练科学目标,长期稳定支持,强化集成整合,推动跨越发展。实施科学研究中心项目,面向科学前沿和未来制高点,集成优势资源,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汇聚和培养高水平人才,打造科学研究高地。发挥科学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学科发展战略研究,针对重要研究方向和系统性研究需求,探索实施项目群资助方式,加强研究交流和成果集成。鼓励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探索支持教育科学研究。发挥联合基金项目的导向作用,引导社会资源,解决关键科学问题,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领域、行业或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

 

第九章拓展国际合作

 

(十四)深化开放合作,推进新型国际化

 

适应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的新要求,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坚持平等合作、互利共赢、注重实效的原则,支持实质性合作,推动战略型合作,切实营造有利于国际(地区)科学合作的开放创新环境,以更加开放的姿态促进中国科学更好融入全球科学体系,推进新型国际化发展,全面提升科学基金资助与管理的国际化水平。

 

发挥国际科技合作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提高我国科技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培养引领科学潮流、具有国际视野的学术领军人才。积极推进我国大学、科研院所等机构开展国际科技合作,利用协议渠道向中国学生和青年研究人员提供国际合作研究与培训机会,培养全球视野和全球科技活动参与能力。强化国际合作的人才培养与合作网络建设功能。加强国际合作科研平台或基地建设,实现由单纯的研究项目合作,向“项目-人才-基地”合作方式转变。建设国际合作研究中心,依托优势学科和机构,加强与全球优势和特色研究团队合作。加强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研究合作的支持。支持我国科学家在国际大型科学装臵上开展研究工作或参与国际重大科学计划。鼓励中国科学家发起重大国际合作研究计划,协同应对人类共同关注的重大科学挑战。加强与重要国际科学组织的合作,参与国际科学组织议程的设计与决策,支持科学家在重要国际学术组织中担任领导职务。探索在科技发达国家设立办事处,加强与国外相关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进科学基金管理水平提升。

 

 











 

 

第五篇保障措施

 

第十二章保障投入增长

 

(十八)争取财政投入

 

着眼科学的长远价值和投资未来的战略视野,围绕“十三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新常态发展形势和基础研究的发展趋势,合理测算科学基金的经费需求,明确新的经费需求增长点,结合国家财政投入可能,完善预算申请论证机制,科学编制经费预算。加强基础研究投入机制研究,按照国家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要求,充分展示科学基金资助绩效,争取财政进一步加大对科学基金的投入。

 

(十九)调动多元投入

 

坚持引导投入、聚焦特色、集成优势、强化协同,积极拓展与地方政府、行业部门、产业界的战略合作,促进军民融合,进一步提高各方面投入基础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完善科学基金多元投入机制,加强统筹规划与分类管理。第十三章加强战略管理

 

(二十)完善咨询体系

 

建立科学基金多层次、常态化的咨询体系。充分发挥全委会在科学基金发展战略和重大决策中的咨询作用。创新科学部专家咨询委员会工作机制,加强学科发展战略咨询。建立相对稳定的科学基金发展战略咨询专家网络,通过内部专家与外部专家的有效互动,深化战略研究与决策咨询。建立常态化的调研机制,广泛吸纳相关各方对科学基金发展战略和资助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二十一)拓展智库功能

 

结合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科学基金的专家资源优势,为我国科技创新和基础研究发展提供智库支撑。通过项目资助等方式,与有关部门一道共同支持国内高端智库发展。建立广泛联系和使用智库实体或智库网络的机制,推进战略研究的常态化和系统化,服务国家发展和科学基金战略决策。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的联合战略研究,充分发挥科学家群体决策咨询作用,强化智库功能。与国际科学基金组织、国际科学组织、政府部门、大学、研究机构等建立战略咨询合作关系,增进中国科学与科学基金的影响力。

 

第十四章建设法治基金

 

(二十二)推进依法管理

 

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贯彻落实《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推动科学基金资助与管理工作的法治化。推进《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修订工作。不断完善立法工作机制,定期清理部门规章和内部规范性文件,制定配套细则。开展科学基金法治评估。落实普法工作实施纲要,完善组织机构,统筹安排普法工作。建立完善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完善法律顾问制度,确保决策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

 

第十五章强化经费管理

 

(二十三)规范财务管理

 

健全安全、规范、高效的科学基金财务管理体系,提升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坚持讲求绩效和收支平衡的原则,科学编制中期财政规划和年度预算,增强预算编制的规范性、前瞻性。规范预算执行,突出绩效导向,逐步实现全面预算绩效管理。遵循基础研究规律,构建职责清晰、科学规范、公开透明的资助项目资金管理新机制。完善间接成本补偿机制,探索建立依托单位信用等级评价体系,研究制定与信用等级挂钩的间接费用核定办法。加强机关运行经费管理,科学有效实施内部控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努力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

 

(二十四)加强资金监督

 

进一步提升资金管理的透明度,拓宽接受科技界和社会监督的渠道。切实加强项目资金监管,推进痕迹管理,建立完善覆盖项目决策、管理、实施主体的逐级考核问责机制,加大对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建立依托单位经费管理信用制度。引导和督促依托单位、项目负责人分别履行管理主体责任和资金使用直接责任。完善以抽查审计等方式开展巡视检查或抽查的工作机制,探索委托中介审计、联合政府审计和依靠依托单位内部审计等多元监督方式,建立多向反馈机制。

 

第十六章完善资助管理

 

(二十五)完善评审机制

 

着力构建科学规范、功能完善、动态更新、安全可靠的评审系统,实现程序公正、结果可信、管理高效。适应学科发展需求,动态调整申请代码。加强评审专家库建设,完善评审质量控制机制,促进评审业务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全面推进评审专家智能辅助指派,提高评审质量和效率。依据项目定位和不同学科特点,完善差异化项目评审标准和评价体系。突出激励科学突破的评议机制设计,针对高风险、创新性强的非共识研究项目、变革性研究项目以及学科交叉研究项目,积极探索建立有别于传统同行评审的机制以及特别项目甄别与评价管理模式。

 

(二十六)改进项目管理

 

加强战略研究和科学论证,充分征求有关方面意见,科学编制项目指南。优化项目申请、评审、实施、监督等管理流程,更加重视项目后期管理。完善复议制度,实现立项过程可申诉、可查询、可追溯。简化过程管理程序,避免频繁考核,保证科研人员的科研时间。

 

(二十七)加强绩效管理

 

加强资助与管理绩效评价,构建运作规范、科学高效、公开透明的绩效评价制度体系。探索建立基于绩效评价的延续支持机制,促进竞争性支持与稳定性支持相结合。加强成果管理,完善科技报告制度,持续开展创新成果展示和科学传播。继续完善第三方独立评估机制,推进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整体绩效评估、具体项目类型年度绩效评估等工作,加强绩效评价的信息反馈,提升管理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

 

第十七章强化信息支撑

 

(二十八)加强信息化管理

 

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对促进管理改革、提高资助效能的重要支撑作用。加强全过程信息管理和信息公开,加大信息系统建设力度,推进无纸化申请,提升科学基金的信息化和智能化管理水平。升级基础设施,整合数据资源,优化业务流程,集成服务平台,改进交互体验,扩展共享范围,强化信息安全。加强机构知识库建设。优化信息系统结构,主动支撑全流程痕迹管理,强化协同,共同完善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

 

(二十九)提升信息服务水平

 

建立健全科学基金信息化的标准规范体系、安全保障体系、运维保障体系、人才支撑体系。加强信息门户系统建设,全力建设科学基金的服务共享平台、业务应用平台、知识服务平台、基础数据平台、科学基金个性化管理云平台、基础设施平台等六大功能平台。打造透明开放、高效集约、功能丰富、交互畅通、安全可靠、持续发展的信息服务环境。进一步推进信息系统从数据服务向知识服务、从服务用户向服务社会迈进。形成全新的智慧型信息化体系,为科学基金管理者和研究人员提供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务。

 

第十八章加强组织建设

 

(三十)优化行政管理体系

 

建设作风优良、办事高效、运转协调、保障有力的服务型机构,推进科学基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结合科学基金行政运转体系的特点,努力建设符合科研规律的科学化管理体系、符合行政运行规律的规范化管理体系、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的法治型管理体系、符合基金法定职责的责任型管理体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管理体系。完善科学基金的现代法人治理结构,适时修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章程》,进一步完善全委会审议、监督、咨询等职能。完善绩效考核和行政问责机制,提高执行力和管理效能。推进部门工作规则实施,加强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制度体系建设,不断提升科学基金依法行政、科学管理的水平。

 

(三十一)加强机构和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适应科学基金的职能定位和未来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组织机构改革和人事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科学基金管理和服务职能,建设现代化高效能组织机构。建设政治素养高、服务意识强、专业素质好、清正廉洁、求真务实、创新进取的高素质科学基金管理队伍。加强岗位管理,转变用人机制,创造有利于专业水平提升和职业发展的空间。规范和完善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制度。积极推进交流轮岗机制,提升综合管理能力,激励人才成长。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的组织与管理,增强培训的系统性和针对性。改进干部绩效考核评价体系,注重平时考核与专项考核,加强年度考核,提升考核实效。完善薪酬福利保障制度,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营造和谐融洽环境,加强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帮助工作人员立足岗位成就事业。

 

(三十二)加强评审专家队伍建设

 

坚持依靠专家评审与规范约束评审行为并重,完善动态管理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着力构建具有较高学术水平、良好职业道德、规范履职能力的评审专家队伍。加强评审政策引导和法规培训。加强专家库建设,按规定实行评审专家轮换、调整和回避。遵循评审专家行为规范,严格执行回避与保密管理办法、评审专家工作管理办法等制度,强调专家依规自律,加强行为规范约束,接受同行质询和社会监督。建立评审专家信誉档案,加强信用管理。

 

(三十三)加强依托单位基金管理队伍建设

 

突出依托单位在项目经费管理与使用中的主体地位,加强管理培训,引导依托单位加强项目管理,强化监督责任,保障资金安全,推进诚信教育,防范不端行为。进一步规范依托单位注册和退出管理。完善依托单位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制度,提升依托单位依法管理能力。建立和加强项目和资金监管抽查机制,促进依托单位切实履行监督职责。建立依托单位在项目、财务管理规范运行和科学诚信等方面的信用评价体系,按照信用评级实行依托单位的分级分类管理。

 

第十九章优化学术生态

 

(三十四)维护科研诚信

 

完善教育、制度、监督和惩戒并重的科学基金科研诚信工作体系,充分发挥监督委员会的作用,在国家科研诚信建设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实行科学严谨的科研诚信管理制度,对科研不端行为“零容忍”,在项目立项评审与绩效考核等过程中,实行科研诚信问题“一票否决”。突出负责任的科学研究规范教育,开展常态化科研诚信巡讲,建立联动媒体通报典型案例制度,发挥警示教育作用。强化信息技术支撑,推进科研诚信网络教育。完善监督规章体系,强化制度的刚性约束。加强科研伦理研究和制度建设,逐步构建科学基金伦理管理组织体系与规章体系。建设科研诚信投诉举报网站和数据分析系统,完善投诉举报管理机制。加强申请项目相似性检查。加强驻会监督,完善公正性调查和专家承诺制度,提高监督效能。完善科研不端行为调查、处理机制,加强结构化案例库建设,使科研不端行为处理既有法规可依,又有案例参照。

 

(三十五)建设创新文化

 

发挥科学基金对科学精神塑造的重要导向作用,弘扬尊重科学、公正透明、激励创新的价值观,营造有利于原始创新的文化氛围。完善科研评价机制,防止简单量化、急功近利等倾向。构建健康评审文化,倡导学术批评,促进学术交流。将科学思想、创新精神、科学伦理、学术道德作为重要价值观贯穿到科学基金管理的各个环节。构建尊重科学、鼓励探索,宽容失败、激励创新,公正透明、民主和谐的创新文化氛围,倡导攻坚克难、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营造有利于繁荣基础研究、提高原始创新能力的良好环境。

 

实施

 

本规划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三五”发展的重要指南,要围绕科学基金发展目标,结合科学基金工作实际,明晰责任,合理分工,把控过程,强化监测评估,确保规划各项任务能够落实到位、取得预期成效。

 

明晰责任分工。加强组织管理,保障重点任务实施有序进展,确保“十三五”发展目标如期实现。要按照规划安排,理清主要规划任务链,按照科学基金管理的岗位职能,形成合理分工,强化责任担当。

 

完善配套措施。协调有序推进规划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落实,结合科学基金发展实际制定对策,注重可操作、可考核、可督查,统筹兼顾、互促互动,确保改革举措落地生根。

 

加强监测评估。建立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机制,适时开展规划实施进展的第三方评估,加强跟踪检查。及时总结在实施规划中的成功做法和有益经验。

 

深入宣传动员。加强宣传引导,传播正能量。促进社会理解基础研究和科学基金工作,动员科技界共同支持基础研究发展,为规划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前沿君微信:tech9999

投稿邮箱:13355524@qq.com


【战略前沿技术】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习/xi】【双创】【虚拟/VR】【预见2016】【物联网/Iot】【马斯克/Musk】【采办/acquisition】【抵消/offset】【水下/undersea】【轰炸机/bomber】【能源/energy】【电池/cell】【凯文/kevin】【战争/war】【云/cloud】【排名/rank】【博士/doctor】【王喜文/xiwen】【黄志澄/zhicheng】【贺飞/hefei】【李萍/liping】【纳米/nano】【基金/fund】【机器人/robot】【俄/Russia】【加/plus】【量子/Quantum】【数据/data】【无人/UAV】【革命/revolution】【转化/transfer】【谷歌/google】【工业4.0/industry】【神盾/DARPA】【颠覆/disruptive】【3D/4D】【硅谷/silicon】【石墨烯/graphene】【智能制造/inte manu】【智能/AI】】【军民/integration】【激光/laser】【智库/tank】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