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华为的6条创新原则:不要妄谈颠覆

2016-08-03 战略前沿技术

本文转自互联网行业观察,原文来源:《以客户为中心:华为公司业务管理纲要》(中信出版社,2016年7月)


华为如何理解创新?

越大的企业对待创新会更加谨慎

华为是如何谨慎创新的?


关键词:

  • 自我批判,但反对盲目批判

  • 以技术为中心和以客户为中心

  • 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

  • “鲜花插在牛粪上”战略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适者生存。历史上很多创始者最后变成了失败者。这些巨头的倒下,说穿了是舍不得放弃既得利益,没有勇气革自己的命。要在极速变化的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中生存,就要不断创新。创新虽然有风险,但不创新才是最大的风险。华为要运用自我批判的工具,勇敢地去拥抱颠覆性创新,不要怕颠覆性创新砸了自己的金饭碗。



1、鼓励创新,反对盲目创新

我们反对盲目创新。我们公司以前也是盲目创新的公司,也是非常崇拜技术的公司,我们从来不管客户需求,研究出好东西就反复给客户介绍,客户说的话根本听不进去,所以在NGN交换机上犯了主观主义的严重错误,曾在中国电信市场上被赶出局。后来,我们认识到自己错了,及时调整追赶,现在已经追赶上了,在国内外得到了大量使用,在中国重新获得了机会,例如中国移动的汇接网全部是我们承建的,也是世界上最大的NGN网。(来源:《华为公司的核心价值观》,2007年修改版)



2、客户需求和技术创新双轮驱动

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做产品,以技术创新为中心做未来架构性的平台

现在我们是两个轮子在创新,一个是科学家的创新,他们关注技术,愿意怎么想就怎么想,但是他们不能左右应用。技术是否要投入使用,什么时候投入使用,我们要靠另一个轮子Marketing(市场营销)。Marketing不断地在听客户的声音,包括今天的需求,明天的需求,未来战略的需求,才能确定我们掌握的技术该怎么用,以及投入市场的准确时间。(来源:任正非在变革战略预备队第三期誓师典礼上的讲话,2015)

公司要从工程师创新走向科学家与工程师一同创新

  我们不仅要以客户为中心,研究合适的产品与服务,而且要面对未来的技术方向加大投入,对平台核心加强投入,一定要占领战略的制高地。要不惜在芯片、平台软件等方面冒较大的风险。在最核心的方面,更要不惜代价,不怕牺牲。我们要从电子技术人才的引进,走向引进一部分基础理论的人才,要有耐心培育他们成熟。也要理解、珍惜一些我们常人难以理解的奇才。总之我们要从技术进步,逐步走向理论突破。(来源:《成功不是未来前进的可靠向导》,2011)



领先半步是先进,领先三步成先烈

超前太多的技术,当然也是人类的瑰宝,但必须牺牲自己来完成。it泡沫破灭的浪潮使世界损失了20万亿美元的财富。从统计分析可以得出,几乎100%的公司并不是技术不先进而死掉的,而是技术先进到别人还没有对它完全认识与认可,以至没有人来买,产品卖不出去却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丧失了竞争力。许多领导世界潮流的技术,虽然是万米赛跑的领跑者,却不一定是赢家,反而为“清洗盐碱地”和推广新技术而付出大量的成本。但是企业没有先进技术也不行。华为的观点是,在产品技术创新上,华为要保持技术领先,但只能是领先竞争对手半步,领先三步就会成为“先烈”,明确将技术导向战略转为客户需求导向战略。……通过对客户需求的分析,提出解决方案,以这些解决方案引导开发出低成本、高增值的产品。盲目地在技术上引导创新世界新潮流,是要成为“先烈”的。(来源:《华为公司的核心价值观》,2007年修改版)

3、开放合作,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

一定要开放,不开放就是死路一条。对于我们公司来说,如果我们的软件不开放,就跟中国自给自足的农民情况一样,收益率非常低,再怎么折腾就是一亩三分地。如果我们不掌握核心技术,开放也是埋葬自己。但是我们光拥有了核心技术,却没有开放,就不会带来附加值,肯定没有大的效益。所以我们既要拥有核心技术又要走向开放,这样核心技术的作用才得到体现,开放周边能够使我们的核心价值再次得到升值。(来源:《只有开放,才有出路》,2001)

高级干部与专家要多参加国际会议,多“喝咖啡”,与人碰撞,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擦出火花,回来写个心得,你可能觉得没有什么,但也许就点燃了熊熊大火让别人成功了,只要我们这个群体里有人成功了就是你的贡献。公司有这么多务虚会就是为了找到正确的战略定位。这就叫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来源:《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2013)



4、鲜花插在牛粪上,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进,不要过分狭隘地自主创新

不要狭隘地强调自主知识产权,不能狭隘地只用自主开发的套片,要让世界科学技术为我所用;一切要以市场成功来评价。(来源:EMT纪要[2006]031号)

无边界的技术创新有可能会误导公司战略

  我们对研究与创新的约束是有边界的。只能聚焦在主航道上,或者略略宽一些。产品创新一定要围绕商业需要。对于产品的创新是有约束的,不准胡乱创新。贝尔实验室为什么最后垮了,电子显微镜是贝尔实验室发明的,但它的本职是做通信的,它为了满足科学家的个人愿望就发明了这个电子显微镜。发明后成果丢到外面划不来,于是就成立了电子显微镜的组织作为商业面的承载。所以无边界的技术创新有可能会误导公司战略。我们说做产品的创新不能无边界,研究与创新放得宽一点但也不能无边界。我们要成就的是华为的梦想,不是人类梦想。所以我们的创新应该是有边界的,不是无边界的。(来源:《一杯咖啡吸收宇宙的能量》,2014)

 


要敢于打破自己的既有优势,形成新的优势

我们会不会被时代抛弃?我们要不要被时代抛弃?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无线电通信是马可尼发明的,蜂窝通信是摩托罗拉发明的,光传输是Lucent发明的,数码相机是柯达发明的……历史上很多东西,往往创始者最后变成了失败者。这些巨头的倒下,说穿了是没有预测到未来,或者是预测到了未来,但舍不得放弃既得利益,没有勇气革自己的命。大公司有自己的优势,但大公司如果不能适应这个时代,瞬间就灰飞烟灭了。走向新时代的延长线可能不是直线,可能要出现弯曲,就像光也会弯曲一样。过去经济学的一些经典理论,到这个新时代可能也会发生变化,过去的成功模式也要出现弯曲了。在这个拐点的时代,我们怎么去适应?大家要知道,我们公司过去在几次重大战略上可都是犯过错误的:我们曾经是否定宽带的,后来才追赶上来;包括软交换也是重新追赶上来的。华为公司现在这么大的规模,在这个时代的快速变化中,如果我们没有勇气去拥抱未来,是很危险的。(来源:任正非在惠州运营商网络bg战略务虚会上的讲话及主要讨论发言,2012)


图片/任正非在战略务虚会上的讲话


我们应该演变,有所准备,而不要妄谈颠覆性,我们是为价值而创新

作为大企业,首先还是要延续性创新,继续发挥好自己的优势。不要动不动就使用社会时髦语言“颠覆”,小公司容易颠覆性创新,但作为大公司不要轻言颠覆性创新。公司现在也对颠覆性创新积极关注、响应,实际是让自己做好准备,一旦真正出现机会,我们要扑上去抓住机会。(来源:任正非在2013运营商网络bg战略务虚会上的讲话及主要讨论发言)

互联网总是说颠覆性创新,我们要坚持为世界创造价值,为价值而创新。我们还是以关注未来5至10年的社会需求为主,多数人不要关注太远。我们大多数产品还是重视延续性创新,这条路坚决走;同时允许有一小部分新生力量去从事颠覆性创新,探索性地“胡说八道”,想怎么颠覆都可以,但是要有边界。这种颠覆性创新是开放的,延续性创新可以去不断吸收能量,直到将来颠覆性创新长成大树苗,也可以反向吸收延续性创新的能量。(来源:任正非在战略务虚会上的讲话,2015)


图片/任正非在战略务虚会上的讲话


5、创新要宽容失败,给创新以空间

要使创新勇于冒险,就要提倡功过相抵,给创新以空间

允许有风险、允许创新。科研不可能都是成功的,应有一定的冒险。科研追求的应是投资有效性,但如果有一天研发上报的科研项目100%都成功了,100%的投资都发生作用了,那就是错误的。为什么?因为不冒险就是最大的资源浪费:浪费了人力、物力与时间。100%做成功就意味着一点险都没有冒,而没有冒险就意味着没有创新,所以创新就一定要勇于冒险,允许风险就是允许创新。(来源:《分层授权,大胆创新,快速响应客户需求》,2001)


图片/华为智慧城市生态圈行动计划发布会


6、只有拥有核心技术知识产权,才能进入世界竞争

未来的市场竞争就是知识产权之争

未来的蓝图是美好的,作为一个直接和国外著名厂商竞争的高科技公司,没有世界领先的技术就没有生存的余地,在奋力发展各种尖端科技之时,应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公司的每一位员工都应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公司的知识产权。(来源:《目前形势与我们的任务》,1995)



诞生伟大公司的基础是保护知识产权

我们要依靠一个社会大环境来保护知识产权。依靠法律保护创新才会是低成本。随着我们越来越前沿,公司对外开放、对内开源的政策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环境体系。过去二三十年,人类社会走向了网络化;未来二三十年是信息化,这个时间段会诞生很多伟大的公司,诞生伟大公司的基础就是保护知识产权,否则就没有机会,机会就是别人的了。(来源:《与任正非的一次花园谈话》,2015)



华为创新战略:

技术只是工具,不能放最高位置


本文转自:蓝血研究(ID:lanxieyanjiu)

作者:yuzhi,文章来源于知乎


一、华为创新的理念

1、未来的市场竞争会是知识产权竞争

没有核心IPR的国家,永远不会成为工业强国。

将来的市场竞争就是IPR(知识产权)之争,就是未来的企业之争。所以未来没有核心IPR(知识产权)的国家,永远不会成为工业强国。我们国家提出来要自主创新,首先就是要用法律手段来保护知识产权。自己的、别人的知识产权应一视同仁地保护。-——(来源:《华为公司的核心价值观》2007修改版)

实际上保护知识产权是我们自己的需要,而不是别人用来打压我们的手段。如果认识到这一点,那么几十年、上百年以后我们国家的科技就有希望了。但是科技不是一个急功近利的事情。一个理论的突破到构成社会价值的贡献需要二三十年。——(来源:任正非在IP交付报障团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年)

2、客户需求导向优先于技术导向

技术领先不能放在最高的位置,技术只是一个工具。

对技术的崇拜不要走到宗教的程度。我曾经分析过LUCENT失败的原因,得出的结论是不能走产品技术发展的道路,而要走客户需求发展的道路。——(来源:与安圣电气座谈纪要,2001)

要从对科研成果负责转变为对产品的商业成功负责。

“神奇化易是坦途,易化神奇不足提”。数学家华罗庚这一名言告诫我们不要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而要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那种刻意为创新而创新,为标新立异而创新,是我们幼稚病的表现。我们公司大力倡导创新,创新的目的是什么呢?创新的目的在于所创新的产品的高技术、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从事新产品研发未必就是创新,从事老产品优化未必不能创新,关键在于我们一定要从对科研成果负责转变为对产品的商业成功负责。——(来源:《全心全意对产品负责,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

3、开放合作,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

一定要开放,要站在巨人肩膀上前进。

我们的使命是为人类的繁荣创造价值,为价值而创新。创新一定要为这个目的,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首先自主创新的提法本身有片面性,我们要站在巨人肩膀上前进。如果我们自己从地上一点点爬起来,当爬到巨人肩膀上时,已经过了三千年。为了更快、更好地实现我们的目标,充分吸收利用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才是聪明人。因为这样会提高你的生命周期的效率。如果别人合理收取我们一点知识产权费,其实相对更便宜,狭隘的自主创新才是贵的。——(来源:任正非在与法务部、董秘及无线员工座谈会上的讲话,2015年)

4、创新要宽容失败,给创新以空间

要使创新勇于冒险,就要提倡功过相抵。

所谓允许创新,还要提倡功过相抵。允许犯错误,允许在资源配置上有一定的灵活性,给其创新空间。不允许功过相抵,就没人敢犯错误,就没人敢去冒险,创新就成了句空话。八十年代的改革热情高涨,是因为有创新机制,允许功过相抵。因此,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无论是在减慢速度的过程中,还是在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创新机制都不能停,创新精神和意识在华为永远不能泯灭。一旦磨灭,我们的队伍很快就会被消失。因此一定要给创新以空间。——(来源:《分层授权、大胆创新、快速响应客户需求》,2001年)

容忍歪瓜裂枣。

在看待历史问题的时候,尤其是做基础科学的人,更多要看到你对未来产生的历史价值和贡献。我们公司要宽容“歪瓜裂枣”的奇思妙想。以前一说歪瓜裂枣,他们把“裂”写成劣等的“劣”,我说你们搞错了。枣是裂的最甜,瓜是歪的最甜。他们虽然不被大家看好,但我们从战略眼光上看好这些人。今天我们重新看王国维、李鸿章,实际上他们就是历史的歪瓜裂枣。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有时候不要急功近利,所以我们从来不让你们去比论文数量这些东西,就是想让你们踏踏实实做学问。——(来源:任正非与2012实验室座谈会纪要,2012年)

要肯定反对者的作用,允许反对声音的存在。

我们在华为内部要创造一种保护机制,一定要让蓝军有地位。蓝军可能胡说八道,有一些疯子,敢想敢说敢干。博弈之后要给他们一些宽容。你怎么知道他们不能走出一条路来呢?世界上有两个防线是失败的,一个是法国的马奇诺防线,还有日本防止苏联进攻中国满洲的时候,在东北建立了十七个要塞。他们赌苏联是以坦克战为主,不会翻大兴安岭过来。但百万苏联红军是从大兴安岭过来的,日本的防线就失败了。所以我认为防不胜防,要以攻为主。攻就要重视蓝军的作用。蓝军想尽办法来否定红军,即使否不掉,他们也是动过脑筋的。三峡大坝的成功要肯定反对者的作用,虽然没有承认反对者,但设计上都按照反对意见进行了修改。我们要肯定反对者的价值和作用,要允许反对者的存在。——(来源:《最好的防御就是进攻》,2013年)

5、管理创新的七反对原则

不断改良,不断优化,无穷逼近合理。

管理改革要坚持从实用的目的出发,达到适用目的的原则。在管理改进中,要继续坚持遵循“七反对”的原则。“坚决反对完美主义,坚决反对繁琐哲学、坚决反对盲目的创新,坚决反对没有全局效益提升的局部优化,坚决反对没有全局观的干部主导变革,坚决反对没有业务实践经验的人参加变革,坚决反对没有充分论证的流程进行实用”。——(来源:《深淘滩,低作堰》,2009年)

“小改进、大奖励”是我们长期坚持不懈的改良方针。应在小改进的基础上不断归纳,综合分析。研究其与公司总体目标流程的符合,与周边流程的和谐。要简化、优化再固化。要以贡献率的提高来评估改进。——(来源:《管理工作要点》,2001年)

我们应该演变,有所准备,而不要妄谈颠覆性。

互联网总是谈颠覆式创新,我们要坚持为世界创造价值,为价值而创新。我们还是以关注未来五至十年的社会需求为主,多数人不要关注太远。我们大多数产品还是要重视延续性创新,这条路坚决走;同时允许有一小部分新生力量去从事颠覆性创新。探索性的“胡说八道”,想怎么颠覆都可以,但是要有边界。这种颠覆性创新是开放的,延续性创新可以去不断吸取能量,直到未来颠覆性创新长成大树苗,也可以反向吸收延续性创新的能量。——(来源:任正非在战略务虚会上的讲话,2015年)

二、华为创新的战略方法

战略是为实现企业的长远目标所做的方向选择、重大取舍和对战术的创造性运用,以及对资源分配优先次序的锲而不舍的承诺。

1、聚焦核心、压强原则

我们坚持”压强原则“,在成功关键因素和选定的战略生长点上,以超过主要竞争对手的强度配置资源。要么不做,要做就极大地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重点突破。——(来源:《华为公司基本法》)

我们保证将销售额的10%拨付研发经费,有必要且可能时还将加大拨付的比例。——(来源:《华为公司基本法》)

2、搭大船,傍大腕,跟着主潮流走

坚持在大平台上持久地、大规模投入,拒绝机会主义。

我们在选择新技术时,要“搭大船,傍大腕,跟着主潮流走”。因为主潮流整合了成千上万的资源、要素,不仅内容多,而且成本低,有效强化市场竞争力。——(来源:华为公司的核心价值观 2007修改版)

我们不能被诱惑将公司从主航道上拖开,走上横向发展的模式。这个多元化的模式,不可能使公司在战略机遇期中抢占战略高地。我们对非主航道上的产品和经营单元要课以”重税“,抑制它的成长,避免它分散了我们的人力。——(来源:《要培养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队伍》2013年)

3、不在非战略竞争点上消耗战略性竞争力量

 “战略竞争力量不应被消耗在非战略机会点上”。我们公司一定要成功地抢占战略目标。为此,我们把研发与区域切开了。研发是一个独立的模块。研发若跟区域捆在一起,就是去满足低端客户需求,放弃了战略机会。优质资源向优质客户需求倾斜,要放弃一部分低端客户需求。将来我们不会在所有领域都做到世界领先,可能会收缩在一块领域,所以非主航道的领域,交不出利润来,就要缩减。——(来源:《遍地英雄下夕烟六亿神州皆舜尧》2013年)

不要在局部竞争点上消耗战略力量,要聚焦一切战略力量攻破进入大市场的条件。如果存储现在花大量精力去了解很多行业,就是在非战略机会点上消耗战略竞争力量,针尖上的突击力不够。存储目前还在亏损中,因此对于一些不能大规模拷贝、不能大规模扩张的行业就少做一点。——(来源:《洞庭湖装不下太平洋的水》2014年)

4、鲜花插在牛粪上,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

无边界的技术创新有可能会误导公司战略。我们的研究和创新的约束是有边界的。只能聚焦在主航道上,或者略略宽一些。产品创新一定要围绕商业需要。对产品的创新是有约束的,不能胡乱创新。贝尔实验室为什么最后垮了?电子显微镜是贝尔实验室发明的,但它的本职是做通讯的,它为了满足了科学家的个人愿望就发明了这个电子显微镜。发明后成果丢到外面划不来,就成立了电子显微镜的组织作为商业面的承载。所以无边界的技术创新有可能会误导公司战略。现在我们说做产品的创新不能无边界,研究和创新放的宽一点但也不能无边界。我们现在要成就的是华为的梦想,不是人类梦想。所以我们的创新应该是有边界的,不是无边界的。——(来源:《一杯咖啡吸收宇宙的能量》2014年)

5、把能力中心建到战略资源聚集地区

我们要把战略的能力中心放到战略资源聚集的地区去。大公司要敢于用密集投资,缩短追赶时间和延长机会窗开启的时间。所谓范弗里特弹药量,就是这个意思。——(来源:任正非与英国研究所、北京研究所、伦敦财经风险管控中心的座谈纪要 2015年)

我们的产品要讲究质量,不仅仅是硬件,也包括软件。世界上软件做得好的公司除了一家在德国外,其他的全在美国。所以有必要在西雅图建一个软件研究所,把物理类和逻辑类研究分开,否则我们的软件就不可能做到最好。美国这个国家的创新机制、创新精神、创新动力很强,我们不要固步自封,一定要把战略的能力中心放到战略资源聚集的地区去。——(来源:任正非在消费者BG 2015年中沟通大会上的讲话 2015年)


《以客户为中心:华为公司业务管理纲要》(中信出版社,2016年7月)

一网打尽系列文章,请回复以下关键词查看:

习近平 | 创新中国 | 创新创业 | 协同创新 | 产学研 | 预见2016 | 新科技革命 | 基础研究 | 中国武器 | 电磁炮 | 生物 | 仿生 | 脑科学 | 虚拟现实 | 增强现实 | 装备采办 | 抵消战略 | 水下战 | 轰炸机 | 预警机 | 战斗机 | 运输机 | 六代机 | 能源 | 电池 | 云计算 | 大学排名 | 博士 | 导师 | 凯文凯利 | 钱学森 | 黄志澄 | 许得君 | 施一公 | 王喜文 | 贺飞 | 李萍 | 刘锋 | 王煜全 | 马斯克 | 纳米 | 基金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无人机 | 俄罗斯 | 日本 | 英国 | 印度 | 以色列 | 物联网 | 互联网+ | 大数据 | 谷歌 | 工业4.0 | 颠覆性技术 | 3D打印 | 4D打印 | 太赫兹 | 硅谷 | 石墨烯 | 北斗 | 通信 | 智能制造 | 军民融合 | 民参军 | 激光 | 智库 | 商业航天 | 量子 | 基因 | 基因编辑 | 未来战争 | 网络空间战 | 网络武器 | 成果转化 | 超材料 | 超级计算机 | 卫星 | 战略能力办公室 | DARPA | Gartner | MIT技术评论 | 2016文章全收录 | 2015文章全收录 | 2014文章全收录 |  其他主题系列陆续整理中,敬请期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